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一等奖|《草原》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6-0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的熏陶感染下,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借鉴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有关草原的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喜欢音乐吗?今天老师为大家找来了一首很美很美的歌曲,让我们一起欣赏吧!请同学们一边欣赏一边想想这首歌曲描写的是什么地方。 (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歌曲)
师:大家说说歌中描写的是什么地方?
生:(齐)草——原!
(点评:以草原的美丽风光照片作为课件导入新课,展示了草原独特迷人的风光,拉近了学生与草原的距离,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起到“激情导入”作用。)
二、  自主学文,整体感受
师:大家欣赏得很认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的第十二课。(师出示课题并板书《草原》)看到这课题你们想说些什么呢?本课的作者是谁?谁来介绍介绍?真不错!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我感觉草原很大。
生:我感觉草原很美。
生:草原上的人很热情、好客。
生:草原上的物产很丰富,风俗很独特。
师: 说一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草原的?生: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两方面写的。
(点评:通过“自由地朗读”、“边读边想”,给学生充分时间独立钻研文本,潜心会文,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感悟意境,促使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景色美;让学生自己体会、品味语言,让学生经历从语言到画面再到语言的阅读实践过程,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这样为后面“合作研读”作铺垫,有利于克服用“集体讨论”代替“自主阅读”的不良倾向。)
三、合作研读,体会景美
师:大家说得很好。让我都很想亲自去草原看看,亲自感受一下草原的乐趣。你们想去感受一下吗?(充满激情)好!请同学们把心带到草原中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心感受老舍先生笔下的美丽草原。
师:谁来给大家朗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找找作者写出了哪些景物?谁来点评?
生:天空、小丘……
生:羊群、骏马和大牛……
师:同学们找得真认真!是啊,作者写草原,主要抓住了草原的天空、空气、大地、小丘、羊群等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辽阔美丽的草原风光图。那么你们觉得草原哪些景物最美,为什么?学习小组交流讨论,然后把映入你眼中的美景汇报给大家。(出示课件)
师:现在把映入你们眼中的美丽景色汇报给大家吧? 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生:“这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
师:为什么说“这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
生:草原上的空气,非常清新,又没有污染,不象我们城市,受工厂废气浓烟污染,都看不见天空了。(掌声响起)
生:说明草原上的空气非常干净,草原一带山清水秀,所以感到清鲜。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深刻,体会说得太形象了,而且说明大家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非常关注生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投身到保护环境中来。那作者为什么要在“清鲜”和“明朗”这些词前加上“那么”呢?能否换一个词语?12345
生:“那么”可以换成“非常”、“很”。
生:还可以换成“多么”。
师:大家将换成的句子读一读,看意思有没有变化?
生:没有变化。
生:老师,这样一换,意思是不变,但好象表达的感情变了,变得没有那么强烈了。
师:你能不能给大家说明白些?
生:作者用“那么”表达的感情是对草原无比喜爱,喜爱到了极点一样,而其它的词却没有这种感情了。(掌声又响起) 师:面对此景,作者的心情怎样?在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生:“总想高歌一曲,表示自己的愉快。”
师:是啊,作者初入草原,面对草原的明朗天空、清鲜空气,真使人------,看大家能用什么词形容作者此时的感受?
生:心情开朗。
生:心旷神怡。
生:神清气爽。
师:好,非常好!那么,天底下的草原,在作者眼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师:你从“一碧千里”这个词体会到了什么?
生:大草原都是绿的。
生:大面积都是绿的。
生:“碧”就是青绿色,“一碧千里”是说“整个草原全是青绿色的,一眼望不到边。说明草原又绿又大。”
师:你们认为谁体会得最好?说得最具体?
生:第三个同学。
师:为什么又说“而并不茫茫”呢?
生一时接不上来。师引导:我们可以利用刚才这位同学的办法去试试:他是怎样理解“一碧千里“这个词的呢?请刚才这位同学给大家讲讲吧!
生:老师,我是通过查字典来理解的。
师:对啊!我们也可以学学他吗?
(学生急不可奈地拿出字典查起来,不一会儿纷纷举手)
生:“茫茫”是“模糊、朦胧的样子”那么这句是说“草原虽然很大很大,但是并不模糊”。
生:也可以说站在草原上可以看到很远,而且又很清楚。
生:与上文的“明朗的天空”、“清新的空气”连起来,使我想到草原很洁净,没有什么东西遮挡视线,所以作者才看得清,看得远。(掌声响起)
师:说得真好!我们就是应该这样联系上下文来体会。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草原的羊群、大地和小丘呢?
生:作者把草原的大地比喻成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喻成绿毯上绣着的白花。
生:小丘像一幅美丽的中国画。
师:大家读得很仔细。请大家看看电视上的两幅图画,请同学们辨别一下哪幅是“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师出示图画,指认画。点拨“绿色渲染”就是“用绿颜色涂画的”,“墨线勾勒”指“用墨线把物体的轮廓勾画出来”)依据图画及文中内容,请大家谈谈,“绿色渲染”和“墨线勾勒”分别指什么?
生:绿色渲染说明草原这幅画的基本色是绿的。
生:绿色渲染还是说草原上都是绿的。
生:不用墨线勾勒说明草原上的小丘和平地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
生:不用墨线勾勒说明小丘和平地连成了一个整体。
师:这几位同学都说得很好。请大家再读读第三句,就会明白。
生:(齐读)“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师:草原上可谓“放眼处处皆绿色”。请大家找找,看哪个词写出草原这“绿”到底是怎样的“绿”?12345
生:“翠色欲流”
师:那是怎样的“绿”呢?
生:绿得快要流动。
生:是说绿的颜色很浓,好像要流出水来。
生:不仅说它绿得浓,还说它绿得鲜艳,光亮亮的。
生: 对,因为草原上很洁净,草上没有什么灰尘和污染物,所以是这样,绿得鲜艳耀眼。
师:大家一个比一个体会得深刻。面对如此宽广、美丽的大草原,假若是你来到了它上面,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
生:在草原上痛痛快快地跳上几圈。
生:在草原上美美地睡上一觉。
生:在草原上无拘无束地纵情高歌。
生:骑上一匹马,愉快地奔跑。
师:好,这都说明大家在草原上心情愉快、高兴。我们还是来看看作者此时的感受是怎样的吧!
生:很高兴,因为他想吟诗。
生:很留恋,舍不得离去,因为他站在那里“久立四望”。
生:作者还无比陶醉,从“连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看出,他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借骏马和大牛来写出自己对草原的感受。
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说明草原很美,连马和牛都吸引了。这样更突出了草原的美。
(点评:从学生的感悟入手,通过抓重点词语切入朗读体会,想像情景切入朗读体会,联系生活实际切入朗读体会,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凸现语文特点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理解“翠色”“勾勒”“渲染”等词语,并激发学生用心去领悟、用情去体会、用想象去补充,反复涵咏,读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无穷意境,体验翠色欲流、流入云际、草天一色的意境美。)
四、结合课文,体会写作方法
师:说得真好!现在请大家回顾一下,这一段作者主要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主要写草的美丽景色和作者的感受。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的。从天空写到小丘。
生:我觉得还有从整体到部分的写法。
师:(鼓励地)何以见得?
生:作者先说“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是总写草原给人的印象,而后面写平地、羊群、小丘这些都是分写。
师:说得非常好,我们就应该这样大胆发表个人的意见。
好,我们之所以对草原有这么美好而深刻的感受,就是得益于作者的细心观察和巧妙的表达,请大家在文中找一找,看看作者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借鉴。
生:句子中运用恰当的比喻、拟人的手法。
生;观察很有顺序。
生:每写完一处景物,就写出自己的切身感受使人受感染。
生:抓住静态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描写,使人印象深刻。
(理清作者的思路,走进文中描写的情景,使学生真正受到感染,体会情感。)
五、拓展延伸,读写结合,表达个性
师:是啊,正因为作者注意了这些,所以我们能真实地感受到草原简直是一幅美丽的图。面对如此美丽的草原,你心上会涌起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想一想,说一说)
生:我向往这样的景色。
生:我想亲自去看看它。
生:草原是祖国的一部分,我们的祖国多可爱啊!
师:大家都说出了心里话,我也有同感。其实,我们的祖国本来就是一幅巨图,土地辽阔、物产丰富、人民幸福安康。 像这样的文章,我们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吧!争取早点背下来。(师放配乐)
师:假如让你们做导游,你们准备怎样向游客介绍我们美丽的大草原呢?试着先说后写一写。(机动:时间够可以让学生表演)12345
生:假如我是导游,我会说……
(点评:重“读”轻“写”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弊端。在学生理解体会到语言美、景色美的基础上,当他们情感为之陶醉之时,让他们及时表达,学生这时会一吐为快,下笔有神。)
师:你们在课后能把自己所感受到的美景画下来吗?把第一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抄写在自己的好词佳句本上,并争取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中和作文中。(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巩固所学的知识,积累好词佳句逐渐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任务。)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随着著名作家老舍一起走进了内蒙大草原,去领略、感受了美丽的自然风光。我们知道了天空为草原涂上了明朗的色彩,小丘渲染了草原柔美的线条,牛羊更赋予草原以生命力。草原的人情美表现在哪里呢?让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好吗?下课。
七、板书                              
天空:晴朗
                                  天    空气:清新
风景优美  
平地:一碧千里
                  地
小丘:翠色与欲流
              热情好客        
总评: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林老师在《草原》一课教学设计中充分把握了教材的这些特点。始终扣住课文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积淀语言,受到情感的熏陶。把握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遵循语文教学规律,返利、归真,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上下功夫。表现如下:
1、在师生关系上,把学生主动学习与教师指导有机结合起来。
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在学生主动阅读过程中,教师指导作用也发挥比较好。例如,学习“景美”这部分,教者从第一自然段句子内在逻辑关系出发,抓住“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一句,总领其他各句,像一根红线把第一自然段教学内容串起来,使第一自然段教学主线明确、内容集中、重点突出、整体性强,实现“顺学而导,教学相长”的境界。
2、在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关系上,把语言文字训练与学生心灵感悟有机结合起来。
林老师十分重视听、说、读、写和字、词、句、段、篇的训练,抓住“典型语言”重点训练。在此同时教者凭借语言,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心去领悟,用情去体会,用想象去补充。既引导学生体会文本固有的人文价值,又鼓励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读写结合”部分允许学生有个性表达;在读书方式上既有统一要求,又允许有多样化的个性感悟等。12345
3、在组织形式上,把自主研读与合作研读有机结合起来。
林老师十分注意引导学生独立钻研文本,自读、自悟、自得,在学生充分自主研读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就重点句、关键句、经典句合作研读、讨论、品读、玩味。通过自由读、集体读、示范读、想象读、感情读等,读出感情、读出意蕴,并在此基础上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12345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0360.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