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单管理权力下放的意义|课程管理权力的下放会不会出现“一放就乱”的局面?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应该讲,这种担心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我们有过这方面的深刻教训。一方面,我们要警惕这种情况的出现,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历史地、发展地看待课程改革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用改革的思路建设性地解决这些问题,从管理体制上根本杜绝“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恶性循环。在课程管理权力下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吸取的历史教训是多方面的。其中,特别要重视:第一,整个变革必须要有自下而上的实践依据和沟通渠道;第二,要摒弃“非此即彼”的简单思维方式,不能因中央集权课程管理机制的某些弊端而将其彻底否定,甚至割断历史联系,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权力的下放无论在实践操作上还是在理论探索上都更加趋于理性和成熟。
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为标志,开始有计划地进行教育权力下放和办学多样化改革的进程。到1986年,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成立,决定改革统一的教材体制,在统一要求、统一审定的基本前提下逐步实行教材的多样化。1988年开始,上海市和浙江省先行一步,着手进行课程教材多样化的试点工作,编写适合于这两个地区特点的基础教育教材。这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权力下放的重要前奏。十多年的课程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并具有一定的特色。
在促进我国课程管理机制变革的进程中,课程理论工作者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做出了独特的贡献。特别是1990年以后,一些课程论学者纷纷认识到学校的课程开发和课程管理权限问题的重要性,相继提出并论证中小学课程的三级管理构想,主张中央、地方和学校各司其责,全面发挥中央、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的积极性。值得注意的是,在课程开发与管理机制变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校本”观念的引入,大大地深化了人们对于课程机制变革的认识,为突破中央集权课程机制一统天下的认识局限,推动课程多样化,建立自下而上的管理机制找到一个重要的支点。至此,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改革已经有了相当的经验积累,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为双向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健全奠定了基础。
从历史和发展的眼光来看,1949年以来,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多年的经验积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策略选择越来越趋于理性和成熟,双向管理机制特别是自下而上的管理机制建立的时机逐渐成熟,所有这一切都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提供了实践依据,可以为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权力的下放提供较好的保证。从下放给地方和学校的课程权力来看,就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总的课时比例而言,控制在16%~20%(含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其影响是有一定限度的。
当然,在新课程实施过程当中,还可能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但只要渠道是通畅的,有规范的程序,特别是强化各级课程管理主体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职责,就不会出现什么大的混乱,不会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基础产生根本性的影响。相反,权力下放将给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所以,我们不能因为担心可能会出现困难和问题而放弃改革。否则,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将错失发展的良机,落后于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步伐。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详细阅读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详细阅读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详细阅读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详细阅读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详细阅读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详细阅读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详细阅读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详细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详细阅读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详细阅读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