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教学案例分析_《安塞腰鼓》教学案例与反思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19-12-3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世界著名学者弗赖登塔尔指出:学生学习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根据这个指导思想,我认为在语文的互动—探究教学中,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亲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现记录《安塞腰鼓》的教学片断,以期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案例
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画面导入后。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用“        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以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学生边朗读边思考。
学生1:老师,我找到两个——“豪放的安塞腰鼓”、“壮阔的安塞腰鼓”。
学生2:我也找到了——“有力的安塞腰鼓”。
学生3:“惊心动魄的安塞腰鼓”。
教师趁机鼓励学生:我想同学们一定还能找到更多更好的词、句子来修饰、评价安塞腰鼓。
在老师期待的目光中,学生们表现得更为积极,纷纷动笔尝试着、思考着……
2分钟后,80%的学生脸上写着胜利者的得意与自信,而其他同学有的还在凝神思考,有的写了划,划了写,还有两名同学坐不住了,悄悄偷窥邻座的本子…… 
教师趁机插话: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向周围的同学请教。
教室里顿时失去了已有的平静……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答案写到黑板上?
全体同学要求强烈,无奈,教师只好请先举手的两名同学上台。结果如下:
“元气淋漓的安塞腰鼓”;
“奇伟磅礴的安塞腰鼓”;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的安塞腰鼓”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
师:既然大家都对安塞腰鼓有了初步的评价,那么你觉得安塞腰鼓美吗?
学生齐答:美。
师:那好,咱们分组找一找,看它美在哪里?请各小组进行寻美点比赛,并用“     美,你看(听)      ”的句式叙述出来。
大部分同学受上一环节启发,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各小组同学跃跃欲试,“目无尊师”地争论起来。
5分钟后,教师请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各小组同学情绪高涨,争当小组发言代表。发言摘要如下:
1、“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2、“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3、“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与影的匆匆变幻。”
……
一番交流之后,我仍习惯地问: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想法?
“有”,a同学站了出来,“老师,我突然有一个想法。”
师:是吗?快说出来给大家听听。
a同学:我们能不能像前几天改写古诗那样,将这篇文章改为诗来读呢?12
师:这个想法非常好,很有创意,你能具体说说吗?
a受到鼓励后,非常自信的读起了他改写的诗。
a:我改写的是第7段,请大家多多指教——
    骤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
        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
        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
        是强健的风姿

  面对这一改法,个别同学似有所悟,多数同学则面带困惑。

  师面向全体同学:这样改好不好呢?

  大部分同学摇头表示不解,只有个别同学应和着。面对同学们的不解,a同学顾不上征求老师的许可就迫不及待地开讲了:将这段文字改为诗后,我们就可以从中去体会、感受文章语言的诗意美、节奏美,这也是我们应寻找的美点之一。

同学们都恍然大悟,下面的同学开始喊开了:原来这样啊,我们也能改,保证比他改的好!

教师此时顺水推舟:同学们按这种形式是否可以创作出更好的诗句,找出更多的美点呢?

面对新鲜的样式,同学们热情更加高涨。

生1:我改9~12段……

生2:我改25~27段……

生3:我改第23段……

有的同学边说边比划着……

此情此景,我已没有一点插话的空隙,我成了一名十足的看客。
二、反思
  本案例选自我平时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整个过程自然、贴切。教师三言两语就把学生引入探究的情境,学生在教师尊重、信任、期待的目光中尽情地释放着自己的参与体验和互学情感,真正成了课堂教学探究活动的主角。这不正是我们日常教学中所追求的吗?说老实话,上课之前,我既没有刻意去设计每个教学细节,也没有奢望能达到一种怎样的境界。因此,就这堂课本身的设计来说,它绝非完美无缺。之所以把它记录下来,目的是想求得各位同仁的评判和指教,进而探讨出一种真实、有效而又易于操作的互动—探究教学方法。
 对于a同学的改诗主张,用替换文学体裁的方法品读文章,我把它视为一种“独创”,这种“独创”及其同学们的发言,着实让我有一种“后生可畏”的感觉。同时也给了我三点启示:

1、教师的思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有的学生的思维可能会超越教师、超越教材,出现新颖、独特的想法。呵护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就要提前预见并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随时可能出现的教学意外,以做到适时引导,有效控制。

2、学生的创造需要有教师的及时调控和大胆放手让学生自我尝试、自我发现、自我评价和选择为依托;需要有教师为其提供的心灵上的自由、教学上的民主做后盾。只有具备了民主、平等、开放的教学空气和土壤,自由的心灵才能够呼吸、生存,创造的种子才能够生根、发芽、破土成长。

3、教育就是一首诗,“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追求课堂上的“实、趣、活”,仅仅*研究教材、选择教法、学法,甚至上几节研究课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要善于关注国内外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使自己的教学思想始终处于改革的前沿,并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地加以实践、提炼、完善和升华。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80439.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