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学设计一等奖]《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6-0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感  悟  语  言  的  魅  力——《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大岭山镇中心小学  李林
教材简析:
《杨氏之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五年级下册第三组的第一篇课文,它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大意是这样的: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明确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本课是为第四学段的学习搭一个梯子,使学生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风格,为顺利过渡到中学的文言文学习作一个铺垫。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确定依据:本课编排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确定依据: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背诵优秀诗文有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确定依据:本组课文学习目标及文言文的学习规律。)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确定依据:本课的写作特色及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实际情况。)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确定依据:文言文语言精炼的特点及学生实际理解水平的差异。)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及录音带等。
教学过程:
一、趣入新课,引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期待。
(一)古时候有一个九岁的孩子,他能言善辩。有一天,有个客人来拜见他父亲,恰好他父亲不在家,便故意逗他,他委婉机智地回答了客人。你想知道他怎样回答客人的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
(二)读题,释题。
释“氏”、“之”的含义。依此类推,李家的儿子就是李氏之子,刘家的儿子就是刘氏之子。(意向:通过知识迁移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明确它们的含义。)
【设计意图:以故事开头,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有意注意,把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起来。同时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实现知识的迁移,从而感悟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
二、识记生字,引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节奏。
(一)播放录音,学生划出节奏。
(二)检查节奏的划分情况,学生按节奏自由读文。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23
(三)检查朗读情况,指名朗读。
教师重点指导朗读“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意向:“家禽”一词与现代文的“家禽”一词意思有较大的差异,这一句既是朗读的难点,同时又是理解的难点。先让学生读好这一句,为下面体会语言的精妙作好铺垫。)
(四)课件分行出示会认的字及会读的字,学生认读生字。
1.你认为哪个音最易读错,哪个字最易写错?特别要注意哪一笔?
(1)在学生交流时,适时用鼠标点击该字放大。课文中要求写的字有三个比较容易出错,根据书写的实际情况提醒学生注意:“曰”不能写成“日”,“惠”和“禽”不仅要把结构写匀称,还要注意把笔画写正确。
(2)有两个多音字要指导学生读准,一是“为设果”中的 “为”读“wèi”,二是“应声”的“应” 读“yìnɡ”。
2.全班齐读生字新词。
(意向:落实第一个教学目标。)
(五)熟读课文。采用分小组读、男女生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把课文读熟。
【设计意图:五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因此,放手让学生自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提醒同学,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更为有效地提高学习生字的效率。“三分文章七分读。”文言文的朗读尤为重要,让学生读准音,断好句,把课文读得通顺流利,为下来的理解作好铺垫。】
三、合作学习,引领学生读懂文言文的大意。
(一)参照注释,自学课文。
要求学生把关键词的注释标注到原文上。(意向:训练学生读书批注的良好习惯,同时加深对部分文言文词语的理解。)
(二)小组合作,理解课文。
要求学生每人说一句,合作理解课文意思。
(三)检查理解情况。
1.教师重点指导以下字词:甚、惠、诣、乃、示、曰、未
2.师生交流每句话的意思。
(四)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同桌互说。
【设计意图:阅读文言文,要初步感知古汉语的形式,结合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还要了解少量文言文词语的意思。本文内容比较浅显,学生根据注释可以理解,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落实第三个教学目标。】
四、品读课文,引逗学生感悟精妙语言的魅力。
(一)默读课文,思考: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和同学交流阅读心得。
(二)课件出示下面三句话,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感受语言的精妙。
1.孔雀是夫子家禽。(意向:读这一句,让学生明白:小孩是在承认 “杨梅是自己家的果”的基础上,推出的结论。)
2.孔雀岂是夫子家禽?(意向:读这一句,让学生明白:小孩是在否认“孔雀不是先生家的鸟”的基础上,否认了“杨梅不是自己家的果”这一结论。)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意向:读这一句,让学生明白:小孩也是在否认“孔雀是先生家的鸟”基础上,否认了“杨梅是我家的果”的结论。但加了“未闻”一词,就把决定权转嫁给了孔君平。好像是觉得孔君平把孔雀当作是自己家的鸟了,才说这样的话。)
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 “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如果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就比较生硬,有逼孔君平承认的嫌疑;如果用反问句式,也就是否认了孔雀不是孔君平的家禽,也就否认了杨梅不是自己家的果,但语气太重。而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把决定权转嫁给孔君平,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123
(三)给文章再补个结尾。听了孩子的话后,孔君平会有什么反应?请你给课文补个结尾。
(意向:既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又适时地练笔,把读写结合落到实处。)
(四)学生交流。
让学生充分说,只要合理,就予以肯定。(意向:崔峦同志说得好:“教师强势,学生必然弱势。”给学生以思维的空间,克服课堂上的霸权主义。)
【设计意图:语文课,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这个根本任务。通过比较句子,让学生在比较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体会孩子的思维敏捷及语言的机智幽默,落实第三个教学目标,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五、感情朗读,引动学生沉淀文言文的精华。
(一)学生感情朗读。
(二)检查背诵。
【设计意图:本文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较浅显,让学生诵读,有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落实第二个教学目标。】
六、学以致用,引渡学生拓展文言文的阅读。
(一)课件出示短文两节。
短文一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短文二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二)让学生说说大概意思,并说说妙在哪?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既要关注整体,又要关注个体,让后进生吃得好,优生吃得饱。同时对本课的第三个教学目标进行检测。】
七、意犹未尽,引介学生积累精妙的语言。
引出综合性学习内容。可以就某一个内容进行综合性学习,课外由四人小组长组织安排活动。
1.搜集并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如,歇后语、谚语;很有特色的短文,如,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提示语和广告语,比较表达的效果,再试着写一写有情趣、能打动人的提示语或广告词。
3.搜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体会语言的艺术魅力,并试着演一演。
【设计意图:高年级的综合性学习,要比较充分地体现其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的特点,注重提高学生策划、规划自己学习的能力,用多种途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这一设计既是关注学生兴趣的延伸,又是体现了本组课文的学习目标:通过综合性学习,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以不断丰富我们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八、板书设计,引起学生关注精妙的语言。
10  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               此是君家果         (杨梅)
孔君平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孔雀)
【设计说明:课文内容的重点是孔君平与杨氏之子的对话,关键事物是“杨梅”与“孔雀”。孔君平由杨梅想到杨氏,小孩子由孔姓想到孔雀。把重点句子与关键人物、事物对比板书,既突出了课文的重点,又凸现了精妙语言的魅力。】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0644.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