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6-1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美好品质。
  2、分清每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3、把三个小故事任选一个编成课本剧演一演。
【教学重点】
  1、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个性特点。
  2、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3、品词析句,联系上下文,学生讨论交流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媒体设计】录相带、投影片及相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思路〗
  通过第一课时和课下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联系全文评价故事中的人物,适当加入自己的褒贬态度;然后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时,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通过教师梳理,理出那些围绕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弄清“将相和”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的联系;最后总结全文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教学过程〗
一、通过上节初读课文,谁愿意告诉大家自己都知道了哪些问题?
  1、引导学生围绕从题目、主要内容、对人物(廉颇、蔺相如、秦王、赵王)个性的褒贬态度等方面回答,要紧紧抓住课文的叙述、描写来说,同时加入自己的看法。
  2、鼓励学生说出谁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让我们大家帮助他。
    师:同学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走进“将相和”的故事里,去深入了解和认识这些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呢?
二、看录相(完璧归赵)
  师:你从录相里能够看懂哪些内容?还想知道哪些问题?学生交流,质疑问难,发表见解,鼓励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生:这段录象讲述了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的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的和秦王斗争,作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生;我知道了蔺相如把生死置之度外,他不畏强暴。我从文中“……”看出来。
  生:我从“当满朝文武……挺身而出”看出廉颇很勇敢。
  问:蔺相如真的要连头和璧一起撞碎吗?可围绕这几方面回答:
  1、不是的,因为蔺相如答应赵王,如果秦王没有以城换璧的诚意,就把璧送回来。
  2、蔺相如在威胁秦王,吓唬秦王,他知道秦王特别喜欢和氏璧。
  3、当秦王还没有看到和氏璧的时候,就想用15座城来换这块无价之宝,当他亲手拿到这块璧时又是那样爱不释手,所以秦王特别喜欢和氏璧,他肯定不会让蔺相如用头去撞的。
    教师点拨:蔺相如就是抓住秦王喜欢和氏璧的心理,才这样说这样做的,他很机智、勇敢。(板书)
    教师启发学生在“完璧归赵”这节中找出不理解的句子?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重点理解以下两句话。)
   ⑴ 投影出示第一个句子:   
   “蔺相如说:……约定了典礼的日期。”学生讨论交流。
     生:当秦王假意答应给城后,蔺相如提出举行授璧典礼的主意,既赢得了把璧送回赵国的时间,又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秦王以城换璧的事是真是假,说话是否算数。(机智)
    生:蔺相如很聪明先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假如秦王一生气,真杀了他参加授璧典礼的人就知道秦国不讲信用。在这种场合秦王不敢杀他就把他送回赵国。123
生:蔺相如真聪明,既保护了自己又使秦国处于被动局面。
   ⑵ 投影出示第二个句子:  
  “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把蔺相如送回赵国。”这里的“客客气气”是非常有礼貌吗?
     生:我觉得很有礼貌,蔺相如据理力争,秦王有点惧怕他对他很客气。
     生:我觉得不是很有礼貌,秦王很生气,对他又无可奈何。
三、师结
  秦王本想杀了蔺相如,愚弄赵国,可反而被蔺相如捉弄了,他现在哑巴吃黄连有口说不出来了。“完壁归赵”这件事可见蔺相如多么机智、勇敢啊!为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他立下大功,受到赵王重用,被封为上大夫。几年之后,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秦王的用意又是什么呢?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有何表现?同学们谁有什么想法告诉大家?
  1、联系上下文,学生可能说出秦王一定想在渑池之会上报上次没有得到和氏璧的仇恨。赵王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又显得太胆怯。可赵王还是去了并带蔺相如随行。
    问:秦王为什么让赵王鼓瑟?
    生:秦王想借此侮辱赵王,贬低赵国的地位。
    师:蔺相如是怎样做的呢?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找出文中的语句读一读
    生: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赵国的尊严,蔺相如逼秦王为赵王击缶。
    师:这叫什么办法?
    生: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2、老师出示句子:
  “您跟我只有五步远……拼了!”怎样读这个句子,才能把蔺相如的勇敢精神读出来。(生气地说:“……”;怒气冲冲地说:“……”;怒发冲冠地说:“……”;咬牙切齿地说:“……”。
  3、教师点拨:
    最后秦王被逼无奈只好为赵王击缶,蔺相如叫人记录下来。渑池之会这场政治斗争是打成平局,还是决出胜负?
    教师先出示补充缶瑟特点的课件,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生:我看他们是平局,因为……
    生:我看赵国占了上风……
    教师点拨:同学们回答得很好。的确渑池之会上赵国占了上风,这场斗争的胜利归功于谁?
    生1:归功于蔺相如,因为……
    生2:廉颇也有功劳,……
    生3:他俩都有功劳,是廉颇、蔺相如的密切配合,才出色完成任务。
    师:文章学到这儿,双方的斗争真是太激烈了,你想对蔺相如、廉颇说点什么?(鼓励学生勇敢地畅所欲言)
  4、教师过渡:
    同学们说的太好了,既注意到蔺相如,又考虑到了廉颇。蔺相如机智勇敢地与秦王作针锋相对的斗争,又一次维护了国家尊严。为赵国立下大功,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造成将相不和,引出了文中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
四、通过看“负荆请罪”的录相,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
  学生自己能够知道了什么?有没有不理解的问题?
  1、引导学生对录象的内容进行口述,适当加入自己的观点,教师适时点拨。(性格直爽,知错就改)(板书)
  2、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将和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广的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实际上缘于他们的共同的爱国思想,缘于他们共同的认识:将相不和,赵国危矣!这在他们的语言中都有体现。123
  3、引入“刎颈之交”一词意义。
五、想象
  “负荆请罪”时廉颇、蔺相如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还可以到前面分角色表演。)
  例文:廉颇裸着上身,背着荆条,步行向蔺相如家走去。
  蔺相如得知廉颇来了,赶紧到门口迎候。廉颇一见蔺相如,扑通一下跪倒,双手抱拳,满脸羞愧的说:“蔺大人,我是个粗人,见识少,气量小,哪里知道您这样忍让我,我实在没脸见您。请重重责罚我吧!”
  蔺相如连忙扶起廉颇,说:“咱们都是赵国的大臣,将军能体谅我,我已感激万分了,怎么还来给我赔礼呢?”
  廉颇感动老泪纵横,蔺相如快慰地笑了。旁边的百姓见了,纷纷议论,都说:“赵国有这样的将和相,是我们的福气呀!”
六、回顾总结全文时明确
  “完璧归赵”后,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这是在“渑池之会”后晋升的前提,而蔺相如晋升为上卿,造成廉颇不服,产生妒忌,是将相产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有了将相之间的矛盾才有了解决矛盾的“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联系。
七、你想向廉颇蔺相如这两个熠熠生辉的人物学点什么?
  1、学蔺相如爱祖国,顾大局,识大体。
  2、学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尊严和荣誉勇敢地挺身而出。
  3、学廉颇勇于改正错误。
  4、在学习和生活中,时刻以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成为二十一世纪合格的接班人。
  5、如果我和同学间有了矛盾,也要向蔺相如那样宽容忍让,向廉颇那样勇于改正错误。
八、布置课下作业
  先由小组讨论,然后选代表说出本组想做什么作业。学生可能说出:
  1、想把三个故事中的一个小故事编成课本剧演一演。
  2、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抄一抄。
  3、想把“将相和”的故事讲给别人听。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0934.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