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征文)_《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6-1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了解本课故事,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肚量,有胆略。
  2、能从课文中具体了解人物的性格,体会首尾呼应的写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要点】讲读课文。先突破重点段“借箭经过”(6~9节),再突破重点“借箭起因”(1~2节)。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直奔重点段“借箭经过”
  1、导入性设问:
    课文分成几段?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哪一段写他借箭?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起因准备经过结果。
  2、让学生解释“妒忌”的词义。教师板书:妒忌。  
二、学习重点段“借箭经过”  1、掌握内容:
   ⑴ 自由读课文,读前出示投影片,按以下问题边读边找:诸葛亮在什么时间什么天气去借箭?草船借箭后是怎么回来的?和谁同去?向谁借箭?
     学生回答后,教师按问题的顺序在黑板上写出:第三天四更大雾漫天顺水顺风鲁肃曹操。
   ⑵ 由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带着“诸葛亮怎么借箭”这一问题边听边找答案。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绳索连船一字儿排开擂鼓呐喊头←尾→头。
   ⑶ 让学生按板书顺序简单复述“借箭经过”。
  2、理解内容:
   ⑴ 让学生从板书的逐项内容分析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① 从“第三天四更大雾漫天”了解诸葛亮(时间选得好,天象算得准)是“知天文”的人;教师板书:知天文。
    ② 从“顺水顺风”了解诸葛亮(想得周密,知水知风)是“晓地理”的人;教师板书:晓地理。
    ③ 从“鲁肃同去”了解诸葛亮(知鲁肃联合抗曹心诚,能够帮助做准备,并且不向周瑜吐真情)是“善知人”的人;教师板书:善知人。
    ④ 从“向曹操借箭”了解诸葛亮(知曹操用兵谨慎,只用箭射决不出兵)是“善知人”。
   ⑵ 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谈笑”的“笑”字的含义。
     (“笑”是对鲁肃的安慰;“笑”是对曹操80万大军的蔑视;“笑”是对借箭成功充满了信心。)
   ⑶ 出示投影片,让学生从以下板书内容的分析中,了解诸葛亮“巧筹划”的本领。学生逐项分析后,教师板书:巧筹划。
     “绳索连船”(便于指挥,不会走散)
     “一字儿排开”(受箭面大)
     “擂鼓呐喊”(虚张声势,增多弓弩手)
     头←尾→头(两面受箭)
   ⑷ 小结:
     让学生从“知天文”、“晓地理”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料事如神”的人;从“善知人”、“巧筹划”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
三、导入
  使学生从“料事如神”、“足智多谋”两词中,领悟出诸葛亮是一个“神机妙算”的人,自然导入“借箭结果”(10~11节)这一段:
  引导学生理解:
  1、诸葛亮:按期如数得箭,巧把造箭变借箭表现出他的智与谋已达到炉火纯青、左右逢源的地步。
  2、周瑜:“长叹”、“不如”等词语说明他不得不服,自愧不如,自己的智与谋在诸葛亮的眼中不过是雕虫小技而已。
四、学生理解以上内容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借箭起因”(1~2节)
  学习方法:分角色朗读,其他学生做人物心理分析。12
  周瑜:表面客气设下圈套→步步相逼话里藏刀→置人死地而后快。
  诸葛亮:表面糊涂早已察觉→立下军令状胸有成竹→置于死地而后生。  
五、总结全文
  借箭起因—置于死地→捏把冷汗:


  借箭结果—死里求生→拍案叫绝。
  让学生从“捏把冷汗、扣人心弦、拍案叫绝”的心理体验中,进一步理解诸葛亮的高尚情操:以自己的才智、计谋、胆识,既教训了周瑜又顾全联合抗曹的大局。
【板书设计】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1117.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