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_地震中的父与子实录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5-1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课前交流
师:你们的班主任叫什么?
生:陈老师。
师:见她叫陈老师,见我叫什么?
生:赵老师!
师:就知道我姓赵,是吧?还想不想知道点别的?
生:我想知道您多大岁数了?(笑声)
师:猜!
生:我觉得你现在应该是四十五岁左右。(大笑)
师:这是一个观察。
生:我想问您一个问题,您去过哪些地方上过课?
师:没法跟你说,下课后你要是有兴趣,我跟你单独交流,不是屈指可数的问题。
生:你对我们这些学生的看法是什么?
师:先了解我,然后我再了解你们,好吗?
生:我觉得您可能到了不惑之年。(大笑)
师:请问您叫什么名字?
生:敝人姓杨,名杨××。(笑声)
师:听到没有?我和你说话用了个词儿──您,(转对全班学生)说明我对他的尊重。他不但猜得准,而且说得巧,说得有理,说得文绉绉的。(笑声)一定读了不少古书,我想古诗古词甚至古文他都会背。已经到了不惑之年,本人1963年2月出生,今年多大?
生:40周岁。
师:40周岁,刚刚过完生日。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道吗?
生:五十知天命。
师:五十知天命。六十有没有人知道?
生:花甲。
师:对,六十花甲,不是海鲜的花甲。(生笑)
师:六十花甲,七十呢?
生:古稀。
师:了不起!最后一个──八十?我看谁知道?看来你知道那个字。(生站着说不出来)会写那个字吗?
生:一个“老”字下面一个“土”字。
师:不太对,老字说对了,下面不是一个“土”字。
生:“老”字下面一个“到”字。
师:老字就要到了,那是“耄耋”。长寿区的孩子了不起!长寿长寿,八十以上才叫长寿。我想长寿区包括重庆市的老师孩子们、你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都能达到“耄耋之年”。我的话好听吗?(好听)我说得有礼貌吗?(有)而对这样有礼貌的老师,我们应该表示感谢。(掌声)
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好不好?(好)猜一猜,赵老师最喜欢怎样的学生?记住,猜我的问题,千万不要像猜其他老师的问题一样,什么问题奇特、牛角尖,你就朝那方面猜。(生笑)
生:我认为赵老师喜欢那种敢于跟世俗作斗争的人。(生笑)
师:你说对了,我喜欢敢于跟世俗作斗争的人,再加上一点,我喜欢那些敢于向那些错误的、封建的、封闭的、保守的世俗作斗争的(人)。好的世俗,尊师重教啊,刚才他说的“不惑之年”,是有点文绉绉的词,这样的世俗你要跟他作斗争,我喜欢你吗?我打你屁股才差不多。(生笑)
生:赵老师这么幽默,我猜赵老师喜欢幽默的孩子。
师:猜对了!这样的孩子我喜欢,但还不是最喜欢。接着猜。
生:我想,赵老师应该最喜欢我这样的孩子。(生大笑)
师:站起来!那么你这样的孩子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
生:老师心目中最喜欢的孩子就是我这样的孩子。
师:还是没说清楚,看你课堂上的表现怎么样,好不好?那么你这样的孩子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老师们拭目以待,孩子们拭目以待。还没猜对,接着猜。
生:我认为赵老师最喜欢那种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的学生。
师:沾边了,已经了不起了!
生:老师喜欢自己提出观点、敢于同自己作斗争的学生。
师:猜对了,老师喜欢敢于跟自己作斗争的学生。不错,更进一步了,但还没有到点子上,(指自己的胳臂)挠痒痒,我这儿痒,他挠到这儿,快到这儿了。还有人说吗?12345678910111213
生:我认为赵老师喜欢有自信心、敢于挑战自己、相信自己会成功的孩子。
师:说得差不多了,这样的孩子我喜欢,不是最喜欢。
生:我认为老师喜欢敢于与自己问题相背的而且能够互相争辩的学生。
师:能和自己互相争辩的学生,我喜欢,但还猜不准。再给最后机会,谁认为自己最有把握猜对?
生:我觉得老师你应该喜欢不断超越自己、不断挑战自己的学生。
生:不断超越自己,新了一点;不断挑战自己,和她一样。(这样的孩子我)是喜欢,还不是最喜欢。
师:别猜了,时间到了,我说吧,孩子们。我最喜欢两种学生,第一种,回答问题回答错误的学生(生笑)!这是跟我的老师学的,我小时候回答问题就回答错,我的老师就喜欢我(生笑)。我一直是我老师的宠儿,但我可不是故意捣蛋,对不对?为什么呢?我老师说过一名话叫失败乃──
生:成功之母。
师:对了,你们知道这么多。我这个“乃”字说的有点文绉绉的,想考着大家,没想到考不成。第二,我喜欢怎样的学生?听好啦,我最喜欢向赵志祥──就是我挑战的学生。敢向我挑战的举手?(学生陆续举手)有的同学就像《她是我的朋友》中的小男孩一样慢慢地举起了手。请把手放下!(生放手)敢干向赵志祥挑战的同学举手?(生齐举手)对,这才好!有的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眼睛里面放射出来的是自信的目光,了不起!把手放下(生放手)。咱们现在就开始上课,大家对我还有点疑问,是不是?到底能上好吗?从深圳大老远地飞过来。上完课后就知道了。
教学场景:
师:先看我写几个字,好吗?(好)愿意的同学请举起手来,像一年级的小朋友一样跟我书空,好吗?
(板书课题:11*地震中的父与子)
师:这个星号表示什么?谁懂?
生:这个星号表示的是阅读课文。
师;说错了一个字,不是阅读课文。
生:应该是自学课文。
师:不对。
生:我认为是略读课文。
师:对,是略读课文,就是简单地读,会不会略读课文?能不能说一说怎样的读法叫略读呢?
生:我认为略读课文就是快速地浏览。
师:这是其中的一点,快速读一遍就好了?那好,(师夸张地说)“我们开始浏览课文,下课,byebye!”(生笑)
生:我认为略读课文用不着向精读课文那样不断深入地理解,就是能够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目的就行了。
师:哎呀!说得非常好!不过我告诉你,重复了一点,中心思想就是写作目的,说得不错。还有呢?
生:一边读一边思考,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师:思考完了呢?
生:思考完之后,然后有感情地读出来,(从而)抒发自己的感情。
师:说的不错!碰到不懂的问题,自己一边读一边思考,思考完了,再朗读。我总觉得,还缺乏一个小小的过程,现在讲究合作,对不对?(对)把你思考的内容和你的同学互相交流,互通有无,掌握这篇文章的内容,这才叫做略读。
大家应该在课前把这篇文章预习二三遍了,应该吧?
生:应该。
师:请大家用这个同学说的“浏览课文”。有一个要求,我刚才说,我喜欢勇于向我挑战的学生。那么,现在你们要想向我挑战,就必须把自己放在和赵老师是相同的地位上。也就是说,在座的五十多位同学,就是五十多位老师。如果你是老师,你要给全班同学来上这一课,你想,你应该在什么地方理解、感悟这篇课文呢?懂不懂我的意思?(懂)好!现在浏览,做老师备课。开始!12345678910111213
(生开始浏览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师:好习惯,浏览课文的时候马上把笔拿出来。没事,你们可以“偷看”一下,你们语文教师在语文书上面圈点勾画,密密麻麻,你们读书,也要这样做。
师:有什么想法,可以同桌交流,也可以小组交流。
师:记住,现在你是老师,你在伏案备课。不简单!很多同学用波浪线画出了文章的重点部分,有的同学还找到了最关键的词句,在旁边写出了自己的体会,不错!有的同学写了体会,别忘了,那是你的理解,你是老师呀。自己理解还不够,你要提出一些问题,帮助别人来理解这篇文章。还有,你自己不懂的也可以提出来叫别人帮助你。
师:有的同学内容写得太多了,都写了四五十个字,给大家提点建议,这就是读书作笔记的方法叫批注,字越少越精越好,不要长篇大段地写,有时候一个符号,甚至一个标点符号都有能表达真情。
师:这样吧,四个同学互相交流,待会儿推荐一个代表在全班交流。开始吧。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师:好,坐好吧!讨论的不错!行啦!谁愿意来说吧。
生:我想同学们从文中两处“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体会到什么?
师:听懂了吗?
生:听懂了。
师:出现了两次“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父亲在挖掘的时候很希望有人来帮助他。
师:对!(问提问的学生)你觉得她体会的对吗?
生:我觉得她体会出了一些。
师:只体会出了一些,还没有完全,是吗?你能说说吗?
生:从这句还可以体会出父亲对救出自己儿子的渴望,他渴望有人来帮助他,而不是他一个人来挖掘。
师:除了希望别人来帮助他,还希望什么?表现出能救出自己儿子的渴望之情,是吗?更深一层。
生:我想问:父亲为什么那样坚信自己的儿子一定会没有事?
师:谁来回答?请你。
生:因为这位父亲知道他说过的这一句话“无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所以,这位父亲就坚信自己的儿子没有死。
师:我认为这点抓的不错,还有别的说法吗?
生:因为刚才她说的那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就是这句话贯穿了全文,就是因为这句话才给了父亲信念,才使他去挖掘。
生:我觉得这里体现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这种爱的力量使得父亲不由自主地去挖掘,找出自己的儿子。
生:我补充刚才周小丽所说的,我觉得父亲之所以要去救儿子,是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种坚定的信念,他始终相信,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孩子总会安全的。
生:我来补充他所说的,父亲之所以坚信自己,是因为他相信儿子一定会活在世界上,相信自己的儿子不会丢下自己,会与自己在一起,这也体现出父亲与儿子的心息息相通。
师:哎呀,这个词好!
生:我补充,因为他父亲知道,儿子相信父亲总会去救他。因为父亲相信:儿子一定在等着我,我一定要去救回他。
生:我补充周瑜的,课文中这样的一句话 “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从这里体会到了阿曼达一直坚信他的父亲会来救他,父子的心灵是相通的。
师:好!刚才是谁提的这个问题?(生:我)他的问题很有价值,我在备课的时候还没想到这个问题,他提出的问题已经超出老老师提出的问题。这小老师,不简单!刚才几个同学回答的很不错,从情感,包括现在有点近乎神话却是现实的心灵的相通。(指一个学生)这个同学作了总结,(指另一个学生)这个同学已经从写作的角度,抓住课文中三次出现了“无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和你在一起!”来谈。请大家一齐把这句话读一遍!12345678910111213
(生齐读这句话。)
师:好!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这位小老师提出来了,其他小老师帮他解决了。谁愿意提?
生:我想问,父亲为什么会有这么强大的父爱去救他的孩子?
师:这问题也提得很有价值!谁来回答?
生:因为他(父亲)说过这句话“无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他还是用这个来回答,有道理!但是,还是不够味。
生:从后面可知道,因为当时孩子想着他父亲一定会来救他,那么他父亲似乎知道他儿子在叫他,(父亲)一直坚信自己的儿子并没有死。从这里可以看出父爱能使两个很远的人心心相通。
师:你回答得也不错!你来。
生:我自己回答自己的(问题),我认为父亲之所以会有这么强大的父爱,是因为父亲爱他的孩子,好似长江之水绵绵不断;父亲爱他的儿子,好似天上的云变化无穷,那么多那么密,所以他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去救他的孩子,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去救他的儿子。
师:听到了没有?
生(齐):听到了。
师:诗一般的语言!对儿子的爱像长江的水呀,长江就在我们的脚下,绵绵不断。像天上的云──(对回答的学生)稍微改一下,把变幻无穷这个词去掉──
生:像天上的云那么多那么密。
师:对,像天上的云那么多那么密,不要说变幻无穷。
生:我是说变幻无穷,在学习中,他爸爸严格教导他;在生活中,他爸爸对待他像朋友一样。
师:你是说父亲对儿子的爱的方法特别得多,对吗?有时特严厉,有时特慈祥,有时候像朋友一样同他打闹,有时候跟他闹得多年的父子成了兄弟,是不是这样?(生:是)是这样就可以理解,不过,你在文章中变幻无穷这个词建议加个──
生:引号。
师:对!这个同学一定读了许多现代的优美的散文,还有散文诗,否则,怎么能出口就成为这诗一般的语言。如果改一改古代的一首词“问父能有几多爱?恰似一江春水──”
生(齐):向东流!(笑)
师:不错!好!再接着提吧!
生:在课文的第五自然段中,父亲他在挖掘的时候,也有别的孩子的父母,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当时他们都很绝望了,为什么这位父亲他没有绝望呢?
生:因为那些父母认为,这栋教学楼已经变成一片废墟,他们的儿子、女儿不可能再活着了。但是这位父亲却认为自己的儿不可能死去,他(儿子)还在等到他(父亲)去救他,所以那些人都先走了,这位父亲还在挖掘 。
师:那我再追问你一句,为什么人们认为都成为废墟,都很绝望了,这位父亲就认为自己的孩子还活着?到这位同学提的问题上来了。
生:因为他父亲常对他儿子说“无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对!问题还是课文出现了三次的那个中心句子 “无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看来由于这句话已经达到了相通,甚至有点传神,他才坚信:“我的儿子一定还活着!一定等着我!我一定要去救我的儿子!无论发生什么事──一片废墟算什么,我的儿子还活着,他在等着我去救他,我一定要全力以赴地去救我的儿子!”
师:其他同学的问题都不错,问题的焦点已经提出来了,我想问一个问题:课文的第10段,读──
生齐读:“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而精神失常了。”12345678910111213
师:请看黑板(板书:失常?)我想提的问题就在这:人们都认为这位父亲由于失去了儿子,因悲痛有些精神失常了。我反复地读过多少遍这篇课文,有时候读的我黯然泪下,有的时候读的我激动不已,敬佩他!我当时想如果说我是这位父亲,看到眼前这片废墟,我是不是像其他的父母一样哭喊两声“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后就走开呢?还是像这位父亲一样,契而不舍地不吃不喝挖掘38个小时,我能做到吗?但是更多的时候我是在思考:人们都认为他的精神失常了,他的精神到底失常了没有?
生:没有!
师:别乱说!读一读书,可以浏览,可以自由读,可以带着感情读,最好用我们的感情联系到我和我父亲之间的那种感情,想一想:这位父亲到底有没有失常?还要把警察、消防队长、其他父母,这些人们的观点都融进去,再下结论是否失常。
师:认为这位父亲精神失常的举手,(大部分学生举手),哇,不少同学。认为这位父亲精神不失常的举手(部分学生举手),少一点。一个特殊的现象,我在别的学校上课的时候 ,只有三五个同学认为失常,绝大多数都认为不失常。咱们班相反了,认为失常的是大多数,认为不失常的是少数。认为失常的同学凑在一起读书,找到父亲失常的理由。认为不失常的,你们也找一找哪儿能说明父亲不失常,同时你还要考虑,待会儿他们认为父亲失常,你们会从哪儿找到辩驳他们的理由。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三个学生上台板书:重复说话、只有一个念头、挖了38个小时)
师:注意!认为不失常的同学请注意了,黑板上已经有认为失常的同学写下来的理由,你们一个一个地看,待会儿想办法把他们反驳掉。那么,认为失常的同学请注意,要想法维护你这个理由。
(学生继续讨论,师引导一位学生上台板书:双眼直直)
师:黑板上有这几个理由,看一看,这些理由就是那些认为父亲精神失常的同学找到的,咱们一个个来说。请看“重复说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谁写的这个词!请站起来来说,为什么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的精神失常?
生:因为从救火队长和警察过去拦他,说:“你回去吧!很危险的!”他却对他们说同一句话,从这里可以体会到他已经失常了。
师:老是重复一句话,是有点失常。
生:因为当时父亲只想着救出自己的儿子,他要争分夺秒地救自己的儿子,可能就因为他晚了一点,他儿子就会有生命危险,所以他就这么说“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的吗?”并没有对这些人进行谢绝。所以,我认为这位父亲他精神并没有失常。
生:我补充,我也认为这位父亲精神并没有失常,因为他太想看到自己的儿子,他想别人来帮助他。所以他并不是因为精神失常,而是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的吗?”
师:渴望得到别人的帮助,是吗?
生:我认为这位父亲精神没有失常,因为从最后的几个自然段我们可以看出,父亲挖掘出来他的儿子,从和儿子的对话中就可以看出父亲没有失常。如果一个人精神失常,他还能清楚地说这些清醒的话吗?所以我认为父亲他的精神没有失常。
师:这个同学说的对,他──
生:我认为这位父亲他没有精神失常,因为他说“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的?”看起来好像戏剧里面市场上的人,但是,同样从戏剧中的观点来考虑的话,他就会用废墟上的东西砸自己的脑袋,像发疯那样。12345678910111213
师(笑):重复一句话,是吧?渴望别人来帮助他,不失常!
生:我认为他失常,因为队长还有其他人都来劝阻他,可是他呢?却说“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的吗?”这样显得直板板的,他可以用其它的语言来表达,这样表现说明他失常了。
生:在当时的情况下,他的确是可以用其它的语言来形容,但是这句话更加的简单,别人更能够体会,而当时他想救出儿子的愿望太强烈了,所以他用这句话既能够挽回一些时间,又能够体现他的心情。
师:千言万语,各种感情化作一句最简单的话,就是“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的吗?”对不对?(生:对)换句话就是说“你来帮助我!”面对这样的父亲,谁能说他精神失常?所以说,不失常。
师:第一次辩论──第一局,认为父亲精神失常的同学──败了!第二点“两眼直直”,这一次,我认为那些认为不失常的同学可能要败。这次,我要帮认为失常的同学。
生:我认为是失常,因为别人来劝他时,他只是用眼睛直直地看着别人,他可以流露出一些渴望“你来帮助我!相信自己儿子没有死”的神情。
师:可以用别的神情,他只是双眼直直地看着别人,失常!
生:我认为他一点也不失常,因为这位父亲他“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是因为他接受了这个突如其来的事情,他的脑袋里什么都不知道了,绞成一团了,就是一般人,绞成一团的话,也会“双眼直直”的。
师:是啊!站起来,我来帮你们一句,这时候脑袋里是糊涂一片,是吧?(生:是)绞在一起,别的什么都不知道,是吧?(生:是)双眼直直地看着别人,是吧?(全班议论)帮别人了!
(两个学生同时站起来。)
师:大个儿先让小个儿,你来!(众生笑)
生:我认为父亲之所以是双眼直直地盯着别人,是因为他非常地渴望别人能帮他挖掘这片废墟,救出自己的孩子,所以,我认为,父亲的精神没有失常。
师:渴望别人帮他,是吧?(生:是)就从这一点认为他不失常。那么,请问:咱俩这样看──我和蔼可亲地看着你(做动作,众生笑),还是站在这儿一动不动地看着你(做动作,众生笑),你有什么感觉?(众生笑)不说我啦,就说你放学回家,你爸爸什么也没有说,就这样盯着你(做动作,众生笑),你爸爸是不是有毛病呀?(众生笑)什么毛病?精神有毛病,精神有毛病就有点失常。认为不失常的同学还有没有理由说?
生:我觉得不失常,因为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父亲救子心切,他只顾挖。如果他还和蔼地去看着别人,要别人来帮助他的话,他没有那么多时间。他救子心切,说明他当时非常伤心,不可能有好眼色,只能是直直地看着别人。所以,我认为他不失常。
师:你呢,无意当中已经把大家的思绪转到了这一点(指板书:只有一个念头),当时他没有考虑其它的,就只有一个念头,这个念头就是“我的儿子在等着我”,是吗?那么,认为“只有一个念头”是失常的,说说你们的理由。
生:我认为是这样的,我的理解和他们不一样,这句话的意思是他和别人不一样,他的精神里只有“我的儿子在等着我”,这句话点燃了他脑袋里的一把火,这把火是浇不灭,这样才使他连续挖了……12345678910111213
师:这是一把浇不灭的什么火?
生:(思考一会儿)这认为这是一把浇不灭的爱之火。
师:哎呀,说的好啊!(众生赞许地笑)(师板书:爱)本来我只是写一个字,看你说得这么好,再加两个字(板书:之火)爱之火,浇不灭呀,虽是无形的,却是有形的熊熊的火焰──爱之火在燃烧。什么狂风暴雨能把这火浇灭呢?没有!能说这位伟大的、充满爱的父亲,这位心中燃烧着爱之火的父亲精神失常吗?
生(部分说):失常。
生(部分说):不失常。
师:不行!这一个(两眼直直)算失常的同学胜,这个(“只有一个念头”)算不失常的同学胜。我现在也拿不定主意,就看最后一点了。孩子们,(教师读:“挖了38个小时!”)认为精神失常的同学先说。
生:我认为他失常了,因为一个人在不吃不喝的情况下整整挖了38小时,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而这位父亲不吃不喝,双手挖了38个小时,从这点可以看出他失常了。
师:有道理!
生:我认为父亲没有失常,因为这位父亲他十分想念自己的儿子。我从他“两眼布满血丝”可以看出,他太想挖出自己的儿子,哪怕自己倒下了,也要挖出自己的儿子。
生:我认为这位父亲他一点也没有失常,可以从他挖的上面来看,他挖了38个小时是有目的,是为了他的儿子能够安全地被救出来。如果失常的话,他就会没有目的地去挖,就像一个疯子一样。
师:有目的就不失常!你认为失常──
生:我觉得不失常,因为他当时只觉得儿子的生命更重要。
生:我认为那位父亲也没失常,因为可以以一个(事例)证明,就是一位母亲她到菜市场买菜。等她到了菜市场后,她的儿子就从很高的地方往楼下跌。那位母亲以非常快的速度跑过去,把她的儿子接住了。可是后来,人们实验让母亲从菜市场跑去接一个和她儿子差不多的沙包,她却接不住。由此可知,当一个人非常关心自己儿子的时候,身体里就会有一种非常奇特的力量使自己坚持下去。
师:多有本事!说的多好!母亲突然发现自己幼小的儿子从楼上跌下来,这位母亲竟然不顾一切冲上前去,把自己的宝贝儿子给接住了,一点没受损伤。谁有这样的力量?因为母亲太爱自己的宝贝儿子了。对不对?(生:对!)就像他(讲故事的学生)说的那样,在最关键的时刻,往往人能迸发出一种超乎寻常的力量!(生举手)我知道你们举手要干什么,请让我把话说完,还是他说的那样,可是后来,警察让她做了实验,同样的地点,同样的高度,同样重量的沙包,试了无数次,这位母亲竟然没接着。想想看,他不是在帮助我们认为失常的同学说话吗?
生:是!
生:不是!
师:认为不是的举手,谁来说?
生;我认为人体内有无限的潜力,这位母亲看见自己的儿子从高楼上掉下来。她十分爱自己的儿子,如果不接住儿子他就会死掉。这时,她人体的潜力被激发了出来,那么她就有了超乎寻常的速度和力量去接住她的儿子,所以,我认为这位母亲并没有失常。
师:你站起来,她就有了这个潜力被激发出来,她就有了一种超乎寻常的什么──
生:超乎常人的力量!
师:把这个“超乎常人的”缩短成两个字,是什么?
生:(齐答)失常!
师:不对,你们这是偷换概念,那是──
生;超人!
师;不对!超乎常人不叫超人,是──12345678910111213
生:(齐答)超常!
师:你同意失常的观点了?
生:不同意!
师:你是个加引号的“小顽固”!
生:我也认为这位母亲没有失常,因为当时她知道儿子真的是从楼上掉下来,那种紧迫感一直牵引着母亲,因为她知道当时儿子一旦掉下来,她以后再也见不到儿子了。而在以后,消防队员在做实验的时候,那不是真的,没有当时的那种紧迫感,(母亲)就放不出去接儿子的那种心情。所以,我觉得这位母亲没有失常。
师:你说的没错!等一下,孩子们!她说了没有当时的那种紧迫感,咱们讨论父亲挖38个小时,不是说他是平常在挖呀,而是当时学校变成一片废墟之后,他知道自己的儿子就埋在废墟下面的时候才挖的38个小时呀!也就是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他挖了38个小时呀!孩子们,现在让你们去挖38个小时,看看你能不吃不喝挖3.8小时就已经了不起了!38个小时,再加10个小时就是两天两夜,将近48个小时不吃不喝地挖,谁有这们的本事?
生:这位父亲挖了4个小时,如果他放弃了就等于白挖了,所以,他继续挖下去。
师:你的观点还是认为不失常,是吗?(生:是)好啦,别争了!刚才这位同学说了一个故事,其实不失常的同学无论他们怎样辩,教给一个方法,你都往一个方向引,把那些认为失常的同学的思想都引到这个地方来(指板书“爱”)。孩子们,这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只能说明一个道理:爱之火在父亲、母亲的心中熊熊地──
生(轻声):燃烧!
师:我说说我的感受,愿意听吗?
生:(齐答)愿意!
师:这位父亲精神既失常也不失常(学生一片哗然)你说他失常吗?的确是呀!(指板书)试想,一个正常的人怎么会两眼直直的盯着别人看?一个正常的人怎么会唠唠叨叨地重复一句话?一个正常的人心中怎么会没有其它想法,只有一个念头?一个正常的人如何能不吃不喝、眼睛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连续奋战了38个小时呀?正像那位同学说的那样 ──是超乎常人的力量,只有超常!说他不失常吗?他确实不失常!因为,正像那位同学说的,他重复说一句话,就是“你们是来帮助我的吗?”他渴望别人的帮助 ──救自己的儿子。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说是“儿子在等着我!”他“双眼直直”地望着别人,是出于渴望,那个时候心中的爱之火正燃烧剧烈!那挖了38个小时,是那“爱之火”燃烧起来的熊熊力量鼓舞他!试想,孩子们,如果我们真的到了那个地震的废墟场上,你看到一个这样的父亲双眼直直地盯着你,你会认为他精神失常吗?
生:(齐答)不会!
师:他挖了38个小时,你不会认为他精神失常,你只会说这位父亲──
生(齐答):了不起!
师:最多向那位同学说的那样──超乎常人!与其说他失常,倒不如说他是──
生(齐答):超常!
师:了不起!
师:孩子们真不简单,一个个口若悬河,小嘴巴真会说,向来自负口才不错的我,现在就有点紧张了。下面只好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待会儿看大屏幕。在这之前,要提一个小问题:这一课就标点符号而言,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特别的?
生:基本上父亲大喊的话都加了感叹号。
师:她一下子抓到了凡是父亲大喊的话基本上都加了感叹号,我数了一下,这一课一共有15个感叹号,你们不用数了,看大屏幕。(师放大屏幕)我把课文中感叹号比较集中的段落都写在这儿,大家看一看,这是课文的前半部分,哪位同学能把感叹号表达了其中的强烈的感情读出来?你发现的,先让你来读。12345678910111213
(生读课文第2、3自然段)
师:她读得──就我个人认为,尽管有少数的错误的地方,由于她用自己的真情在读,已经掩盖了那些小小的问题。孩子们,读书──特别是朗诵的时候,读那种感情强烈的文章的时候,一定要用我们的心在读,用我们的情在读。一起看,咱们一起读一遍,好吗?
生(齐答):好!(齐读第2、3段)
师:接着读!
(生齐读倒数第1──4段)
师:请看第三段(课文倒数第2自然段),刚才同学们在读这段时,“不!”字读得斩钉截铁,非常有激情!我不知道同学在读这里的时候,脑子里有没有想到其它的事情?(师读)“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想到了什么?
生:在读这个“不”字的时候,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平时我和自己的同学在一起开心玩耍的情景,也情不自禁地想到父亲平时和我一起玩耍学习的日子。
师:好的,应该是这样想的。
生:我读这个“不”字的时候,想到了虽然没有像父亲那样在挖废墟,但他(儿子)也在里面不吃不喝,非常饥饿38小时之多,他和同学像患难兄弟一样。他当时非常饥饿、口渴,但他没有第一个出来。这里表现出儿子的那种谦让精神,他对自己同学的爱。
师:说得非常不错!
生:这里更加体现出儿子的心怀也是多么的广阔!他的父亲是非常爱儿子的,而儿子对待同学像兄弟一样,他非常爱他们,说明儿子和父亲一样心怀是多么的广阔。
师:注意一下,把“广阔”变成“宽广”更好一点!说得不错,否则,课文最后怎么会说(师有感情地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这对了不起的──
生(齐答):父与子!
师: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同学们已经说的非常到位了,而这位儿子的了不起,恰恰就体现在这儿。是啊,也是38个小时不吃不喝,好不容易遇见自己的爸爸来救自己,一个安全的出口出来了,一般人会怎么样?
生:马上先冲出来!
师:而他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而且那个“不”字说的多好!儿子,了不起吧?
生(齐答):了不起!
师:这时我告诉大家,我又想到还有一个人了不起。先看“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这是儿子说的,看出来,儿子了不起!接着往下看,“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这是儿子不先出去的原因,就是从这个原因当中,接着读“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读了之后,我就发现了,还有一个人了不起,这是一个看不见的人,我不知道你们发现了没有?
生:我觉得应该是他的老师。
师:也不对!咱们现在暂且抛开老师。
生:就是本文的作者。
师:哎呀,你说说自己的理由吧!
生:就是如果他没有亲眼目睹这一桩桩场景的话,他就不会把这个动人的故事写出来发表,让世界上的人们先知。
师:好的,你从这个角度说这个作者了不起。亲眼目睹了这一个壮观的场面,也可能是听说的,你就认为他把这个(故事)写出来发表,让全世界的人们都来感受这伟大的父爱,来感受这儿子先人后己──这了不起的精神,是吗?孩子们,我觉得这位作者他了不起!他的写作高明在哪儿呢?一个七岁的孩子做出这看似平常,却是惊天动地──让人先出去,把危险留给自己的这一壮举,理由很简单,只是“因为爸爸和我在一起!”只是因为爸爸说过的一句话,“无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把伟大的举动归结为小小的儿子对爸爸的信赖这一点。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没有什么慷慨激昂的词语,但是,读到这儿,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位七岁的儿子了不起!作者是不是了不起?12345678910111213
生(齐答):了不起!
师:到现在,我却发现一群孩子了不起,你们猜是谁?
生(齐答):我们!(听课的老师开心地笑了)
师:聪明!为什么?这么复杂的一篇课文,同学们把它读得这样透彻,感悟得这么准,这么感人,了不起吧?
生(齐答):了不起!
师:对自己翘大拇指,我觉得此时你们的心中一定在发现一个人了不起。
生(齐答):老师!老老师!
师:注意一点!
生(齐答):赵老师!
师:说错了!赵老师才教了你们这五十多分钟,陈老师,对不?(生有的同意,有的不同意)你们的口才这么好,是我这一会儿培养的吗?
生(齐答):不是!
师:冰冻三尺,──
生(齐答):非一日之寒!
师:对了!孩子们要记住,饮水──
生(齐答);思源!
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我刚读这篇课文的时候特别激动!好几次,我读着读着,都不敢放声地读,一读我就要流眼泪,真的很感动。我当时想了很多很多,你们猜,我想得最多的是什么?
生:我想你想得最多的是那超越时空的父爱。
师:哇!这个词用得多好!看来你经常看动画片,“超越时空”──父爱,是超越时空的!只要是爱它都是超越时空、跨越时空的,永恒的!
生:我想你肯定会想,这个儿子的爱也是超越时空的。
师:这个我没想到,别生气!我诚实地说。(生笑)
生:我想老师您会想“这位父亲这么好,一定要把他克隆出来。让孤儿院的每个孩子都有父亲。”
(生大笑)
师:哎呀!你想得太好啦!比我想得好!我没想到。只有你这诗一般的心灵才能想到这诗一般的美好的情景。了不起!
生:我认为,老师,您想到您的父亲对你的爱。
师:说对了!我还真想到了,确实想到了我的父亲对我的爱,我也想到了我对儿子的爱。我有一个儿子,和你们差不多大,大一点点,今年读初一。读了这篇由美国马克?汉林写的描写父爱的文章,再把父爱延伸一下,咱们中国有没有描写父爱的(文章)?
生(齐答):有!
师:你们想到哪篇文章了?一齐说──
生(齐答);《背影》!
师:对,有点文学常识的人读了这篇文章,脑袋里就会想到另一篇文章《背影》,想到朱自清。读过吗?(生齐答:读过!)想不想再读?(生齐答:想!)我把《背影》当中最精彩的片断带来了,看大屏幕,咱们轻轻地读,好吗?(生齐答:好!)《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父爱是强烈的、外显的,而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这位父亲的爱是比较含蓄的。要把声音放得低一点。缓缓地读出来,让父爱在我们的心中缓缓地流淌,滋润我们的心田。
生(齐读):“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很胖,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12345678910111213
师:是啊!读起来显得很平淡,但是我们的心中已经被爱掀起了一阵阵涟旖。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想每个人都应该感动,都应该为天下有这们的父亲而感到骄傲,感到自豪。由父爱我又想到了母爱,由母爱我想大家又会自然想到另一篇文学作品,唐代大诗人孟郊的那首──
生(齐答):《游子吟》。
师:慈母──
生(齐诵):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是啊!远行的儿子就要走了,贫穷的母亲没有什么可以相送的,只能给儿子的衣服多缝几针。这个举动,是不是惊天动地?(生齐答:不是!)是不是很伟大?(生:不是!是!)有说“不是”,有说“是”。说“不是”的同学是因为这件事很平凡,说“是”的认为这平凡的小事看出了伟大的爱心,是不是?
生(齐答):是!
师:所以说,这平凡的事却是伟大的情!哪一位同学又能说孟郊笔下的这位母亲不伟大?没有人会说。如果我问:“这位母亲伟大吗?”
生(齐答):伟大!
师:刚才那位同学说我想到了父亲对我的爱,是的,我想了很多很多,我想的更多的还是母亲对我的爱。1999年,我在老家辞了工去深圳打工,决定下来以后,我的妈妈没有说一句阻挠的话,天天去赶集──你们懂不懂赶集吗?(生齐答:懂!)今天卖鸡蛋,明天卖青菜,后天卖点大米,再过几天卖一点黄豆之类的东西。我临走的那一天,发生了一件让我一生都难以忘怀的事。我把那幕情景写下来,也带来了,大家想看吗?
生:想!
(教师配乐朗读自己的文章,大屏幕显示文──
亲友们的热情相送冲淡了我的依恋和惆怅。娘站在一边看着我,什么也没说。等我快要出门时,娘突然说:“阳阳他爸,你过来。”我走过去,娘掏出一个鼓鼓囊囊的手绢包,塞到我手里:“孩子, 你爸走的早,没给咱家留下什么。娘穷,不能给你太多路费,只有这500块钱,你拿着。” 我想推辞,但我知道娘的脾气,只好默默地接过来。娘笑了,赶紧帮我打开旅行箱,又从我手里拿过那个鼓鼓囊囊的手绢包,慢慢地、仔细地塞到了箱子底下,才费力地直起老迈的腰,很满足地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走出家门了,回眸间,没看到娘的身影。我知道,娘是躲在屋里悄悄地抹眼泪了。尽管难过,可她不想让远行的儿子因为母亲的伤感而伤感,她想让儿子无牵无挂地离开这个尽管穷却十分温暖的家。
坐在火车上,忍不住的,拿出了那个鼓鼓囊囊的手绢包,一层层地打开,一向自诩为“男儿有泪不轻弹”的男子汉的我,竟禁不住热泪盈眶了:那厚厚的一叠,除了一张50元的,其余的都是10 元、5元的,还有两张竟然是5毛的!我竭力控制着自己,不让眼泪流出来。娘的身影不时地浮现在眼前:寒风中,娘正在集市上守着一篮子鸡蛋等待着买主,眼里含着期待;烈日下,娘正在农田里锄草,眼里含着希望;微弱的灯光下,娘正摩挲着儿子的照片,微笑着,眼里却含着泪花;阴雨连绵的日子,娘伫依窗前,遥望南方:“儿啊,多穿一件衣服啊。出门别忘了带伞啊。”我的泪水夺眶而出:“娘啊,娘!”
(在忧伤的音乐声中,老师充满深情地朗读,深深地打动了在座的师生。)12345678910111213
师:孩子们,我听出来了,大家的掌声以及老师们的掌声尽管包含着对我的鼓励,我想更多的是对文中这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的赞叹,你们的掌声是不是这样的啊?
生(齐答):是!
师:我们每个人,每天都生活在父母的身边,我们每天都享受着父母的爱。也许,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我们没有什么感觉。可是,你仔细想一想,我们的父母每天给我们做的不都是像朱自清笔下的那位“临行密密缝”的母亲,像赵老师笔下的这位平凡的辛辛苦苦地为儿子攒下500块钱的母亲一样,每天在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我们,在无微不至地爱着我们。孩子们,静一静我们的心,闭上我们的眼睛,想一想: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的母亲,我们的父亲,或者我们的爷爷奶奶,包括外公外婆,我们的亲人,对我们究竟给予了多少爱?想想那些最平凡,最普通的事吧!现在开始想想。
生:我想到了我的外婆,在我小的时候,生了病,我外婆带着病痛常常从家里煮了一锅汤圆带到医院来给我吃,还安慰我:“孙子,你的病很快就会好,安心地养病吧!外婆给你带来了你最爱吃的汤圆,好好地吃吧!”我当时就想:外婆对我这么好,现在我却不能报答她。当时我也在心里暗暗地发誓,要好好地学习,长大后报答外婆。可是,两个月后,我的外婆却去世了,我当时在家里整整哭了一夜,非常伤心。
师:这位同学简单的话语却描述了一个非常凄美的故事,外婆的一颗汤圆就是一颗爱心,一句安慰就是一片真情啊!他也像乌鸦反哺一样,想报答外婆,想好好的学习报答外婆。可是,两年后,外婆已经去世了。是啊,很心酸!那么,就把你这份爱心用到孝敬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以及爱你的老师身上,好吗?建议你以“一碗汤圆”为题,写一篇小小的平凡的文章。
生:有一个暑假,我到我外公家去,由于是夏天,雨水很多,那天下一场暴雨。晚上,我没盖好(被子),着凉了。第二天,大雨仍在下,由于我家没有药,于是年迈的外公就背着我走了大约半个小时,到村口的医院去给我打针、吊水(瓶)。这件事让我非常感动,直到现在我还是不能忘记。
师:事虽小,也很平常,但这件事却很感人。
生:我的母亲很爱织毛衣,她把对我的爱都织到了毛衣里。在这里,我要为她鼓掌。(该生鼓掌)
师:好!我们一起为她的母亲鼓掌!(师生鼓掌)她说得很简单,孟郊的母亲给孟郊密密地缝衣服,她的母亲给她织毛衣,那是一针一针的情,一针一针的爱。是啊,你可以用“一件毛衣”为题,观察一下,母亲在织毛衣时的那个动作,那种神情。你看她平凡的动作当中,平静的神情当中,是否含着一份爱,含着一份期待,是否能看到她偶尔露出的笑容当中,眼前浮现的“我女儿穿上这么漂亮、温暖的毛衣,快快乐乐上学的”情景。孩子们,写文章的时候不但要会观察,还要从这平凡的小事当中,联想一下,想象一下,这样就会把文章写的非常感人。孩子们,要说的话肯定很多,每一个人,都和你们的父母发生无数的、可歌可泣的爱的故事。时间有限,已经到了下课的时间,如果大家还嫌时间短,不能足以表达母亲对你的爱,或者你对母亲的那份深情的话,让我们回家以后,拿起手中的笔,把父爱、母爱,洋洋洒洒地写在作文本上,好不好?12345678910111213
生(齐答):好!
师:愿意把写好后给我交流的请举手!(生举手)想给我寄信的请举手!(学生举手)想要我的地址?找陈老师。想要我的电子邮箱?找你们的陈老师。在信封上写上我的邮政编码518067。我非常地希望我那儿能收到孩子们寄来的信,只要写上你的名字,就够了,我就知道你是哪儿的。我希望你写的那篇小小的文章,平凡但是感人,能让赵老师读了感动一番。要是能让我潸然泪下的话,你会收到我寄给你的一份厚重的礼物。当然不是贵重是厚重,饱含着赵老师对你的爱──浓浓的情、深深的爱,愿意吗?生(齐答):
生(齐答):愿意!
师:当然,写好以后要想感动我,先交给陈老师修改,再寄给我,记住了?
生:记住了!
师:孩子们,中间没让大家休息,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大家抱怨吗?
生:不抱怨!
师:不抱怨,那感谢我吗?
生:感谢!
师:哈,其实,应该是我好好地感谢你们,感谢我们实验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

1234567891011121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09586.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