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的胜利_抗日战争的胜利

八年级历史教案 2012-09-2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八年级历史教案】

第20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认识并讲述中共七大召开的历史意义。
  了解并认识促使日本五条件投降的原因,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师生共同讨论分析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
  学生自行分析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因素,结合前面所学近代史知识分析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共七大的召开是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大会,是一次团结胜利的大会,它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从而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给中华民族的解放带来了光明。
    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通过学习,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应认识到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国际援助,培养学生的求真、求实精神。   
统一以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团结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周围);(3)七大是在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因而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重要的一次大会,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日本无条件投降]
    请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该目第一、二两段的主要内容,思考这些内容与日本无条件投降之间有什么关系,与抗日战争胜利之间又有什么关系,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强调指出,该目第一、二两段主要介绍了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苏联对臼宣战并进攻中国东北的日军,中国抗日军民展开大规模反攻,这些都是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重要因素。我们应该看到,美苏对日军事行动,客观上为我国军民举行抗日大反攻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援助;同时,中国的抗战也大力支持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的抗日力量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
    关于日本投降的过程,要求学生记住投降时间,然后可让学生结合“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签字仪式”图和小字部分内容作绘声绘色地描述,从而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是本课的重点。为让学生真正理解,启发学生回忆前面所学知识,列举出自1840年到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经历的几次重要的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思考:这些战争有什么样的共同结局?(都以屡战屡败、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与抗日战争的胜利结局有什么不同?(抗日战争与以往不同,它以中国的胜利而载人史册)试结合以往所学知识和本课内容及课后的“材料阅读”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以往屡
战屡败,归根结底在于清朝统治者腐败无能,军备空虚,部分军事指挥人员贪生怕死等;而抗日战争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是因为:日本——小国、人少、兵少、侵略战、非正义、失道寡助,而中国——大国、人多、兵多、物博、反侵略战、正义、得道多助;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方针和人民战争路线;国民党正面战场和解放区战场相互配合,相互支援;各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援助,等等)通过与以往历次反侵略战争做比较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就不难理解了——(1)这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12
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创造了半殖民地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战争史上的奇迹,宣告了帝国主义侵华历史的结束;(2)抗战的胜利,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台湾光复1
    让学生自己阅读,认识台湾光复显示了中华民族团结抗敌的伟力;还可提醒学生,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先有抗日战争的胜利,才有台湾的光复。我们不应忘记祖国的统一大业。
    小结: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三目之间的关系及三日与课题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奉节课的知识结构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第一目讲抗战前夕召开的中共七大,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第二日讲在美苏军事配合下,抗日军民展开反攻,迫使日本五条件投降,标志着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意义重大;第三日讲抗战胜利后台湾光复。
    最后总结:三日之间因而是一种前因后果的关系: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为抗战胜利准备条件[因]→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既为果,又为因]→台湾光复(抗战胜利的影响之一)[果]。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banianjilishijiaoan/746.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