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学习资料)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19-12-2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一、导航台

课文主要内容及全文思路导读

"祖国,我亲爱的母亲!"许多人这样深情地赞美自己的祖国。祖国,在他们心中高于一切。无论他走到哪里,都无法把祖国忘怀。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将带我们认识一位爱国音乐家--肖邦。

本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怀着亡国之恨流亡异国他乡,在国外他不忘国耻,投入到音乐创作之中,在他弥留之际,他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课文按照肖邦所处环境的不同可以分为两部分,第1、2自然段讲的事情发生在波兰,而第3~第6自然段内容发生的地点则在异国他乡。

第一部分又可以从两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是第1自然段,讲波兰被欧洲列强瓜分,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

第二层是第2自然段,写肖邦的老师、同学在华沙城外送别肖邦。

第二部分也可以从两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是第3、4自然段,讲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投入到音乐创作之中;

第二层是第5、6自然段,写肖邦在异国他乡去世,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

文章以肖邦爱国为感情线索,以肖邦和祖国的关系展开叙述。由此,我们可以用小标题的形式把握文章的思路—

祖国沦陷--告别祖国--思念祖国--难舍祖国

二、精品屋

课文精彩片断欣赏

                         点 评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

薄薄的雾霭。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

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在城         环境描写。

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

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

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       离别的时刻,老师的叮嘱里饱含着对学生不忘祖国的殷切希望。

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假使你远走他

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

:"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

记自己的祖国呀!"肖邦感动地点了点

头。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

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

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

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肖邦再也

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

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

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

上马车,疾驰而去。

【欣赏】

"祖国被瓜分,人民被欺凌、压迫,而年轻的自己能做什么呢?"肖邦目睹祖国的命运,一定会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维斯瓦河上雾气啊,是不是也在为肖邦沉重悲愤的心情伴奏?此处的自然环境的交代,难道不也渲染着肖邦内心的郁闷和痛楚吗?有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此处正是明证呀!送别有多种,而哪一种能抵得上被迫离开祖国前的送别那么沉痛和悲凉?在雾气里,你是否也仿佛听到《即使你远在异乡》旋律的哀婉?

别情依依,纵有千言万语也不足以道尽离别的情怀,而"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quot;是言虽简而意味深,老师的一片诚心可鉴啊!年轻的肖邦此时内心一定涌起着情感的波澜。当老师送上特殊的礼物--祖国的泥土时,他终于"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是什么让他如此感动?是什么让他如此牵挂?从他接过盛满泥土的银杯时的"郑重"里,我们分明找到了答案:是祖国!从他的回首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坚定的目光传达出的信念:祖国,我永远不会把你忘怀!这是一个去国离乡的游子对你深沉、炽热的爱恋!123

动情的语言,入微的神态刻画,为我们绘就了一幅送别的动人图面,让读者可以直达文章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一段的情境是多么感人至深啊!

三、金手指 表达方法提示:抓住一点写透彻

肖邦,波兰乃至世界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虽然一生短暂,只活了39岁,但在他身上值得书写的地方是很多的,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作者仅仅抓住肖邦热爱祖国这一点,通过几个具体的事例着重表现,写得深入而透彻,使读者对肖邦热爱祖国的情怀有深刻的感受。

文章先从肖邦和祖国的命运入手,一下子切入"肖邦与祖国"这一主题范围,然后具体描写肖邦的老师和同学郊外送别肖邦的场面,把这个送别过程中涉及肖邦和祖国深情难舍的情节作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接着写肖邦在国外的行动,也是选择肖邦关心祖国命运的素材,直至写肖邦弥留之际的遗言无不关乎对祖国的依恋。有始有终,一以贯之,正是在这一系列关于对祖国的态度的事情中,我们认识了肖邦音乐才华之外的另一面,体会到他深沉的爱国情怀。

这种抓住人物的某一特点,着力具体表现的方法值得我们注意并学习。如果我们在习作中写一个人,想突出他身上的某一个特点,就应围绕这一特点,选择足以表现这一特点的材料,有条理地写下来,从而使读者印象深刻,感受强烈。

四、益智园

创新与实践

1、 课文第1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

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你能换一种说法而不改变句子的原意吗?试试看,然后想一想你改后的句子读起来在语气上和原句有什么不同。

2、 课文第4自然段中有这样的话—

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的作曲、弹琴。时间在流逝,可是他已根本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读到这里,你是否为肖邦的精神而感动呢?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吗?可以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3、 与世长辞的"辞"是什么意思?

试着再找几个带有"辞"的词,并分别说出每个词中"辞"的意思。

附:课后习题5提示:

(1) 埃斯内尔把泥土送给肖邦,意在要他永远记住祖国。

(2)弥留之际:病重快要死的时候。肖邦的话表达了他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爱。

五、万花筒

相关资料

肖邦简介

波兰作曲家肖邦1810年出生于波兰华沙,父亲是法国人,年轻时移居波兰;母亲出身于没落波兰贵族家庭。肖邦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时举行了公开音乐会并发表他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由于身体不好,14岁才进学校读书。1826-1829年在华沙音乐学院学习,毕业时已被异常严厉的老师称为天才。

1830年,由于国内局势动荡,他听从老师和亲友的规劝出国进行深造,争取为祖国争得更大荣誉。这一去,正如他自己的不祥预感那样,就此同他的祖国永决了。当他到达维也纳时,发现波兰人处于被排斥的境地。因此,他决定去巴黎或伦敦。在去巴黎的途中,他听说华沙陷入了俄军手里,波兰革命失败断绝了他的回国之路。到达巴黎之后,肖邦就此在那里定居下来。当时的巴黎是欧洲的文化艺术中心,他的优雅气质和杰出才华使他--一个刚过20岁的青年获得了云集巴黎的音乐家的包括李斯特、门德尔松在内的好评,在法国还结识了其他一大批艺术家,包括文学家雨果、巴尔扎克、大仲马、海涅,音乐家舒曼等。这使他开阔了眼界,对他的思想成熟起了有益的作用。123

早在1839年,肖邦潜伏的肺病已经开始恶化,感情的挫折进一步损害了他的健康,加之当时波兰民族解放运动的连续失败,使肖邦对前途完全失去信心,如他自己所说,已经"没有任何感觉,只是拖着生活,耐心等待自己的终场"悲观、忧郁的情绪支配了他的晚期创作。1849年,肖邦的病情迅速恶化,于10月17日在巴黎辞世。

肖邦敬仰莫扎特的才华,死前要求在下葬时给他演奏莫扎特的安魂曲。葬礼上也演奏了肖邦自己写的送葬曲,他在这首曲子里埋藏了自己对祖国的思念。巴黎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参加了他的葬礼。根据生前的遗愿,他的心脏被送回华沙,葬在一所教堂里。

肖邦的作品具有魅力,却没有任何哗众取宠的意思,全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表露。他是从诗的角度来吟唱每支曲子的。因此,波兰钢琴家阿瑟 · 鲁宾斯坦称他为"钢琴诗人"。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80172.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