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全等的判定3教学反思]三角形全等的判定3

八年级数学教案 2012-11-1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八年级数学教案】

课题: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已知三边画三角形的方法;

(2)掌握边边边公理,能用边边边公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3)会添加较明显的辅助线.

2、能力目标:

(1)通过尺规作图使学生得到技能的训练;

(2)通过公理的初步应用,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1)在公理的形成过程中渗透:实验、观察、归纳;

(2)通过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SSS公理、灵活地应用学过的各种判定方法判定三角形全等。

教学难点 :如何根据题目条件和求证的结论,灵活地选择四种判定方法中最适当的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自学辅导

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投影显示

问题:有一块三角形玻璃窗户破碎了,要去配一块新的,你最少要对窗框测量哪几个数据?如果你手头没有测量角度的仪器,只有尺子,你能保证新配的玻璃恰好不大不小吗?

这个问题让学生议论后回答,他们的答案或许只是一种感觉。于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三角形的三个元素――三条边。

2、公理的获得

问:通过上面问题的分析,满足什么条件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让学生粗略地概括出边边边的公理。然后和学生一起画图做实验,根据三角形全等定义对公理进行验证。(这里用尺规画图法)

公理: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应用格式: (略)

强调说明:

(1)、格式要求:先指出在哪两个三角形中证全等;再按公理顺序列出三个条件,并用括号把它们括在一起;写出结论。

(2)、在应用时,怎样寻找已知条件:已知条件包含两部分,一是已知中给出的,二时图形中隐含的(如公共边)

(3)、此公理与前面学过的公理区别与联系

(4)、三角形的稳定性:演示三角形的稳定性与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在演示中,其实可以去掉组成三角形的一根小木条,以显示三角形条件不可减少,这也为下面总结“三角形全等需要有3全独立的条件”做好了准备,进行了沟通。

(5)说明AAA与SSA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

3、公理的应用

(1)       讲解例1。学生分析完成,教师注重完成后的点评。

例1 如图△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

求证:AD⊥BC

分析:(设问程序)

(1)要证AD⊥BC只要证什么?

(2)要证∠1=只要证什么?

(3)要证∠1=∠2只要证什么?

(4)△ABD和△ACD全等的条件具备吗?依据是什么?

证明:(略)
(2)讲解例2(投影例2 )

例2已知:如图AB=DC,AD=BC

求证:∠A=∠C

(1)学生思考、分析、讨论,教师巡视,适当参与讨论。

(2)找学生代表口述证明思路。

思路1:连接BD(如图)

证△ABD≌△CDB(SSS)先得∠A=∠C

思路2:连接AC证△ABC≌CDA(SSS)先得∠1=∠2,∠3=∠4再由∠1+∠4=∠2+∠3得∠BAD=∠BCD

(3)教师共同讨论后,说明思路1较优,让学生用思路1在练习本上写出证明,一名学生板书,教师强调解题格式:在“证明”二字的后面,先将所作的辅助线写出,再证明。

例3如图,已知AB=AC,DB=DC

(1)若E、F、G、H分别是各边的中点,求证:EH=FG

(2)若AD、BC连接交于点P,问AD、BC有何关系?证明你的结论。

学生思考、分析,适当点拨,找学生代表口述证明思路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证明,然后选择投影显示。

证明:(略)

说明:证直线垂直可证两直线夹角等于 ,而由两邻补角相等证两直线的夹角等于 ,又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

例4 如图,已知:△ABC中,BC=2AB,AD、AE分别是△ABC、△ABD的中线,

求证:AC=2AE.

证明:(略)

学生口述证明思路,教师强调说明:“中线”条件下的常规作辅助线法。

5、课堂小结:

(1)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3个公理1个推论(SAS、ASA、AAS、SSS)

在这些方法中,每一个都需要3个条件,3个条件中都至少包含条边。

(2)三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让学生自由表述,其它学生补充,自己将知识系统化,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建构。

6、布置作业 :

a、书面作业 P70#11、12

b、上交作业 P70#14 P71B组3

板书设计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banianjishuxuejiaoan/2391.html

  • [立方根公式]立方根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和开立方的概念; 2 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掌握开立方运算; 3 培养学生用类比的思想求的运算能力; 4 由立方与的教学,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5 通过符号的引入体验数学的简洁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的概念与性质. 教学难点:会求某些数的.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

    发布于:2025-11-05

    详细阅读
  •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_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节课教学方法主要是“自学辅导与发现探究法”。力求体现知识结构完整、知识理解完整;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在师生共同参与下,探索问题、动手试验、发现规律、做出归纳。让学生直接参加课堂活动,将教与学融为一体。具体说明如下: (1)由“先教后学”转向“先学后教 本节课开...

    发布于:2025-11-05

    详细阅读
  •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第二课时)

    七、教学步骤 【引入新课】 由的定义和性质易得且,即“平行且相等”记为,反过来当时,四边形必为平行四边形,这就是今天要讲的判定定理4(写出课题). 【讲解新课】 (1)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引导学生结合图1,把已知,求证具体化. 分析:因为已知,所以只须证...

    发布于:2025-11-05

    详细阅读
  •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知识结构: 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定理 本定理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重要定理,它是把三角形中角的相等关系转化为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此定理为证明线段相等提供了又一种方法,这是本节的重点 推论1、2提供证明等边三角形的方法,推论3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重要性质,在直角三角形中找边和角的等量关...

    发布于:2025-11-05

    详细阅读
  • 分组分解法_分组分解法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分组后能运用提公因式和公式法把多项式分解因式; 2 通过因式分解的综合题的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中,提公因式法和分式法的综合运用 难点:灵活运用已学过的因式分解的各种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并说明运用了中的什...

    发布于:2025-11-05

    详细阅读
  •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_三角形相似的判定 (第2课时)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判定定理2、3的证明方法并会应用. 2.继续渗透和培养学生对类比数学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3.通过了解定理的证明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证明新命题的能力. 4.通过学习,了解由特殊到一般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二、教学设计 类比学习,探讨发现 三、重点及...

    发布于:2025-11-05

    详细阅读
  •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_三角形相似的判定 (第3课时)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直角三角形相似定理的证明方法并会应用. 2.继续渗透和培养学生对类比数学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3.通过了解定理的证明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证明新命题的能力. 4.通过学习,了解由特殊到一般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二、教学设计 类比学习,探讨发现 三、重...

    发布于:2025-11-05

    详细阅读
  • 多边形的内角和|多边形的内角和 教学设计示例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掌握四边形的有关概念及四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定理. 2.了解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它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气象站的实例,培养学生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能力. 2.通过推导四边形内角和定理,对学生渗透化归思想....

    发布于:2025-11-05

    详细阅读
  • 二次根式的化简方法讲解_二次根式的化简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 的化简 本章自始至终围绕着与计算进行,而 的化简不但涉及到前面学习过的算术平方根、二次根式等概念与二次根式的运算性质,还要牵涉到绝对值以及各种非负数、因式分解等知识,在应用中常常需要对字母进行分类讨论 本节的难点是正确理解与应用公式 这个公式的...

    发布于:2025-11-05

    详细阅读
  • [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的混合运算及分母有理化。它是以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为基础,同时又紧密地联系着整式、分式的运算,也可以说它是运算问题在初中阶段一次总结性,提高性综合学习;二次根式的运算和有理化的方法与技巧,能够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

    发布于:2025-11-05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