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语文教学应注意渗透审美教育

杂文收录 2025-09-0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安阳幼儿师范学校    魏常生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注意于字、词、句、篇的讲解,听说读写的训练,而对于在教学过程 渗透审美教育却不够重视。蔡元培先生曾说过:“凡是学校教育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语文学科的教材,其中文学作品占半数以上,与美育的关系就更密切。新颁发的《三年制中等师范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在教学目的里就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在“思想政治的要求”里又提到,要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祖国文学”。对所选的文章要求“有进步思想,有些艺术性较强、文字比较优美的,虽然有某些消极因素,但比较易于引导学生分析鉴别,也可适当选用。”所有这些规定表明:新大纲对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这种要求也正是依据现实的需要和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而提出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的追求愈加迫切。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思维敏捷、好奇心强,对社会上、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美,心中更是充满了憧憬。但是,由于他们知识水平和审美能力的限制,它们对美往往具有一种神秘感,这种神秘感很容易造成他们追求上的盲目性,以致于把许多假、丑、恶的事物,混同于真、善、美的事物。所以,充分认识美育的作用,加强对青少年的审美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鉴赏美的能力,已是一个具有很大现实意义的重要问题。

美育,作为美学和教育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交叉学科,其目的不仅仅是“陶冶情感”,它最主要的特点是培养青少年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并能按照美的规律增强自己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成为创造型的人才,以利于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古今中外,许多有时之士都很重视美育的作用,曾作过各种各样的论述。

古希腊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谈到:艺术教育是培养“城邦保卫者”的不可缺少的手段,并且并且是“心灵的优美与身体的优美和谐一致”,主张青年们“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象从一种清幽的境界中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它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培养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①

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学习,并不只是为着某一目的,而是同时为着几个目的,那就是:(1)教育,(2)净化,(3)精神享受。 我国近代的蔡元培先生则更进一步,他在一九一二年发表的《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里,明确地把美育作为整个教育的宗旨、发展方向和目标。

美育的作用,似乎并不能直接创造什么物质财富,但它却可以使人因认识了审美规律,树立了进步的审美理想,培养了高尚的审美趣味,加强了对美的感受能力,提高了创造美的能力,而使他们一辈子的内心充实,精神饱满,于是能不停地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生活。也正是从这个角度,郭沫若说它“虽然貌似无用,然而有大用存焉,它是唤醒社会的警钟,它是招返迷羊的圣笛,它是澄清河浊的阿胶,它是鼓舞革命的醍醐。”②鲁迅先生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③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恐怕这也正是中国古代美学家所讲的“无用”乃是“至用”。“至用”者,大用也。它能用美“统一人们的感情,并引导着趋向同一目标去行动” ④,这不是最大的作用吗?

蔡元培在他撰写的《美育实施的方法》中指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实施审美教育的三个重要途径。对学校教育,蔡元培认为,应分为普遍美育和专门美育。象音乐、图画、体育、文学是专门进行审美教育的课程。

在中师所学的各门课程当中,语文是占时最多、美的内容最丰富,也正是蔡元培认为可以而且应该进行专门美育的课程。从宏观到微观,它给学生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美的世界。多种体裁的课文,以生动、形象、优美的语言文字,多方面地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深广地刻画了社会生活的美,具体体现了语言艺术的美。

丰富多彩的自然美

学生通过一篇篇课文的学习,可以神游一座座山峦,涉足一条条江河,一次次领略山林河川之美。如 在《井冈翠竹》中,可以看到那多姿多彩的满山翠竹及其内蕴的美好情思;《醉翁亭记》更以高度简洁的语言点出了琅琊山的四季美景;《雨中登泰山》则另有一番诗情画意:雨中的山岚烟云,绚丽的黄锦,声喧势急的飞泉瀑布,各具情态的奇松,奔腾咆哮的松涛,变幻莫测的云海令人心旷神怡。许多课文描绘了姹紫嫣红的花之美。冰心的《樱花赞》把学生领进了花的海洋;而秦牧的《花城》中所写的广州年宵花市上,真是无花不美。课文中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所展示的自然美,渗透着作者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因而是更集中、更典型、更能激发学生美感的自然美。

深刻感人的社会生活美

课文对社会生活美的展示更为丰富而深刻,更能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铸造美的心灵。

不少课文反映了历代的人民英雄、民族英烈的彪炳业绩和波澜壮阔的群众正义斗争的场面,闪耀着人民创造历史的光辉和爱国主义精神,还有不少课文讴歌了深厚无私的友谊,纯洁真挚的爱情。《伟大的友谊》为学生展示了堪为人类友谊楷模的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笃情。《刑场上的婚礼》奏出了革命战士的爱情颂歌。既催人泪下,又令人感奋,启迪着青年学生去领悟爱情的真谛。林觉民在决心殉国的前夕写下的《与妻书》,交织着对妻子的至爱与对革命事业的赤城,倾注着恩爱夫妻的眷恋,生离死别的哀痛和为革命捐躯的豪情。

精妙的语言艺术美

课文中的美,归根结底是一种语言艺术美。

文质兼美的课文,它的语言艺术美体现在语言的表现之美,鲜明的形象美,各具特色的结构美,情景交融的意境美,竞放异彩的风格美等方面。

汉语,语言优美,语汇丰富,绘形摹声,表情达意,都很精细而形象,具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力。诗圣杜甫深谙汉字的音韵、旋律,看似普通的汉字,一经他巧妙组合,就会跳动出美的节奏,回荡起美的旋律。如他的《旅夜抒怀》,读起来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有着和谐统一的声韵、节奏美。即使是几个简单的数词,也能在诗人的笔下显示出无穷的魅力。“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把岳飞戎马倥偬的一生表现得淋漓尽致,将时间之长与空间的广袤联系在一起,造成一种令人神思驰骋的时空美和恢宏的气势美。

课文中的小说、散文、诗歌和剧本,塑造了众多的栩栩如生的形象,特别是典型的人物形象。作家调动文学语言的多种功能,以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对话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等多种手段,塑造出一个个典型人物,尤其着力于人物灵魂的刻画。鲁迅小说的最出色之处,就在于他揭示人物的灵魂之深。《阿Q正传》中的阿Q的麻木的灵魂,《祝福》中祥林嫂被侮辱被损害的灵魂,《孔已己》中孔已己被扭曲的灵魂,《狂人日记》中“狂人”觉醒的灵魂……均深深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对中师生来说,应特别注意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美。课文中的童话、寓言、儿童小说、诗歌等儿童文学作品,为儿童塑造了丰富的容易理解的形象。在这超越时空限制的形象世界中,小学生的童心可以自由驰骋,从中感知各种美的事物,受到美的陶冶,激发想象和创造,去追求美的理想。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因饥饿而死的小女孩,真的死了吗?死的只是她的躯体,那纯洁的灵魂永远活在儿童心中,激发他们对旧社会的憎恨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丑小鸭》中那受尽磨难和歧视的丑小鸭,也终于成为高飞远举的美天鹅了。

总之,语文课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这对于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造型人才,都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①选自《文艺对话集》第6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②郭沫若。《论国内的评坛及我对于创造上的态度》,转引自《文艺理论学习参考资料》(下),第1054页,春风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③鲁迅。《论睁了眼睛》,转引自同上第1050页。

④郭沫若。《文艺之社会使命》转引同上,第1055页。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zawenshoulu/161583.html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