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吐风雅打一生肖|谈 作 文 创 新 的 标 准

杂文收录 2025-09-1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素质教育在不断地深入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作文水平是体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主要标志,作文创新可以说是语文创新的重头戏。对于学生而言,“创新”是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发明创造的。作文创新应该是“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严华银先生说:“在写作中,能写出富有新意的文章,也就是有创新能力——否则,连作家也成了不具备创新能力的人了。”学生在作文中表达了自己的真知灼见,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发挥了自身的想像能力,那么,便是有创新。

相反,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学生解答问题必须与标准答案严丝合缝,作文也必须遵循一些规范的主题标准、格式标准、写法标准。在这种机械的、死板的标准之下,学生的思想、思维、思路受到了束缚,想像力遭到了扼杀,个性的发展遇到了阻碍。这种做法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反感。有一则有名的问答题:“雪融化之后变成了什么? ”其标准答案是“水和泥”,有一位同学回答“春天”而被判断为错误。这件事情被人们拿来作为讽刺、批判应试教育的死板、机械与可笑的典型。
    这种旧的、死板、机械的标准因其巨大的危害性而必然被人们批判和抛弃,同时我们需要建立新的灵活的能很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的标准。我们不应也不可能从此毁灭一切,使作文没有目的,主题没有指向,内容材料没有选择,形式方法没有讲究,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到头来写出的是一些不知所云的文字。可以想见,作文创新沦落到这种地步必是失败的。
    在这里,笔者就作文创新的标准问题作一些探讨。
    首先,作文创新要建立新的标准,而又不能够仅仅以“新”为标准。客观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共同体,我们观察事物可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进行,得到的认识和判断也必须受到时间、地点、社会进步程度及自身能力层级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所以,只有更好的标准,没有最好的标准。建立新的作文标准是顺应了这一客观事实而应得以肯定的。
    然而,“新”并不是更好的标准。有老师在组织班级同学阅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之后,出了个作文题,要求学生反弹琵琶,以保尔·柯察金的一些“急躁”“鲁莽”“意气用事”的言行为论据写一篇基本论点是“保尔并不是青年的楷模”的作文。这种做法,“新”则“新”矣,却人为地造成学生认识的偏颇,其错误是很明显的。
    其次,作文创新不能抛弃是非标准,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要坚持对真、善、美的追求。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一文中指出:“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让学生学会做人,作文也是育人的手段之一,作文不能为作文而作文,应让学生关注人生、关注自我人格的修养。
    有老师曾在美国轰炸我驻南联盟使馆之后,让学生联系古今,任选一种文体表达自己最强烈的感受。其中有几篇文章让人大吃一惊。文章作者或者是对此事态度漠然,以为不关己事,不应该影响自己的学习,说许多大学生上街游行是没有意义的;或者反解“落后必挨打”的说法,认为落后者挨打是理所应当,自作自受,其中一篇甚至联想到当年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闻一多,认为其骨气固然可嘉,不过在今天,有骨气者也不过只配去啃“骨”头、受闲“气”罢了。这几篇文章实在是“新”得可以,其中是非颠倒,善恶不分,着实让人心惊。
    作文教学在语文能力方面的目的很明确,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这种能力永远是把“双刃剑”,如果学生的道德水平低下,是非观念错误,那么日后走向社会舞起这把剑来,恶化社会风气,毒害人们身心,其弊大矣。当前社会上许多没有一点点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良知的文人,为了追求个人名利而制造了大量精神垃圾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提倡创新的作文教学的目的,同样是明确的,相对来说更高一些。我们只有让学生在作文创新中,有着鲜明的是非标准,正确的价值取向,真实、真切、真诚、真挚地关注、感受、体察生活,颂扬善人、善行、善事、善德,崇尚美、热爱美、赞扬美、追求美,才能真正地实现作文创新的价值,体现作文创新的意义。
    第三、作文创新要注意顺应学生的天性,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应试教育之下,我们曾长期地忽视了作文教学的人文性,忽视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志向、情感、观念,标准划一地让学生“只见光明,不见黑暗”,“报喜不报忧”,“为赋新词强赞美”,让学生用“三大块”“五段论”的模式,千人一面众口一词地写些空话套话。学生被束缚在重重的规范之中,消磨了天性,失去了个性。欧洲文艺复兴的伟大成就就是建立在重视人的生存意义,实现人的自我价值的基础之上的。新形势下的作文创新也必须高举表现个性、展示自我的旗帜,让学生培养健康的价值观念和健全的心理品质。
    谈到发展个性,不少教师和学生总以为就是发展其个别的性格,体现其个人的价值而无视他人的、集体的利益。刘国正先生说:“把培养无私奉献精神同培养独立思考和发展个性对立起来是错误的。两者完全可以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他还举例说,孔子以恢复周朝典章制度,拯万民于水火之中为己任,而就在他栖栖奔走,到处碰壁的生涯中充分发展并展现了他的个性。屈原对楚国政治的黑暗与自己的遭遇感到极大愤懑,一篇《离骚》淋漓痛快地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屈原,个性之强烈使人有千古一人之感。
    由此可见,应试教育泯灭学生个性,作文创新要发展个性。我们不可再把培养四有新人作为一个口头目标,不可再以“奉命作文”“模式作文”把教育目标与学生活生生地隔离开,我们要使学生首先找到自我,发现自我,然后塑造自我。
    第四、要通过想像能力的培养,充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合乎事理、情理。

想像是在头脑中改造旧表象、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作文创新的主要途径,也是克服思想、思维、思路之定势,打破呆板、僵化之旧模式的主要方法。别林斯基说:“在艺术中,起着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像。”鲁迅在创造人物形象的时候,常常是“没有专用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学生在作文过程中,神思飞动,纵横驰骋,没有了束缚、羁绊,把自己的情感、意志,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以及自身积累了的知识,几者融会一处,展开想像的翅膀,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使作文具有创造性。
    但想像并不是胡思乱想,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以生活为基础。想像的丰富与否取决于对生活的观察和对宇宙万物的思考。如果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为高分数,对外界事物知之甚少,生活底蕴极为贫乏,那么,其想像力也必然十分苍白。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只有认真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多姿多彩地表现生活。
    想像必须合乎事理情理。“文革”中,不少“革命浪漫主义”作品可以说想像极为大胆、丰富,但因为不合理而成了文学史上的笑话。例如一首咏南瓜的诗:“一个南瓜像地球,藤儿扎在五大洲。如果把它摘下来,地球又多一个洲。”我们说,想像要尽量新奇,但不可离奇。例如上文说过的“雪融化之后,变成春天”的例子,其作者不是从简单的物质变化的角度来回答的,而是从冬雪之后春即到来的时节变化的角度来回答,新颖且合理。另一个广为人知的例子是:一个美国儿童拾到了一个巨蛋,其结尾让人来续。一个美国孩子续说,他们把蛋搬回家,后来孵化出来了总统里根。这种结尾,可以说想像得很奇,但笔者认为这只能说是胡思乱想的离奇,不合事理、情理。以此作为范例来提倡要敢于想像,只会是一种误导,到头来只会使作文创新成为什么都可以是而又什么都不是的玩意儿。
    第五、作文创新必然要打破定势与模式,但同时又要注重对形式美的追求。学生作文的定势与模式化往往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思想定势及模式化,或把先前储备的思想内容作为作文的基础和内核,万变不离其宗,或遇到主题、中心已定的作文,则选材又进入定势,翻来覆去是些烂熟的名人名事和救人救火的老材料。二是思维定势及模式化,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想像力匮乏。三是思路定势,例如用两分法来写议论文,正反对比,一分为二,什么时候说什么话,用什么词似乎都有规定,八股化。这种种定势与模式化最大最直接的影响便是使作文缺乏新意,立意老套,选材单调,表达死板、僵化,读起来味同嚼蜡。
    人们在打破定势与模式的同时,又往往认为对作文的形式美的追求可以忽略,以为“形式”就是“模式”,打破“模式”便应抛弃“形式”,这显然是错误的。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章要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平,就必须有文采,形式上有造诣。我们作文,如果议论肤浅空洞,叙事干涩罗嗦,写人苍白呆板,状景贫乏单调,抒情矫揉造作,说明杂乱无章,那么,文章必是面目可憎,让人不忍卒读。所以,我们必须追求语言的新鲜、生动、活泼,讲究行文的安排、布置,讲究写作技巧,只有立意深而新,构思巧而妙的文章才有价值。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zawenshoulu/161803.html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