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学常识选择题及答案|中考语文复习:文学常识解析 教你对号入座

杂文收录 2025-09-1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作者:范文忠(北京市顺义区北小营中学)

从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看,关于基础知识部分中的文学常识试题,根据题干对于选项的要求,大体可以分为三种:正确、不正确(或错误)、不完全正确,答案均为一个。如何做好此题呢?我想就上述三种要求分别作以简要分析。

一、题干要求选一个正确的

例1.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的叔叔于勒》——都德——法国

B.《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施耐庵──清代

C.《曹刿论战》——《左传》——司马迁

D.《分马》——《暴风骤雨》——周立波

(广西1999年初中毕业、高中招生考试语文试题)

题干分析:既然题干中要求从四个选项中找出文学常识搭配正确的一项,我们可以根据选项的具体内容,采用一锤定音法或排除法做题。

一锤定音法:即从选项中一眼选中正确答案的方法。(此法一定要在对选项中正确的一项内容十分熟悉、十分有把握的情况下,才能有效使用。)

排除法:即就选项中的每一项内容均作具体地分析,然后将不正确的选项逐一加以排除,最后选出正确答案的方法。(此法适用于不能直接采用一锤定音法的情况下进行。此法的最大优点是稳妥、把握性强、正确率高,是一种常用的解题、答题方法。)

解题分析:题干下的四个选项给的是作品、作家、国籍(或朝代)这样几方面内容,我们不妨先采用排除法做一做。

A项考查的是学生对外国作家、作品的掌握情况。本项中《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本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写的,而此项中的作家却写成了都德,显然是不对的,所以首先将A项排除;再看B项,它考查的是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中的作品的熟悉和掌握情况。此项中小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是施耐庵写的,但是作家所处的朝代写错了,不应为清代,应为元末明初,故B项也要排除。我们接着看C项,它考的是一篇文言文的出处及作者。此项中《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一书,没错;但是关于作者一项却写成了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显然就不对了。关于《左传》一书的作者目前虽尚无定论,但传说是春秋时期鲁国左丘明所作,也绝不可能是司马迁作的。所以,这一项也应排除。A、B、C、D四个选项中,A、B、C三个选项已被排除,那答案只能选D了。我们再对D项作一下分析。这一项考查的是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小说方面的常识性知识的掌握情况。课本中《分马》一文节选自小说《暴风骤雨》,作者周立波,完全正确。答案选D也就毫无疑义了。

如果我们对有关《分马》一文的文学常识特别熟悉,在纵观四个选项的基础上,一眼就看出D项是对的,那我们就可以采取一锤定音法,将符号D直接填入题干后的括号中。

答案:D

例2.文学知识说法完全正确的是( )

A.按表达方式分,诗歌可以分为抒情诗、叙事诗。《木兰诗》、《周总理,你在哪里》都是叙事诗。

B.《背影》和《春》都是朱自清的散文;《藤野先生》和《社戏》都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

C.《最后一课》和《竞选州长》都是短篇小说,前一篇的作者是都德,后一篇的作者是马克·吐温,他们都是法国人。

D.《捕蛇者说》的作者柳宗元、《陋室铭》的作者刘禹锡和《石壕吏》的作者杜甫,都是唐朝人。

题干分析:题干要求从选项中找出文学知识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那选项内容中一定有正确的成分,也有不正确的部分。为此,我们就要认真分析每一项内容,只要其中有错误的成分或部分,就应给予否定。最后,从中挑选出正确的答案。

解题分析:A项考查的是诗歌类别方面的知识。其中,前一句,“按表达方式分,诗歌可以分为抒情诗、叙事诗。”没有问题,是正确的。而后一句中“《木兰诗》、《周总理,你在哪里》都是叙事诗。”就有问题了:《木兰诗》是叙事诗,《周总理,你在哪里》却为抒情诗。为此,A项不是完全正确的选项,不选。B项考查的是作品、作家及作品出处和所属文体。此项中,前一句,“《背影》和《春》都是朱自清的散文”是正确的判断;后一句“《藤野先生》和《社戏》都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是个不完全正确的判断。因为,这一句中的《藤野先生》属于散文,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不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所以,B项也不是入选答案。C项考查的是作品、作品类别、作家及国籍。此项中前边几个判断都是正确的,惟独最后一句“他们都是法国人”出现了问题:都德是法国人;马克·吐温不是法国人,他是美国人。所以,C项也是不完全正确的项,也不能入选。最后,看D项,它考查的是作品、作家及朝代。读完之后,一看没有问题,所以,答案就非D莫属了。这就是运用排除法解决此题的。当然,这道题也完全可以采用一锤定音法去做。

答案:D(未完待续)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zawenshoulu/161922.html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