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真的不需要隐私吗】孩子真的不需要打吗?--一位美国专家的观点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这曾经是我们祖祖辈辈都坚信应该使用的一种管教手段,只是近几十年才受到激烈的挑战。许多专家学者在著书立说时寻找理由证明应该放弃这一手段,虐待儿童的恶性事件曝光时新闻媒体几乎异口同声地谴责这一手段。那么,打孩子作为一种由来已久的管教手段,到底是否还有继续保留的价值?明智的态度是不顾孩子管教的复杂性一味谴责体罚,还是认真反省一下如何正确、适度地运用体罚?当今美国非常有影响的家庭问题专家詹姆斯杜博士是一位有勇气说真话的人,他在其享誉世界的少儿教育名著《杜博士孩子管理法则--寻找疼爱和管束之间的平衡》中表达了与许多学者不同的一种立场。该书是为今天的年轻一代父母写作的、旨在全面总结人类世代相传的优秀家庭教育原则和方法的著作,它在这一总体框架之下也用一定的篇幅分析了体罚作为一种管教手段的特殊价值,说明了家庭就如何正确、适度地运用体罚。杜博士认为,人类有五条源远流长的优秀家庭教育原则,其中第一条就是培养孩子对父母的尊重。这不仅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父母正确教育孩子的基础。如果父母不能对孩子进行一定程度的体罚,当孩子公然对抗和挑衅父母的权威时,父母就没有直接、有效的手段,孩子就有可能成为小独裁者和终生的叛逆者。父母通过给孩子一点痛苦来教育孩子,可以向孩子传递其他时间无法表达的口头和非口头信息。“父母展示权威而获得尊重的过程与其他任何过程都不一样,孩子在当初的泪水消散之后往往会表现出对父母的爱。”
那么,应如何正确地运用体罚呢?杜博士在这方面的论述非常值得注意。例如,他反复强调不能使用过度的体罚,相反,少量的痛苦对于软化孩子的叛逆精神可以发挥持久的影响(但也必须有足够的份量让孩子流出真心的泪水)。再如,他说,没有任何理由打小于18个月的孩子,也不应该打已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大部分体罚应在六岁以前结束,此后逐渐减少,到12岁时完全停止。十几岁的孩子非常希望被当作成年人看待,体罚在这种年龄是最大的侮辱,他们有理由憎恨体罚,并且体罚也不奏效。又如,他建议不要用手打孩子,因为手应该是被用来表达爱的东西--去紧握、拥抱、轻拍和爱抚的。杜博士还说,高明的父母在打完孩子后会不失时机地抚慰孩子,给孩子阐明服从的理由,让惩罚有一个充满爱的结束。
为什么大部分体罚应在六岁以前结束?这不仅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自己的尊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然而经常被许多父母忽视的原理,那就是,婴幼儿和童年期是塑造孩子良好品行的关键时期。杜博士说,如果你的孩子在婴幼儿和童年期没有被调教好,进入青春期后实际上已很难挽回了。在这段时期如果体罚运用得当,对于消除孩子的不良行为会非常有效,因为孩子在心理和情绪上变化很快,可塑性极强。体罚对有的孩子之所以不管用,不是因为体罚本身是一种无效的手段,而是因为运用上失误,例如,长期不规训孩子,然后在某一天突然使用这一规训手段,当然会引起孩子强烈的抵触情绪。根据我的体验和观察,我赞成杜博士的观点。或许有的孩子不需要体罚也能被教育好,但显然许多孩子都要用体罚这痛苦的措施来规训。例如,我小时候就非常任性,经常挨揍,现在回想起来,那是对我充满爱心的措施,使我少犯了许多错误,有助于我十多岁以后逐步走上奋发有为的道路。而我的一个表弟则与我载然相反,他似乎天生就是一个优秀的孩子,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我姨父只给了他一个象征性的耳光--他18岁就大学毕业了。我认为,那些不加区别地反对体罚的人对孩子心理的理解是肤浅的,他们的主张充满了危险的放任主义倾向。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详细阅读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详细阅读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详细阅读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详细阅读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详细阅读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详细阅读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详细阅读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详细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详细阅读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详细阅读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