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思维能力的培养]语文新课堂应培养学生的5种精神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语文新课堂应培养学生五种精神
华蓥市高兴初中 张钧
《人生平台上的语文》的作者黄孟轲老师在绪论指出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育的本质——“语文是直根于民族文化精神的精神之学。”语文教育“要构筑学生文化精神的大厦。” 语文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精神情操,合理的语文知识结构,完善的智能结构,健全的思维品质没,扎实的知识功底和开阔的知识视野。语文教育应给孩子一个精神底子,构筑学生的精神大厦。随着新课标的深度推进,倡导“自主合作”学习的新课堂逐渐颠覆旧模式课堂,突显学生主体性,张扬民主风气,注重个体体验,实际上是在大力提倡学生的人格精神,敢于承认自己的课堂价值和生命存在。笔者以为在语文新课堂应培养学生如下五种精神:
一、人文精神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方法和模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价值的取向,人的精神的培养和熏陶。新的语文读本更注重人文性,突出学生个体阅读体验,强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思想与思想的碰撞。
语文教师应把人文精神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心理与灵魂等诸因素,最终全面地关注学生本身及其发展。树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在教学中做到六个解放:1.解放学生的眼睛;2.解放学生的耳朵;3.解放学生的手脚;4.解放学生的嘴巴;5.解放学生的思想;6.解放学生的空间。
二、独立精神
学生独立人格的出现是以独立的思考为标志的。现而今,由于“参考”“教辅” 在学生中满天飞,学生一遇到问题不经过思考就翻资料,抄答案对付老师;另外,教师课堂提问启发不够,也会导致学生思维不到位,从而出现“答非所问”,甚至冷场的局面。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品读文章,除了基础知识外,教师不应以标准化去量化学生阅读。“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生命体验的不同将直接会导致对文章品读深度的不同。
教师应该敢于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去探寻。因此更应该让学生重视课前预习,尽量先读出自我,读出问题。
三、批判精神
鼓励学生质疑课文,大胆找出课文中的问,题如在文章的重点难点处质疑,在文章的空白处质疑等,关键是形成质疑的习惯。如有学生在读《扁鹊见蔡桓公》时,认为“扁鹊没有履行医生救死扶伤的职责,不顾国家失君的大局而逃命”是不对;也有学生认为“扁鹊不顾及蔡桓公的体面,说话不讲究艺术,太直接不可取”。在读《宋定伯捉鬼》是后,也有学生认为“此鬼没有害人,是个老实鬼,而宋定伯却是太狡猾了”;在读完《古代英雄的石像》后,学生认为“石块的用途还有很多,作为石像只是用途之一,不应该否定,因为它也在为人民服务”。
要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应尊重学生的质疑,哪怕是我们成年人觉得幼稚的想法。但这至少表明他在承认自己的主体性了,敢于向自己和权威挑战了。
四、创新精神
素质教育是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在语文课堂上,如果学生发表的看法是千篇一律的话,那么也就注定了教师是这课堂上最大的孤独者,学生只是应声虫。因此教师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对课堂具有包容心,让学生敢“站”起来说话。
创新精神是指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愿望与态度,它需要人们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去激励和推动,因为激励可以使人发现自身的积极因素,从而产生自信。人有了自信,就会产生巨大的勇气和动力。所以,作为教师,对学生的“异想天开”不能泼冷水,可以从发散思维方向去培养学生,超越惯性思维,扩张想象空间;让学生投入到“语文生活化”的实践中去。
五、尚美精神
新课标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美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育人成材的过程中有其独特的作用。新版语文教材中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强烈浓郁的抒情色彩和优美深邃的意境,这些无不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
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其学科性质及特点决定了应该培养学生尚美的精神。教材中有许多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总是力求用准确、传神的语言作材料,把自己感受的事物通过真实、生动、包蕴丰富的形象呈现给读者。因此,语文教学必须积极启发学生进行审美想像,把学生引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中,才能真切感受作者所描绘的事物,达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从而深刻地体味文章的内涵。
让学生能够品词语品句、进入意境、学会初步鉴赏。体会到真善美和丑伪恶,在审美的体验中构筑精神空间,语文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要以美去滋润学生的心灵,以美去指点他们发现五彩缤纷的世界,最终达到人的精神世界发展和语文能力的发展同步。
参考文献:
①北师大出版社:《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001.9
②朱旦年《语文教学应倡导人文精神》2002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详细阅读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详细阅读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详细阅读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详细阅读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详细阅读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详细阅读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详细阅读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详细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详细阅读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详细阅读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