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进课堂]巧用方言进行作文训练

杂文收录 2025-09-0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写作生活化探索之一

厦门市诗坂中学  李伟捷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尤其在广大的农村乡镇中学,一些写作差的学生“谈文色变”,无话可说,无文可作,写作时只能东拼西凑,勉强成文,大部分同学只会人云亦云,落入俗套。诚然,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基础薄弱,缺乏兴趣,见闻不广,缺少生活的积累,缺少对生活的观察等。然而,我在长期从事农村中学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写出的作文不仅存在着“不真”的一面,即“假话、空话、套话”泛滥;更存在着“不顺”的一面;也就是说,学生的语言表达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这是由于受“母语方言”习惯势力的影响,使学生不自觉地将方言成分渗入自己所说的普通话中去,即出现了所谓的“地瓜腔”。这两方面的因素制约着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扼杀着学生的写作热情,学生写作缺少“活力”。当然,学生写作的热情不高,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应付老师,而不是为了个人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或是为了某种生活需要,显然,没有用心经营的文章决不会是一篇好文章。因此,写作中应重点解决写作内容生活化问题,使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实用性更强一点;还要激发学生写作的“活力”,即用其最“鲜活”的、最贴近其生活实际的形式,扫清文字表达障碍。在实际的写作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加强生生间的交流体验,并通过最擅长的语言表达方式切磋砥砺,闪出思想的火花,从而感悟到写作的真谛,促使学生写作时由搜肠刮肚到“我口说我心”,让学生将作文当作倾吐心声的载体。

在写作生活化的教学过程 中,我重点针对写作训练“形式”的生活化进行了一番实践。当然,这种“形式”的训练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中重作文技巧(诸如不同文体的写作套路、开篇几法、结尾几法等)的训练。本文所探讨的生活化的“形式”是指用于交流、表达的“语言”,是文章实现交流的外部表现形式。因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语言,当语言作用于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时,它是认知事物的工具。现在学校教育采用的教学语言是以北方方言为代表的普通话,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民族共同语的普通话,已经得以推广,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就农村中学而言,尽管教学语言也是普通话,但学生日常交际语言却是方言,毕竟“母语”(当然,这里所讲的“母语”乃是狭义的母语,即区域性和部族、群落性话语,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是学生最擅长使用的语种。

方言可以反映人们思考和理解世界,有助于学生表达某些概念和思想,利用方言作文法,有助于学生把生活中的“内容”用贴近生活实际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有效解决学生作文中的表达关。学生没有了语言表达障碍,写作热情自然就高涨起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就会关注生活,最终达到“曲线救‘国’”的目的。学生既解决了语言表达的障碍;也了解了方言和普通话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普通话的推广。

利用方言进行写作训练,一般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步骤:

(一)、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一再强调了“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然而,学生作文“不真”、“假作文”已经不是零星的个别问题,而是一个普遍的写作现象,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生活积累,这种“无米”的窘境,又怎能让“巧妇”们有所作为呢?刘国正先生曾经说过:“……脱离生活,写就变成无源之水,技巧就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而与生活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

学生处在一个资讯时代,为何又会造成生活积累的不足呢?究其根源,乃在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往的教学重形式,轻内容,写作脱离生活,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违背了学生学习语文和认识发展的规律,为了应试,学生日常写作训练的重点都围绕着作文形式的训练,忽视了内容的真实性、生活化,以致于写出的文章言之无物;抑或是华丽辞藻的简单堆砌,仅作无病之呻吟。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因势利导,利用学生这种“急功近利”的应试心理,通过考试及训练的命题的指向生活,把学生注意导向对生活的关注,从而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增加生活积累。比如,命题要求靠近生活,贴近生活,就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让其再现熟悉生活的情景,从而解决“活水之源”的问题,学生写作时就不再出现“挖空心思无觅处”的窘境。

我在教学中根据农村学生的生活特点,要求学生课外去体验生活,观察生活;例如,根据农村办喜事或丧事的独特风俗,我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记录过程,甚至是每个细节。学生对于这样的生活观察任务,均欣然接受,认真投入到这样的活动中去。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让学生分别完成一篇作文,角度可以任意选择。结果,此次作文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作文中或有声有色地记录事件;或挖掘出此现象透露出的深厚的地域文化风俗;或从铺张浪费、简化红白事方面谈开去……学生写出的作文角度多、新,观点也较深刻。比如,一位原本作文水平一般的同学在《大伯的葬礼》一文中,以一名旁观者的身份,重点描写了出殡前的告别仪式上人们的各种“表演”,人物刻画可谓入木三分, “……至亲者的号啕大哭,涕泪交加;而本家族的人则在一旁抹抹眼角,擦擦不曾流也不想流的眼泪……”;一些同学则从农村办婚事铺张浪费的角度,用一些诸如鞭炮伤人的例子引人深省,进而呼吁移风易俗,议论深刻。

因此,只要训练或命题靠近生活,学生就自然会关注生活,积累生活。

(二)、回忆

学生根据作文训练的具体要求,回忆再现现实生活中的相关内容,像这样的影像整理法,学生再现的画面或多或少,或清晰或模糊。通过此训练,可为接下来的写作做好准备。

例如,在《我最感兴趣的一件事》的作文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从自己以往的生活中截取一个片段,通过回忆,在脑中梳理出事件的始末。这样的作文训练,学生有了重新审视自己生活的机会。有的同学回忆到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在暖暖的冬日下,帮奶奶数着白发,从而引出了一个温馨的故事;有的回忆到……

回忆让学生学会了感情的投入,他们尽量回忆自己的往事,而不再是挖空心思“奇思妙想”了。

(三)、口述整理

学生通过回忆整理,把在脑海中的熟知的生活内容,尝试用最擅长的语言——方言口头表达出来,然后自行用文字表达出来,尽管经口述整理的文字不太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但是,一篇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作文就在学生自信的口述整理下展现出来,从而解决了原来学生写作时无从写起的弊病,让学生感觉到写一篇文章原来就像自己生活当中独立思考问题或与人交流对话一样轻松自如,克服了学生写作的心理障碍。

如,一位学生在《我最感兴趣的一件事》作文中,写到最感兴趣的是钓鱼,尽管题材老调,但只要能写出真实的生活感受,也应该受到鼓励。他叙述到钓鱼过程中最难忘的是鱼儿快上钩时的那一瞬间,他用方言口述整理如下:“……我最高兴的是鱼吃钓的时阵,伊阵,看照还未真正上钓,还要等下去,等浮钱完全沉到水里,这时,动作要迅速……”等,我发现,学生叙述的经历生动、完整,这样的方言口头表达对于学生来说游刃有余,学生充满了自信。

(四)、修改

学生经过口述整理出来的文章毕竟是以方言语法为表现形式,它更多的是原汁原味的用方言再现生活,它仅仅实现了写作时的从“无”到“有”的飞跃,是成文的第一步。最后,为了达到用共同语推广、交流的目的,还需要对整理出的文句加以修改,使之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因此,需要让学生明确方言(闽南语)和普通话在语法上的主要区别,在训练过程中不断纠正自己的方言习惯,渐渐让学生过渡到以使用普通话为习惯。

闽南语和普通话在语法上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有无句

闽南语中的动词“有”与“无”(毛)用得比较多,学生在口头表述的过程中,大量地运用了这样的句式,如果学生掌握了这一规律,将有助于规范普通话的表述。

“有无句”若从其组词成句的方式上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有”和“无(毛)”作为动词的前加成分表示动作的完成或未完成,其功能相当于状语。如:“伊有食”(他吃了)、“伊无(毛)食”(他没有吃);“伊有来”(他来了)、“伊无(毛)来”(他没有来)。这种由“有”和“无”+动词构成的偏正结构,有时还可以用来说明事物的性状。如:“即款布真有洗”(这种布很耐洗)。

②“有”和“无”还可以作为动词的后加成分,表示某种动作行为达到或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功能相当于补语。如:“我买有册,伊买毛册”(我买到了书,他买不到书),“我看有,伊看毛”(我看到了,他看不到)。

③“有”和“毛”又可以作为形容词的前加成分,可起强调、修饰的作用,有时又可以兼表完成与未完成时态的意义。如:“涂胶扫有清气”(地板扫得干净\地板扫干净了)。

④“有”和“毛”还用来构成疑问句。由“有+动词或形容词+毛”构成的疑问句,如:“伊有带雨衫毛?”(他带了雨衣没有?\他带了雨衣吗?)

2、被字句

普通话中“被”是纯粹表示被动的介词,而闽南语中的被动句式里经常用的是“互”。如“伊互人拍了一下”(他被人打了一下)。

3、把字句

闽南语中的“将”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把”,表述时只要把“将”换成“把”就可以了。如:“将门关起来”(把门关起来)。

4、比较句

闽南语中的比较句除了采用普通话中的“甲+比+乙+谓词”的结构方式外,还可以用“甲+较+谓词+乙”的结构方式。如:“汝较乖伊“(你比他乖一些)。

(五)、润色法

一篇好的文章不仅要求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还需要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最终它还要通过语句的修改和润色,使文章语句达到文从字顺的艺术效果。因此,可让学生反复阅读自己初稿,在原作的基础上对文字加以修改润色,删除那些与文章情感、主旨等不太符合的枝蔓,并在必要的地方添加一些照应、过渡的语句或关联词,使文章的语句更为优美、思路清晰、语脉畅通,最终达到文质兼美的效果。

例如,根据以上同学的口述,我引导其用普通话的语法规范去修改,并重点描述当时的心理活动。经指导,学生修改润色如下:“……我最兴奋的莫过于鱼儿快上钩时的期待感,……看到鱼竿的浮标抖动了一下,我悬着的心也随着抖了一下,仿佛一下子掉到水里去了;这时,你可别上当,鱼儿也有狡猾的时候,它是在试探动静呢!可得比比谁更有智慧、是更有耐心。最终,鱼儿贪婪的欲望收起了它的小心,它一口吞下了鱼饵,这时,它才意识到了危险,忍着撕裂般的疼痛,拼命的往深水处窜,然而,它终究逃不出我的手掌心……我终于真正体会到了‘钓胜于鱼’的道理了。”

这样,通过修改、润色,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呈现出来了,看着经过口述整理最终修改润色而成的“力作”,学生有了成就感,写作自然就有了信心,学生也渐渐地成了生活的有心人。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zawenshoulu/161375.html

  • 【她让我感动的作文600字】她——让我感动

    学校操场,欢声雷动,人山人海,1500米的赛跑就要开始了,跑道两边学生们一个挨着一个,站成了一道又一道的人墙。同学们手舞着小旗张望着,期待着。“1500米赛跑现在开始,各就各位。”裁判员举起了红色令旗,“预备——嘀!”一声哨响,一个矫健瘦巧的身影从我身边一掠而过。“任国敏,加油!——任国敏,加油!”...

    发布于:2025-09-03

    详细阅读
  • [阅读课外书总结]课外综合阅读的实施总结

    2004年我校加入湖北省综合阅读课题组,我班也成为实验班级之一。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增加知识,提高修养,陶冶情操,学会处世,培养良好的心态,形成独特的风格。要很好的实施综合阅读首要的任务就是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学生的课外综合阅读。实施综合阅读方案之前,我亲自设计表格在班上...

    发布于:2025-09-03

    详细阅读
  • [立足教材文本提高写作水平的研究报告]立足教材文本 实现有效习作训练

    立足教材文本 实现有效习作训练[内容摘要]:把写作教学适当地渗透到阅读教学中,立足教材文本,有效训练之;适度延伸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探究。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体验联想,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二、改变形式,想象创新,不拘一格,启发学生开展多向思维。三、拓展主题,联系实际,引导感悟,提高学生...

    发布于:2025-09-03

    详细阅读
  • [柴桑是现在的什么地方]柴桑奇人 浔阳大隐――浅论陶渊明的心路历程

    柴桑奇人 浔阳大隐―――浅论陶渊明的心路历程庄晋玲 邱明波提要:陶渊明个性刚直,坦率,不合群,不适世。他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于是,他选择了归隐之路,创作了许多不朽诗篇,成为我国诗坛一代宗师。陶渊明的一生大致经历了“大济苍生”“独善其身”“慷慨悲歌”三个阶段,即心路历程三阶段。本...

    发布于:2025-09-03

    详细阅读
  • 浅谈初中语文作业布置|浅谈初中语文趣味作业 设计

    浅谈初中语文趣味作业 设计—2005jqp 新丰三中 江平趣味作业 ,可提高学科的凝聚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作业 的目的。因此,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科而言,趣味作业 的设计尤为重要。根据当前教育的发展趋向及青少年的求知特征,初...

    发布于:2025-09-03

    详细阅读
  • [新课标导学2020版成才之路高中]新课标导引下的语文跨学科学习—《我的眼,我的心》案例评析

    新课标导引下的语文跨学科学习 ——《我的眼,我的心》案例评析 ●需要探讨的问题:怎样落实语文的跨学科学习。 ●课堂描述:《我的眼,我的心》是面对八年级学生的一堂新课改研讨交流中的语文活动课。八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已具备了一定的判断能力和鉴别能力,他们常常在关注社会、思考...

    发布于:2025-09-03

    详细阅读
  • 洋思教学经验|学习洋思经验 创新课堂教学

    学习洋思经验 创新课堂教学 在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我校根据实际,积极推行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校与当初的洋思中学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也是我们每年选派教师去洋思学习,尝试洋思经验的根本所在。下面我就洋思经验在我...

    发布于:2025-09-03

    详细阅读
  • 语文教师教学工作计划|语文教师与情感教学

    农六师五家渠一中 苏新华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心理现象的客观规律的科学,教学离不开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情感从审美感受的角度讲,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从语文学的角度讲,情感是指教师为再现文学作品的意境,形象的洋溢于讲台的感情、激情;是学生领悟作品精妙的情感体验;...

    发布于:2025-09-03

    详细阅读
  •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厦门一中初中语文新课标新教材实践感悟

    把课堂还给学生---------------厦门一中初中语文新课标新教材实践感悟厦门一中 黄小娟去年秋天,厦门地区和全国37个地区率先进入新课标新教材的实当中,面对新教材,面对课改的大气候,厦门一中初中语文教研组改变教学策略,调整工作思路,我们的主要做法是:1、观念入手,做到五个转变:变教师为本...

    发布于:2025-09-03

    详细阅读
  • 网络攻击的载体|利用网络载体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研究

    9:36:12利用校园网络载体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研究 宁波市鄞州区钟公庙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网络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今天的学生都已习惯于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娱乐、交流和学习。网络上无限自由的空间和超现实的虚拟世界强烈的吸引着追求自由、独立和个性的当代青少年,网络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

    发布于:2025-09-0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