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视频_《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课例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2021-09-0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课例名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年级】:四年级
【教材版本】:人教课标版语文第七册第25课
【课例主题】: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12岁的周恩来对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疑惑不解和他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正是使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伟大志向的导火索,在修身课上,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他少年时代就心系祖国的具体表现。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分析、归纳、朗读、感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但因为课文所写的时代与内容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理解起来会有难度。
【学习需求分析】:
课文记叙的事情发生在20世纪初,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的生平了解比较少,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可以让学生查找有关旧中国“外国租界地”的材料,查找帝国主义侵略者如何侵略中国的资料,查找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准备。教学时,学生可以先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为理解课文做铺垫。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难点】: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的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本课例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主要原因】: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后的内心感受,理解少年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的原因。但是由于学生对文中描写的时代背景很陌生,因此在理解时不能很好地体会在周恩来伟大志向背后的所见、所闻、所感,致使课堂上学生找不出相关的语句,更体会不到人物的内心情感。究其原因,我认为最主要的在于教师没能领着孩子走进文本。
我以为,要引导孩子走进文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
一、读课题,解题。从“崛”的字形入手推及意思再到“之崛”的意思。再读课题。1234
二、默读课文,思考与“中华之崛”相反的一个词是哪个词?这个词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学生找出与“中华之崛”相反的词“中华不振”,找到在文中出现的两处地方——第五自然段和第八自然段。
师指导学生读伯父的话,理解“中华不振”的意思。感情朗读“中华不振”。
三、紧扣“中华不振”引导学生理解第七、八自然段。
以“周恩来听了伯父的话后是怎么想的?哪些语句揪住了你的心?”的过渡问题布置学生默读7、8自然段。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理解、体会。
四、默读第九至十七自然段,思考:周恩来在思考什么?引导学生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思。
五、教师讲周恩来的故事,引导学生朗读背诵他在东渡日本之际写的一首诗。
六、教师结语。
【教学实录】:
师: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
生:中华不振兴。
师:第一次中华不振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生:伯父不让周恩来到外国的租界地去玩时说的。
师:什么是外国的租界地?
生:外国人借中国的地方。
师:当时中国正是半殖民社会,外国把中国的地方租下来,侵占中国的地方。
师:为什么周恩来不能到租界地去玩?
生:中华不振。
师:伯父是怎样的心态?划出来,伯父说这话的时候是什么情景?
生:伯父叹了口气说。
师:伯父为什么叹气?
师:伯父无比悲痛。齐读“中华不振”,要读出伯父无奈的语气。
……
生默读7、8自然段后。
师:文中还有哪些语句打动了你的心?
生:我找的是“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在左顾右盼时……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这里说到中国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而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
师:那个妇女她在哭诉什么?说一说她哭诉的内容。
生默然。
师:联想自己失去亲人的痛苦,失去了亲人她在哭诉什么?
生(笑着说):她可能在哭:我的亲人死了,我可怎么办呀?
师:轧死妇女的洋人又是什么样的?
生:得意扬扬。
师:得意扬扬什么意思?
生:非常得意。
师:这突出表明了当时中国——齐读
生:中华不振。
……
师:中华不振还有哪些打动你心弦的句子?
生: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师:中国人敢怒不敢言,中国人不敢为中国人出头,这真是——
生:中华不振。
【教学反思】:
课堂上,老师费劲了心思去引导学生,课堂效果却不佳。这不禁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
赵老师在教学时,从课题入手,紧扣“中华不振”这一核心词语,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体现“中华不振”的语句,进而体会“中华不振”的原因,按“不振——要振(崛起)”进行教学。力图通过层层推进,让学生挖掘出蕴含在周恩来伟大志向背后的所见、所闻、所感,感受到旧中国的种种“不振”,感受到周恩来幼小心灵深处“要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应该说这种设计是非常好的,但是因为教材所涉及的时代背景是学生不熟悉的、人物是学生感到陌生的,学生在理解时存在难度。教学时由于老师对学情估计不足,上课时又急于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完成教学人物,因此表现在课堂就出现了老师极尽煽情,学生却无动于衷;老师语言慷慨激昂,学生却表现木讷;老师表情丰富,学生却是一片木然的状况。尤其是在理解文中“中华不振”的语句时,出现了学生冷场,教师包场的场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追根溯源在于教师没有带着学生走进文本,学生没有能与文本进行碰撞,没有与语言文字产生共鸣,自然不能动情,不能勃发了。1234
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一起喜怒哀乐,与老师一起激情澎湃呢?愚以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深刻而独特的解读文本。
教师对文本解读的高度决定着教学的高度,教师只有“会当凌绝顶”,才能“一览众山小”,才能“深入浅出”,游刃有余地驾驭教材,调控课堂。
学生在一堂课中,对课文能感悟到多少收获多少,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师理解得越深入到位,学生就能理解到更多。挖掘教材本身应该成为备课中的第一环,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以前,要自己充分的阅读,感悟,声情并貌的朗读,只有当自己被教材所打动,才能让学生被教材打动,被你在课堂中的真情所打动,才能形成情感的碰撞,智慧的分享。
教师对教材缺乏自己独特的理解,对文本的处理缺乏独创性,对文本所呈现的教学的“点”缺乏应有的敏感,处理起来就有“隔靴搔痒”之感,不能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难以使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文本的内涵。赵老师想紧扣“中华不振”,感受国家的落后,人民饱受欺凌。但是文中表现“中华不振”的地方何止两处呢?因为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深入研读不够,没能找到那些藏在文本中的“点”,因此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感悟也就只能停留在那两处文字上,而忽视文中更多有内涵的语句。
比如课文1——6自然段,伯父的话中可以说处处体现了“中华不振”。“ “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呀!”“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糟了”“没处说理”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中华不振啊!
再比如“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可以抓住“大不相同”引导学生思考:你读出了哪些不相同?使学生从“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联想到中国的别处会怎样?从“耀武扬威”想到巡警本该为民服务;从外国人多想到他们把租界当成了自己的国家。看到这样的场面,年幼的周恩来会怎么想呢?让学生说想法时读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老师再进行小结:是的,贫穷的中国土地上有一处繁华之地,但这繁华不属于中国!中华不振啊!如此,学生对中华不振的理解就到了一个高度。
2、细细地揣摩词句。
只有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才能感受作品的丰富内涵,领悟作者深寓其中的情感。有些文句表面平实,其实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有的文句在表达上的重要性和妙处,要成段联系起来思考。怎样揣摩词句呢?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词析句,边读边悟。
比如理解第七自然段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大不相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尤其是紧紧扣住“大不相同”这四个字,创设质疑:为什么租借地这里和别处大不相同?这些不同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在读文本的时候一步步地思考与深入研究,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析,在品析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而不是停留在肤浅的表面上。1234
再如“这位……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就有三个“重点处”可以抓。一抓“得意洋洋”,理解他凭什么得意洋洋?他有理由得意洋洋吗?体会洋人的惨无人道是因为中华不振!二抓“不但不…反而…”体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感受中华不振。三抓“谁又敢怎么样呢?” 引导学生理解“谁又敢怎么样呢?”是什么意思?你知道为什么人民不敢怎样吗?体会正义得不到伸张正是因为中华不振。 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义愤填膺、群情激愤?此时老师进行小结:妇女的哭诉;洋人的得意扬扬;巡警的训斥;围观中国人的敢怒不敢言。这一切,都源于“中华不振”。周恩来看了内心很不平静……此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一定能说出此时周恩来愤怒、同情、悲哀、伤心……的心情,从而为周恩来沉思的内容埋下伏笔。
3、以读代讲,指导学生读进去,读出来。
阅读教学,要回归文本,回归语言,咀嚼文字,这样才能体味语文的味道。教学中老师应重在指导学生读进去,读出来。
如在教学 “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这个重点句时,就可以采用换句式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读进行比较。出示“①但是,在租界里,谁都不敢怎么样。②但是,在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这两个句子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在“中华不振”的时候,身为中国人的愤怒、无奈与悲哀。通过这种对比读,在反复地咀嚼语言文字中使学生真正进入了情境,当再一次朗读的时候也流露出了自己的真情!“谁又敢怎么样呢?”。这简单的一句话,此时经过学生用心的朗读后是那么感人肺腑!
只有把读作为理解与感悟的手段,才能理解文本,才能运用语言,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实只有真正地在庐山走过了,才能更好地了解庐山。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带领孩子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进行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才能真正让学生品味、感悟到文本内在的神韵,才能让学生真正经历心灵成长的洗礼,让课堂焕发生命力。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inianjiyuwenjiaoan/98932.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