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教学反思简短】渔歌子教学反思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2021-10-1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渔歌子》是一首传唱千年的古词,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艳丽的画卷。所谓“以诗传情、以诗言志”,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传达的是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翁,而是江南水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所以,我在讲授这首古词时弱化了单一的解释诗句的意思,而是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品读,想象画面,词画交融,进入意境,体会情感。我把诗词中的景物都呈现在黑板上,这副画成为学生脱离课本进行半扶半放式的背诵关键词,使学生迈出积累语言的第一步。教学过程中,学生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把词意说得很美,生动有诗意,我想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已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然后再联系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品读出“不须归”所蕴涵的情感。此外,我注重学生对课内外诗词的积累,在教学中适时穿插相关诗句,丰富画面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以致用。
    其次,在设计教学环节及上课的过程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并力图体现“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营造融洽、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参与引导,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使学生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十分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不仅“学会,还会学”!
    在执教完本首词,我的脑海里便开始反思其中的遗憾与愧疚,收益颇多:
    1、时间应该可以控制得更好一些。朗读指导的环节里可以再花多一些的时间,让学生读得更到位。吟唱古词,一来是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来是想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但这部分花的时间比预计多。
    2、课堂上学生的发言积极性高涨,但我倾听时却不够细心。倾听学生的发言也是一门艺术,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当出现学生的回答有些偏离主题时,应该要仔细捕捉有关信息,作适时引导。
    3、其实整堂课下来觉得自己还是不够淡定,内心不够平静,没把自己的情绪控制得刚刚好。
    总之,经过这一次的赛课,收获很大。我将不断学习,以求更上一层楼!

《渔歌子》教学反思
 张志和,是画家、是诗人、是词人、还是哲学家,他的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渔歌子》就是这位“烟波钓徒”的作品,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厌倦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喜爱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翁,而是江南水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大概是因为喜欢古典诗词的原故吧,好像教学诗词的课前准备工作要比学习白话文时做得充分一些。课堂中,通过“问题引领、学法指导、激励评价”开展教学。  1234
  一、问题引领  
  课堂上紧紧围绕词中的最后一句“斜风细雨不须归”中的“不须归”而展开讨论探究。可以说,“不须归”是全词的灵魂。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条教学线索“不须归?”——“不愿归!”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斜风细雨不须归?学生在学习后,找到了三个理由:  
  1、因为渔翁头戴斗笠,身穿蓑衣,才不回家的;  
  2、渔翁喜欢钓鱼,他正钓得津津有味呢,所以不回家;  
  3、因为景色很美,渔翁陶醉了!  
  妙哉!这其中的第三个原因就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再引导学生走进诗词细细品味,从哪些景物中感受到美呢?感受到作者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呢?因为问题明确、集中,教学线索非常清晰。  
  二、学法指导  
  在教学中,把学法指导隐藏在教学过程中。重点体现在:  
  1、初读联结,让学生读通全词,借助课文中注释和插图试着理解词的意思。  
  2、细读感悟,想象,品出词中画面,品出词中意境。  
  3、拓展品情,品出钓中情。以诗带词,以词带词,借助刚才的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课前收集的诗词。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王维的《鸟鸣涧》等等。  
  三、激励评价  
  教学时,我采用了多样化的激励评价。其中,感觉最成功的就是采用古诗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如:学生说西塞山也美,下雨的时候,山上是有云雾的,山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朦朦胧胧的…… 我的评价语是:真是“山色空蒙雨亦奇”呀!说到白鹭就用“一行白鹭上青天”,说到桃花,评价语是“千叶桃花胜百花”呀!“春携连宵雨,桃花次第开。”说到粉红的花瓣儿飘飘悠悠落在了——流水中,想到了“春来遍是桃花水”;说到“斜风”想到不正是“吹面不寒杨柳风”吗。  
  课后的遗憾与愧疚:  
  1、教学时的语速太快,语调不够柔和,与那么美的词有些不和谐。  
  2、有的学生对诗词朗读不到位,该重读的地方没重读,该慢的地方读快了,老师范读、指导读少了一点。  
  3、教学过程中,有时会无心打断孩子的话,不够民主。

《渔歌子》教学反思
   《渔歌子》是唐朝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
    教学这首词时,我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2.欣赏这首词所描绘的形象,体会这首词所蕴涵的情感。
    在设计教学环节及上课的过程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并力图体现“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营造融洽、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参与引导,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使学生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准、读懂、读好等方式激发学习情趣,帮助学生“走近古诗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训练学生通过看注释,写画面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对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1234
   想象画面深入理解词内容的环节。这一环节,主要是拓展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想象力。学生调动多种感官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说一说,使画面逐渐丰富,再在把心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为展开个性化的朗读做了很好的铺垫。
   查了资料知道“唐诗素描”不同于对唐诗的一般意义的解释,它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用优美的文字展开丰富的联想,把每一首唐诗描绘成一幅精致的写意画。
那么《渔歌子》简单的27个字,就可以想象成:这是江南的春季。雨迷蒙了远天,西塞山躲藏在更深远的背景中,时隐时现。一行白鹭充当了这幅静物画中灵动的几笔,纯洁的羽毛如雪,擦亮了人们黯淡的目光。
   江面上,满河的桃花是季节写给流水的诗句吗?每一瓣,都是一个清丽动听的词语。鳜鱼不时跃出水面,肥美的身子一抖,又掉头钻入透明的水中,只留下几圈浅浅的涟漪。它也想读这首春天的诗么?
   视线的一隅,一只破烂的筏子泊在静静的江中。船头,戴青箬笠、披绿蓑衣的诗人,手握一杆没有鱼饵的钓钩,双目微闭,若有所思。其实,他钓的并非是鱼,而是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罢了。
   风用轻灵的细手,穿引着如丝的雨,悄悄为江南织一张嫩绿的地毯。
真的好想做一只自由的鸟,从此栖落在那株岸边的小树,不再归去。
这样,优美的唐诗就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文字了,它们成了一幅幅亲切的画面在脑海永远不会褪色。

《渔歌子》教学反思
《渔歌子》是一首传唱千年的古词,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艳丽的画卷。所谓“以诗言志,以诗传情”,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传达的却是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因此,我在讲授这首古词时以读为主线,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品读,想象画面,进入意境,体会情感。并联系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品读出“不须归”所蕴涵的情感。
首先,我安排了复习导入,让学生在《忆江南》的吟诵中走进课堂,力求让课堂也充满诗情画意。由于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二首词,所以我还安排了“词,也叫长短句;词,都有词牌名……”等一些简单的知识性回顾,帮助学生丰富积累,也利于让学生将词与诗区分开来。
接着,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的读:初读,读正确,读流利;再读,读出画面,读出意境;三读,读出情感,体会诗情。
初读阶段,由于学生已经进行过预习,词中的难读字词进行简单指导后,读正确已不是问题。但是,读流利,读出词的音律和韵味,却没有达到我所设想的效果,也许是我的语言过于拘束,也许是学生见到听课者过于紧张,也许是我今天没有放开胆子范读……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学生的朗读水平没有得到体现,给课堂总是留下了些许遗憾,也影响了后来的课堂发挥。
再读,我希望透过想象让学生读出“青山白鹭”图、“桃花流水”图、“斜风细雨”图和“渔夫不归图”。但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没有打开,而急性子的我又见不得课堂的安静,使得课堂上学生对画面的想象,学生学习过程的展示显得那么寥寥草草。当我引导学生用朗读让白鹭飞得高一些、再高一些时,学生的情绪得到了调动,朗读也有了突破时,不自信的我却在这时不小心瞄了一眼时钟,我似乎感觉到了时间的匆匆,于是我便加快了教学进度。原本可以慢慢想象、好好品读的画面,却被我匆匆地、硬生生地拉到了板书上。原本,我希望透过学生的想象,将只有27个字的词读美、读厚,也借此训练一下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这些却都因为我这个执教者的不够自信而变成了泡影。事实上,时间并没有匆匆,而只是我心理上的匆匆。不得已,我在后面添加了对整首词的画面的想象,让学生去试着先和同桌对说,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交流时,虽有学生举手,但我却特意抽了两位没有举手的学生说,其中一位还是平时语言表达不是很好的学生,但他们并没有让我很失望。此时,我只能后悔地假设,要是前面不那么急该有多好。1234
到第三阶段的读出情感,为了使学生感受到词人对大自然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我抓住“不须归”引导学生品读板书,想象勾勒新的画面和诗句,品味钓中情,相机出示张志和的生平,学生通过分析感悟到不须归的原因,于是“归向何处?”’“为何不归?”的解答也水到渠成。
最后,我给学生安排了背诵默写。我粗略看了一下,中上的学生基本可以完成默写,我想这跟前面的生子抄写作了铺垫是有关系的。虽然我的这一举动超出了课标的要求,但我觉得让学生多一些积累,又何乐不为呢!我还向学生推荐了一些关于写垂钓的诗词,让学生们课后查阅,有兴趣的可以积累几首。这对于优生的发展是有好处的,因为他们是学有余力的,他们需要透过这些来充实他们的积累。
纵观整堂课,遗憾颇多。俗话说得好“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虽然我在课前反复得练写手稿,反复地对着电脑试教,但课堂的执行才是关键。教师的操之过急,过于注重结果,只会泯灭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忽视过程的体验,忽略朗读的感悟,课堂又何来精彩呢!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inianjiyuwenjiaoan/100198.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