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思维导图_第一单元 百分数的应用 3.纳税问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2019-02-2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课本第4页的例2和“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纳税和税率,理解和掌握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纳税意识,继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2.培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进一步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运用百分数的知识进行纳税的计算。
预习题:弄清什么是纳税?怎样纳税?纳税的意义是什么?(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查询相关信息)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纳税的一些资料;教学光盘及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认识、了解纳税(幻灯投影出示)
    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用于发展经济、国防、科学、文化、卫生、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以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保卫国家安全。因此,任何集体和个人,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税收的种类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等几种。我国的税收逐年增长,到2005年,全年税收收入已达到30866亿元。(进行纳税意识教育)
   提问:你知道生活中到税务部门纳税的事吗?那么究竟什么是纳税,纳税额应该怎样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纳税的有关知识。板书:纳税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出示例2:星光书店去年十二月份的营业额约为5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  6%缴纳营业税,这个书店去年十二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学生读题。
    提问:想一想,题里的营业额的6%缴纳营业税,实际上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计算?你们会做吗?试试看!
    学生尝试练习,集体订正,教师板书算式。
    强调:求应纳税额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就是把应该纳税部分的总收入乘以税率百分之几,就求出了应纳税额。
  2.我们怎样计算呢?
    方法1: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分数来计算。
    方法2: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
 3.做“试一试” 
    提问:这道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生:先求5200元的10%是多少?再加上5200元就是买摩托车共付的钱。
    学生板演与齐练同时进行,集体订正。
 4.学生在课本上完成练一练。
    三、同步练习
    1.练习二的第1、2题。
   指名学生读题,让学生说明算式里的每个数据的意思。
   学生独立思考后练习,交流时请学生说说解题思路,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解答情况。
    2.练习二第3题。
    学生读题后,教师简单介绍个人所得税的知识。
    学生独立思考并列算式计算,然后交流。123456
    四、拓展提高
    1.练习二的第4题。
    我国2005年10月公布的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个人收入1600元以下不征税。月收入超过1600元,超过部分按下面的标准征税。
不超过500元的            5%
超过500元~2000元的           10%
超过2000元~5000元的      15%
------
    李明的妈妈月收入1800元,爸爸月收入2500元,他们各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在这道题中,李明的妈妈应纳税的收入是1800元吗?为什么?全班展开讨论李明妈妈的纳税的收入应为多少元?税率是多少?那么爸爸的收入是2500元,应纳税额为多少?他的税率又是多少呢?
    介绍分段纳税,最后让学生分别求出李明的爸爸妈妈各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五、课堂回顾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内容?认识到什么?如果没有纳税,国家就筹集不到必要的资金为大家办事。因此,我国宪法规定每个集体和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希望同学们长大了争当纳税先锋,为祖国的繁荣贡献力量!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补充习题第3页
板书设计:
                   纳税问题
       营业额×5%=营业税
       60×5%=3(万元) 
       爸爸月收入2500元,应分两段来纳税:  2500-1600=900元
                                           500×5%=25元
                                           900-500=400元
                                           400×10%=40元
                                           25+40=65元123456

课后反思:
    惭愧,对于第4题,我想有两种不同的理解方法,我想是基本题,应该是计算简单的方法,教参上的方法是我以前带奥数学生才用的方法,所以就没有好好阅读教参,也没有好好学习同组老师的想法,真的惭愧!
   为防止以后老师教学出现类似的情况,现将国家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计算方法提供如下,供大家参考!
收集:
      国家对本国公民、居住在本国境内的个人的所得和境外个人来源于本国的所得征收的一种所得税。在有些国家,个人所得税是主体税种,在财政收入中占较大比重,对经济亦有较大影响。
  中国在中华民国时期,曾开征薪给报酬所得税、证券存款利息所得税。1950年,政务院公布的《税政实施要则》中,就曾列举有对个人所得课税的税种,当时定名为“薪给报酬所得税”。但由于我国生产力和人均收入水平低,实行低工资制,虽然设立了税种,却一直没有开征。1980年9月10日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直至1980年以后,为了适应我国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政策,我国才相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暂行条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上述三个税收法规发布实施以后,对于调节个人收入水平、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进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是按内外个人分设两套税制、税政不统一、税负不够合理。)为了统一税政、公平税负、规范税制,1993年10月31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四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同日发布了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简称税法),1994年1月28日国务院配套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1999年8月30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决定第二次修正,并于当日公布生效。
【税额计算】
 工资、薪金所得部分的个人所得税额=应税所得金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个人所得税税率表一
  (工资、薪金所得适用)
  级数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
  1 不超过500元的 5
  2 超过500元至2000元的部分             10
  3 超过2000元至5000元的部分            15
  4 超过5000元至20000元的部分           20
  5 超过20000元至40000元的部分          25
  6 超过40000元至60000元的部分          30
  7 超过60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          35
  8 超过80000元至100000元的部分         40123456
  9 超过100000元的部分                   45
   【起征调整】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于2007年12月29日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根据决定,2008年3月1日起,我国个税起征点将从现在的1600元/月上调至2000元/月。
如果某人月工资5000元,则应纳税:
3月1日之前:     5000-1600=3400元,其中前500元按5%计算得25元,接着1500元按10%计算得15元,最后1400元按15%计算得210元,合计是385元。
3月1日开始:5000-2000=3000元,其中前500元按5%计算得25元,接着1500元按10%计算得15元,最后100元按15%计算得150元,合计是325元。

课前思考:
    例题1是百分数数学基本问题,建立这样的数学模型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基本方法的掌握,从例题2连续3个例题都是数学基本问题的拓展,数学问题生活化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将这样的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然后才能解决,所以转化的思想方法很重要,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养成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新的问题。
    例题2是纳税问题,“按某某的百分之几纳税”是这类问题的核心,所以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两个方面:1、按什么来纳税,也就是单位1是谁?2、要了解这些生活问题中的许多术语(例:利息、营业税、营业额、增值税、购置税等),了解这些术语在生活中的实际含义。这样才能正确解答。

课前思考: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了解有关纳税的知识,进一步明确求应纳税额也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让学生掌握计算一个数与百分数相乘的方法。
   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所涉及的一些常识,如税率的含义以及什么是增值税、营业税等等,这样才能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思考:
例2重点让学生弄清“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的含义。帮助学生明确两点:1、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就是说“交纳的营业税应是60万元的5%”;2、求60万元的5%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一样,也用乘法计算。计算时可以把百分数化成小数,也可以把百分数化成分数,计算一定要提醒学生认真、仔细。
练习二第4题,在计算爸爸个人所得税时,超出500—2000元的部分时要让学生理解应用900元扣除500元的部分乘10%。

练习二第4题
将三段不同的收税看作三个档次,先用总收入减去1600,看超过的部分是属于哪个档次,如果超过的部分少于500,属第一档次,用超出的部分乘以5%;如果超过的部分大于500小于2000就属第二档次,第一档次的税肯定要交,用500乘5%,再用(超出部分-500)乘10%,然后相加;如果超过的部分大于2000小于5000就属第三档次,第一、二档次的税肯定要交,用500乘5%,1500乘10%,(超出部分-2000)乘15%,再相加。
关键是这里第一、二档次的,要全额交税。这样学生就理解了

课后反思:
   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学生对于纳税的知识很感兴趣,积极性很高。而且纳税这部分内容也比较简单,学生基本都能掌握。123456
   例题让学生尝试解答时,大部分学生都知道百分数和一个数相乘时,可以把百分数化成小数或者是分数。教学例题时比我想象得要顺畅多了,这也是有赖于孙老师昨天拓展的练习题做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在解决练习一第4题时,学生有点困难,爸爸交纳的个人所得税学生都认为是900×10%,只有一个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应该分为两个档次,我觉得潘老师的解释很清楚。
   这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告诉学生依法纳税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偷税、漏税是违法的。还告诉学生吃kfc的时候也可以索要发票等等,学生表现出相当浓厚的兴趣,期待着教授利息时学生的表现。

课后反思:
课前设计教案时,我发现练习二第4题有关个人收入所得税的计算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作为教师,我们在上课前就要先行进行这方面的学习,否则无法与学生进行这一问题的探讨。
本课时中例题2的学习比较简单,随后的“试一试”和“练一练”也费时不多,学生们能根据关键句来分析数量关系并正确列出算式。处理第4题时,我先组织学生认真读题,理解征税标准,然后先指导学生解答第一个问题即计算李明妈妈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接着让学生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明确先要计算出超过1600元的金额,然后再分段计算应缴纳的税款。课堂上我采用了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三个征税标准,并自编了这样的问题,如果有一位会计师的月收入是5200元,那么他每月应缴纳多少元个人所得税。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正确计算,教学效果不错。
因为课前我已布置学生上网查询有关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等知识,所以课中还留了一些时间给学生进行交流。看得出,学生们对这部分知识还是很感兴趣的。

课后反思:
今天教学的是例2,这一内容教学时并没有太大的困难。
“试一试”的购置税,与我们正常的购物情境有些不太一样,我们日常购物都照价格牌出钱,但是此题我们想买到此车要花5720元,这道题如果把价格牌去掉,这样可以与生活购物情境同步了。
第四题把握住两点展开教学:一是进行审题,把较长的一段话分断为几个层次,逐句去分析理解弄清各个信息之间的关联,抓住关键词“超过……部分”理解很有效。“月收入超过1600元,超过部分按下面的标准征税。”……让学生充分去理解这些“超过”的意思,弄明白了再进行计算。二是要启发引导出算法。这一题我认为没必要进行尝试计算,它的算法是约定束成的,我认为应先探索方法,有了正确的方法后,再让学生应用计算,减少了练习的盲目性和对正确方法接受的负面影响。

附:
 九级超额累进税率表:
 级数   含税级距                税率(%)        速算扣除数
 1      不超过500元的          5        0
 2      超过500元至2000元的部分     10       25
 3    超过2000元至5000元的部分    15       125 123456
 4    超过5000元至20000元的部分   20       375
 5    超过20000元至40000元的部分  25       1375
 6    超过40000元至60000元的部分   30       3375
 7    超过60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   35       6375
 8    超过80000元至100000元的部分 40       10375
 9    超过100000元的部分       45       15375

123456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shuxuejiaoan/71206.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