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_《平行四边形面积》

八年级数学教案 2012-11-0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八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设计

设计提要: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一节常见的课,本课的做法是设置一个数学情境,由一个错误的计算公式导入,给学生设置“悬念”,然后由学生讨论、动手、交流。通过对平行四边形与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联系进行探究,引导学生归结、总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指导学生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加强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能力。

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九册80—81页

教学

1、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初步掌握并学会运用面积公式。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大胆创新意识和小组间的协作精神。

重点、点:

重点是探索并撑握平行四边形的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难点是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公式的意义。

教具准备:

几个相同的平行四边形、flash课件、投影、剪刀。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设计情趣

1、提出问题。

黑板出示如图1:

b

                            

b

a

a

 

     (图1)                              (图2)

师:(出示长方形)同学们,长方形的面积是怎么样计算的?

师:(将长方形拉一拉,变成平行四边形)这是什么图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刚才的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吗?(图2)

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的面积又怎么样求呢?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下来,并讨论一下,你是怎么想的?

(投影学生写的结果,板书:s平=a b)

2、揭示课题。

师:这个计算公式对不对呢?请同学们讨论讨论。

师: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是怎么样求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揭示课题 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评析:首先出示一个长方形,要求学生说出其面积计算的方法:长×宽(a×b)。接着,在原图上拉出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思考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算。教师不急于去评判对错,而是肯定同学们运用了“类推”的数学思想方法,直接进入课题。利用这样的数学情境来导入,设置数学问题,为本节课的教学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这样,为下面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时,需要用到它的高,而不是斜边,作了伏笔。】

二、手操作、推公式

1、寻找解决方法。

师:我们还没有学习过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同学们可以想出什么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师:我们学过什么图形的面积呢?(板书:正方形、长方形)

师:我们能不能把平形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它的面积?又是如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它的面积?想一想,该怎样做?请小组之间讨论一下。开始吧。

应变预设:123

   学生对对图形的转化可能不理解,让学生深入讨论,让学生理解其实质:转化之后只是形状改变而面积大小没有改变。

2、动手“转化”。

师:小组中有结果了吗?我们应该变成什么样的图形呢?

①   小组讨论:应该变成什么图形。

②   小组中合作动手“转化”图形,教师巡视指导。

③   小组间互相交流各自的做法。

应变预设:

 可能有些学生不会用割补平移的方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教师可指导学生一定要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来进行切割,然后平移组成新的图形——长方形。

师:同学们有结果了没有?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来说一下,你们用什么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什么图形?

方法1:     方法2:   

应变预设:

 一般情况下学生会拼出几种形状,老师选择其中两种图形贴到黑板上:①高在平行四边形的角上的,②高在中间的平行四边形。(如上图所示)

【评析: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弄清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底与长、高与宽的关系,为推导平行四边的面积公式作铺垫。】

3、引导比较。

师:同学们将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你们的目的是什么?你们有什么发现?

师:我们已经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了一个长方形,并且计算出了它的面积,请同学们观察刚才拼出来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它们的面积大小怎么样?

师:同学们,拼出来的长方形的长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

师:拼出来的长方形的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师:同学们真厉害,经过自己的研究,你们找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同学们请看看这个“转化”过程是怎么样的?(课件演示,如下图)

方法1:

     

方法2:

           

应变预设:

引导学生说明转化后只是形状改变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大小没有发生变化。引导学生弄清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底与长、高与宽的关系。

4、推导、理解公式。

师: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同学们先写一写,小组之间再商量商量吧。

应变预设:

大多数的学生可能会说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教师应给以充分的肯定。再引导学生说出推导的过程。

【评析:通过操作逐步引导学生发现、验证、推导、小结,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个操作过程加强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培养了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5、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师:在数学中,经常用s表示面积,a表示图形的底,h表示图形的高。同学们能不能用字母来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请动笔写出来。(板书:s= a × h=ah)

6、比较公式。

师:同学们,刚开始时,我们讨论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么计算的,有些同学说是:s平=a b,这个计算公式还成不成立呢?

师:那么,我们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要的是需要用到它的高还是斜边?

【评析:通过想一想、剪一剪、算一算、说一说、写一写等环节,学生在实践中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主体性。比较公式时还进行了前后呼应,使学生明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时要的是它的高而不是斜边。】123

三、巩固与应用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样计算了,那你们是不是真的掌握了呢?你们来试试,敢吗?

1、例题1。

师:现在大家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了,那么你们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了吗?现在请同学们看图1。(出示下图)

5厘米

4厘米

 

师: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那么它的面积是怎么样求呢?请同学们想一想,动笔将你的想法写下来,小组讨论你们的列式是否合理。开始。

师:式子列好了吗?它的面积是多大?你们是怎么想的?哪个小组的同学可以汇报一下?

2、例题2。

平行四边形花坛的底是6m,,高是4m,它的面积是多少?

4m

6m

       

学生试做,交流做法与结果。

应变预设:

在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能有部分同学还是不明白平行四边形面积和长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不会列式。这时教师应再次强调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底与长、高与宽的关系。指导学生正确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展示学生的见解,集体订正。

【评析:运用总结出来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强化了已学知识,得到教学反馈信息,便于教师调整教学内容,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8米

2、求下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哪个底跟哪个高相对应?

6米

       

4米

3米

 s=(   )×(    )

                                      s=(    )×(   )

3、讨论

师: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应变预设:

   学生掌握了计算公式后,学会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但对于底与高的“相对应”性不是很明确,教师有必要在些做强调。另外,对于建立“等底等高”的概念,学生还是比较模糊,教师应做必要的解释。

【评析:通过上面几个层次的巩固练习,题目由易到难,形式变化多样,有利于强化已学的知识,发展学生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不仅长知识,同时长智慧。】

四、及时总结

   1、谈谈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

   2、说说还有什么问题还没有解决。

五、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s长 = a b     因为:长 方 形 面 积= 长 × 宽

s平=a b(错)  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 底 × 高

                                    s = a × h=ah

 

总评:本课教学时,从数学情境出发,首先出示一个长方形,要求学生说出其面积计算的方法:长×宽(a×b)。接着,在原图旁拉出一个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进行比较,让学生思考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算。学生回答:两边相乘(a×b)。显然,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教师不去评判对错,而是肯定了学生“类推”的数学思想方法。然后,让学生从知识间的联系动手实践、验证、探索,在验证中发现结果与实际不相符,突现了错误,使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被激活。就在学生处于矛盾的状态,教师提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研究怎么样去求?”这一个问题,为学生搭建了自主探索的平台,促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了探索的角色。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提供表现与成功的机会,亲身体验数学思维,并促使学生自己想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深层思维决堤而出,能主动去探索、交流,去寻找科学的答案,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作出对比,强化学生的学习现象,实现学习上的认识和思维上的深化。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banianjishuxuejiaoan/1981.html

  • 用计算器求平方根怎么求_数学教案-用计算器求平方根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 会用计算器求数的平方根; 2 通过用计算器求值及近似值计算,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动手能力; 3 通过利用计算器求值体验现代科技产品迅速、精确的功能,激发学习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用计算器求一个正数的平方根的程序 教学难点 :准确用计算器求解一个...

    发布于:2012-11-14

    详细阅读
  • [最简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前两节的基础上,从实际运算的客观需要出发,引出的概念,然后通过一组例题介绍了化简二次根式的方法.本小节内容比较少(求学生了解的概念并掌握化简二次根式的方法),但是本节知识在全章中却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枢纽作用,二次根式性质的应用、二次根式的化简以及二次根式的运算都需要来...

    发布于:2012-11-14

    详细阅读
  • [看图编题数学教案]数学教案-作图题举例

    (1)知识结构 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根据基本作图作出符合要求的几何图形。几何作图题同一般画图题不同,它规定只准用直尺和圆规为工具,而且每一步作图都必须有根有据,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外,以后复杂的作图题常用基本作图中的三角形作基础,通过三角形来完成。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如...

    发布于:2012-11-14

    详细阅读
  • 数学教案|数学教案-菱形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菱形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前提下定义的,首先她是平行四边形,但它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特殊之处就是“有一组邻边相等”,因而就增加了一些特殊的性质和不同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菱形的这些性质和判定定理即是平行四边形性质与判定的延续,又是以后要...

    发布于:2012-11-14

    详细阅读
  • [小班数学教案三角形]数学教案-关于三角形的一些概念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三角形的边、顶点、内角的概念; (2)正确理解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这三个概念的含义、联系及区别; (3)能正确地画出一个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 (4)能用符号规范地表示一个三角形及六个元素; (5)通过对三角形有关概念的教学,提高学生对概念的辨析能力...

    发布于:2012-11-14

    详细阅读
  • 数学教案|数学教案-矩形 教学示例二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矩形的定义,知道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掌握矩形的性质定理. 3.使学生能应用矩形定义、性质等知识,解决简单的证明题和计算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通过性质的学习,体会矩形的应用美. 二、教法设计 观察、启发、总结、提高,类比探讨,讨论分析,启发式. 三、重点...

    发布于:2012-11-14

    详细阅读
  • 最简二次根式表_数学教案-最简二次根式 教学设计示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2.掌握把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化二次根式为最简二次根式的方法. 难点:最简二次根式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导入 新课 计算: 我们再看下面的问题: 简,得到 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把二次根式先进行化简...

    发布于:2012-11-14

    详细阅读
  • 二次根式的化简题|数学教案-二次根式的化简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 的化简 本章自始至终围绕着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计算进行,而 的化简不但涉及到前面学习过的算术平方根、二次根式等概念与二次根式的运算性质,还要牵涉到绝对值以及各种非负数、因式分解等知识,在应用中常常需要对字母进行分类讨论 本节的难点是正确理解与应用公式 ...

    发布于:2012-11-14

    详细阅读
  •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知识结构 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及其推论。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是证明同一三角形中两角相等的重要依据;而在推论中提到的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中线及顶角平分线三线合一这条重要性质也是证明两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及两直线互相垂直的重要依据。为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或垂直平提供了方法...

    发布于:2012-11-14

    详细阅读
  • 一元二次方程初三数学教案|数学教案-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 :(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2)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教学难点 :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过程 :...

    发布于:2012-11-14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