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与信任》评课】《诚实与信任》第二课时说课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2021-12-0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一、说教材
“诚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再三强调,待人以诚是立身之本;而今党中央更是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培养青少年的诚实美德。目前,商业战线也提出了“诚信经营”的口号。因此,“诚实”是人心所向。苏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9课《诚实与信任》这篇课文,记叙“我”深夜驱车回家途中,不小心撞断了路边小红车的反光镜后,主动留下写有自己姓名、电话的纸条,后来,双方通过电话使事情得到圆满解决,说明了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
  本文选取的是生活中极其平常的小事,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描写手法也极为朴实,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但人物的言行却感人至深。特别是课文的第二段(对话部分),尤为情真意切,生动感人。
二、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勤于动脑,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敢于质疑和乐于释疑的习惯,自主求知的欲望和能力都比较强。但在创新能力、概括、思维方面存在不足,如想象力会不自觉地受到思维定势的约束,在感情朗读的同时不能完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等。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语文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以《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为依据,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以及本班学情特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并能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力目标:
    1、研读课文,培养学生研究、交流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我”与车主的对话,倡导个性化朗读。
    情感目标:
懂得“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好。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孩子。
第二课时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技能目标:分角色朗读“打电话”这部分课文。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领悟诚实与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读中感悟“打电话”这部分内容,体味其中的蕴含。
   四、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主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语言知识的同时,应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把人文精神的培养放在第一位。学生又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本节课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教师利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创设一个问题情景把学生带入课文,想象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123
  2、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师基本采用了全放的方式,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去,适当的点拨,学生通过动口说、动手写等各种形式训练语言、积累语言、感悟语言。
  3、以读代讲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朗读。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累。
三、说学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向学生传授“学法”,让学生学会读书。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议议、写写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叶圣陶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他认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使之见于书,入于目,出于口,明于心,真正达到口诵心惟,使知、能和谐发展。”我设计了指名读、范读、品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以读显形,突出感染性;以读动情,注重熏陶性;以情促读,加强理解性;以读启智,坚持启发性。
  为此,我打算从师生两方面做好如下准备。
师:电脑课件。生:搜集关于“诚实”的故事。
   五、教学过程设计及其理论依据
(一)情景导入
    因为这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把学生引入文本进行探究性学习。我在导入新课时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同学们,一天深夜,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发生了一起小小的交通事故,如果你是交通警察,你能找出事故的原因,纠出事故的责任人吗?看谁是最优秀的小交警。就这样老师把问题巧妙的抛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学有方向,担当小交警又增加了学生的读书兴趣,使乐于探究问题的答案。
(二)与文本对话,深入解读文本
    1、学生自由读文,重点推敲:
    句1:天很黑,又有雾,尽管有路灯,还是看不清。(天气原因)
    句2:这辆车的车头超出停车线二三十厘米……(车主违章停车的原因)
    句3:快到家时,汽车刚从快车道进入慢车道……我往回走了五六十米……(归心似箭,车速过快的原因)找到原因,学生自然就能判断出我和小红车主人在这起事故中都有责任,应该双方共同承担责任。重在自我感悟,鼓励自由表达,学生在品读中有了自己的看法,对他们个性的形成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2、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诚实与信任》,为什么以此为题呢?《教学参考用书》上就是这样解释的:“只有诚实才能获得了他人的信任。”事实上,是因为作者的诚实(主动留下字条要承担责任)和对一个陌生人的信任(留下真实姓名和地址)才赢得了对方的信任的。正因为这样,让学生理解“你给我留下了诚实与信任”就成了课文的难点。在教学中我紧紧扣住课题展开教学,首先,抓 “诚实”,让学生找出能表现‘我’诚实的语句并认真品读,在学生深入理解了“我”的诚实和勇于承担责任以后,我设计了写字条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写字条进一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学生以“我“的视角来思考问题,深刻感受了主人公当时的心态,教师的引导则强化了学生的文本意识。接着,我问了这样的问题:“我怎么敢把自己的姓名地址留给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呢?他不怕对方贪财吗?不怕对方敲诈他吗?不怕对方狮子大开口吗?”学生很自然地会回答:“因为‘我’信任小红车的主人。”学生一语道破,理解了“信任”在这里的涵义,同时也理解了小红车的主人为之感动的是‘我’的诚实,更是‘我’对他的信任。通过思考要不要放字条,突破了难点。这样,以题目为突破口,围绕着题目“作文章”,就牢牢把握住了中心。123
(三)精读对话,培养语感,形成价值观
    1、“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感悟,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他们读得越来越好,情感体会得也越来越深,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也随之鲜明、高大、丰满。因此,在打电话这部分,我先让学生同桌练习对话,再指名分角色朗读,学生点评。因这段对话没描绘出两位主人公的神情及说话语气,就给了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让学生自行添上带有动作、表情、说话语气的词语进行创造性地阅读体验。既丰富了语感,又强化了语言训练。
    2、两人的对话充满了真诚与和谐,我执意要付款,可小红车主人却搁下了电话,为什么,你们知道吗?多媒体出示句子: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与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齐读。
    3、此时此刻你想对作者说些什么吗?自由表达,作者把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让我们也拿起笔来把这句话牢记心尖吧!,从而在学生的心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重视拓展性教学,有助于教学的开放,课堂知识的延伸,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但是,课堂上的拓展要适度,要以教材为主拓展阅读空间,让学生对材料自主感知,自主发现,再经过组合、内化,从而获得新的经验,发展创新素质,形成自主性人格。学完课文,我请学生们阅读课外的几个诚信小故事《鞋匠的儿子》、《孟信不卖病牛》、《站岗的小孩》、《砍樱桃树》,请学生在阅读后回答“你最喜欢哪一则故事,为什么?”学生自由发挥,各抒已见,在讨论中进一步领悟到“诚实无价,只有讲究诚信,才能获得他人的信任”。 “一个人不诚实,就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教学的开放,开阔了学生视野,增加了知识容量,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延伸,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创造。接着再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以诚实与信任作题目,还可以换个题目吗?就水到渠成了。最后用多媒体出示诗歌《诚实如歌》,配上优美的轻音乐,在师生共同吟诵中结束新课。
(五)作业
    1 .关于“诚实与信任”,你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你想说什么?请用一两句话把他写下来。制成书签送给同学.
    2.搜集关于“诚信”的故事和名人名言,并适当地摘抄下来。
    [语文积累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语文知识的拓展是语文理念的重要方面]
板书设计:              
19、诚实与信任
人与人之间
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
(这样的板书设计,注重了学生的感悟,体验和情感的抒发,它反映了教材的实质,促进了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inianjiyuwenjiaoan/102306.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