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0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7-1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0》解读及教学建议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好习惯是人们存放在神经系统中的生活资本,人在一生中都可以不断享用它的利息。和语文相关的好习惯很多,自主、认真地修改文章和多渠道学习语文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两项。苏教版“国标本”语文教材把这两项习惯培养安排在五年级下期,适时而可行。大凡习惯培养,宜早不宜晚。早,白纸作画,易于起笔;晚,荒地种谷,需先除草。然而,早也应有度。过早,生活、知识、能力基础不具备,培养便无可能性。五年级下期,同学们语文学习已近五年,习作也已接触了五个学期。此时安排这两项习惯培养正当其时。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0》共有3页图画组成。
第一页围绕“自主修改作文”安排,有三张照片组成。上面的一张照片是一位老师在上作文课,他手指着黑板上的一行大字――“文章不厌百回改”正在给同学们讲修改文章的问题。下面一张照片是课堂上同学们在认真修改作文。中间一张照片拍摄的是一页习作的修改稿。第一张照片告诉同学们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文章要不厌其烦,要反复修改。第二张照片告诉同学们修改文章要认真。第三张照片则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修改作文的实际例子,对修改方法也有提示作用。
第二、三页围绕“多种渠道学习语文”安排,由12张照片组成,内容比较丰富。其中,有同学们听科学家或其他方面的专家学者作报告的场景,有同学们到工厂、农村、部队等地方参观、劳动、参加夏令营的情景,也有同学们参加科技活动、采访先进人物、自办黑板报、举行故事会的情景,还有同学们浏览互联网、查阅图书资料、看书读报、收看电视节目等情景。这些照片内容丰富,画面生动,从多方面提示了学语文的途径。
习惯的养成靠日浸月润、潜移默化,须由知到行、持之以恒。以上两项习惯的培养也应循此规律,按照知、情、信、行四个环节进行。
知,就是要通过教学让同学们明白为什么这样做。教学中要告诉同学们:
(1)写文章大致要经过思考酝酿、初步成文和修改完善等阶段,而修改完善是很重要的阶段,很多大作家、文章高手都很重视这个阶段。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是他们的共同经验。教学时,可以给学生讲一些著名作家关于修改文章的体会。要让学生明白,“文章不厌百回改,吹尽黄沙始到金”的道理。这里,还可以联系学生的习作实践让大家回忆,自己的每一篇习作写完后,细读一番,总会发现一些毛病。如果把这些毛病改了,文章读起来就会有很大改观,多改几遍,就会成为好文章。
(2)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学语文不仅仅是学到一些知识,训练一些技能。学语文的过程,是一个人走向生活,了解世界,融入特定文化的过程;是带着审美的眼光看待生活,理解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是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提升精神境界的过程。因此,要学好语文就要大胆、热情地走向生活,在各种活动和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要结合插图,在讨论、对话中让同学们理解、体会以上道理。
情,就是要从感性层面来触动学生,让他们从内心想这样做。人的行为总是被“理”和“情”所左右。对于人的行动,一般来说,“理”是从外部来“管”人的,而“情 ”则是从内心来“催”人的。一个人做事,如果只是从道理上知道应该怎么做,虽说他也会照着做,但做起来比较被动,会感觉累,因此有时行动上却会故意与正确的要求相违背。如果不仅从道理上理解,也从感性上认同某种做法,那他在行动中就会乐此不疲。要使同学们在感性层面认同自主修改文章和多渠道学习语文这两种学习习惯,通过老师讲或者让同学们搜集后互讲写作名家修改文章和多渠道学习语文的故事是好办法。这方面的故事很多,我们在教学前可多搜集一些,讲的时候要尽量生动,让学生在兴味盎然中得到教益。1234
信,是让同学们对以上两种习惯形成信念,让他们对此深信不疑,从而在实践中努力践行。信念是人对某种观点、原则、理念的正确性坚信不疑并力求在行动上加以实现的个性倾向,它不单纯是认识,而且富有深刻的感情体验,可以使人产生坚强的毅力。因此,信念在习惯养成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信念是知、情的“合金”,是在环境的影响下,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活动而形成的。如果我们能在扎扎实实地做好前两个环节(知、情)工作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行动中,即通过反复修改作文、多渠道学习语文的实践,不断加深对以上两种习惯的认同,那么他们的相关信念就会形成。
行,就是行动。习惯的养成最终还是要靠行动,好的行为模式只有通过长时间反复实践才能固化到人的身上进而成为习惯。有人说:"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这话很有道理,它把习惯比喻为一根绳索,每次行为的重复,就相当于又为它缠上了一股绳索。很显然,每天缠,不断缠,缆绳会越来越粗,终于有一天,会粗到牢不可破。这样,好习惯也就养成。
以上四个环节,前两个环节,可在课堂上通过一到两个课时完成,或基本完成;后两个环节,应在本学期甚至更长的时间内进行,教师在这两项习惯的培养上,应从知、情、信、行方面对学生持续关注。
另外,修改文章和多渠道学语文的具体知识和方法,可结合正常教学在以上环节的培养中适当渗透。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0)教案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第1页课本插图,使学生了解学会修改作文的意义和作用,初步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逐步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2~3页课本插图,使学生懂得多种渠道学语文的道理,培养他们从小养成多方面积累、多渠道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了解学会修改作文的意义和作用,初步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逐步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板书揭题
打开课本,翻到第1页,看看上面的图中是谁在什么地方于什么。(图上是老师正在教室里给同学们讲课,讲解关于修改作文的问题)好!今天我也来给同学们讲--讲修改作文的问题。(板书:文章不厌百回改)
二、理解"文章不厌百回改"的意思
1、齐读:
2、提示"厌"、"百"的意思,:厌,满足。百,这里是虚指,表示多次、反复的意思。
3、学生试说句意
4、明确句意:文章写好了,要经过反复修改,才能成为好文章。
5、过渡:为什么说文章要经过反复修改才能成为好文章呢?
三、师讲小资料
抗美援朝战争中,部队作家魏巍随;志愿军战士来到朝鲜。在朝鲜战场上,他每天都被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感动着。于是,他写了-篇文章来歌颂志愿军战土。在初稿中,他选用了二十多个感人事迹,后来,他对初稿进行了反复修改,删去了许多内容,最后只选取了三个事例,分别从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三个方面歌颂志愿军战士。:文章改短了却更加精炼,更加感人,这就是有名的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
1、学生讨论:魏巍为什么要反复修改自己的文章?修改的结果怎样?说明了什么?
2、教师指点:魏巍最初选取了二十多个事例,当然都很感人;但由于事例太多,读者反而印象不深.所以他要反复修改,修改的结果,长的变短,却更加精炼,更加感人、这正说明了"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道理1234
3、讨论:作家写作要修改,我们小学生写作要不要修改呢?(生答:更应该)为什么呢?
教师指点:我们小学牛学习写作的时间不长,作文当然不可能-次就写得尽善尽美,当中必然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必须进行反复修改。
四、继续观察第1页下面的图
1、图上是谁?在干什么:是怎么做的:
生答:图上是同学们在认真地修改作文。
2、图上同学们修改作文时右哪些习惯值得我们学习?(巩固基本的学习习惯)
(1) 坐姿端正。
(2) 握笔姿势正确。
(3) 书本、文具摆放整齐。
(4)专心致志。
五、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1、我们写好作文后应该怎么做?
明确修改程序:先通读全文,再逐段逐句边读原文边修改。
2、发现需要修改的地方应该怎么做?
明确修改方法:用修改符号修改。
六、观察第1页的插图,学习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作文
1、教师提示:这是-位小学生的作文《小花猫》的一部分。文章写好后,他在上面作了修改。
2、清同学们读一读这段文字,看看里面修改了几处,是怎样修改的。
3、清同学们一句-句地读,先读修改以前的。再渎修改以后的。想一想:小作者为什么这样修改?
4、明确:
第一处和第六处:语句多余。
第二处:标点错误。
第三处:意思不完整,不连贯:
第四处:顺序混乱,应先写头部再写身体。
第五处:错别字。
5、刚才我们看了小作者的修改,想一想:我们自己修改作文的时候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考虑呢?
明确:(1)错别字(2)标点不当
(3)用词不当(4)语序颠倒
(5)语句多余(6)词语脱漏等
5.你从小作者的修改中学到了哪些修改符号?你还知道哪些修改符号?
明确以下修改符号:
删除插入
更换调序
6、运用修改符号修改好作文后应该怎么办?
七、总结
1、同学们打好作文草稿后应该怎么做?
2、总结谈话:学会修改作文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习惯。学会修改作文,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对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和语文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课时
一、继续观察插图
1、观察第2页的上面这幅图。
(1)弄清人物、地点、事情,然后说图意。
(从圆形图上的麦克风、投影仪可以看出老师站在讲台前;同学们桌上的文具摆放整齐,书本还没有打开,可以看出老师正在给学生作课前谈话;同学们坐姿端正,专心听讲,可以想象老师的谈话很精彩,已经把同学们带进课文的情境之中)
(2)一节一节的语文课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主阵地、主渠道,我们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主要从课堂学习中来。那么,我们应当怎样上好每-节语文课呢?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修改作文要做到耳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还应该养成坐姿端正、书本文具摆放整齐、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的良好习惯。这些是学好语文的重要保证,。
2、观察第2页的下面四幅图。
(1)弄清人物、地点、事情,然后说图意。
①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兴致勃勃地到工厂参观。
②同学们在参观航模表演。
③同学们穿上小军装,参观军事基地,津津有味地听解放军阿姨讲解武器装备。(引导学生适当展开想象,突出同学们热爱解放军的感情)
④少先队员深入农村,来到田头,挽起裤管,在农民阿姨的指导下学做农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进一步说出少先队员不怕脏、不怕苦的精神)
(2)教师小结:同学们走出校园,融人社会,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我们不但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而且要做好记录和文字整理工作,让社会活动推动我们的语文学习。1234

第三课时
一、问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平时主要是通过什么渠道学习语文的?(生答:语文课)然而,学习语文还有许许多多的渠道,你们想知道吗?
二、指导观察插图
1、指导观察第3页上部和下部的组插图。
 (1)请同学们把这些图联系起来观察,谁能说说图上分别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①两位同学利用电脑打字、查资料。
②同学们在阅览室读课外书报。
③同学们在图书馆书架前挑选课外书刊。
④两位同学在家看电视。
2、指导观察第3页下部的组插图。
(1)观察插图,谁能说说图上分别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①学校广播站的小记者在采访学校校长。
②班级兴趣小组举行猜谜语活动。
二、总结与延伸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学习语文的渠道?(板书:社会实践、课外阅读)
2、上节课我们曾经布置大家思考学习语文的其他渠道,你们想到了吗?现在就请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吧!(提示从家中学语文、校内学语文、校外学语文三个方面说。只要学生说的对学习语文有帮助的就给予肯定,对说得较好的则板书在黑板上以示鼓励)
以下内容尽量引导学生说出,如学生不能说出,可由教师给出。
(1)家中学语文。
①网上学语文。
②与家人交谈,学习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
③饲养小动物,种植植物,写观察日记,?
(2)校内学语文。
①自办墙报板报,参加兴趣小组活动::
②留心校园生活,做有心人,积累写作素材。
(3)校外学语文。
①留心大街小巷中的字牌标语学书法-
②利用假期参加社区活动。
③发现有创意的广告,理解商家用心,学习语言技巧。
3、总结:"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和学习中处处有语文,只要我们做学习语文的有心人,养成多渠道学习语文的习惯,我们的语文水平一定能不断提高,语文能力一定会不断增强!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2340.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