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进行有效阅读教学_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张扬学生个性

杂文收录 2025-09-0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落在猫脚里的夜莺是唱不出歌来的

--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中……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对传统的语文教学的巨大挑战,它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自主体验,张扬学生个性。新教材试行一年来,我们一直在这方面努力着,现将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就教于广大同仁。

一、把想象的空间还给学生

孩子是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可过去几十年的教学,很多学生想象和创造的翅膀均被应试教育的枷索折断了。面对意境优美,气势恢弘的诗歌、散文,学生已丧失了审美的眼睛,有的只是对这些精美文章去离破碎的理解,生搬硬套的翻译。“一朵花上能看见春天”已成了古人离奇的想象。

新课标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到了空前的高度,这是对传统教育的极大挑战。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这样,课堂上不再满堂灌了。学生有了想象的时间和空间,思维更为活跃了。读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生可以跨越时空的隧道,走近杜甫,与他面对面的交流,细细品味他的忧国忧民情怀。读了《扁鹊见蔡桓公》,学生可以古今结合,自编自导创造既忠于原文,又有时代喜剧特色的课本剧……

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插上想象的翅膀,语文便更具有了灵性和活力。学生的个性在想象中张扬,显出灵动的智慧的火花。

二、把提问的机会留给学生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是自主探究的开始,有了自己独到的发现,思维就会闪现出智慧的火花。这时如果我们能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探究问题的热情便会空前高涨,就此,有教师认为“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并列举了这样一个实例:如对“全世界粮食发生短缺”这个问题的理解,各国孩子是大不一样的:非洲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饥饿,因为他们一直生活在饥饿中;欧洲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粮食短缺,因为他们一直生活在富裕中;美国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全世界,因为他们心中只有美国……仔细想想,说的太有道理了。

只有把提问的机会留给学生,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学生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如教学《生命  生命》时,我讲到对生命的珍爱这个主题,立即有个学生站起来问:“杏林子身患残疾,那她当初有没有想到过死呢?作者写这篇文章所选的动植物都是弱小的代表,这是不是作者自己的一种写照呢?”我当即表扬了这个同学,并鼓励他们,要想弄清这个问题,还要查阅相关的资料,结果课余不少学生泡进了图书室和微机室,搜集到了大量资料,很快弄清了这个问题。

在学了《夸父逐日》这一课后,学生灵机一动,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最后夸父的拐杖偏偏化作了桃林呢?”就这个问题,同学们进行了大胆的想象,有人说夸父是想让后来的人,口渴了有果子吃,不至于像他一样渴死;有人说自古以来,桃林总和水联系在一起,大概是夸父希望这地方也能出现水吧;还有人认为可能夸父的拐杖是桃木的……所有这些,无不显示了不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

三、把判断的权力让给学生

新课标理念下,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要实现与学生的真正对话交流,还需教师放开手脚,把判断的权力让给学生。学生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由于各自的积累不同,认识水平不同,在某个问题上可能会存在很多意见和分岐。这时,教师不妨把判断的权力让给学生,让他们通过各种形式的争论去追根求源,真正读懂,读透文本。

把判断的权力让给学生,还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体验,让他们在不断深入探究过程中学会怎样判断,品评人、事、物、理等。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独特的个性魅力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和完善的。

四、把表达的自由交给学生

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赞赏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的见解,适时把他们的新想法、新创意引向主动学习,主动发展之中,使学习的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过去在教学中,我们总喜欢按照固定的模式去实施我们的教学行为。为了完成每节课的任务,更多由学生说的成为老师个人包揽。有时一节课,学生难得有动口的机会。长期下来,学生思维迟钝,语言干瘪。

“落在猫脚里的夜莺是唱不出歌来的”。如果课堂上我们对学生限制过多,指导过细,学生就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只有给予学生表现自我的自由,给予学生必要的解放,学生才有可能自由表达。如在每节预习课后,我总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侃”。侃自己的疑问,侃自己的收获,侃自己的感受,侃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等。在学生侃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发现他们有许多惊人的见解,是我不曾想到的。

实践证明,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喝彩的。也正是在这种开放式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学生的能力有了明显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zawenshoulu/161402.html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