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儿】《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7-0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反思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兴趣是其主动学习的前提,因而我十分注重对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激发,力争营造一个亲切,愉快的课堂。
  我在阅读教学《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一课时,在新课导入时,由故事引入,设计富于童趣的卡通动画,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课文,如在上课伊始,我让学生看图片,然后问大家 “ 这什么地方?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 话音刚落,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而且说得很完整,声音洪亮,于是我抓住他这一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此时他向我微微一笑,我也向他点头微笑,从这一笑中使我感觉到,在教学中把笑意写在脸上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是亲切,愉快,学生对我也极愿亲切,自然而然地形成一股内在的亲师感。用含笑眼睛注视学生,会使学生放弃戒备心理,造成一种融洽的气氛。学生智慧的火花一定会绽放。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反思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五年级上册第三组“变化”主题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是一首叙述性诗歌。诗歌以“我”的口吻,以深圳特区这个“小山村”作为中国大社会的缩影,通过一座村庄昨天与今天的对比,讴歌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抒发作者对改革开放以后变化的赞叹之情。
  这首诗丰富内涵,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诵读,读出美感,它节奏美、韵律美,朗读时要体现现代诗的特点。在读中进一步体会,才能让学生通过一个“小村庄”的变化,理解国家的巨大变化,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因此,教学中,我努力运用多种朗读方法,把朗读与语言感知、理解、运用、积累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自由读、轻声读、想象读、默读、赛读、引读中探究、感受村庄的巨大变化。这样,不仅教师减少了许多烦琐的讲解,而且学生乐学,学习兴趣得到了培养,朗读训练也达到了较理想的效果。
  根据我班学生亟待提高写作能力的迫切要求,我还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更学到了习作方法,促进了知识向能力转化。如课前根据题目对内容的猜测,培养了学生的选材能力;课上,寻找概括课文的词语,看看作者如何写具体,想想作者如何把原来与现在衔接,教给了学生利用过渡句让文章连贯,利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式进行构段;课后,利用本文所学到表达方法说说本节课自我变化,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此外,本课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孩子们自主探究的学习。让一张简单的表格引领孩子走进课文深处。事实证明,这种能带给孩子成就感的活动他们是乐于参加的。由于第一课时及课前预习时比较充分,所以学生在填表格时比较顺利。汇报成果的过程,学生们也是踊跃举手补充。可谓一节生动的语文课!
  最后,为了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对改革开放政策的认识,对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了解,我在课末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让学生欣赏、哼唱歌曲《春天的故事》,引导学生谈话交流歌曲中所歌颂的人物——邓小平以及改革开放政策,学生热情高涨,情感达到了高潮,由此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邓小平的丰功伟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二是设计了一道作业,阅读新闻《中国一日》以及找找身边的“变化”。这样做既实现了单元学习内容的整合,又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改革开放给中国方方面面带来的巨大变化,深刻地体会时代的突飞猛进,日新月异!12
  但是,由于教师缺乏强硬的朗读指导基本功、学生读书基本功也欠佳,因此,课堂上仅有几人读得有感情,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师生需共同加强,教学相长。另外,仿写的训练似乎也没起到预期效果,这是因为学生的知识面太窄了,平时对国家、对时事的关注匮乏!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2026.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