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的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新课程的管理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基础教育课程管理呈现出权力集中和权力下放两种趋势,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探索符合时代特点和本国、本地区实际的课程管理方式。在世纪之交,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也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出台了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确立了地方和学校参与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权力主体地位,从而为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优势、确保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和适应性提供了制度保证。
为什么一些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权力在强化集中的时候,我们还要推行权力下放的课程管理政策?
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进行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出台,表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权力下放的进程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在一些原先实行地方分权的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却开始表现出一些集权的色彩,例如英国和美国,通过统一的“国家课程”来加强对于基础教育的控制。这样看来,我们国家目前确立的三级课程管理政策似乎与这样的趋势不一致甚至是相反的。那么,为什么在一些发达国家强化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权力集中的时候,我们还要推行权力下放的课程管理政策呢?
其实,20世纪80年代以来,像英国和美国等一些原先实行学校自主或地方分权课程开发机制的发达国家,在课程管理政策上的确有朝着“集权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但是这种集权化与中央集权课程开发机制背景下的集权概念存在很大差别。英国在强调统一国家课程的同时,整个教育制度改革的重点依然是“走向多样化、高标准和选择性”。美国的国家课程标准只是一个蓝图而不是国家课程,只供各州“自愿采用”。与此同时,像法国、瑞典、日本、韩国等具有中央集权传统的国家,在课程管理政策上却呈现出权力下放的趋势,但这种权力下放远未达到分权制国家中课程权力下放的水平。也就是说,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两种发展趋势,一种是权力下放,另一种是权力集中,看似相反,实则相成。许多国家和地区实际上都试图根据本国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集权与分权之间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和最佳结合点与生长点。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权力高度集中和统一。这种集权机制的单一模式一旦固定下来,用来处理所有教育情境下的课程问题,其内在的固有缺陷也就变得突出起来。比如,大部分的课程开发活动,并不需要通过这种大规模的自上而下的方式来进行,特别是它对于正常的小规模的调整是完全不恰当的。它不仅周期长,而且很难甚至根本不可能照顾到所有学校的具体特点,更为糟糕的是,一个小小的失误,其影响也将是全局性的。但是如果由地方和学校来处理这类问题则要容易得多,并且能够更好地满足具体学校师生的个性和需求,即使部分地区和学校出现一些失误,因为存在比较、竞争、监督和制衡以及明确的分担责任的主体,所以其影响将是小范围的,纠正起来也要容易得多,而且也便于集思广益,充分发挥教师这座巨大资源宝库的智慧潜能。事实上,高度集中统一的课程管理模式很难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参与课程管理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已越来越不适应我国基础教育迅速发展的实际情况。
根据我国发展差异极大、文化丰富多样的具体国情,基础教育要发挥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实现课程的多样化是改革的必然方向。而要提高基础教育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的适应性,就必须走国家、地方和学校共同建设课程的道路。因此,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权限应根据各级不同的责任与需要作科学合理的划分。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权力下放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就目前来讲,我国的教师数量基本满足,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正在不断提高,许多中小学的教师学历基本达标,教育质量有了应有的保证。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课程决策权力部分下放给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尝试建立一批示范学校,以及在课程计划中明确提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三大板块,使得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示范性实验学校在课程管理和课程开发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有了这样的实践基础,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管理就有条件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向管理机制,把课程权力逐步地、部分地从中央一级下放到地方一级和学校一级,让地方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参与课程决策,使中小学的课程能够与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使基础教育的课程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参与性和适应性;让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学校与课堂拥有部分课程权力,使校长和教师乃至学生和家长、社区人士享有参与基础教育课程建设的机会,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贡献智慧和力量。
所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权力下放政策的出台,与世界各国课程的基本趋势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而做出的一项明智的选择。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详细阅读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详细阅读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
-
关于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论文|论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几个问题详细阅读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历史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籍,社会科学的,自然科学的,文学艺术的,其中有许多精华值得我们吸收。如果不继承这份遗产,就会割断我们民族的历史,就会犯虚无主义的错误。文言是躺在文化遗产宝库门前的一只拦路虎,下决心降伏这只老虎,宝库的大门便向我人敞开,收获将是巨大的;在这只老虎面前犹豫、畏惧...
-
良好的结果源于重视|要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详细阅读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中小学生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的重要保证,也是教师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前提。本文拟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要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好习惯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载体,注意让学生养成认真听课的习惯,铃声一响,就要端正地坐在位子上等待老师上课,...
-
[新教材有什么特点]新教材有什么特点?详细阅读
2001年8月,经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及审查委员会数次审查,共有40家出版社出版的涉及20个课程门类的49种验证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实验教材获得审查通过。从这些新教材的总体设计情况来看,都能体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力争在以下五个方面有所突破。 第一,新教材注重引导学习方式...
-
绿色证书教育是什么|“绿色证书”教育详细阅读
23 农村普通中学试行及其他技术培训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还应该看到,我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80%的人口在农村,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仍然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全民族素质提高的举足轻重的大问题。为...
-
三年级语文游戏_作为游戏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详细阅读
游戏不完全是娱乐,也不全等于语文研究性学习。这是我们首先要明确的两点。游戏的内涵要大于娱乐,大于语文研究性学习。游戏也不一定意味着不正经、不严肃,也有正经、严肃的游戏。什么是游戏?荷兰文化学者胡伊青加告诉我们:“游戏是一种自愿的活动或消遣,这种活动或消遣是在某一固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
-
【也谈公德作文】也谈公开课详细阅读
公开课与平常课毕竟不同,这倒不是因为公开课为了造假,故意不同于平常课。我以为,公开课应该不同于平常课。 先打个生活上的比方,平日在家吃的叫家常便饭,来客时总得多做几个好菜,当然平时没有客人的时候,我们在家里也不是不可以改善一下生活,打打牙祭,但这与来客人做上几个好菜并不矛盾,就像我们的平...
-
高中新教材课程_新教材中的体验课程观详细阅读
“情感体验”的过程。鲁迅早年在推行文学教育时,特别说到了两个例子。一是说,人们观诵文章,就好比在大海中游泳,“游泳既已,神质悉移”,但“大海”“未始以一教训一格言相授”。这其中讲的就是文学的倾向、情感是隐含在一切可感场景中的,读者要靠自己的体验去获得这一切。另一个例子是讲热带人没见过冰,你给他讲冰形...
-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PPT_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详细阅读
一、教材编写建议返回本页页首1.教材编写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感情。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