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专列》教学反思]《燕子专列》言语训练片段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2020-10-1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燕子专列》一文出自人教版第6册,本文讲述的是一个人们关心燕子、保护燕子的感人至深故事。文中有许多简化部分,如:政府怎样呼吁;贝蒂怎样救护;燕子如何向人类致谢。我在讲读课文时,紧紧抓住这些空白,引导学生进行言语交际训练。以下是“贝蒂救护”言语训练的课堂实录。
【指导过程】
1、小贝蒂是如何冒着严寒救护一只只冻僵的燕子的?请给文中插图配上生动形象的句子。
(1)、想象写话
(2)、交流内容
(例文:小贝蒂和爸爸、妈妈来到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寻找冻僵的燕子。她看见树底下有一只燕子,就把它抱起来,放在袋子里。后来又看见石缝里有一只燕子,又把它救了出来。她找呀找呀,一会儿又找到许多,真高兴啊,就和爸爸、妈妈兴高采烈地把燕子送到火车站。)
(3)、师生讲评
(问题:这段话只把画面内容进行简单再现,缺少生动的词句,形象的描绘,事情显得轻而易举,不感人。)
2、情景再现
根据以上提示,上台演一演贝蒂寻找燕子的过程。
(一生上台,左看看,右看看,找得很仔细,还不时搓搓手表示很冷。做扒开草的动作,捧的动作,脸上表现出兴奋的神态。)
3、当贝蒂把燕子送到了火车站,记者采访了她。
记者(师):小朋友,你在哪儿找到了这些可怜又幸运的小燕子?
贝蒂1(生):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那儿雪很厚,有20厘米以上。
记者:你当时怎么找的?
贝蒂2:我东看看西看看,什么也没有,后来看见左边有草丛,我就扒开一看,里面真的有一只燕子。
贝蒂3:我看见岩石有一条很小的缝,我的小手刚可以伸进去,一摸摸到了软软的毛,我想肯定是燕子,就小心翼翼地把它拉出来。
记者:你能描述一下当时燕子的状况吗?
贝蒂4:燕子已经快冻僵了,呼吸很微弱,眼睛半开半合,看到我它好象在说:“救救我!”我就把它放在嘴边呵呵气,让它温暖点。
记者:你的手不冷吗?
贝蒂5:冷!我手都冻僵了,手指都不听话,弯不起来了。(师纠正:不听使唤)
记者:那是什么支撑着你战胜寒冷,救护了那么多燕子?当时你心里怎么想的?
(生同桌交流)
贝蒂6:我想燕子太可怜了,不去救它,它们会冻死的。燕子会捉害虫,是益鸟。再冷我也要坚持住,找到更多的燕子救活它们。
4、贝蒂真实一个有博大爱心的小女孩,我们再把前面写的片段进行修改、润色。
友情提示:
a、当时天气情况如何?
b、燕子很容易就能发现吗?
c、加上贝蒂的神态、动作、语言。
d、可以用第三人称,也可以用第一人称叙述。
参考词汇:白雪皑皑 严寒刺骨 搜寻 扒 摸 捧 抱 小心翼翼 眉开眼笑
作品展示】
我们一行仨人马上出发了,好不容易登上山间岩缝。地面都覆盖了皑皑白雪,有20多厘米厚,踩上去咯吱咯吱响。
燕子在哪儿呢?我四下里看看,除了一片白色,什么也没有。难道被雪湮没了吗?我就用力去挖雪。哇!雪好冰,手指钻心地痛。妈妈心疼地握住我的手,放在嘴边呵气,一股暖流从指尖传到心底。爸爸说:“燕子不会在地面上等死,它一定躲到什么地方去了,仔细找找。”说的有理,我睁大眼睛四下里寻找。发现旁边有干枯的草丛,会不会躲在里面避雪呢?我顾不得脚滑,快步跑上去,小心翼翼地扒开枯草。呀!黑乎乎的一团,那不是燕子的羽毛吗?我边伸手去捧边大声喊:“快来看那,我找到一只了!”12
燕子在我手心瑟瑟发抖,缩成一团,眼睛半开半闭,好像在说:“快救救我,我坚持不住了。”怎么办?怎么办?我脑子飞速旋转。对,妈妈不是呵气为我的手取暖吗?这办法好,我毫不犹豫把快冻僵的燕子放在嘴边,不停地呵气。“快,把燕子放在保暖袋里。”妈妈把燕子小心地抱在怀中,像抱着小时侯的我。
接着,我们又在石缝里找到了两只,是爸爸发现的。但他手太大,伸不进去,还是由我出马。挽上袖子,咬牙忍住刺骨的冷,试了几次都没成功,因为洞口太小,手又冻麻了。难道放弃吗?这可是两个小生命啊!“坚持住,一定成功。”我对自己说。当许多的燕子终于舒服地躺在保暖袋中时,妈妈亲了我一口,表示对我的奖励。
【教学反思】
有许多的老师都认识到结合阅读课文进行言语交际训练,是对每单元一次口语交际、习作的很好补充,不仅增加了动口、动笔次数,也深化了对课文理解和感受。但往往会留于形式,走过场,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言语交际水平。三年级是系统学习习作的起始阶段,教师更不应放松每次“黄金时段”,进行细致的指导、讲评,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言语水平。
课堂刚开始阶段,我高估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没做任何指导,让学生看图自由创作。结果只是简单再现了画面内容,不能反映天寒地冻时寻找燕子的艰难,不能反映出小贝蒂博大、坚韧的爱心。于是,我利用“情景再现”,演一演寻找燕子过程,注意观察贝蒂的动作、神态。重点一环是“记者采访”,一步步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出整个寻找过程,特别是心理活动。第二次修改润色后,学生的作品有了很大的起色,不但注意到了神态、动作,也有了语言与心理活动的描写,甚至有第一人称的自述,收获颇丰。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annianjiyuwenjiaoan/89002.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