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西村]游山西村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2021-07-3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游山西村》综合资料

一、导入。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镜糊的三山乡。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跟《钱塘湖春行》—样,也是记游的。诵读全诗两遍后,说说它在记游上跟《钱塘湖春行》有何异同。(异:诗人在村民家做客;游踪用了概括的写法。同:也写了游中可见;也用抒情作结。)
    问: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表现什么?(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客人是谁?(诗人;也许还有他的游伴,以及主人请来的陪客。)
    讲:起势突兀,乍看似与游览无关,须读到最后才能懂得诗人的用意所在。上句是抑,言酒不甚美;下句突然扬起,说菜之丰盛。  
    问:第三、四句跟前两句接得上吗?先说这两句的内容。(写行路人的感觉,迷茫中突然发现了美好的去处。)这“又一村”指什么说的?(指山西村,即诗人此刻所在的村庄。)由此可见,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跟前两句接得很好,这也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不美?(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之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讲:诗人这样来写山西村,又是为下文“古风”一语张本的,因为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所以才能保存古风。
    问:第五、六句写游山西村所见。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复述。(略)这是写村中的习俗。
    问:第七、八句是抒情语,请先说大意。(今后如果有可能趁着月夜出来闲游,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门的。)按:诗人当时虽在家赋闲,但他有志报效国家,说不定什么时候仍会外出的,所以说“若许”,意思是“如果有机会”。
    再问:这歼结尾方式跟《过故人庄》的结尾相似吗?(相似之处是,都是诗人对招待自己的主人说的,“就菊花”“闲乘月”“夜叩门”等都是美好韵意境。不相似的是,《过故人庄)把重来拜访说得很肯定,而这一首说得不甚肯定,仅是一种愿望而已。)
    补充问:这个结尾跟开头是怎样呼应的?(这次游山西村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又看到了上古的遗风,深受感动,故有重游之念。)
  三、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这是容易看出来的。但陆游是爱国诗人,虽是写记游的诗,未必与政治无关,因为当时世风衰颓,跟山西村这种古朴的风尚确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诗中“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在许多别的事情上也同样适用。

  [附录]
  仅供教师参考。
  古人作诗有所谓“脱化”之法,即在前人诗句的基础上加以改造,使有新意。陆诗“山重”一联也是脱化前人诗句的结果,例如:
  “遥看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流转处,忽与前山通。”
    ——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王安石《江上》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1234567891011
   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5,学会一类生字豚.
  教学重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资料准备
    背景音乐与诗境相关的挂图   字典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熟读古诗,了解诗句大意感悟诗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学习"豚"
    教师读诗,学生边听边画出一类生字豚
    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
    学生查字典豚:小猪,也泛指猪.
    学生到黑板前写生字,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
  二,读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2,个别读.
   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
   4,完成课后练习1
    莫:不要浑:(1)水不清,污浊;(2)骂人糊涂,不明事理;(3)全,满:~身是汗(4)天然的本文指酒不清澈
    提问: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决:查字典咨询老师
    同学讨论
  三,再读诗,感语交流
    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
    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
    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
  四,熟读成诵
    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五,检查反馈
    检查背诵情况:个人感情背诵组内背诵小组竞赛等不同形式
    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检查对重点字,句的理解情况
  六,作业布置
    继续读诗,用喜欢的方式感悟诗境:配画编故事配乐朗诵
    搜集有关作者陆游的生平资料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拓展空间
      创新火花
            《游山西村》另外一首
    学法指导:查字典咨询老师同学讨论
    写法指导:先抑后扬
    扩展阅读:建立作者档案,扩大阅读面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的情感能用自己的话或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诗的独到理解
  教学过程:

  一,背诵引入
    个人背小组背竞赛背配乐背等不同形式
  二,合作,探究学习再次感悟诗的意境
   1、小组内讨论:《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诗的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
    诗的次联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不必求同. 1234567891011
   2、结合资料丰富对陆游的认识组内口头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生卒年代
     生活时代人品介绍
     著名作品
     自己的见解
   3、班内交流提升对诗的认识
     说说你找到的有关本课,作者的一切资料.要说得尽量流利,完整,不罗嗦.
     针对同一类话题,相互补充.训练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师针对学生发言作适当说明,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相机点拨即可.
  三,制作"陆游小档案"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不要拘泥课本中的形式.可配画,编目录,题写前言,后记,也可做成本周的综合学习资料.
  四,作业
    将这首诗背给你的家长听,并和他们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预习下一课

陆游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二十岁就定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三十岁参加礼部考试,名列第一,因“喜论恢复”而遭投降派秦桧打击,被除掉了名字。但他毫不消沉,回乡后仍攻读兵书,刻苦习武,准备抗金卫国。

  1162年,宋孝宗赵慎起用主战派张浚,准备北伐。孝宗召见了陆游,陆游趁此良机提出了许多政治军事主张,并给予赵慎以有力支持。但是北伐失利,宋再度向金求和,孝宗意志动摇,朝中主和派重新抬头,张浚被罢官,陆游也被削职还乡。1170年,陆游到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任通判。后来又到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府中办理军务,积极向王炎提出恢复中原的作战策略。但是,由于朝中投降派的阻挠破坏,王炎被召回朝庭,幕府也被撤散。陆游的作战主张不仅得不到实现,自己也被调到成都府安抚司任参仪官。


  1173年夏,他被任命为蜀州(四川崇庆)通判(副州官)。不久,又被调到嘉州(四川乐山),年底才又回到蜀州。报国无门,爱民无力,终于在1174年十月,陆游又被调到荣州(四川荣县)去摄理州事。陆游,在蜀州虽然只有一年多时间,但对蜀州感情十分深厚。即使晚年回到浙江山阴老家,也还写了许多记念蜀州的诗篇。蜀州人民也怀念放翁诗人,诗人长溘之后,人们的罨花池旁为他和赵忭([宋代]一御吏,曾作蜀州官)修一庙宇,称赵陆公祠,后改称“二贤祠”。现在,“二贤祠”已改建为“陆游纪念馆”。
  八百多年来,蜀州人民怀念伟大的爱国诗人,人们扶老携幼,不远千百里前来瞻仰、凭吊陆游。罨花池是陆游生活过的地方,这里的水榭楼台、林木花草,都篆刻下传大诗人忧国忧民的诗篇。
陆游诗词中的爱国主义

摘要:陆游是我国文坛上伟大的爱国作家,他的诗词内容丰富,气势恢弘,感情炽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爱国主义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其表现有反抗外侵,抒发壮志未酬,揭露腐败当局及关怀祖国人民之多。陆游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是由他所处的时代、家庭、社会环境,及其自身的高贵品格决定的。
  关键词:陆游爱国主义主旋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中年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游出生在国势衰微、外敌入侵、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社会背景下,年轻时就立志“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以“手枭逆贼清旧京”(《长歌行》)、“一战洗乾坤”(《村饮示邻曲》)为己之理想,同时以歌为剑,用激昂壮烈的歌声,唱出了抵御外侵,报仇雪耻,恢复中原的时代最强音。他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是反对卖国投降、主张抗击外族侵略的战斗的一生,是为祖国热情歌唱的一生。他的诗词,大部分是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诗词,这些诗词给南宋的文坛,甚至是给腐败的南宋封建王朝带来了奋激昂扬的战斗气息。1234567891011

  
  陆游是一个多产的作家,特别是在诗歌方面,嘉泰元年他作《小饮梅花下作》既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此后八年他又写出四千来首。陆游的诗现存九千三百多首,绝大多数保存在《剑南诗稿》中。至于词陆游亦有一百三十多首,大部分收集在《渭南文集》中。陆游的诗词作品内容丰富,有的感时伤怀抒发感情,有的描绘祖国壮丽山河,也有的反映农村秀美的田园风光或凄美爱情等。这些作品或气势恢弘或感情炽烈,然而在这些内容丰富的作品中,始终有一种感情贯穿其间,那就是收复失地,御辱强国的强烈的爱国主义之情。陆游为被分裂的祖国而忧虑,为受煎熬的人民而悲愤。可以说这种永不衰竭的爱国主义之情是陆游诗词作品的主旋律。早年陆游的作品就表示“少年志欲扫胡尘”(《书叹》),“报国欲死无战场”(《陇头水》);他追求的理想是“手枭逆贼清旧京”(《长歌行》)、“一战洗乾坤”(《村饮示邻曲》);向往有朝一日“铁衣卧枕戈,睡觉身满霜”(《鹅湖夜坐书怀》);直至晚年亦“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书愤》);最后在家乡山阴怀着“死前恨不见中原”(《太息》),“但悲不见九州同”(《示儿》)的莫大遗憾,埋骨山丘。他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为了祖国统一而歌唱而呐喊的战斗精神,以及那种一贯到底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对那个时代,而且对整个中华民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永远教育着激励着世人。
  清代赵翼称陆游的作品“言恢复者十之五六”(《瓯北诗话》),他的爱国主义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其主要表现有:
  ㈠表现反抗外侵、统一祖国、创功立业的壮志雄心。
  陆游生活的年代是一个内忧外患的年代,外族的入侵、本族统治者的无能,使少年时代的陆游就饱尝兵荒马乱之苦。成年后的陆游亦仕途坎坷,但他信念坚定,要做一名坚持抗战、反抗妥协投降的爱国志士。于是他“挺身而出,站在民族的立场,不屈不挠地斥责侵略者的罪行,揭穿卖国者的面目,并呼吁人民奋起抗争”①(p15)。他早年就立志“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关有感》),在《夜读兵书》中陆游也写道“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表达了抗敌报国的决心;中年亦“报国计安心,灭胡心未休”(《枕上》);到了老年仍在诗中发出了奋激铿锵的声音“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行》)。一首《谢池春》作者更是用回忆的方式表达了他对敌作战,收复故土的理想到老也未衰退: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烽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戎,笑儒冠自来多误。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此词大约作于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首句“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烽夜举”,描写了他三十多岁通判镇江,参加抗金老将张浚的北伐准备工作时慷慨激昂的雄心壮志。从这两句词也可以看得出他当时的气概是何等的豪壮,生活是何等的不凡,对如狼似虎的敌人又是何等的蔑视!“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戎,笑儒冠自来多误”,当时,正是他精力充沛,弃笔从戎,请缨驱虏的壮年时期,他亲执干戈保卫祖国,这是何等的得意,何等的自豪!可是,由于南宋统治者贪生苟安,不敢抵抗金人的侵略,却向敌人屈膝求和,因而使得他壮志难酬,末句不得不发出“叹流年又成虚度”的悲切感叹之音。1234567891011
  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称道:
  爱国的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看到一幅画马,碰到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来……②(p172)
  的确,陆游的爱国之情是很强烈的,他以社稷为重,时时关心国家大事,希望能富国强兵,同时也希望自己的才能有所施展,可以创功立业,为受欺的祖国,受苦的百姓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㈡抒发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愤慨。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外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在这首《书愤》中,诗人从对早岁威武雄壮的战斗生活的向往和追忆,哀叹自己的壮志未遂,抒发了无比深沉、愤慨的感情,并且倾泻出强烈的爱国激情。正如教授严修所言“空怀‘忧国孤臣泪,平胡壮士心’(〈新春〉)的陆游,至死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愿望。‘至死恨不见中原’(〈太息〉),成了他永远的遗恨。”③(p42)这样的诗歌陆游还有很多,如“少携一剑行天下,晚落空村学灌园。交旧凋零身老病,轮困肝胆与谁论”(《灌园》);“志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病起》);“和戎壮士废,忧国清泪滴”(《书愤》)等等。“他的诗在慷慨中有悲愤,豪爽中有沉郁……这些诗句是悲歌,是叹息。是诗人用泪水写成的……这种理想破灭的凄凉,也是一种崇高的悲剧美,是陆游诗歌最感人的精神力量。”④(p102)
  他的很多词也反映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悲愤情怀。如《青玉案》(西风夹雨声翻浪),《感皇恩》(小阁倚清秋)等等。其中他因坚持抗金复国的主张而被罢官回到故乡山阴闲居时作的《诉衷情》可谓是此类作品的代表作: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词以追述当年在汉中前线的戎马生活作衬托,抒写了“胡未灭,鬓先秋”的苦闷心情。词的上片写作者的理想同社会现实的矛盾。想当年作者在汉中前线为统一祖国而杀敌立功时是充满豪怀壮志。可由于南宋王朝的懦弱只落得个“尘暗旧貂裘”的悲惨境地。词的下片作者抒发了因理想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悲愤之情。他痛心“胡未灭”,念念不忘恢复中原故土,但“鬓先秋”,空洒忧时伤心泪,最后发出了“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感慨。这两句话集中概括了诗人晚年闲居寂寞的生活和反抗侵略恢复国土的思想矛盾。一心想驰聘在战场前线的他,却要终老在这秀丽的镜湖水滨,又有谁会愿意呢?
  ㈢对腐败当局和投降派的揭露与抨击。
  作为一个有强烈责任感的爱国志士和诗人,陆游对造成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签定丧权辱国条约,苟延残喘的统治当局和卖国投降派产生了强烈的憎恨和愤懑。
  词《桃园忆故人》(题华山图)的“云外华山千仞,依旧无人问”揭露了南宋王朝不愿收复失地的卖国行径;《清商怨》(江头日暮痛饮)揭露了统治阶级刻薄寡思、卑鄙地打击坚持抗金的爱国战士们的罪行。在《醉歌》中,他揭露了“战马死槽枥,公卿守和约”的投降政策,因而造成了“穷边指淮肥,异域视京洛”的危险局面。他的《关山月》更是反对和议、批判苟安的名作:1234567891011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这首诗陆游以乐府旧题写时事,作于罢官闲居成都时。诗中痛斥了南宋朝廷文恬武嬉、不恤国难的态度,同时也表现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苦闷以及中原百姓切望恢复的愿望,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渴望统一的爱国情怀。全诗十二句,每四句一转韵,表达一层意思,分别写将军权贵、戍边战士和中原百姓。可以说,这是当时南宋社会的一个缩影。诗人还选取了一些典型事物,如朱门、厩马、断弓、白发、征人骨、遗民泪等,表现了诗人鲜明的爱憎之情。
  “诗人以悲愤的笔触谴责隆兴和议,谴责南宋贵族的荒淫误国……陆游对于这些误国的权*满怀愤恨。”④(p101)强烈的憎恨之情通过字字句句表现出来。
  ㈣表达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和关怀。
  热爱祖国和热爱人民是统一的。陆游的爱国主义很大一方面就表现在对人民的关怀和同情上。不管是《农家叹》里百姓的“竭力事本业”,但因“县吏征租声”而“自计无由生”;《秋获歌》中的“数年斯民阨凶荒,转徙沟壑殣相望。县吏亭长如饿狼,妇女怖死儿童僵”;《岁暮感怀》里的“富豪役千奴,贫老无寸帛”等等无不表现了这一主题。另外还有一部分作品则揭露了异族统治者对中原人民的暴行:如《题海首座仗客象》的“赵魏胡尘里千丈黄,南望王师又一年”,在悲愤交加的同时,也表达了沦陷区人民渴望南宋军队收复失地、解救人民疾苦的强烈愿望。著名的还有词《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酌酒,此兴忧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秋天,陆游当时在南郑(今陕西汉中市)任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在这一时期当中,陆游积极向宣抚使王炎献计献策,前方的有利形势以及军旅中的实际生活激发起作者收复长安的强烈愿望。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关心战事的进展、急于收复长安的热望与坚定的必胜信念。上片写登高酹酒,开篇二句描绘西北前线的秋色与紧张的战斗气氛,“悲歌击筑,凭高酹酒”又通过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展示出诗人热爱祖国而又无比乐观的襟怀。下片写遥望长安,期待胜利。诗人站在高兴亭上,放眼远望,把想象的射程,从南郑瞄向长安,目标是如此集中、清晰。诗人仿佛真地看到长安城外灞桥两岸的烟柳在迎风摇摆,长安城南的曲江,无数亭台楼馆都一齐敞开大门,正期待南宋军队早日胜利归来。同时全词也以形象的笔墨和饱满的感情,反映了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沦陷区各族人民渴望回到祖国怀抱的强烈要求和南方人民收复中原,解放沦陷区、统一祖国的迫切愿望。
  这类作品作者基本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反映了他爱国和爱人民思想的统一。

  
  那么作为一个诗人,陆游为什么会具有如此强烈的恢复中原的爱国主义思想并使之成为自己作品的主旋律?这就与陆游所处的时代、社会、家庭环境及陆游自身的高贵品格分不开了。1234567891011
  ㈠时代的造就。
  伟大的诗人总是能自觉的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并和着时代的脉搏而跳动。其作品总是能自觉地反映时代的主题,表达人民的愿望和要求。陆游就是这样。他生长的年代正是宋代封建王朝腐败不振,国家遭受外敌压迫,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时候。陆游生长在兵间,有着“几时万死避胡兵”(《戏遣老怀》)的惨痛经历。而在这动乱的年代里,昏庸的南宋政府只是侥幸偏安一偶,不顾人民的悲惨生活,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主张议和的卖国投降派更是用残酷的手段迫害主战的爱国志士。而勇敢的人民仍然和少数的爱国人士进行着反抗。正是这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战斗年代和为收复国土而英勇战斗的人民,造就了陆游这样一位民族战士和爱国者。
  ㈡家庭的熏陶,老师的教诲。
  陆游爱国主义思想的产生,与他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陆游的父亲陆宰,是个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为朝廷出力不少。他以国愁为念,常与主战派的士大夫在家谈论国事,这样使陆游从小就对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言行,为国献身的精神,对敌、对叛臣疾恶如仇的鲜明态度耳濡目染,对爱国英雄充满了崇敬之情,从小就立下了“儿时祝身愿事主,谈笑可使中原清”(《任子除夕》)的誓愿。
  陆游老师对他的谆谆教导及言传身教亦是一个重要方面。陆游的老师大多是刚正不阿的爱国志士,其中曾几对他的影响最大。曾几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分子,写有不少抗金诗篇。他在《跋曾文清公奏议稿》中赠陆游说“问我居家谁暖眼,为言忧国只寒心”。陆游亦以曾几为榜样,并向老师保证“名节倘全是则不辱门下”(《谢曾侍郎君》)。
  在这种熏陶之下,陆游把读书和救国的事业联系在一起,“少鄙章学句,所幕在经世”(《喜潭德称归》),终成一名“中兴之冠”的大诗人。
  ㈢对理想的追求和信念的坚定。
  陆游无论是在幼年,还是在垂暮之年;无论是进朝为官,还是被贬还乡,都把反抗外侵,恢复中原,统一祖国作为自己坚定不移的理想。他临终前的绝笔诗《示儿》写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充分体现了陆游对理想的坚定和至死不忘国耻的爱国精神。“英雄的诗人唱出的是高昂的、有时是悲壮的、然而始终都是坚定不移充满信心的曲调……”①(p14)这种对理想致死不渝的追求和对信念的坚定更是诗人爱国思想的力量来源和坚定后盾。
  此外,陆游的个人修养是很严格的。强烈的是非观,对人民疾苦的关心,以爱国先驱为自己的楷模,在个人生活上的严格要求,以及从前辈诗人的篇章中汲取的滋养,都是陆游具有始终如一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基本保证。

  
  时代的特点,社会家庭的影响,加上个人的高尚品格,使得陆游诗词中充满了战斗激情和爱国主义精神;丰富的人生阅历和非凡的才华使得;陆游的爱国主义诗篇内容丰富而又具有积极的现实主义意义。正如梁启超称到“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⑤(p340)。
  金无赤金,人无完人。陆游作为一个多产作家作品数量之多令人叹服,他对中国整个文坛所做的贡献亦是令人赞叹。然而在质量上出现的内容贫乏、用意重复、词句雷同等不足之处也不容忽视。再者陆游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难免存在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这些并不影响后人对他作为一代伟大爱国作家的评价。1234567891011
  的确,陆游至死不变的爱国之情,不仅在同时代诗人中无人能与之相比,即使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很少见的。他的爱国主义诗词“在我国的诗歌园地里竖起了一面光辉灿烂的爱国主义的旗帜。”①(p15)

  注释:
  ①《陆游诗选》:游国恩李易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一版②《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③《陆游诗集导读》:严修巴蜀书社1996年第一版④《中国古代文学教程》下册:于非主编1989年第一版⑤《饮冰室文集》:梁启超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参考文献:
  [1] 《陆游诗集导读》:严修巴蜀书社1996年第一版[2] 《好诗传万世美名耀千秋》:唐琦斯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9月第11卷第3期(p54-57)[3]《谈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濯银波濮阳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一期(p5-6)

陆游生平

中国有一首家喻户晓的古诗《示儿》。诗是这么写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临终遗嘱。诗中表达了一个行将去逝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国,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国光复的那一天,告诉他胜利的消息。从这首诗中,人们可以感觉到一位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他就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之一陆游。

  陆游是中国南宋诗人,生于公元1125年。陆游生活的时代,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金国频频向宋朝发动战争,积贫积弱的宋朝丧失了大量国土,被迫不断向南迁移,人民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少年时代的陆游就不得不随着家人逃难,饱尝流离失所的痛苦。

  陆游从小受到父亲强烈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渴望国家重建的品格。为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理想,他特别注意学习兵书。20岁时,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然而直到四十多岁时,他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一名军官,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

  不到一年的军中生活,在陆游的生活和创作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身着戎装,来往于前线各地,抗敌将士的艰苦生活和爱国热情,极大地开拓了他的诗歌境界,豪迈而悲壮也成为他一生诗歌创作的基调。

  作为一名杰出的诗人,陆游一生创作诗歌9300余首。这些诗中大多数都是与抗击侵略者的有关的。或者描写火热的军中生活,"失衣卧枕戈,睡觉身满霜",或者寄托自己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和自己空抱一腔报国热情的愁闷心情。

  陆游的诗歌不仅始终贯注着炽烈的爱国热情,而且同情当时人民的疾苦。忧国和忧民的思想在他的作品里交织在一起。他在《太息》、《秋获歌》等诗篇里,揭露了官僚和豪强对下层人民的剥削,同时又真切地写出了下层人民勤劳、善良的优秀品质。

  除了诗歌作品,陆游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这些作品有的记生活琐事,有的议论国计民生,有的叙述友人事迹,但都贯穿以爱国情感,有很强的感染力。

  陆游一生饱经忧患,对普通人民所处的环境有充分的了解。他的作品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同代诗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陆游丰富的创作实践对他以后的宋代文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更为显著的,还在于他强烈执着的爱国主义精神方面。他的诗文作品,对遭受异族压迫的人民是莫大的精神鼓舞。每当民族的生死存亡关头,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位在自己85岁的生命历程中深切关注祖国命运的诗人。1234567891011

  陆游和唐琬的哀情故事
  南宋的大词人陆游(1125-1209),在1144年娶了他的表妹唐琬,第二年,唐琬就被逐出家门,原因依古人的说法是「不当母夫人意」「二亲恐其惰于学,数谴妇,放翁不敢逆尊者意,与妇诀」.以上的意思是说,唐琬在夫家,与婆婆不合;或说因为夫妻两人太恩爱,公婆认为会妨碍陆游的上进之心,所以常常责骂唐琬,而造成二人的分手.
  真相:根据陆游自已在晚年的诗作(《剑南诗稿》卷十四)是因为唐琬不孕,而遭公婆逐出.
  陆游与唐琬是相爱的,他们分手以后,陆游又被迫娶妻,而唐琬也改嫁了皇族赵士程,但真正两人的哀情传世的一段,就是两人的重逢于相别后的十年,在绍兴城外的沈氏园中,那是一个春日,陆游来此赏春,而唐琬和丈夫赵士程
  也来此游春,而在此意外的重逢.两人重逢,又无法当面相诉离情,随后,唐琬派人送来一些酒菜,默默以示关怀,而就与丈夫离去,陆游在伤心之余,就是园子的壁上题下了一首哀怨的《钗头凤》.
  两人重逢后没有多久,唐琬就因心情忧伤而忧死(在历史上记载:「未几,怏怏而卒」--没有多久,就心情忧郁而死)
  陆游在死前一年(八十四岁,1208年),又来到沈园,写下了: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这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正是陆游对唐琬最深的怀念,第二年,陆游终于也追随着唐琬去到另一个世界了.


  沈园绝恋
  沈园位于绍兴市区东南的洋河弄。宋代池台极盛,为越中著名园林。据载:南宋诗人初娶表妹唐琬,夫妻恩爱,却为陆母所不喜,陆游被迫与唐琬分离,后来唐改嫁赵士程,陆游再娶王氏。十余年后他们春游沈园相遇,陆游伤感之余,在园壁题了著名的《钗头凤》词,唐琬见了不胜伤感,也和词一首,不久便忧郁而死。陆游为此哀痛至甚,后又多次赋诗忆咏园,有"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句。沈园亦由此而久负盛名,数百年来,风雨沧桑,沈园已"非复旧池台"。
  近年来绍兴重建了沈园,在其东部建双桂堂,内辟陆游纪念馆,展出了陆游在沈园的经历,以及陆游的爱国史迹和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中部为宋代遗物区,这里的葫芦形水池、池南的假山、池西的古井,都是宋代遗物。园西为沈园遗迹区,以气势雄浑,表制古朴的孤鹤轩为中心。正南用出土断砖砌成的断垣上,刻有当代词学家夏承焘书陆游的《钗头凤》词,点明了造园主题。东南有俯仰亭,西南有闲云亭,登亭可揽全园之胜。孤鹤轩之北,有碧池一泓,池东有冷翠亭,池西有六朝井亭,井亭之西为冠芳楼,底楼设茶室,供游人品茗。整个园林景点疏密有致,高低错落有序,花木扶疏成趣,颇具宋代园林特色.
  陆游,南宋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六年(1170)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后官至宝章阁待制。  陆游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要求"赋 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事宜覆大商",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关山月》、《书愤》、《农家叹》、《示儿》等篇均为后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亦工词,杨慎谓其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但有些诗词流露出消极情绪。他初婚唐氏,《钗头凤》等,都真挚动人。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在母亲压迫下离异,其痛苦之情倾吐在部分诗词中,如《沈园》。1234567891011
陆游临终留诗

宋孝宗刚刚即位的时候,决心改变屈辱求和的政策,很想做一番恢复中原的大事业。公元1163年,他任用了一名很有名望的老将张浚(音jùn)做枢密使。

  张浚决定出兵北伐,并请朝廷发布诏书,号召中原人民奋起抗战,配合宋军收复失地。当时枢密院有个编修官陆游,很有文才,张浚就派陆游起草这份诏书。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浙江山阴人,幼年的时候,正是北宋灭亡的年代。金兵在江南抢杀掳掠,陆游从小就尝够了国难的痛苦,也看到、听到江南军民抗击金兵的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滋长了对祖国、对民族的深厚感情。

  少年时代的陆游,由于勤奋学习,能写一手出色的文章。二十九岁那年,他参加两浙地区的考试,被取为第一名。恰巧*相秦桧的孙子秦埙(音xūn)也参加这次考试。秦桧在考试前就暗示考官,要让秦埙得第一名。考官没买他的账,还是秉公办事,让陆游中了第一名。

  这件事使秦桧十分恼火。到了第二年,陆游到京城临安参加考试。主考官发现陆游的文才,又想让他名列前茅。秦桧得知这件事,更是生气,蛮横地命令主考官取消陆游考试的资格,还要追究两浙地区试官的责任。打那以后,秦桧对陆游怀恨在心,不让他参加朝廷工作。直到秦桧死去,他才到临安担任枢密院的编修官。

  陆游热情支持北伐。可是担任统帅的张浚缺少指挥的才能。张浚手下的两名主将又相互猜忌,发生摩擦。宋军出兵没有多久,就在符离(今安徽宿县北)打了一个败仗,宋军全线溃退。

  北伐失败,一贯主张求和的大臣在宋孝宗面前对张浚大肆攻击,还说张浚用兵,原是陆游怂恿出来的。后来,张浚被排挤出朝廷,陆游也罢官回山阴老家去了。

  宋孝宗在金兵的威胁下,抗金决心也就动摇起来。第二年又跟金朝订立了屈辱的和约,打那以后,再也不敢提北伐的事。

  差不多过了十年,负责川陕一带军事的将领王炎听到陆游的名声,把他请到汉中去,做他的幕僚。汉中接近抗金的前线,陆游认为到那里去,也许有机会参加抗金战斗,为收复失地出一份力量,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个任命。到了那里,他曾经骑马到大散关边,观察金人占领的地区。在王炎衙门里,他常常亲眼看见金军占领区的老百姓,冒着危险给宋军送来军事情报。这些情景使他对抗金前途充满了希望。

  他经过详细考察之后,向王炎提出一个计划。他认为恢复中原一定要先收复长安,要王炎在汉中积蓄军粮,训练队伍,做好一切准备,随时可以进攻。但是,当时临安的南宋朝廷并没有北伐的打算,川陕一带的将领大多骄横腐败,王炎对他们也没有办法,更谈不上按照陆游的意见出兵。陆游满怀希望又落空了。

  不久,王炎被调走,陆游也被调到成都,在安抚使范成大部下当参议官。范成大是他的老朋友,虽说是上下级关系,却并不讲究一般的官场礼节。陆游的抗金志愿得不到实现,心里气闷,就常常喝酒写诗,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感情。但是,一般官场上的人看不惯他,说他不讲礼法,思想颓放。陆游听了,索性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放翁”。后来人们就称他陆放翁。

  这样一过又是二三十年,南宋王朝又换了两个皇帝——宋光宗赵惇(音dūn)和宋宁宗赵扩,南宋王朝始终没有决心收复失地。陆游长期过着闲居的生活,他把满腔爱国热情寄托在他的诗歌创作上。1234567891011

  公元1206年,韩侂胄(音tuōzhòu)担任宰相,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北伐。这使陆游十分兴奋。但是韩侂胄的北伐,并没有充分准备,加上朝廷内部矛盾重重,使最后一次北伐又失败了。宋宁宗和一批投降派大臣杀害了韩侂胄,把他的头颅献给金朝,订立了屈辱的和约。

  陆游一生渴望的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始终没有实现。他只有用他的诗歌来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忧虑。他一生辛勤创作,一共留下了九千多首诗。在我国历代诗人中,他的创作是最丰富的。

  公元1210年,这位八十六岁的爱国诗人病重。临终的时候,他还念念不忘恢复中原。他把儿孙们叫到床边,念了他最后一首感人肺腑的《示儿》诗: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234567891011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inianjiyuwenjiaoan/97799.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