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目标励志语_目标教学法在中考语文复习课中的应用

杂文收录 2025-09-1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目标教学教学过程 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过程,而复习则是巩固知识,提高智能和拓宽思维的有效手段。在中考复习中,语文科的知识具有多层次、覆盖面广的特点,采取机械的重复学习或简单的找漏补缺是不能奏效的。近几年来,笔者采用“目标教学法”进行中考语文复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分块检测,获取信息。

把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知识归纳整理成几大板块,复习每个板块前,设置适量的检测题对学生进行摸底考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检测题要有针对性,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掌握的程度,要在检测题中体现出来。例如“语法———句子”这一部分就要体现如下几个知识点:①按结构分类———主谓句与非主谓句, 单句与复句;按用途分类———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②区分疑问句中的设问与反问。③几种句式的变换。④划分句子成分,找句子主干。⑤判断复句类型。检测方法可以灵活多样,或口头问答,或书面练习;题型多样,或选择、或判断、或简答、或分析。通过前提检测,教师制定复习目标就有了可靠的依据,避免了复习时平均用力的毛病,同时,对学生也起到了提示与助学的作用。

二、明确目标,定向设疑。

在复习每个板块的每节课时,给学生定好学习坐标,让学生明确记住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甚至要综合运用哪些知识,建立起合理的、循序渐进的导学体系。复习时,将各部分知识归纳整理,精心设疑, 是引导学生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和学习达标的重要手段。例如:在复习“小说部分”这一板块时,整理成4个系列,即“鲁迅小说系列”、“古代小说系列”、“现代小说系列”和“外国小说系列”。在总体上设疑:4个系列的小说在体裁特点、题材内容、写作背景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问题的强烈兴趣。接着,乘势引导,深入设疑,提出每个系列中几篇小说的“同与异”的问题。这些问题平时授课过程中往往很少整理提出的,复习中提出有了新鲜感, 既达到了复习的目的,又深化了知识。带着探索性的问题,学生去深入地思考、比较、分析,在旧的知识内容中就会有新的发现,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三、讨论解疑,引导达标。

解疑,是复习达标的所在。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阅读、议论、辨析,归纳出正确答案。复习课讨论激烈, 发言踊跃。在这种气氛中,教师要注意诱发情感体验, 给各个水平层次的学生以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回答的问题应与其自身的能力和智力水平相符合,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设置“层次题”就是一个好方法。举例说,在复习文言文“说”(4篇:《马说》、《师说》、《爱莲说》、《捕蛇者说》)系列时,就“说”的文体特点设置了三个层次题:①判断老师对“说”文体的解释是否正确。②请谈谈“说”的文体具有哪些特点?③结合4篇课文谈谈“说”的文体特点。这三道题的难易层次是:易———较难———难,分别让差、中、优生回答,回答全部正确。知识掌握了,学生心情也愉快,任何一个层次的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自然,复习达标便水到渠成了。

从定向设疑到讨论解疑,起到了活跃思想、开发智力、深化知识、解决问题的作用。但还要注意及时小结,或比较、或推理、或归纳,把零散的知识串线,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层次化,形成一定的网络结构。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有利于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提高。

四、测评反馈,及时小结。

检测评价是复习课的重要环节,是检查复习质量的手段。测评题要覆盖各个知识点,同时,又要做到4个结合:难题与易题相结合,题目的同一与变化相结合,客观题与主观题相结‘合,知识巩固题与技能培养题相结合。检测方法可采用卡片问答、小组比赛、制卷小考、书面练习等。题型力求多样,根据不同内容来确定填空、选择、判断、简答、论述等。例如:在复习“事理说明文”系列后共设置了22道测评题。其中,基础题16道,提高题5道,难题(即能力发挥题)1道;选择题10道,判断题6道,简答题5道,综合运用题1道。采取个人抽签回答基础题和小组抽签讨论回答提高题、“各抒己见”答难题的方式,使全班百分之百的人得到了测评。通过检测,教师还要做好评价工作,及时小结,肯定复习的效果,找出达标不够的“点”,提出补救的措施。

                                                                                                                                           (作者单位:婺源县高砂中学)

                                                                           (摘选自《初中语数外教学》)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zawenshoulu/161801.html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