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知识点]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高二地理教案 2014-04-2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地理教案】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4.3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2)过程与方法:在案例探究中提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关注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学会分析生活中环境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并思考解决这些环境问题的对策。

二、教学重点
    怎样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转变观念和调整行为

三、教学难点
    可持续发展中观念的调整

四、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 教学
环节 活动时间(大约)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导入 5分钟 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公园内游客乱丢垃圾的图片。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导他们得出结论:环境问题造成的原因包括观念和行为两个层次。 看图思考: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 从生活中最常见的不环保行为入手,激发学生思考其产生的原因,并调动学生在生活中关注此类问题。
转变观念 案例分析(1) 5分钟 展示案例1:《绿色gdp》(见附录) 读案例并思考:你认为人们应该如何看待发展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首先需要人们转变观念,而这一点往往容易受到大家忽视。选用三个案例,调动学生对观念转变的思考和重视,并帮助他们在讨论中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
 案例分析(2) 5分钟 展示案例2:《自来水的收费问题》(见附录) 读案例并思考:你认为自来水收费是否应该考虑水本身的价值?为什么? 
 案例分析(3) 5分钟 展示案例3:《电影〈金刚〉的启示》(见附录) 读案例并思考:你认为人们将金刚带到城市是否适当?为什么? 
 归纳 5分钟 教师适当举例说明。 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结论: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需要人们转变观念,包括发展观、资源观、环境观、伦理道理观、消费观等。 
调整行为 案例分析(4) 10分钟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讲述案例4:《在德看环保》,同时在电脑屏幕上归纳案例中的要点。(见附录) 听取案例,思考、讨论后回答:从德国环保的典范中,你认为哪些行为是我们应该借鉴的?受到德国的启发后,你能否再想出一些可操作的环保行为?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学生已有所了解,但他们的认识往往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这里引用最真实的德国已经实施的案例,让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做法得到一点启示。
 归纳 5分钟 引导学生将讨论的结果归纳为三个方面。 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结论: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可以分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三个方面进行行为调整。 
 活动 5分钟 提出问题:反思你的日常生活,找出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行为。 学生思考后回答。 这个问题的讨论可能帮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到生活中。

附录:
案例1:(《绿色gdp》)gdp是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某一个国家的gdp值越高,代表其发展程度越高。但例如,发生了洪灾,就要修堤坝,这就造成投资的增加和堤坝修建人员收入的增加,gdp数据也随之增加。再例如,环境污染使病人增多,这明摆着是痛苦和损失,但同时医疗产业大发展,gdp也跟着大发展。中国在20多年来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但这“增长”又是通过多少自然资本损失和生态赤字换来的呢?1234

案例2:(《自来水的收费问题》)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自然资源是没有价值的,资源的价格只是反映了人们对这种资源开发利用所耗费的劳动,如自来水的价格只反映自来水的生产成本(也包括自来水厂的利润),而水本身的价值没有计算在内。

案例3:(《电影〈金刚〉的启示》)电影《金刚》播出后反响强烈,剧中的人们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将生活在热带雨林的大猩猩“金刚”设法捕获,并将他带到繁华的城市,并用粗大的铁链锁起来,供观众观赏。

案例4:(《在德国看环保》)
消防演习:十分钟内处理管道泄漏
风景优美的垃圾填埋厂
大量污染物排放的化工区依旧蓝天白云 
环境政策:给环境造成损害的人要承担环境受损的费用
德国公众严格的垃圾分类习惯
德国小学生的环保记录本
环保在德国已催生出一个庞大的产业

教师讲述的全文资料:(来源于《中国青年报》)
吉林发生特大污染时,我正在德国“xx年拜耳青年环境特使”论坛上,这是拜耳公司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举办的活动,我因一篇环境报道获奖受到邀请。来自德国北莱茵州的一位女环保官员发言时展示出的图片,是刚刚爆炸后的事故现场上空,黑色和黄褐色的浓烟遮天蔽日,令人瞠目。没想到,在异国上的一课,竟是自己国家刚刚发生的一起严重污染。
  当天,来自世界4大洲14个国家的40多位青年环境特使,刚刚参观了位于德国勒沃库森的拜耳公司总部。这个方圆超过17平方公里的化工区,位于德国重工业区鲁尔区。
  “忽然,某处管道发生了泄漏,监测中心在接到警报1分钟内,专业危机处理人员全部到位,载有精密仪器的空气测量车立即对现场空气进行分析,并将数据即时上报指挥中心,指挥中心迅速确定处理方案,发出指令,消防人员进入现场急救。从接到事故警告到处理结束,整个过程只用了10分钟。”当然,这并非我们遭遇到的一幕,而是拜耳向我们播放的一段消防演习录像。
  事后,来自中国的几位青年环境特使私下议论,如果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有这样完备的防范机制,或许不会酿成现在这样的灾难。
  作物科学是拜耳几大支柱业务之一,研究新型农药,是科学家们的重要工作。为了更科学地采集数据,在每一块实验用地下面,都埋上了防渗漏设施,并且设计了精密的取样口,随时采集土壤、地下水样本,一旦发现某种试验品会对土壤和水造成污染,将被立刻中止。实验室的出口安置着一台机器,每个人离开时,都要把手放到仪器里,触摸探头,电脑进行自动分析,看人身上有没有污染物和辐射。
  来德国前,以为此次赴德会是一次轻松的休闲之旅,没想到日程满满,所有的安排都与控制污染有关,不是参观垃圾处理厂就是参观垃圾填埋厂,简直就跟垃圾干上了。想到在国内经过垃圾场的情景,让人发怵:沿线几里范围内,树上挂满了各种颜色的垃圾袋,空气中散发着腐臭和说不清的味道,令人窒息。后悔出国前为自己新购了一件白色大衣。
  汽车在化工区的一座小山上停下,山上没有大树,紧贴地表生长的是一种褐色和黄色叶子的小植物。向导说,这里就是化工区的垃圾填埋厂了。
  看得出,所有的参观者都有些惊讶,几乎不敢相信眼前这个风景优美,清溪环绕的小山是垃圾场。我使劲做了几个深呼吸,没有闻到任何异味。据介绍,这里填埋的是化工区的工业废料,经过无害处理和压缩,再与沙土等混和填埋。风从远方带来植物的种子,在地表生根发芽,形成了自然的植被。小山已有几十米高,并将继续向上增长,据说还可以使用70年。 1234
  拜耳化工区的工业废料是通过管道输送到垃圾处理厂的,全程密闭,只能在终端看到从大烟囱里冒出的白烟。爬到十几层楼高的厂房顶端,发现那些白烟其实是水蒸气。工业废料经过处理产生的热能和某些材料,可以被重新使用,通过管道输送到相应的工厂去。确实不能分解的垃圾,无害化处理后才送去填埋厂。
  由于使用了环保和新的循环利用技术,从1992年到现在,拜耳集团垃圾生产量减少了一半,有害废料减少了2/3,能源消耗节省了20%。废水从1992年到xx年减少了将近80%。
  在垃圾处理厂的高处远眺整个化工区,蓝天白云,有鸟儿在飞翔,不远处是波光粼粼的莱茵河。同行的一位中国化工报的记者赞叹道:“美丽的工厂!”
  事实上,四五十年前,这里远谈不上美丽,城市上空笼罩着“大锅盖”,小区门口垃圾遍地,汽车尾气熏得路人纷纷戴上口罩……莱茵河被冠以“欧洲下水道”的恶名。当时一位总统候选人的竞选纲领之一就是要使这里实现蓝天白云,选民们根本不相信。如今,重工业区鲁尔区已经成为全德绿化最好的地区之一。
  一个要排放大量污染物的化工区,维持“美丽”,需要多少钱呢?从1990年~xx年期间,拜耳集团在全球花费了约160亿欧元用于环境保护。为了防止对莱茵河的污染,拜耳在过去的xx年间耗资1亿欧元,在整个化工区的地下,建起了一个巨大的防漏层。所有管线都装有电脑监测系统,进行实时监控。
  拜耳(中国)公关传媒部安妮特(anneter wiedenbach)女士说,德国的环境政策有一条原则:给环境造成影响或损害的人要负责承担环境受损的费用。因为发生事故后再治理,其费用远比预防的投入要大得多,企业宁愿把钱投在预防上。
  访问北莱茵州的垃圾处理厂时,天下着雨,没有想像中污水遍地的场景,也没有任何不愉快的味道。一个一个的集装箱上标着垃圾的不同种类:旧洗衣机、旧电脑显示器、建筑垃圾……一共30多种类别。一位60多岁的德国老汉,开着私家车来扔旧打印机。两个年轻人来扔一些装修垃圾。我们觉得很新鲜,询问后才知道,在德国,像旧家具、旧家电之类的,不能随意乱扔,必须送到垃圾处理厂。如果这些东西对环境有污染,还要额外缴纳费用。
  在火车上,我面对着4种不同颜色、仅有德文标识的垃圾箱作难了,不知该怎么处理手中的垃圾。幸遇一位中国留学生帮我解决了难题,就此攀谈起来。
  他初到德国,房东教的第一件事就是分垃圾。果皮、蛋壳等生物垃圾放在褐色桶里;烟灰、灯泡、猫沙、皮革等放在灰色桶里;报纸、杂志等放在可回收桶里;铝盖、饮料罐、饮料和牛奶纸包装等放到黄色塑料袋中。政府每半个月收集一次黄色垃圾袋,具体日期在年初向居民公布。每户人家根据使用垃圾袋的大小,要向政府缴纳一定的费用,如果垃圾超过了塑料袋的容量,还要额外交费。他见过一位德国老太太不依不饶去敲隔壁邻居的门,就因为邻居没有把垃圾分对,因为当地的垃圾袋是半透明的,一目了然。相较之下,他父母在国内的一段经历耐人寻味。这位留学生的父母住在北京,小区里也有两种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分别标明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位老人好容易打听清楚了什么叫可回收、什么叫不可回收,每次倒垃圾的时候,小心翼翼把废纸和其他垃圾分开。这种认真建立起来的习惯,在一次亲眼目睹的倒垃圾过程中被彻底摧毁。他们看到开车来收垃圾的人,将小区居民认真分倒的垃圾重新混在一起,扔上车拉走了。从此,两位老人再也不给垃圾分类了。 1234
  我很好奇,在德国,公众是如何养成垃圾分类习惯的?德国大学生告诉我,从他们小的时候就是这样做的。学校会给小学生发一个本子,专门记录他们在环保方面做的事情和一点一滴的进步,如:和家人一起把落叶埋在自家的花园;提醒父母多乘公交车少用私家车……现在购物则要自带布袋,使用塑料袋要花0.2~0.3欧元另购,这些钱足可买0.5升牛奶。在超市购买瓶装饮料要付押金,好回收瓶子,循环使用。据说,不久以后,国家还将采取更严厉的环保措施:所有的厂商都必须回收自己制造的产品。
  环保在德国已经催生出了一个庞大的产业,北莱茵州有4200个公司从事和环境相关的工作,雇员超过12万人。而在整个德国,垃圾处理和回收占到了gdp的8%。
  结束德国的访问时,有机会顺道前往维也纳,翻看地图中,意外发现居然也有参观垃圾处理厂的项目,当即决定前往。奥地利这家垃圾处理厂位于维也纳两条地铁线的换乘站,是一个用色彩和曲线堆积出来的童话世界,还有植物从建筑里生长出来。这座让人叫绝的设计出自奥地利著名设计师百水(hundertwasser)之手。他认为大地是不平的,所以建筑表面也做得凹凸不平,甚至地上的停车位,也是用波浪般的曲线划成的。参观本来是需要预约的,听说我来自中国,工厂公关部的负责人爽快地把我安排进当天的参观者名单。于是,我便有幸看到了被装饰得如同艺术品一般的垃圾处理厂,看到了厂区内那些用处理过的废物制作的精美的模型。因为这个参观,我放弃了很多想去的地方,但还是觉得很值。
  那两周,我一直穿着白色的大衣出入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回来的时候,大衣洁净如初。作为此行的纪念,一叠再生纸便签、一个小小的塑料垃圾桶,摆上了我的书桌。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dilijiaoan/18173.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