[关于《郑和远航》的导入]关于《郑和远航》教学感悟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7-2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关于《郑和远航》教学感悟

大家知道,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教材(文本、与作者)的对话。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使人获得精神的滋养、文化的浸润和语言能力的生成。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所有孩子的全面成长,已成为新世纪对教育的要求。作为课程的具体落实者——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应该如何落实课程标准,努力地为这些孩子的全面发展服务呢?笔者就《郑和远航》(苏教版:第10册第26课)课文为例,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  “以情导入”,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望

有人说:学海无涯苦作舟,我认为:学海泛舟,师生相伴,应该乐!可现实常常有这么一种情况: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教学活动让人如沐春风,有的却使人枯燥乏味。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的“投入”,我们的“痴迷”,我们曾经有那么多的无奈:当我们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有条不紊”地实施以期达到“行云流水”的效果时,我们的孩子偏偏喜欢“迂回绕道”、“节外生枝”;当我们在讲台前直抒情怀慷慨陈词时,却看到孩子们端坐位子无动于衷,一脸漠然……

这不仅使我想起自己儿时的“放鹅”的情形:那时,由于家境贫寒,为了我们弟兄几个的书钱,母亲便叫去我放十几只鹅。放鹅时,淘气的我为了从放鹅中省出时间和伙伴们“打仗”,便一边放鹅,一边抓紧时间割鹅草。尔后,我抓住鹅子,按住鹅头,令其吃我割的草,虽知,鹅子根本不领情,拧着脖子,坚决不从;我就扒开鹅嘴,往里面硬塞,鹅还是挣扎着不吃……折腾了一阵子后,当我无可奈何松开手坐在地上生闷气时,却意外地发现——鹅子甩甩头,抖抖毛,自由活动一会儿,便悠闲地吃起我割的草来。

教师与学生是课堂交互活动的合作伙伴,阅读是人的个性化的行为,教师的教决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鹅不愿受我的摆布吃我割的草,是由于我的一相情愿地逼迫;学生对教师的“精心设计、有条不紊”表现出的“无动于衷,一脸漠然”,大概也是教师的一相情愿所致。

郑和远航,距离今天已有六百年的历史,学生对此事知之甚少。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宜针对学生喜爱英雄、崇拜英雄的特点,创设自由自在的氛围,精心设计导语,叙述英雄的故事,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望: 632年前——也就是1371年,在云南昆阳州(今昆明晋宁县)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中,一声响亮的儿啼——一位少年出生了!他的妈妈为他取名马和(字,三宝)。“三宝”十一岁那年进宫当了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的近侍。1403年燕王朱棣登基,史称明成祖。次年正月初一,朱棣念他有勇有谋,屡立奇功,便赐姓“郑”,改称郑和,并提拔为内宫太监。于永乐三年(1405年7月11日)率领庞大船队首次出使西洋。自1405年到1433年,在漫长的28年间,郑和所带的船队历经亚非三十余国,涉十万余里,与各国建立了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完成了七下西洋的伟大历史壮举……

二、  “情随境移”,伴着学生体验阅读过程

放手让儿童亲身体验,去认识事物跟文本之间的关系。在这种亲历阅读实践的过程所取得的效果,是任何书本和任何课程都无法给予的:孩子们不仅是用智慧,而且是用整个心灵来感知周围世界的,如:夏日的霞光、柔和的春风、闪烁的群星、咆哮的巨浪、可爱的宝船…… 在孩子们的意识里是鲜明的、难忘的、激动人心的画面,是绚丽而富有个性的物像。123

贾志敏老师说得好“三分文章七分读”,这就要求教师要伴着学生学海泛舟,亲历阅读实践的过程,感悟语言,体验阅读的快乐。例如,导读第二节时(叙述“宝船”的部分),老师可通过语言提示、语言描绘的激发(熟读课文:你就站在“宝船”旁边,请你向你的朋友介绍宝船)儿童(不由自主地)将各自的情感移入到教材的对象(“宝船”)上。读中感悟、体验,在想象的作用下,在各自的脑屏勾勒出 “具体可感” 的“宝船”——脑中有“宝船”(的形象),眼中有“宝船”(看到宝船的神情),口中有“宝船”(向朋友介绍——读出自己感悟的宝船)。

阅读的过程就是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张庆语)。再如,导读“战胜凶险”部分时,老师可诱导学生“置身于船上”(你就是船长郑和手下的一名水手),面对着:“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在船长郑和镇定自若的指挥下,全员上下一心: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

“每一个孩子天生就是一个诗人。”(苏霍姆林斯基语)要让孩子的心里的诗的琴弦奏出美妙的篇章,就必须激发他,鼓动他去阅读,去想象,激活他灵感的源泉。教师要应拥有一双儿童的眼睛、一颗儿童的心去欣赏每一个孩子的梦:用儿童的眼睛观察,就会获得与学生心灵的沟通;用儿童的眼睛观察,就会重温久违的纯真、善良;用儿童的眼睛观察,就会接纳儿童对的宝船倾诉,与浪花的交流……无论是壮观的宝船、迎风招展的彩旗,还是呼啸的狂风、咆哮的巨浪——在孩子眼里心里,都是独特的故事、诗章……

教师伴着学生阅读教材(文本),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儿童从关注,产生对教育教学内容的积极的态度倾向,到激起热烈的情绪投入教学活动;儿童的情感不由自主地移入教学情境的相关对象上(宝船、海上历险等),儿童“人随船游,心系船安”。随着情景境的延续,儿童的情感逐步加深,有了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达到“我他同一”、“物情同一”的境界。

三、“缘文会友”,实现阅读的交流与升华

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不应是接受型的同构解读,而应是批判性的异构解读。(张庆,《小学语文教师》2001年第11期)教师应积极地鼓动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倡导学生实践批判性的异构解读,因为“想象是人生的血肉,若没有想象,人生只不过是一堆骸骨(贝鲁泰斯语)”。

儿童的情感就像‘小河水’,要他漾起波纹,荡起浪花,就需要外力的作用(李吉林语)。” 我们的教学实践必须落实“情感”,将文中之情、课中之情尽可能的,如蜻蜓点水、似微风轻拂的交流、对话……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地发展学生从中阅读得到满足的良好情感。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哈姆雷特”一样,阅读时,教师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积累,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如:“具体可感” 的“宝船”)和情境(如: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关心作品中的人物(35岁的郑和以及随行的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船的兵士两万七千多人)的命运和情感,激发和维系学生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阅读感受:说一说自己“眼中”的宝船,谈一谈自己“看到的”友好交往的情景,议一议“海上历险”的深切体验……123

教师拥有“伴着孩子去远航”的心境,在课堂上形成一种精神振奋、生气勃勃的“情调”,创设出师生心灵交流的和谐的境界,积极落实课程标准,努力地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服务——创设自由宽松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智慧的波澜。倡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宝船),用自己的脑袋思考(友好交往与国家的强盛),用自己的嘴巴表达(讲述:出航的场景、海上的历险,表演:友好交往的场面),获得自我满足(品尝:战胜凶险的喜悦、胜利返航的快乐……)。学生虽身处有限的空间(课堂),心灵却在高远地飞翔——激qing泛起的才智与探索生成的快乐不断喷涌。教学目标不仅能愉快地完成,这还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有极大的好处。

“伴着孩子去远航”,让每一课堂和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幸福的场所和美好的回味。在有形的课堂学习的刚刚结束——伴随着无形的课堂学习的开始。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2564.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