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整体还是立足部分]立足原文整体把握沉入语言感悟真实——关于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的建议

杂文收录 2025-09-1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立足原文   整体把握   沉入语言   感悟真实

——关于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的建议

一.把握考点,领会精神。

“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每年一次的中考,尽管是“基本稳定,适当改进”,但作为教师和考生,都必须了解这些变化和相关内容。考点,是中考命题者的命题指挥棒,是试卷的纲领;同时也是复习教学要紧紧把握的方向和脉搏。所以,脱离、超过或降低考点的做法,都是不得要领的,这样的复习教学是要失败的。

(一)了解考点范围,缩小复习包围圈。中考复习,是一个时间有限但要求又非常高的教学活动,它既要整体系统化已有的知识、巩固已掌握的能力,又要通过复习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有针对性地提高解题的技能技巧。因而,复习阶段大范围的松散复习是不现实的,我们必须要弄清考点所涉及的范围和能力点。根据2004年杭州市中考实施细则,现代文阅读考点有这样一些:①理解重要词句在文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②筛选和整合文中重要信息和材料。③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④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⑤分析文章主要的写作方法。⑥初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其实,从内容这个维度看,它不外乎词语、句子、中心思想、结构、线索、顺序、写作方法、评价。

(二)掌握命题特点,明确试题方向性。从近几年中考现代文阅读命题来看,主要呈现这样一些特点:①选文一般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或社会热点的小小说或散文;说明文则是当下比较前沿的科普类文章,属于自然科学,而人文科学的较少。②选文主题意义积极,对学生有着教育作用。③从考查内容看,则主要是考查关键词语、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和作用,以及文章主题的理解和相关写作方法及作用的把握。④从考查能力来看,则主要是理解、分析、筛选、概括、评价能力等。⑤命题体现了阅读的整体性、综合性、相对开放性。

二.能力立意,注重方法。

现代文阅读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因而方法指引,能力培养是现代文阅读复习的核心。那种追求训练数量,侧重问题答案;追求做过,不求悟透;追求结果,不求过程的复习是行不通的。因为这样的复习,只追求形式上的培养,没有实质内容的提升,一个阶段过后,学生的阅读能力仍然在原地徘徊。

所谓能力立意,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即理解、筛选、分析、概括、归纳、评价能力,再直接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因此,复习的重心应该是过程性的,着眼于问题的理解、问题的指向、问题答案所在的具体语境,重视问题思考的周密性、准确性。阅读复习要讲究阅读方法的指导,要给予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或途径,要有可操作性。换言之,我们的复习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一种两种复习方法,让每一道题目都有解决的具体思路和途径。一般而言,现代文阅读我们总是遵循着这样一条思路:整体阅读把握文意——理解问题准确定位——根据语境寻找信息——筛选词语组合信息——综合题意妥帖表达——对照文本换位验证。

例如,2002年杭州市中考试题《镜头下逃命的藏羚羊》中的第13题:第6段引述了报载的猎杀藏羚羊的文字,有什么作用?

根据这条思路,我们首先整体阅读把握文意:我在昆仑山口摄影,捕捉到了一个悲天悯人的镜头,然而藏羚羊却逃走了,因为我的探出去的长镜头像枪口一样,于是我震颤了:人类的滥捕滥杀使得藏羚羊自觉地本能地作出了逃生的举动。接着是理解问题准确定位:这段报载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它出现在第6段,是我在震颤于藏羚羊本能地逃跑时所闪现的回忆,是一种下意识地闪回。其次,根据语境寻找信息:这段文字是出现在我的长镜头对准藏羚羊,而它的逃跑触动了我的内心;再看下文——这段文字不断折磨着我:从我镜头下逃去的那只藏羚羊,会不会就是那吮吸过冰冷乳头的孤儿呢?再次,根据以上理解,筛选词语组合信息:藏羚羊狂奔、枪声四起、粉红色、偷猎者、淌血、死去、吮吸。那是一种残害藏羚羊的暴行,所以藏羚羊会在我貌似枪口的长镜头下逃跑,而这种暴行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再其次,综合题意妥帖表达:藏羚羊是动物,也是一种生命,人类的危害使它走到了生存的边沿。因而这题应该这样表述:点明上文藏羚羊受惊吓的社会原因,揭示了人类残害生灵的暴行及其严重程度。最后,对照文本换位验证:再次阅读文章,明确作者确实要表达的是这种意思。至此,这道题算是解答完毕。

三.立足原文,整体把握。

阅读是一种信息的吸收、处理和运用,所以它一切的基础都必须来源于原文,都必须是根植于原文。一句话,阅读要有原文意识。同时,文章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一篇文章就是一个系统,而系统内的各个段落、句子、词语都是互相联系共同作用才形成文章的一个意义整体,因此,阅读时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文中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而要把它放在整篇文章中去审视、观照。联系的观点很适用于阅读。

例如,2001年杭州市中考试题《门的悬念》中第12题:文中说:“它把一个易碎的梦大胆地交到孩子们手中。”这“易碎的梦”指什么?

根据上述的解题思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分析:易碎的梦交到孩子们的手中——校长把玻璃门交到孩子们的手中,那么,“易碎的梦”就是玻璃门?显然,从全文看,这是不符合文意的。因为这里的玻璃门被赋予了象征意义,所以这里的玻璃门绝对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玻璃门。如何教育孩子,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正是本文所要表达的主题,从全文看,装上容易踢碎的玻璃门之后,校长是达到了教育孩子的目的。因此,此“梦”非具体实在的梦,而是一种抽象意义上的梦。所以本题的答案应该是“用经不起踢打的玻璃门达到感化教育的目的”。

四.沉入语言,感悟真实。

现代文阅读离不开具体的语言,是语言构成了文章的表意系统。而这里的语言就是词语、句子和段落以及这些要素综合一起表达的意思。沉入语言,就是要深入理解语言的用语环境,理解具体语境中的语言意义,理解语言运用的效果。同时,通过语言理解文本时,需要注意语言的对象、色彩和特殊意义。这个特殊的意义指的是表层意义还是深层意义,本体意义还是比喻意义,一般意义还是个性意义或引申意义,甚至生成意义。只有我们了解了语言的真实意义,才能了解文章的真实,才能理解文章的真正的主题所在。语言,是我们阅读文章阐述思想的唯一依据。

例如,2003年杭州市中考试题《橡树之谜》中第14题:关于这篇文章的中心,有人认为是“要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有人认为是“要感恩大自然,珍爱大自然”。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请根据文章简要说明理由。

这是一题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题目。首先是要整体把握文意,了解文章的主要思路,明确作者需要表达的意思。从情节看,作者陷入绝境,靠橡子保存了体力,走出困境,回到住地。作者感谢橡子,因为橡子使他有了生存的力量和机会,而橡子却是啄木鸟贮存的,原来拯救自己的是啄木鸟!作者进而感谢啄木鸟。然而专家告诉他:啄木鸟比人类更懂得保护养育了它们的大森林,是啄木鸟的那种思想和行为使得作者有了赖以活下来的橡子,所以要感谢的还有大自然,是大自然让啄木鸟懂得了互相依存的道理。由此,作者主要的思想情感是感恩,进而觉得要珍惜这一份感恩。感恩是文章的主题。尽管在文中也出现了“燃起了生命的希望”、“对生命的渴望”和“拯救了我的生命”等句子,但这些只是表象,不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本意。作者需要表达的是透过“拯救了我的生命”表象的背后,那一种给予我生命力量的由衷的情感——感谢大自然创造了啄木鸟,感谢啄木鸟贮存了橡子,感谢橡子给予了我生命的力量。所以,文章真实的主旨是第二种“要感恩大自然,珍爱大自然”。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zawenshoulu/161989.html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