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昭《为人民服务》教学实录]《为人民服务》教学实录、点评与反思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19-10-1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一、播放阅兵仪式,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
    生:(齐答)老师好!
    师:(走到一满头大汗的学生面前)哟,你头上都有汗珠了,从一楼爬到三楼是不是很热很累啊?
    生:不累,不累!
    师:今天天气很热,又没有风,感谢你们和老师上这节课,同学们你们辛苦了!
    生:(齐答)不辛苦!
    师:也感谢各位领导和老师抽出时间听我上这节课,我倍感荣幸。领导们、老师们,你们辛苦了!(台下老师回答:为人民服务!全场笑)
    师:哎!同学们!老师们回答的是“为人民服务”,这是为什么呢?好吧,下面请大家看一段天安门前阅兵仪式的录像。
   (播放阅兵式片段: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
    师:听到了吗?那一遍又一遍响亮的口号是——
    生:(齐答)为人民服务。
    师:再来一遍,也那么有力、整齐、响亮——
    生:(齐答)为人民服务!
    师:同学们,“为人民服务”,这个口号从上个世纪流传至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已经成为一句经典名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
    生:(齐读)为人民服务!
    师:什么叫为人民服务呢?就是为人民做好事,不管这事是大是小,不管是什么时候做的,不管是什么年龄的人,只要你做了对人民有益的事,那就是为人民服务。          
    【教学反思:《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属于议论文。这篇讲演着重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这在当年来说,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对于今天的学生而言,那就是历史。他们对此了解不深,甚至处于模糊的状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通过师生、生生之间聊天似的对话,并播放天安门前壮观的阅兵仪式,引出全文的中心——为人民服务。再细语道出为人民服务的内涵,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让学生学得自然,记得深刻。在他们的心中播下为人民服务的种子。】
    二.介绍文体,学习概括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和以往学过的文章不一样?说说你的发现?
    生1:中心很难把握。
    师:不错!
    生2:这篇课文内容很散,只讲道理。
    师:你说得很对。这篇文章是毛主席参加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所做的悼词,演讲词,属于议论文。它没有精彩的故事情节,也没有细致的描写,更没有华丽的词藻,它有的是深刻的思想。我们小学阶段很少接触议论文,所以学起来有点难。但是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学好。有信心吗?
    生:有!
    师:怎样才能学好这篇议论文呢?这里要特别跟大家介绍个规律,这议论文、演讲辞啊,每一段话都有要说得重点、要点,这些重点要点呢,大多包含在每一段话的开头或者结尾。只要你掌握了这个规律,再难的议论文也会引刃而解。我们现在就抽取其中的3段来读一读,找找每段的要点。谁读第二自然段。12345678910
   【教学反思:学生们在小学阶段很少接触议论文,所以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开门见山地说出它的写作特点,再让学生对其特点进行分析、探讨,直至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学生,只有交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才能使他们受益终生。】
    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这段中哪句话是重点?
    生:第一句。
    师:很好,开门见山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关键句中还可以找关键词,哪个是关键词?
    生:死的意义。
    师:好!找关键词,就是要让人一听就明白。[板书:死的意义]
    谁来读第三自然。
    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谁说说第三段的重点句。
    生:我认为是最后一句。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怎么提炼关键词呢?
    生:不怕批评。
    师:对,“不怕批评”。[板书:不怕批评]
    师:同学们,现在请你们默读第四自然段,也象刚才那样先找到关键句,再提取四个字的关键词。明白了吗?开始吧!
    (生自学,师巡视)
    师:谁来汇报一下自学成果?
    生:我认为是最后一句。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好,提炼关键词。
    生:互相关心。
    [师板书:互相关心]
    师:同学们一下子抓住了关键句,提炼出了关键词,会读书,会概括,非常好。现在请同学们看黑板,大家发现没有,原来那么长那么难的一篇文章,现在只剩下了几个关键词——
    生:死的意义,不怕批评,互相关心。
    师:简单明了。对于我们来说,一看这几个关键词就知道主席围绕“为人民服务”谈了哪些问题?这样就把厚厚的书给读薄了。
    【教学反思:只有将理论知识带到现实中去检验,才能辨别真伪,才能理解更深,才能变为己有。刚刚通过找关键句、关键词,把原本厚厚的书给读薄了,这样由厚到薄的提炼过程,实质上这就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结果学生们找得很正确,这就说明他们已经掌握了这种学习的方法。】
    三.紧扣重点,感悟写法
    师:现在,老师暂时扮演一下主席,做一回演讲,听好了:亲爱的同志们、战友们,今天我围绕“为人民服务”谈三个问题:第一、死的意义;第二、不怕批评;第三、互相关心。我的话讲完了,谢谢大家。(生笑,而后鼓掌)
    师:谢谢你们批评的掌声,你们在笑,笑什么?
    生1:太简单别人就听不懂了,就不能让人信服。
    生2:这么简单,大家不知为什么这么做,不知具体该怎么做。
    师:说得好!提出观点是远远不够的,还得以理服人,证明自己的观点。那么,主席围绕观点是怎么展开地说、具体地说、深入地说,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重点。12345678910
    【教学反思:议论文虽说理性强,但却枯燥乏味,不太符合学生的胃口。我通过自己一段简短的演讲,将历史重演(重新演绎),让学生发现问题,找出缺点,从而明白提出观点仅仅是议论文的第一步,还必须用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就需要重新把文本再读厚。这样从厚到薄、从薄到厚走了一个来回。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发现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看法,说明他们已经了解了议论文的特点。】
     师:这样吧,我们先来看第二段“死的意义”这个部分。看看主席到底用了哪些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思考。
    (生自由读)
    师:谁来说说主席用了什么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生:用了引用、对比、举例。
    师:说得好!以前学习过议论文吗?
    生:学过。
    师:好学生,学得真扎实。大声地再说一遍。
        [板书:引用、对比、举例]
    师:引用就是引经据典,引用名人名言,主席引用了谁的话?
    生:司马迁。
    师:读出这句话。
    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师:主席为什么要引用司马迁的话呢?知道司马迁吗?
    生1:司马迁是名人,名人的话肯定有一定的道理。
    生 2:司马迁是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所以引用他的话,可以以理服人。
    师:是啊,司马迁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著有文学巨著《史记》。是当时的名人,名人的话肯定有道理,而且流传至今,被人们广为传颂,已经成为永恒的经典。主席引用他的话必定可以以理服人。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课件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悲壮而豪迈的音乐响起,学生配乐吟诵。)
    (一生读)
    师:读得真好,声情并茂。我们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
    师:其实,我们在课内外积累了许多关于生死的名言,你还记得吗?
    生1: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师:这是李清照的豪情壮志!
    生2: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生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生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师:文天祥的。
    生5:杀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
    师:那是夏明翰的壮语。
    生6: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师:这是陶行知对教育的爱。
    生7: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生8: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师:那是陆游深深的爱国情啊。同学们,刚才你们做了和主席一样的事情——引用。证明观点时用上引用,可以给人启迪、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让我们记住这个证明观点的好方法——引用。12345678910
    【教学反思:主席在文中引用了司马迁的名言,起到了一锤定音的效果。于是我将“引用”进行到底!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诵读日常积累的“生死名言”,以及有关的名言警句,使学生在了解这些名言警句的同时,还深深地受到了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在这里,引的是经典,用的是说服;引的是文化,用的是信服。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引用这种证明观点的好方法。大道无痕,点点皆是。】
    师:接下来,主席又用了什么办法证明观点呢?
    生:对比。
    师:怎么比?
    生:“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师:(课件出示语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其实这句话只讲了一个字,哪个字,知道吗?
    生:(齐答)死。
    师:(点击课件:为人民利益而死),什么样的死是为人民利益而死,你能举出相关人物事例吗?
   生:(逐一回答)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王二小、邱少云。
    师:很好,那这个死该怎么解释呢?
    生:(逐一回答)牺牲、就义、献身、捐躯、逝世。
    师:唉?逝世不是,逝世是自然死亡,记住了吗?同样是死,我们把刚才的解释放在这儿(点击课件: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可以吗?
    生:不可以。
    师:那该怎么解释?
    生:(纷纷举手,逐一回答)上西天、见阎王、死翘翘、一命呜呼、送命、下地狱、翘辫子
    师:哎哟,用的词怎么这么狠啊?
    生:因为死有余辜。
    师:哎,同样一个字,为什么你们却用完全不同的解释?
    生:用的地方不同,意义也不同。
    师:对:同样一个字,用在不同的地方,意思就不同,表达的感情也不同。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表现出来吗,谁来试试。
    生:(朗读这句话)
    师:还不错,就是情感态度还不够鲜明。你看,这句话中第二个“死”的前面是“去”,“去死”怎么读?希不希望他死?
    生:希望。
    师:希望他快点死,越快越好,巴不得现在就死。那该怎么读?
    生:(众生抢答)蔑视、藐视、瞧不起、讨厌……
    师:应该读得有力,不屑一顾。谁来读这个词,并试着加上动作。
    生:(受到启发,饱含感情,读出憎恨、蔑视。)
    师:好,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在主席的激情演讲中,在你们有感情的朗读中,我们感受到这对比呀,比出了——情感,比出了——轻重,比出了——是非,更比出了——死的意义。让我们记住这个证明观点的好方法——对比。12345678910
    【教学反思:在教学对比手法时,我紧紧抓住两个“死”字,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进行“生死对比”,推敲“死”字在文中的褒贬意义,在对比中进行换词训练,让学生们用丰富的词汇表达自己不同的思想感情。然后,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出词语的表达效果,揣摩词语的情味、色彩,体会鲜明的情感对比,感受作者的强烈爱憎。在扎实有效的朗读训练中,不仅使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了提高,而且更记住了对比这一论证方法。】
    师:主席用了引用名言、对比的方法之后,还用了什么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生:举例子。
    师:举谁的例子?
    生:张思德的例子。
    师:读出这句话。
    生:(齐读)
    师:主席为什么给张思德这么高的评价,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平时又是怎么为人民服务的呢?由于你们太小对他不了解,老师特意在两个小时的影片中剪辑了两分钟的镜头,请同学们好好地看看!想想哪个镜头深深地打动了你?(播放电影《张思德》的剪辑片段,教师穿插解说)
    师:张思德一生都在跑,风里跑,雨里跑,他跑去干什么呢?送水、送信、送轮胎,这又是去干什么?
    生:追猪。
    师:唱歌,干活,烧炭,他紧紧抱着的这个孩子啊,在战火中失去父母,成了孤儿,患上了严重的自闭症,从此不和别人说一句话,但是最后呢?(播放孤儿表演节目后兴奋地喊他“爸爸”的感人画面)
    生:(会心地笑)
    师:这哭着的哑巴老头儿不是他的父亲,但最后老头儿却把张思德当作了亲儿子,请注意这样的细节——(播放他为老人找老花镜、戴老花镜,老人喜极而泣的镜头)
    师:怎么样?见着张思德了,说说哪个镜头深深地打动了你?
生1:最喜欢跳下河去追猪的镜头(全场笑),他跳下水想都不想,很可能会送命的。
    生2:我喜欢抱孩子的镜头。孤儿内心寂寞、孤独,但张思德却无微不至地关心他,温暖他孤独寂寞的心,他真是一个好爸爸。
    师:是啊,他还没结婚,如果结婚肯定是最好的爸爸。
    生3:我也喜欢他追猪的镜头,他跳下水,那可是有生命危险的,可他为了老百姓的利益,毫不犹豫、奋不顾身,连命都不要了。
    生4:我喜欢张思德帮助哑巴老头的镜头,有一个细节,是张思德为老人戴眼镜,从这一动作中,可以看出张思德饱含深情、细致周到,充满了对老人深深的爱。
    生5:我喜欢他不停奔跑的镜头,因为这一平平常常的动作,说明他一生都在不停地为人民服务。
    师:说得好,表扬她!张思德就是这样一个一生都在为人民服务的人。同学们,一个个精彩的镜头,就是一个个典型的事例!刚才你们在说镜头,其实就是在举例子(师再指板书:举例)。从一个个具体的事例中,我们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接答:为人民服务),什么才是实实在在的——(生接答:为人民服务)。12345678910
    所以平时我们要说明难懂的道理,可以用——(生接答:举例);要说明抽象的事物,可以用——(生接答:举例);要打动人心,还是可以用——(生接答:举例)。所以,举例是证明观点的绝招、妙招、高招啊!
    【教学反思:现在的孩子对张思德已经陌生,为了让张思德的形象丰满、生动起来,我对张思德电影的镜头进行大胆地筛选,精心地剪辑,从一件件极其平凡的小事中,让学生感受到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样一播放,一个可亲、可爱、可敬、可感的张思德走进了每一个学生的心中。这就自然而然地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学生在说镜头,其实就是在说影片中的例子,这样做不仅巩固了举例这一写作方法,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起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师:张思德一生都在奔跑,都在忙碌。这不,他又和战友们一起去挖炭。挖炭干什么用?让我们听听他的心里话。(播放张思德和孤儿的一段对话)
    师:同学们,从张思德的话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感受到张思德是一位为人民服务的人。
    生2:张思德是一位好战士。
    生3:从张思德说的为你烧,为毛主席烧,为伤员们烧,为天下人烧中,全然没有一个“我”字,从这字里行间,我感受到张思德是一个心中只有他人没有自己的人。
    师:说的真好,表扬他!现在,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回到那一天,回到那个特殊的日子吧!(播放张思德牺牲的电影片段)
    师:(放哀乐,深情解说)那天,天气晴朗,张思德和战友一边烧炭,一边唱歌,多么高兴!突然,狂风大作、下起了倾盆大雨,雨越下越大,越下越急,越下越猛!在风雨地拍打下,炭窑轰然倒塌,在那一瞬间,张思德毫不犹豫、奋力把战友推出洞口,自己却被深埋在了大山底下。就这样,他和大山融为了一体,和大山一起化作了不朽的丰碑!张思德牺牲了。那个爱笑的张思德,那个不说话的张思德,那个一生都在奔跑的张思德,牺牲了。他把生的希望给了别人,把死留给了自己。他死了,他的死比——(生接答:泰山还重)让我们记住这个可亲可爱的好战士——(生接答:张思德!)更记住他身上最可贵的精神——(生接答:为人民服务!)正是靠着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克服了重重困难,历经了风风雨雨,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教学反思:在此环节中我设计了张思德和孤儿的对话,以及张思德为救战友而献身的场面。目的是通过强烈的视觉影像,使张思德的精神得到升华,形象更加高大,给人的印象更加深刻。为人民服务,不仅仅是要为他人做一件件好事,而更重要的是强调“完全”与“彻底”这两个概念。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心中只有他人没有自己,就是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进而让学生能更为深刻地感受到张思德伟大的人格魅力,感受到为人民服务的真谛,以致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达到高潮。】12345678910
    四.活学活用,畅所欲言
    师:同学们,在《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中还留下了主席许多经典的名句,包含着深刻的思想,请认真读读其他几个自然段,想想你最喜欢哪句话。(生默读课文)
    生1:我最喜欢“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这句话。
    师:说说原因?
    生1:可以看出毛主席非常伟大,为了人民不管谁批评他,只要对人民有好处他就改正。
    生2:我喜欢的是,“我们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生3:我喜欢的是,“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师:同学们,把你喜欢的话,联系你的生活实际,也展开来写一写吧,可以试着用上今天我们学到的引用、对比、举例的方法,开始吧。
    (学生写话)
    生1:我最喜欢的话是“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因为这句话写出了团结的重要性,就像孙武说的那样“上下同欲者胜。”只有我们大家团结起来,与困难作斗争,才能取得胜利。曾经有两位酷爱音乐的人,他们都非常的不幸,在一次车祸中,一位失去了左手,另一位失去了右手,刚开始他们好沮丧,但是,他们最终的决定是合作,于是,他们坚持不懈地练习弹琴,终于弹奏出震撼人心的音乐,受到了大家热烈的鼓掌,这就是合作的力量。
    师:好!团结就是力量。我们的国家就是靠着这种力量才越来越富强的。
    生2:我最喜欢“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这句话。可以看出共产党确实是为人民服务的。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出去吃饭,点了一份香菇炒青菜,我尝了一口有点咸,就大叫:“好难吃啊,太咸了!”服务员听到了,连忙尝了一下,立马把菜换了。让我很感动。
    师:有错就改,好!
    生3:我最喜欢“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这句话。正像奥涅格说的“正如树枝和树干连接在一起那样,脱离了树干的树枝很快就会枯死。”一滴水只有容入大海才可以逃脱干涸的命运,同样,一个人只有进入集体才可以感受到合作的力量。就像我看过的一个小故事:两位年轻人因为迷了路,来到了一个大森林,当时他们一个人手上有一支鱼竿,另一个则有一篓鱼,有鱼竿的人想‘我有鱼竿在手,还怕没鱼上钩。’而另一个人则这么认为‘有鱼果腹,还怕饿肚子吗?’但最后他们两都死了。有鱼竿的人在离水源不远的地方死了,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寰,因为他太久没有吃东西。有鱼的人在鱼吃完后饿死在了沙漠里。若干年后,又有两个年轻人来到了这片森林,一个有一支鱼竿,另一个有一篓鱼,但是最后他们都走出了那片死亡之地,因为他们合作了,他们每天只吃一条鱼,在找到水源之后又多多钓鱼充分发挥了鱼竿和鱼篓的力量。这难道不充分体现了合作的重要性吗?12345678910
师:说的真好,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同学们,刚才她的这段话中,用了哪些方法?
    生:引用、对比、举例。
    师:她把我们今天学习的方法都用上了,好样的!活学活用!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有没有收获?你的收获是什么?
    生1:学到了证明观点的好办法,引用、对比、举例,以后要证明观点的时候可以用,这样能以理服人。
    生2:我学到了找关键句、关键词。
    生3:我知道了张思德的感人事迹,学习了他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师:很好,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习了张思德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还知道要证明观点的时候可以用上引用、对比、举例这些方法,这样可以以理服人,为我们以后学习议论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教学反思:读中悟写,以写促读,进而形成一种良性的读写互动,当是阅读教学指向体验和表达的一种深刻的课程教学形式。在这里,学生的写话实践是基础,而教师的指向言语表达、示范式的形式评价,则是本流程画龙点睛的秘妙所在。“点”是点燃,点燃学生的语文激情;“点”是点醒,点醒学生的语文意识;“点”是点拨,点拨学生的语文法则;“点”更是点化,点化学生的语文人生。】
    五.升华主题,传承精神
师:学完这篇课文,老师想起了一个人,想起了他的一句话。就是著名文学家臧克家的话“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张思德就是死了还活着的人,他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有关张思德的事迹,让他的这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开花结果。
    师:谢谢同学们,你们幸苦了!
    生:为人民服务!
    【教学反思:新课标一直强调“我们是用课本教,而不是教课本”。课本知识是呆板的,而且具有它一定的时间性和内容的局限性。因此,每当我们学习一篇文章时,都要事先做好筛选工作,力求做到去伪存真,并加以升华,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应受到思想教育,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为人民服务》点评
关塘小学在我市小学教学教研中一直走在全市的前列,这当然得力于杨锦刚校长对教研工作的支持和重视。近年来,在学校经费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关塘小学依然能分期分批地安排教师赴南京、滁州、定远、淮安等地外出学习,并给外出教师提要求,分任务,压担子。要求外出学习教师认真听,认真记,认真反思。我们也鼓励教师像吴迎春老师这样先“囫囵吞枣”,再“反刍”消化。今天,就是我们反复咀嚼、消化的过程。我们要透过吴老师带回的这个经典案例,透析每一个环节中所包含的教学新理念。
《为人民服务》是一篇演讲稿,属议论文范畴。课文本身无故事情节,也没有华丽的词藻,且说理性较强,大部分同学会觉得枯燥无味。同时,主席的这份演讲所反映的内容,距今已60多年,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知之甚少,对文中的一些话语不易理解,难以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这样的课如何去上,如何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123456789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这样的议论文,要能抓住要点,理解内容;反复阅读,了解其论述方法;细心揣摩,掌握其表达顺序。在对问题的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自己的判断,主张个性化的阅读。
本课以课题为人民服务为论点,从“生死的意义”,“不怕批评”,“互相关心”三个方面,运用“引用”,“对比”“举例子”三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教者吴迎春老师能抓住课文特点,采用读段抓住中心句,读中心句提炼关键词的方法将厚重的书读薄。再以第2段为重点,通过读、看、说(为下面的写做铺垫)的形式理解内容,领悟“引用”,“对比”“举例子”三种论证方法,并学以致用,巧妙设计,将文本内容放手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地选择论点,并运用上述论证方法进行即兴论证,将对课文的理解融入到读写结合中,这样将文本由薄读厚,读深,读重,从而经历了“语言文字——思想内容——语言文字”一个完整的内化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小学语文的性质得以显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电教媒体宏大的阅兵仪式,整齐高昂的为人民服务的口号,为学习全文,体会情感打下了伏笔。同时,教者深课浅教,处理教材有大家之气,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基础上,跳出教材,并合理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从“引用”入手(第二自然段),激发学生潜在的文学底蕴,由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引出学生古诗积累: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李清照的“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陶行知的“带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陆游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很好的践行了语文课程标准(课标对小学生在积累方面的要求:1-2年级,背50篇古诗(段),读5万字;3-4年级,背50篇古诗(段),读40万字;5-6年级,背60篇古诗(段),读100万字.。)。从对比入手,理解“死”的不同含义:“为人民利益而死的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让学生通过比较换词,前一个“死”,学生换为:牺牲,英勇就义……,后一个“死”,学生换为:上西天,一命呜呼……,并通过表情朗读,做动作读,读出“死”的不同情感。这些环节的安排,字、词、句、段得以扎实的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在这一过程中,语文教学的特点得到很好的把握。教师采用语文教学中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读,让学生充分的读,在与文本用心对话的基础上,让学生读中感知,读中理解,读中培养情感,受到情感熏陶,具体形式有速读、有感情读,配乐读,做动作读,默读。尤其是默读,课标对默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3-4年级初步学会默读;5-6年级要有一定的顺序,每分钟不少于300字。12345678910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能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何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这八个方面去考虑,看他是否: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点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中心,让他们自己去创造。教学中,教师能创设和谐氛围,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真正将课堂还给了学生。
当然,“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今天的一节课也无非是个例子,我希望我市的教师有机会外出学习时,也能像吴迎春老师这样,做个有心人,让它山之石在我们的课堂上发挥巨大的作用,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

12345678910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78081.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