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苹果的热量]一个苹果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2021-07-3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战友间互相关心的思想感情。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结尾一段话的意思。
    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鹏博士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2、指名背诵。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一个苹果》,讲的也是抗美援朝中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根据预习提示中的要求检查预习情况。
   1、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一说?
   2、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这个防炮洞怎么样?课文中是怎么讲的?
   3、课文中讲到了哪几个人?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他们都口渴难忍?
  三、进一步自学理解。
   1、提出进一步自学的要求:
    (1)默读课文,把讲传苹果和吃苹果的两个部分找出来,做上记号。
    (2)想想传苹果和吃苹果的结果怎样,为什么会这样。
   2、学生根据要求自学,教师巡视。
   3、讨论交流。
    (1)课文哪个部分讲传苹果?哪个部分讲吃苹果?同座的两人分别把这两部分读一读。
    (2)传苹果的结果怎样?吃苹果的结果怎样?传苹果和吃苹果的结果为什么会这样?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练习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段意。
  二、同座轮流朗读课文,相互评议、订正。
  三、讨论课文。
   1、“强烈感情”指的是一种什么感情?
   2、为什么说进出的泪花是“幸福的”泪花?
   3、练习朗读最后一段,读出感到幸福,感到骄傲的思想感情。
  四、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提出要求: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用前两篇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概括一下。
   2、学生在作业本上练习概括,教师巡视指导。
   3、请几个学生读读概括的中心思想,师生共同从内容和格式两个方面进行评议。
   4、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应该怎样概括?
   5、学生修改自己概括的中心思想。
  五、布置作业:朗读课文。

《一个苹果》(五年制课本第七册)系独立阅读课文,教学以导为主。怎么导?我建议抓以下要点和步骤:

  一、一条关系式——1个苹果8人分吃剩下大半
  先回顾本册读写例话《怎样读懂一篇课文》和《一边读一边想》中介绍的方法,让学生初读课文,而后直截了当提问检查:本文说了件什么事?由学生概括初步印象,得出上列关系式。需要说明的是:此步骤务必控制在短时间内(比如10分钟),切忌在细枝末节上纠缠。不少教师领着学生在人物称呼上费功夫,在“转了几圈”、“怎么传”上面兜圈子,导致时间的浪费,注意力的偏移,客观上削弱了阅读能力的训练和思想教育。(问得紧时,学生简直如走迷宫)其实本文写的是一个群体,个体的称呼无关紧要(这可相机告诉学生);传递顺序虽有讲究,但在此并非重点,不宜费时让学生多想;至于转了几圈,则宁可作模糊状,倘若决意落实为一个小圈两个大圈,难免陷入繁杂庸俗的泥潭。12

  二、三处描写——连长、小李、小蓝
  初读之后,一般学生势必理解战士们不吃苹果并非不渴,顺此引导学生细读表现极度干渴的三处描写(可取朗读形式)。这一步既属语言积累,又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可为本课后《怎样选择材料》的教学作准备(作者详写三个人实为第三步选材的结果)。

  三、三个词语——烟熏火燎诱人动员
  (“烟熏火燎”一词的词义结合上一步细读描写时解决,这类无碍大体的词语在初读时可跳过,以培养速度。)这一步主要采用复述形式。先从优生的回答中提取上列三个词,而后由全体学生据此串连事件经过,进一步体会战友间的关怀之情,同时领悟抓关键词语把握文章内容的方法。

  四、两个句子——“忽然觉得防炮洞里格外沉静”、“迸出了幸福的骄傲的泪花”
  通过前面三个步骤的学习,可望形成感情的蓄积。但“沉静”句较难,像一道闸门。教师可扶一把,以类比法启发学生理解,打开此闸门;继而通过整段的表情朗读,领会“幸福”和“骄傲”的内涵,将教学推向高潮。(这种朗读同时具有检查的功能)。
  诚然,以上建议从严格意义上说,还偏于保守,但我觉得它符合目前农村小学的实际。
  推而广之,此类课文的教学应着眼于方法的训练,确定重点后,大刀阔斧削斩枝节,决不能被课文牵了鼻子,这样才能逐渐形成独立阅读课文的教学特色。

  与上述建议相关,原课后1、2两道思考题稍有不当。第1题:“这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事?一共有几个人,是哪几个?”可否概括为“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因为问“哪几个”易导致师生注意的偏移;第2题:“一个苹果是怎么得到的?为什么捡到的人不吃,连长也不吃?”问题本身就有暗示性,即“捡到”,且文中别无细节,若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又有节外生枝之嫌。再说,此问于领会中心也无意义,不如改为:“为什么运输员捡到苹果不吃,连长也不吃?”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inianjiyuwenjiaoan/97794.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