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写了一件什么事_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2021-09-0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上海市闵行区景东小学 施海燕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朱老师的这堂课课堂教学中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强调了师生对话的互动,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了新课程理念下,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重视了学生的感悟、体验、理解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1、整体把握,抓主线: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如在教学中教师围绕台湾青年无私为大陆患白血病的青年奉献骨髓的动人故事,为血脉相连的两岸人民架起一座生命桥为主线创设情景,老师以感动为切入点让学生自由读文,划出感动的地方,读一读你的感动,和同桌说一说你为什么感动,学生汇报时,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的理解和感悟都围绕文章情感主线进行。老师引领学生入情入境的读,逐渐深入的读,文章采用各种形式的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老师引读、范读等培养学生的语感。这一读的环节也是围绕文章情感主线进行的。如:“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老师通过放地震录像,让学生想象这位台湾青年家人可能遭遇的困境。理解台湾青年不仅是自己冒着生命危险,连亲人的安危也不顾的高尚情怀,以悟促读,读悟结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做到了有体验的读,传情达意的读。
  2、适当扩容,合理想象:
    朱老师的这堂课让我们感到无论是语言学习,还是情感体验都是那么“丰满”。这还要归功于朱老师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维的空间,成为情感的爆发点。如:老师补充再现介绍了里氏7、3级地震这个“文本外的特写镜头”后,引导孩子想象台湾青年的家庭会怎样?躺在病床上的他本该怎么做?但台湾青年此刻想到的是什么?把台湾青年定位在普通的人这个真实的层面,由于他的普通和平常,更凸显了其的可贵。让孩子更加感到青年的亲切和真实。接着出示李博士一天的行程安排,把“奔波”这一个简单的词,放大成一个感人的“特写镜头”,赋予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最后,还安排一个想象的画面,组织写话。引导学生想象钱畅在接受骨髓移植手术后,他肯定会有千言万语要说,他想说什么呢?在《爱的奉献》音乐的熏陶下,为孩子搭建发挥想象,积极思维的平台,寻找情感与读写的最佳结合点,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个细节的处理又是对 “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这个主题的浓缩和升华。这个激情导写的多向性指向,达到了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
  此外,朱老师在课堂中出示了地震资料和李博士日程资料,这些资料拓展了学生知识,并能让学生更加进一步感受到当时情况的危险和李博士为救大陆青年不顾自身安危,争分夺秒的高尚精神,这些资料对教学目标的落实起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并能进行一个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

抛砖引玉──评王琦老师《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12
浙江省上虞市实验小学 陆雪梅 
  今天,王琦老师上的《跨越海峡的生命的桥》,重点突出,教学思路非常清晰,引领学生和听课老师知晓了生命桥,踏上了生命桥,一起感悟了这是一次冒着生命危险的捐献,这是一次急人所急的捐献,这是关系小钱生死的捐献,这还是一次在亲人失去联络,生死未卜的情况下的捐献。虽然与预设有一定的差距,但是,王琦老师──一位走上讲台才第三年的年轻教师,能做到适度调控、感情投入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如果把语文教学比作一棵树的话,语言应该是树根,只有根系发达,根深本固,才能保证大树在任何环境任何气候中仍能茁壮成长,枝繁叶茂。所以,在这堂课上,虽然听不到学生热烈的讨论声,但是我们听到了孩子们一次又一次认真的读书声,一次比一次投入的读书声。这是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的收获。语文就应该简简单单地教,本本分分地学,扎扎实实求地发展,让学生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中学习一种态度、掌握一种方法、学会一种知识、领会一种精神。
  如果王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能够具体一点、细化一些,如给学生明确的指令,哪个词该读重.哪儿声音该延长等,朗读的效果会更明显。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inianjiyuwenjiaoan/98772.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