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的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新课程的管理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基础教育课程管理呈现出权力集中和权力下放两种趋势,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探索符合时代特点和本国、本地区实际的课程管理方式。在世纪之交,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也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出台了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确立了地方和学校参与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权力主体地位,从而为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优势、确保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和适应性提供了制度保证。
为什么一些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权力在强化集中的时候,我们还要推行权力下放的课程管理政策?
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进行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出台,表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权力下放的进程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在一些原先实行地方分权的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却开始表现出一些集权的色彩,例如英国和美国,通过统一的“国家课程”来加强对于基础教育的控制。这样看来,我们国家目前确立的三级课程管理政策似乎与这样的趋势不一致甚至是相反的。那么,为什么在一些发达国家强化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权力集中的时候,我们还要推行权力下放的课程管理政策呢?
其实,20世纪80年代以来,像英国和美国等一些原先实行学校自主或地方分权课程开发机制的发达国家,在课程管理政策上的确有朝着“集权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但是这种集权化与中央集权课程开发机制背景下的集权概念存在很大差别。英国在强调统一国家课程的同时,整个教育制度改革的重点依然是“走向多样化、高标准和选择性”。美国的国家课程标准只是一个蓝图而不是国家课程,只供各州“自愿采用”。与此同时,像法国、瑞典、日本、韩国等具有中央集权传统的国家,在课程管理政策上却呈现出权力下放的趋势,但这种权力下放远未达到分权制国家中课程权力下放的水平。也就是说,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两种发展趋势,一种是权力下放,另一种是权力集中,看似相反,实则相成。许多国家和地区实际上都试图根据本国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集权与分权之间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和最佳结合点与生长点。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权力高度集中和统一。这种集权机制的单一模式一旦固定下来,用来处理所有教育情境下的课程问题,其内在的固有缺陷也就变得突出起来。比如,大部分的课程开发活动,并不需要通过这种大规模的自上而下的方式来进行,特别是它对于正常的小规模的调整是完全不恰当的。它不仅周期长,而且很难甚至根本不可能照顾到所有学校的具体特点,更为糟糕的是,一个小小的失误,其影响也将是全局性的。但是如果由地方和学校来处理这类问题则要容易得多,并且能够更好地满足具体学校师生的个性和需求,即使部分地区和学校出现一些失误,因为存在比较、竞争、监督和制衡以及明确的分担责任的主体,所以其影响将是小范围的,纠正起来也要容易得多,而且也便于集思广益,充分发挥教师这座巨大资源宝库的智慧潜能。事实上,高度集中统一的课程管理模式很难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参与课程管理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已越来越不适应我国基础教育迅速发展的实际情况。
根据我国发展差异极大、文化丰富多样的具体国情,基础教育要发挥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实现课程的多样化是改革的必然方向。而要提高基础教育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的适应性,就必须走国家、地方和学校共同建设课程的道路。因此,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权限应根据各级不同的责任与需要作科学合理的划分。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权力下放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就目前来讲,我国的教师数量基本满足,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正在不断提高,许多中小学的教师学历基本达标,教育质量有了应有的保证。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课程决策权力部分下放给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尝试建立一批示范学校,以及在课程计划中明确提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三大板块,使得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示范性实验学校在课程管理和课程开发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有了这样的实践基础,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管理就有条件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向管理机制,把课程权力逐步地、部分地从中央一级下放到地方一级和学校一级,让地方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参与课程决策,使中小学的课程能够与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使基础教育的课程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参与性和适应性;让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学校与课堂拥有部分课程权力,使校长和教师乃至学生和家长、社区人士享有参与基础教育课程建设的机会,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贡献智慧和力量。
所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权力下放政策的出台,与世界各国课程的基本趋势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而做出的一项明智的选择。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详细阅读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详细阅读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详细阅读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详细阅读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详细阅读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详细阅读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详细阅读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详细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详细阅读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详细阅读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