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忌赛马》导入设计|《田忌赛马》说课设计两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2021-11-1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田忌赛马》一文写的是古代齐国大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转败为胜的故事。田忌与齐威王的第一次比赛,由于齐威王的每一个级别的马都比田忌的强。所以三场比赛下来,田忌都输了。第二次比赛,孙膑为田忌出主意。鼓励田忌同齐威王再次赛马,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转败为胜。从而启发孩子们做事要仔细观察多动脑筋,分析情况,合理使用力量。

  基于对文本的理解和对教参的思考,我对第二课时目标重新进行了预设,即:
  1、联系课文理解“胸有成竹”、“转败为胜”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各写一句话。
  2、读好人物对话,能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课文。
  3、深入阅读课文,了解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原因,懂得做事要动脑筋,分析主客观情况,合理使用力量。
  同时,把读好人物对话,能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作为了教学重点;把深入阅读课文,了解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原因作为教学难点。
  整堂课的设计在采用“自主阅读、合作交流、读写结合”等教学方法,分四个板块来达成预设目标。

  第一板块:质疑导学,自主阅读。
  通过第一课时——看课题推想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把上节课学生提出的“田忌和谁赛马?赛了几次马?比赛结果怎样?”一系列问题作为学生自主的阅读的问题链,鼓励学生在文中划找答案,尝试自主阅读,教师在此过程中,指导适当学生读书方法。随后,采用指名同学全班汇报,用体育比赛记分的形式来说一说两次赛马的结果,并请其余的学生补充和评价。这样的学习汇报形式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理解和语言重组等能力的培养,从而形成文本对话、师生、生生交流的对话课堂。

  第二板块:深入研读,分析原因。
  教师通过学生的讲解以体育记分的形式板书,不仅一目了然,还为深入研读埋下了伏笔。以问促学——“这两次比赛的结果,可以用文中哪个词来概括?”质疑板书,以箭头败→胜串起了文章的主脉络,“转败为胜”一词擦燃了深入研读课文的火石。抓住“转败为胜”这一重点词,紧扣重点句“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让学生来质疑“为什么同样的赛马,会产生不同的结果?”鼓励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并用课前准备好的可摆放的纸马,动手摆演的方式来帮助理解,并要求小组成员相互配合,分工协作,四人小组中两位同学进行纸马的模拟赛马摆演,另两位同学,一位是解说员,另一位是记分员。这样的学习形式,不仅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口语表达和动作示范,概括记分等多种能力,还寓教于乐,不仅让孩子们驾驭在文本的故事之上,还轻轻松松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第三板块:文本对话,分角色朗读。
  之所以将教参中分角色朗读移到第二课时进行,设计的目的有三:1、因为第二课时教学中涉及的第二段原本集中了故事的人物对话。2、这一对话中体现了一个关键词“胸有成竹”,紧扣这个重点词来深入了解故事中的关键人物——孙膑。3、因为对话的朗读无疑带着人物的情感,所以将读好文本对话,分角色朗读作为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紧抓重点词“胸有成竹”进行说话训练,通过细品对话,把握故事人物,让学生自主挑选角色,进行朗读表演。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让文本中的精彩对话和人物的特点深深地驻留在孩子们的心田里。12345

  第四板块:评价人物,续写对话。
  “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转败为胜这个妙计是谁想出来的?(孙膑)说说孙膑是怎样想出这样的妙计?水到渠成般地阅读点拨,再次激起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和对故事人物的思考,从而达成阅读生长点——评价人物。

  续写对话,由文本而来,又高于文本。以文中对话学习为范例,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来续写故事。以一假设命题:“如果赛马结束后,齐威王遇见孙膑,写一写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以此为读写结合点,不仅对于文本中的重难点有了新的突破和提升,而且达到了学习文本,使用文本和超越文本的目的。

  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提出的问题以螺旋式递进并层层深入,由第一板块中的自主阅读,整体把握文本到第二板块的深入研读,分析转败为胜的原因,再到第三板块的文本对话,自由选择角色朗读以至第四板块的评价人物,合理想象,续写对话,都体现着由问促读,由读促思,由思而读,由思而写的语文教学观。在设计中努力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教材,活用教材,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并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一、教材编排的特点:
  《田忌赛马》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战国时期齐国大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田忌连输三场,孙膑看了比赛后帮助田忌调换马的出场顺序,取得了第二次比赛的胜利。全文分四部分。1—2自然段讲田忌和齐威王第一次赛马,田忌失败了,3—12自然段讲孙膑让田忌要求齐威王再赛一次,齐威王同意了。13—17自然段讲田忌和齐威王第二次赛马,田忌赢了,第18自然段讲田忌取胜的原因。本文的思想教育内涵十分丰富,通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分析的科学思维方法。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上述教材编排的特点,我确定以下这样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扫兴、挖苦、夸耀、讥讽、轻蔑、垂头丧气、胸有成竹、目瞪口呆”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好词好句。
  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分析、综合的能力;
   2、继续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德育渗透点: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一)重点
     了解两次赛马时双方三匹马出场顺序的不同,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二)难点、疑点
     孙膑认为田忌可以取胜的根据是什么?
 
  四、教法、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教为学服务”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于如何教,各有各的说法,但是“因材施教”是我一贯赞赏的原则和方法,因为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未来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我们的学生,如果将来走上社会不会学习,那么不要说去创造,就是生存也有问题,所以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要采用自学讨论法组织教学,其次还穿插运用练习法、质疑法、电教手段等。通过这些方法来理解课文,体会思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结合教法,我准备运用以下四种学法:自学讨论法、质疑提问法、朗读理解法和动手操作法。12345
 
  五、课前准备: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因此,我准备了《田忌赛马》的多媒体课件;两场比赛马的出场顺序可以动手操作,我准备了绿、黄两色的马各三匹,分别标上“上、中、下”字样,并让每组学生做了六匹小马。
 
  六、教学设计与依据:
  (一)课前游戏,激发兴趣。
  通过玩纸牌的游戏,使学生产生疑问,从而激起对学习课文的兴趣,同时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以便以学定教。
  (二)析疑定向,自读探索。
  让学生自读课题,说说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让学生思考质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因为学贵有疑,一旦他们提出了疑问,就能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归纳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习目标明确。
  (三)自读自悟解疑。
  在学生快速浏览,找出描写两次赛马的段落之后,出示学习要求:
  ①各人大声朗读1—2自然段、13—17自然段;
  ②各人按下面的句式,说一说田忌两次赛马的经过。第_次赛马的时候,田忌先用___对齐威王的___,接着用___对齐威王的___,最后用___对齐威王的___。由于______,所以田忌_____。
  ③四人小组中,选一人说,另选一人用纸马演示两次比赛过程。指导学生自学。接着我指名读相关段落,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分别粘出两次比赛阵容,并让全班看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形相结合,生动、直观的特点,使学生可以感知得全面,理解得深刻。
  (四)质疑,推理。
  两次赛马,比赛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呢?关键问题在于“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可是,这个顺序可以随便调吗?假如我们不按孙膑的计策,换一种方法安排出场顺序,结果会怎样呢?这一问题必然引起学生探讨的兴趣。我顺势引导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别的排法,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试着排排,再讨论。这一设计可以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通过摆、推敲、比较、联系等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实验证明,孙膑安排的这个顺序不是乱调的。学生由衷地发出感慨:孙膑真是神机妙算啊!
  孙膑是怎样想出这么绝妙的办法以弱胜强的呢?由此引出课文第二段。让学生默读第二段,边读边划出有关语句,然后交流汇报自学情况,弄清孙膑能想出好办法主要得益于他能认真观察、仔细分析,让学生找出文中这句话来说明“齐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呀”“快不了多少”是第二次比赛胜利的关键。通过这一设计我想能达到两个目的,一是突破了课文的难点,二是使学生懂得,只有情况了解得很清楚,并把各方面的情况综合起来分析才能想出正确的方法,从而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然后问“孙膑就不怕齐威王也调换出场顺序吗?”引导学生从第二段中知道孙膑观察齐威王第一次比赛后很骄傲,到处夸耀自己的马,他分析齐威王不会调换马的出场顺序,接着让学生有感情地练读这一段,先四人小组分角色读,再请四位同学站起来加上表情、动作、手势读,最后相互评论。这一设计我想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进一步领会这段的内容和人物的想法,并且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
  (五)总结、积累
  学过课文之后,学生的感触一定很深刻,教师及时出示学习目标2:田忌赛马这件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以及学习目标3:学了这篇文章,我们认识了三个历史人物。现在请你来评价一下这三个历史人物,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设计我想可以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已有认知水平,展开合理、大胆的想象,并把所想的用自己的语言流畅地说出来,这是培养学生词语的组织运用能力的很好的方法。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能恰当地运用学过的成语,总结人物的特点,增加语言的积累。如孙膑:神机妙算、智勇双全;田忌:有勇无谋、屡败屡战;齐威王:夜郎自大、盲目乐观、骄兵必败……12345
  田忌的获胜全部缘于孙膑善于开动脑筋,最后,我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找自己感兴趣的、有关动脑筋的故事读一读,准备参加班级故事会。有了这个目标,学生一定会认真地搜集资料,更深入地感受到动脑筋与获得成功密不可分的联系。
 
  七、板书设计
             15 田忌赛马
              调换顺序
        初赛失败———————→再赛胜利
              孙膑献计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孙膑庞涓斗智

魏惠王花了好些金钱招天下豪杰。当时有个魏国人叫庞涓的来求见,向他讲了些富国强兵的道理。魏惠王听了挺高兴,就拜庞涓为大将。

  庞涓真有点本领。他天天操练兵马,先从附近几个小国下手,一连打了几个胜仗,后来连齐国也给他打败了。打那时候起,魏惠王更加信任庞涓。
  庞涓自以为是了不起的能人。可是他知道,他有一个同学齐国人孙膑(音bìn),本领比他强。据说孙膑是吴国大将孙武的后代,只有他知道祖传的《孙子兵法》。

  魏惠王也听到孙膑的名声,有一次跟庞涓说起孙膑。庞涓派人把孙膑请来,跟他一起在魏国共事。哪儿知道庞涓存心不良,背后在魏惠王面前诬陷孙膑私通齐国。魏惠王十分恼怒,把孙膑办了罪,在孙膑的脸上刺了字,还挖掉了他的两块膝盖骨。
  幸好齐国有一个使臣到魏国访问,偷偷地把孙膑救了出来,带回齐国。
  齐国大将田忌听说孙膑是个将才,把他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也正在改革图强。他跟孙膑谈论兵法后,大为赏识,只恨没早点见面。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庞涓进攻赵国,围了赵国的国都邯郸(音hndān,今河北邯郸西南)。第二年,赵国向齐威王求救。齐威王想拜孙膑为大将,孙膑忙推辞说:“不行。我是个受过刑的残废人,当了大将,会给人笑活。大王还是请拜田大夫为大将吧。”
  齐威王就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发兵去救赵国。孙膑坐在一辆有篷帐的车子里,帮助田忌出主意。

  孙膑对田忌说:“现在魏国把精锐的兵力都拿去攻赵国,国内大多是些老弱残兵,十分空虚。咱们不如去攻魏国大梁。庞涓听到了,一定要放弃邯郸,往回跑。我们在半道上等着,迎头痛击他一顿,准能把他打败。”

  田忌就按照这个计策做去。庞涓的军队已经攻下邯郸,忽然听说齐国打大梁去了,立刻吩咐退兵。刚退到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地方,正碰上齐国兵马。两下里一开仗,庞涓大败。
  齐国大军得胜而归,邯郸之围也解除了。

  公元前341年,魏国又派兵攻打韩国。韩国也向齐国求救。那时候,齐威王已经死了。他的儿子齐宣王派田忌、孙膑带兵救韩国。孙膑又使出他的老法子,不去救韩,却直接去攻魏国。

  庞涓得到本国的告急文书,只好退兵赶回去,齐国的兵马已经进魏国了。
  魏国发动大量兵力,由太子申率领,抵抗齐军。这时候,齐军已经退了。庞涓察看一下齐军扎过营的地方,发现齐军的营盘占了很大的地方。他叫人数了数做饭的炉灶,足够十万人吃饭用的。庞涓吓得说不出话来。

  第二天,庞涓带领大军赶到齐国军队第二回扎营的地方,数了数炉灶,只有能够供五万人用的了。12345
  第三天,他们追到齐国军队第三回扎营的地方,仔细数了数炉灶,只剩了两万人用的了。庞涓这才放了心,笑着说:“我早知道齐军都是胆小鬼。十万大军到了魏国,才三天工夫,就逃散了一大半。”他吩咐魏军没日没夜地按着齐国军队走过的路线追上去。

  一直追到马陵(今河北大名县东南),正是天快黑的时候。马陵道十分狭窄,路旁边都是障碍物。庞涓恨不得一步赶上齐国的军队,就吩咐大军摸黑往前赶去。忽然前面的兵士回来报告说:“前面的路给木头堵住啦!”
  庞涓上前一看,果然见道旁的树全砍倒了,只留下一棵最大的没砍,细细瞧去,那棵树的一面还刮去了树皮,露出一条树瓤来,上面影影绰绰还写着几个大字,因为天色昏暗,看不清楚。

  庞涓叫兵士拿火来照。有几个兵士点起火把来。趁着火光一瞧,那树瓤上面写的是:“宠涓死于此树下。”
  庞涓大吃一惊,连忙吩咐将士撤退,已经晚了。四周不知道有多少箭,像飞蝗似的冲魏军射来。一时间,马陵道两旁杀声震天,到处是齐国的兵士。

  原来这是孙膑设下的计策,他故意天天减少炉灶的数目,引诱庞涓追上来。他算准魏兵在这时辰到达马陵,预先埋伏着一批弓箭手,吩咐他们只等树下有火光,就一齐放箭。庞涓走投无路,只得拔剑自杀。

  齐军乘胜大破魏军,把魏国的太子申也俘虏了。
  打这以后,孙膑的名气传遍了各诸侯国。他写的《孙膑兵法》一直流传到现在。

12345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inianjiyuwenjiaoan/101251.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