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放手时就放手】该放手时就放手——《景阳冈》教学案例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6-1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案例描述:
在上《景阳冈》一文的第一课时时,我依照以往的教学预设,组织学生理清的文章脉络后,我出示了这样的板书以作小结:
酒店
突然有位学生举手说:“老师,你的板书好像应该改一改吧?”
(学生能大胆提出质疑,说明学生自己已经把自己看作学习是主人。而不是跟着老师走,他们能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
“怎么改?”我一时被他搞糊涂了,心想:我这板书是从一些教学参考书上借鉴来的,应该不会有错吧,再说这板书我觉得很能体现文章的写作思路,已用了两年了,从来没有学生提出来要改一改的。
“我觉得‘上冈路上’和‘下冈路上’应该是在山的同一边的。也就是说武松是原路返回的,而不是从另一边下山去的。”
“请说说你的理由!”我一时也不好确定,忙让学生说理由。
(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并让学生感受到课堂上老师与学生是在共同探讨问题,是平等的。)
“课文中写道,武松回到青石上坐了半歇,想到:‘天色看看已黑了,如果再跳出一只大虫来,却怎么斗得过?还是先下冈去,明早再来理会。’从这里看出武松是原路返回的,因为如果不是原路返回,有可能路上还有大虫,那武松不是去送死了吗?武松先下冈去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再碰上大虫。”
“我觉得还有另外地方可看出武松是原路返回的。”又有学生举手回答了,“课文前面写武松见一块光挞挞的大青石,躺下想睡一觉,最后又写武松在石头边找到了毡笠儿。说明武松又回到了原来的大青石边,那不是说明武松返回来了吗?”
“前面写武松上冈时奔过乱树林来,最后又写武松转过乱树林边,这两个乱树林应该是同一个乱树林,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武松是原路返回的。”
学生的兴致越来越高,我索性放弃原先的教学设想,放开手让学生想一想还有哪些地方也可以看出“武松是原路返回的?”
“我觉得武松最后一步步挨下冈来,从这个‘挨’字也可以想像武松已没力气了,如果再跳出一只大虫来肯定斗不过了,要不是原路返回那不是自找死路了吗?”学生的回答越来越精彩,好一个“挨”字,我真有点佩服学生的仔细和分析的深入。
“还有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武松是原路返回的吗?”我索性对学生刨根问底了。
(让老师的好奇引起学生分析问题的兴趣,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小主人,而老师只是在和他们一起学习,探究问题。)
学生一阵沉默。
“老师,我觉得从‘明早再来理会’也可以看出武松是原路返回的。如果武松从另一边下了冈,也就是说已过了冈,应该不会再上冈来了。明早再来理会说明武松明早还要来冈上,那他一定是原路返回住来时的那家客店了。等天亮了再来理会大虫。”分析真是够深入的。
“我从电视上看来,武松也是原路返回的,他还要去谷阳县做县令呢!”好小子,联系电视了,真是课内外结合啊!
(学生能结合电视中看到的情节来分析课文,可谓是知识的活用,这不正是真正的学习语文吗?由于是学生自己找到的答案,学生更有一种成就感,更能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下课铃响起了,学生的答案也找得越来越多,找的面也越来越广,有的从电视上找,有的从小说中找,有的从爸爸妈妈的故事中听来……下课了,许多学生似乎还不满意,还想找出更多的地方来证明武松是原路返回的。我就鼓励学生到课外再去进一步探究,希望有更多的地方来证明武松是原路返回的。12
(鼓励学生去探究,去自主地学习,这样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
反思与讨论:
语文《新课标》提出课堂要体现开放性。开放的课堂要敢放敢收,而我觉得在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兴味正浓时,那我们教师就该做到“该放手时就放手”。对“武松是原路返回”的证明,本不是我教学预设中的一部分,但既然有学生提出来了,而且学生都很感兴趣,那就有探讨的需要。虽然这节课没能完成我预设的教学任务,但正是这样一放,学生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知识,而且我相信还有很多学生在课外展开了大索寻,期望找到更多的答案来证明“武松是原路返回的”,这样的放是很有必要的。在课堂上,学生不但从课文中找出了不少答案来证明“武松是原路返回的”,还能联系电视剧、小说中等来寻求答案,并对此进行思考分析,这样的学习不正是我们期待的语文学习吗?
从学生对我的板书提出质疑时,也说明了学生对学习的投入,我们教师千万不可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敷衍了事。这次教学的放手,不但使学生对《景阳冈》这课课文的学习充满了兴趣,而且在那节课后爱提问的学生多了。现在有不少专家提出:学生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说明我们不但要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见,而且还要培养学生自己敢于提出挑战性问题的习惯。开放式的课堂,正好确保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发表意见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于质疑,有时间质疑。而且当学生提出质疑时让学生自己来思考解决问题,老师以参与者的姿态进入他们的讨论,这种课堂形式也体现了教学民主、师生平等的气氛,又体现实事求是的精神。

点评:
课堂以生成为主要特质,是对课前预设的不断修正、补充、改进、调整及再设计的过程。因此课堂是开放的,是不断变化的。学生主体在老师预设的情境中投入地阅读,走进作品,和作者进行思想的交流,心灵的碰撞;走出作品,和老师、学生一起展开多向互动的对话、讨论。对话、讨论、交流、碰撞这些都彰显着阅读过程的动态、发展、变化、开放的特点。反映在具体的教学操作策略上,就应该是“该放手时就放手”。敏于捕捉孩子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即时信息,善于开掘阅读探究中生发的课程资源,乐于倾听孩子的阅读质疑。相信孩子的探究能力,创设孩子的阅读探究空间,如此我们的阅读教学才能呈现勃勃生机,孩子和生命个性才能健康发展,而阅读载体才能在师生的共同创造中延伸出时代的新的意义和价值。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1054.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