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张扬的一代]这也是个性张扬的一方沃土一堂语文课引起的思考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这也是个性张扬的一方沃土
——一堂语文课引起的思考
(曾获教育部颁发的国家二等奖,收入《见证课改足迹》书中)
“上课!同学们好!”
“老师好!”
一堂新课开始了,内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生的表现令我大吃一惊,很多学生对问题的把握简直是直切要害,语言的运用可谓是精准。“我的学生的进步如此显著,有的简直可以用‘厉害’来形容。”我心中暗自窃喜。“一个假期不见,刮目相看啊,由量变达质变了。”自己有一种如浴春风的感觉。然而接下来的表现却在我明朗愉悦的心境中投下了一丝阴影。
“同学们,文中鲁迅先生向我们介绍了他的童年生活,他的百草园和他的三味书屋,你认为他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很多学生回答:“作者把百草园的自由自在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心理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这答案无可厚非。但当有几个学生提出异议:“百草园的生活是快乐的,但是在三味书屋也并不是十分枯燥,也有快乐啊。”那一大帮都来反对,特别的坚决,好像他们手中握着开启大门的唯一的钥匙。对作者感情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他们如此斩钉截铁的断定,正常吗?我又回想起这节课的流程是如此的顺利,一反常态啊。我是不是多心了?太不相信我的学生了?
接下来是对课文语言的分析。我特意找了用词贴切形象,但参考资料很少提及的几处,让学生分析。又是出乎我的意料,刚才还活跃的课堂,霎那间静默了。学生的眼睛里刚才还闪烁着急切兴奋自信的光亮,一霎间好像全部蒙上了灰尘,呆滞了。几分钟的思考后,我提问一个学习和课堂表现都不错的学生,又是一次出人意料。她沉默了一会说:“我不会!”
“那你认为这些词用得好不好?”
“好!”
“能不能说一下你认为它好的原因?”
又是一阵沉默……
“同学们,第二自然段通过你自己的学习分析,你认为哪些语句用得很精彩?”
学生又活跃了,有的说:修饰词用得好,比如肥胖,不仅写了黄蜂的体态,而且注意从儿童的角度去观察。有的说:动词用得好,比如窜,既写了叫天子的轻捷机灵,又写出我对它的羡慕之情。这时候,姜崇鑫的手举的老高,我叫起他。他从四个方面来谈,很准确。这是一个中等水平的学生。
“回答得很好,老师有一个问题不明白,想问问你,你说春夏秋景皆备,从文中那里可以分析出来?”
他没有立即回答,在来回翻着自己的书,这时我注意到,他的书有些异样,走近一看,原来他把《语文三点一测》用书皮包起来,充当语文书,却把语文书放在书包里。再看看其他同学,很多的桌子上都摆着一本参考书,当我要求他们分析时,他们大多在找现成答案,而没有深入的思考。难怪问题回答的几近于完美,甚至于语文能力差的学生。
这些书详尽地告诉学生一些常见问题的“标准答案”,因此课堂上学生的回答近乎于完美,课堂的流程流畅和谐。然而这是否就说明学生真正思考了,真正明白了?我的学生的表现告诉我:那只是一种假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没有做积极的思考,参考书是他们的依赖,是他们可以不思考的法宝。参考书的标准答案给他们营造了一个虚幻自信的空间,吞噬了他们的思考力,使他们逐渐变为一个没有独自思考的传声筒。
我谈了自己对参考书的看法,参考书只能成为你们的参考,而不应该是你成为它的奴隶!不会思考的人是不可能进步的,是会被生活所淘汰的,你必须学会独自思考,并大胆说出你的想法。本以为学生肯定会赞成,然而又是一个措手不及。一个学生“腾”的站了起来:“老师,你说没有标准答案,可是考试里有标准答案啊。我们与标准答案的思考角度不一样,就可能扣分。以前有的老师就让我们背答案,甚至是背作文,而且也能考好……”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我愕然了,那一刻我没有充足的理由来回答我的学生。
不是吗?毕业伊始,看到我的学生,我绞尽脑汁想着如何把知识点讲透,讲懂,如何让学生记得快记得牢;我为他们做了周密的计划,对他们抱了太多的期望,我喋喋不休地把我认为的重点传授给他们,却很少考虑学生的感受,往往学生没完成作业 ,或耽于玩,我会软硬兼施的诱逼他好好地学,甚至于大发雷霆。虽说是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但内心中,考试的这把尺子却真真切切的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说是因材施教,很多的时候只是给学生把知识点分成等级,这好比把学生圈在加工厂里,使用不同的工具把产品锻造合格。在这个流程中,我的意识中只记得他们是学生,却忽略了一个关键:他们是孩子,他们有自己的天性。
很早就感觉到:学上得越多,孩子那天生丰富的想象力,好像一刹那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很多孩子,面对问题,不敢大胆地想象,甚至停滞自己的思维。为什么?一次次的标准答案,击跨了孩子的想象力,停滞了孩子的思考力,他不敢去想,老师也不敢过多的放手给学生,还是做着孩子尽职尽责的保姆,替他干了很多事,我们的孩子也逐渐学会了等待,学会了依赖。曾记得有学生问我一个问题,不是很难,稍微思考就可以解决,特别那个孩子学习能力不差,我已经帮他找到了突破口,他只要考虑一下,就会豁然开朗,然而他却告诉我:“老师你就直接告诉我答案,我背背就是了。”
“这怎么可以呢?”语文不是科学主义,更多体现的是人文精神。语文课文,不是符号化、公式化的,而更多的是个人的感受和体验。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篇文章,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知识和阅历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感受,即使相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同一问题,还有不同的理解呢。而我的学生竟然让我直接说答案,甚至我要帮他分析,他都拒绝,说有了答案,他背背就可以了。可笑不可笑?不,是可悲!究其原因,我能怪孩子吗?是我自己总是想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孩子身上,仅仅把孩子看作是知识的容器,却忽视孩子有自己的思维。久而久之,孩子们已经不会自己思考,更不用说创造了。扪心自问,我们是否真的给孩子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他真的学会独立了吗?
纵观我国传统教育,我发现,它的内容是单一、狭隘的。学校的课程设置,往往集中在升学科目上,升学科目又集中在考试内容上,这些内容被一点一点地向学生灌输着。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天性被湮灭,想象力被扼杀。而孩子们除考试之外,除了知道一些所谓的标准答案外,对于那绚丽多姿、丰富多采的世界,竟然知之甚微。可想而知,这样长大的孩子知识储备不够丰富,文化底蕴不够深厚,对于日异变化的世界能有多大的潜能发挥出来呢?能有多大的创造性展示出来呢?从内容上说,我们的教育完全陷入了应试的轨道,我们的孩子也成了考试的机器。我们还能对他们有什么奢望呢?
同时它的培养方法上是保守的。我们习惯上的管理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警察式”的,像警察一样,把学生管得规规矩矩的;另一种是保姆式的,像老母鸡一样,把自己的小鸡全都看护好,让他们不出任何事,在自己的庇护下,让他们按照我们的设计来学习,来生活。
比之西方教育,我们传统教育下的孩子是封闭的、禁锢的、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的基础教育在世界称雄,我们有很多获得奥林匹克竞赛金牌的学生,却没有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成人?因为我们传统的教育压抑着学生的个性,并没有给孩子放飞的空间。
学生时代是人的一生中最富有生命力、生命色彩最丰富最斑斓,并且生命成长最迅速最为重要的黄金时段,我们有什么理由把学生禁锢在狭小的教育空间?又有什么理由不归复学生应有的生存自由和正常的生命色彩呢?每个学生都是一片有待开发或进一步开垦的处女地,作为教育者我必须想方设法加以开发和利用,不断培育和扶植他们身上的“生长点”,使我的孩子发掘和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我们的孩子由工具性向鲜活性转变,容器性向生命性进化。
纪伯伦在他的《先知•孩子》里说:
你们的孩子,实际上不是“你们的”孩子,
他们乃是生命本身的企盼
他们虽与你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与他们的,是你们的爱而不是你们的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所能管理的,是他们的身体而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日的世界,那是你们在梦中无法探访到的地方
你们可以努力的学像他们一样,但是,你不要白费力气要他们像你
因为岁月无法倒流,生命也不会停滞于昨天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就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射箭者看见了苍茫路途中的目标便用力将你弯曲——拉满弓,以使手中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让你们在射者的手中弯曲成为喜乐吧;
是的,岁月无法倒流,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孩子有自己的明天,今天我所能给与的,不是我相对于明天已经过时的思想,而是教会我的孩子去思考,做他们的导航者。我就是弓,一张静止的弓,送箭矢直冲云霄的静止的弓。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们正在寻找如何充分开启孩子们思维和想象的空间,课程改革为我们打开了方便之门,它更主张“人性的张扬”, 它真正认识到学生是具有鲜活生命的人,是具有自我发展的人,是具有个体独立的人。我们的教育不应该是压抑个性,而应该最大限度的张扬个性。我们要教给他们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具有创造力的孩子,才会自由的展示自己,才会给我们民族的未来注入新的鲜活的血液。这给我很大的教益,似乎在一瞬间豁然开朗。
观念的更新,使我更认识到,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仅是终结性评价,更应该注重从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评价,从过程与方法方面进行评价,从情感和价值观方面进行评价。多种评价手段的提出,给了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间,更激发孩子不是走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在教师的熏陶和引导中,有意识的从多角度多方面展示自己,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学习,真正的为了提升自己而去学习,真正的为了展示自己而去努力!也只有这样做我才能真正成为送箭矢直冲云霄的良弓!那箭才会射得高射得远!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决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我要做的就是要这一片田地生机盎然。相信在课程改革如此自由广阔的天地里,我的孩子不会再惧怕“标准答案”了,在爱的民主和谐中,他们将积蓄更多的力量,多一些自信,多一些自主,箭一般地翱翔在更为广阔的蓝天,体验生命的精彩,品味生活的原汁原味。
飞吧,我的孩子们。今天我将教会你如何飞,明天浩渺的天空是你自由搏击的所在!
-
中考涉及的名著阅读|名著阅读与中考详细阅读
高青县花沟初中 景学 256305新课程标准在课外读物的建议中给我们列出了中外文学名著的数量和要求,综观2004年各省市的中考题,笔者分析了一下,题型在往年的基础上有所变化。如:一、考察故事情节和人物情节题1、长篇小说《水浒》塑造了众多的英雄好汉形象,其中你印象深刻的一个人物是(姓名) 武松 。他...
-
【趣学古诗文】趣教古诗文详细阅读
吴中区渡村中学 张霞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古诗文的教学越来越受重视,古诗文的比重在初中课本中越来越大。但长期以来,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不大,有的甚至产生畏难情绪。古诗文教学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
真实是文章的生命|真实——文章的生命详细阅读
假花尽管美艳,但缺少生命的活力;假话尽管动听,但缺乏生活的激情,虚假的作文面目可憎!长久以来,假大空的现象一直充斥着中学生的作文,很少听到他们发自内心的声音!学生的写作水平徘徊不前,学生的写作热情有减无增,还学生以真诚,还作文以真实,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真实是文章的生命! (一)...
-
教师为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策略的特点_“教师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报告详细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做一个研究性教师这一理念已经被更多的教师所接受。在新课程改革刚开始,我校就申报了《教师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参与这一课题的教师从不同的学科实际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对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认真深入的研究。通过参与研究的十几位教师的合作和努力,现已经在课堂教学...
-
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_意象:中学古典诗词解读的焦点详细阅读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唐代司空图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二十四诗品》)明代胡应麟也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诗薮》)可见,意象的营构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焦点,也是古代诗人艺术追求的至境。但是,意象不仅仅是诗人借以抒情、释怀...
-
y是什么意思网络语言_让网络语言来得更猛烈些吧详细阅读
乐清市大荆镇一中 林方雄 “昨晚,我的GG(哥哥)带着他的恐龙(丑陋的)的GF(女朋友)到我家来吃饭。在饭桌上,GG的GF一个劲儿地对我妈咪PMP(拍马屁),他那酱...
-
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结题报告|初中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详细阅读
张霞,女,1972年7月生,吴中区渡村中学语文教师,教科室副主任,中学一级教师,邮编215106,电话0512-66290602。《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倾听被列入口语交际的三大能力,并且在...
-
自主合作探究语文教学案例_自主、合作、探究不是语文学习方式的全部详细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许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冲击着传统教育,语文学科也是如此。在众多新的教学理念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然而,当我们认真审视这种理念,看它将给语文教学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时,我们不禁发现,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虽然有其一味迎合将给...
-
【时代发展呼唤创新】时代,呼唤创新型的教师详细阅读
苏州市高新区通安中学徐邦桃 曹金良[摘要]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创新教育已经成为最具时代特征的教育主题,也给教学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我国已经加入WTO,教育也将面临新的考验和挑战,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强烈呼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自身必须做名创新型的教师。本文试就如何做名创新...
-
入境化境四种境界_“入境”方为真境界详细阅读
福建省泉州一中 谢贵荣叶老的名言“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一直以来被视为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和最终目标,但这句至理名言长时间地为一些语文教师误解和扭曲。他们错误地认为,课堂教学既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那么对课文逐字逐句的讲解和量化的“知识点”测试就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圭臬,通过这样反复“历练”,才能“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