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诗歌情感|如何在诵读中把握诗歌特色?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2020-12-2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诗,要放在诗美鉴赏的背景下解读。
    “诗言志,歌咏言”,译成现代文就是“诗是表达情志的,歌是延长音节的,把诗用拉长的音节唱出来就是诗歌”,所谓“诗无邪”。
     《长城与运河》就是这么一首扶持信念的诗歌。
两段话描述了飞机上两个“奇异的景象”:长城“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运河“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而这“人间奇迹”的创造者,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这一层意思,仅仅是"形"的奇迹。仅仅凭着这个“形”,就足以让他们享誉全球。我们先看长城:“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它象征着阳刚之美:“不到长城非好汉”,“没到过金字塔就等于没到过埃及,没到过长城等于没到过中国”(法国总统密特朗);“长城是我所看到的最令人震憾的古代建筑”(英国首相撒切尔);“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美国总统克林顿),更何况它号称万里,“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呢。我们再来看运河:“丝绸之路”虽然已经被漫漫黄沙淹没,但是随着马可波罗游记的传播,东方神话的阴柔之美却光芒不减。如果给“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换一种说法,那就是:它是世界上人工挖掘的一条最长的河流,比苏伊士运河长10倍,比巴拿马运河长20倍。这景象,怎不是“人间奇迹”?
     而支撑着“质”的“不朽”与“动人”,就不那么简单了。从“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说,到“万里长城永不倒”的祝愿,巍巍长城,它就是中华民族苦难的见证,乱世中国自我保护的见证,它由祖先一个个鲜活的骨肉铸造,数不尽的殷殷血渍凝结,它,就是我们民族骨髓里流淌的血脉,是中华历史一道永不磨灭的伤痕,是祖先苦难中不屈的奋斗才使它沧桑不朽。长城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而运河的挖掘却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沟通,虽然它也同样用祖先的血和汗灌注。在没有公路、铁路、飞机的漫长岁月,“它除了用来运送兵员、粮草,还担负着运送来往客商、柴米油盐、绫罗绸缎等等,等等。当然也就密不可分地使祖国南北互相交流着思想感情,科技文化……”“不论运河怎样改道,也不论京都所在地如何变迁,运河总是将我国最富庶的广阔地带和历代京都都紧紧地联合在一起。运河是历代中央政权的生命线。我们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之所以能够保持统一,并且走向经济发达,运河是起着大动脉的作用。”杭州、苏州、扬州、淮安、济宁、临清、德州、天津、北京……这些运河边上城市的崛起和发展,无不是喝着运河的乳汁,流着运河的血液,乃至南水北调工程也还是通过运河才源源不断地流向干渴的华北大地。如此巨大的功勋,叫她如何不动人!
     以上,是诗的“位体”(中心内容和体制安排),我们再来看“置辞”(语言文字的安排):两节对称的文字,句式整饬,回环复沓,“an”韵音节不张不扬却琅琅上口,旋律悠扬,完全符合“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原则。“奇异的景象”的重复,“中华民族的祖先”的回环,是强调,更是情感的深层放歌。中间两个比喻,“巨龙”与“绸带”把中华民族阳刚与阴柔之美融合到了及致,东西南北对称美的背后蕴藏着诗作强烈的情感,内容与形式相辅相成,相生而变。12
     如果说,对这首诗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一是太白,二是太虚。尤其对“不朽”和“动人”的铺垫,有空中楼阁之嫌,阅读对象不适合三年级的小孩子——如果不是大量资料的查找与补充的话。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通过诵读来把握诗歌如上特色呢?
      我们先来看什么叫“诵读”:  “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朱熹)。“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曾国藩)。可见,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眼到口道耳道心道,全身心地投入,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
     这个高声读,自然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地反复作双唇劳动,它的确需要一定的策略。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共同来思考诵读的策略!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annianjiyuwenjiaoan/91214.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