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_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8-2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全册教材简析1、主题单元。 “园丁之歌”    “自然的奥秘”   “故事集锦”    “无私奉献”   “祖国各地”    “百折不挠”    “走进名著”高林生老师说解读教材是一种上有课标,下有学生,中间有文本的活动。感觉这种说法很是精妙。因此,下面的所有教材解读都必须要沿着这条思想的轨迹前行。2、本阶段的训练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1.提高默读速度,学会浏览。    2.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    3.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4.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文章。3、篇章分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九)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读书做笔记,二是学会使用工具书读书做笔记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这个习惯我目前也在使用,它可以起到博闻强识的作用。从教材的编排来看,做读书笔记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写读后感,二是做读书摘抄。我平时给学生做的摘抄比较多,一般是先阅读后摘抄的再复习运用的。我感觉引导学生做摘抄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摘抄与学生平时语文学习的紧密结合性。不能平时摘抄归摘抄,语文学习归语文学习,这样不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要让学生的语文摘抄直接服务于学生的语文学习。2、注重对学生摘抄的评价。学生辛苦做了摘抄教师该如何评价?首先要确立评价的目的,那是引导学生感受摘抄的妙处的。所以,评价要注重启发引导的功能!读后感教师可以与课外阅读辅导结合起来搞,让学生真正能够读透书本。学会使用工具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那么多的工具书,然后开展一些查字典的比赛。记得我初中时候老师开展了一次查字典比赛到今天我还记得。第一单元教材的编排没有看出很严密的体系,教材倒有一种复习前面内容的意向在这里面。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尽量把教材教得有体系一些。《师恩难忘》我觉得这篇课文的教学应该抓“难忘”二字,什么难忘?师恩。师恩为什么那么难忘呢?主要是老师编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来教育我,让“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要抓住田老师所编的故事对我的影响来引导学生体会田老师的教育对我的影响。课后作业第二、三题教师应该抓住,让学生细致体会。又:田老师的教育方式对我们也是很有启发的,为什么我们现在的语文教育反倒不如一个小故事来得有吸引力?真是咄咄怪事!可见,现代语文课堂的繁文缛节太多了。再又:我们应该读一读回忆老师的文章,看看别人是如何做老师的。《陶校长的演讲》这篇课文很是实在,主要就是讲了陶校长的四点要求。掌握这篇课文的大意是教学的重点之一,要让学生明白有哪四问,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四问。重点之二就是学习陶行知的语言,他讲解得是多么的通俗易懂啊。用一些问句的形式,用一些假设,有深入透彻的说理,也有浅显易懂的比方《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歌很有哲学意味。“不遇”是一种意味,本身要找的人是隐者;其次,身在此山中,存在也是一种意味。他是隐者,我们看不到,但是,他又是存在的。这恐怕只有从哲学的角度来讲解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但教给学生不要这么繁复,让他们明白这样一种意境就可以了。《所见》是一首很有童趣的诗,描写出了孩童的天真。不过最有趣的应该是他闭口立之后在想什么呢?一比:前面的表现与后面的表现进行对比,二想,孩童想什么呢?其实,诗歌的最后两句不妨换一下位置:忽然闭口立,意欲捕鸣蝉,可能更有意味一些。习作一主要要求学生抓住教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的一两件小事来写,要写得细腻感人。幸好,这里有课文作为范例。练习1中的语文与生活安排了两个情节:写儿童诗和背诵描写风的古诗。写儿童诗因为是续写难度不是太大,但是,教师在此处不妨教学生写一写儿童诗背诵带“风”的诗句,对学生来讲应该没有多大的困难,但是教学在学生背诵之前可以多补充一些含有“风”的诗句,让学生多积累一些。诵读与欣赏中编者给学生编排了一首诗歌,这首诗歌的特色很是鲜明。诗后编者还附了一个问题,“诗中有画”,如何看出画来?我想问一问的是:小学诗歌教学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目的究竟在哪里?学会请教,这个口语交际训练主要是让学生如何把话说得体,学生应该不存在问题。第二组课文与课文之间的关系就比较密切了,第二组课文可以按照主题的样式进行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篇课文是一个号召:让我们一起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打开大自然绿色课本的例子:法布尔的故事;《变色龙》这篇课文给我们讲述的是观察变色龙变色的经过;《金蝉脱壳》讲述的是作者观察蝉脱壳的一个过程。《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是一首写得很是意气风发的诗歌。诗歌语言欢快,内在结构严谨,是一首好诗!不过,要把这首诗歌教好倒要花上一番功夫。因为这首诗和古诗又不一样。教这首诗歌还是要从诗歌的语言入手,从诗歌语言背后的意蕴入手。什么是意蕴?怎样帮学生把握住诗的意蕴?装满昆虫的口袋》写的是法布尔小时候的事情。但是,作品中将父母作为与法布尔相对立的角色描写我觉得有些不妥当,是不是法布尔的父母真的是这样?《变色龙》一文写了可爱而又迷人的变色龙。相信学生在初次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是充满兴趣的,但是,当教学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学生可能就没有那么大的兴致了?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兴致所在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金蝉脱壳》一文写得也是极其生动的,作者把金蝉脱壳的整个过程写出来了,很是吸引人。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看学生的表达。现在语文教学过多的是对教材人文体验,但是,语言文字的训练是语文学习的根。我要多做一些关于语言文字训练的课例。习作2是作者观察一种小动物然后写下来,在这里,教材的要求更为明确了,要求学生“先观察它的外形,看看每个部分有什么特点,再观察它的动作。观察动作要仔细,要有耐心,有时要反复观察。比如小鸡吃食,公鸡打鸣,鹅鸭凫水,猴子嬉戏,鸟儿飞翔等等。然后把动物的外形和动作写下来。为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可以适当地打比方。当然也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像如此详尽的作文写作要求是很难看到的。练习2的语文与生活主要是歇后语的练习。首先是歇后语的积累,其次是歇后语的运用。读书与积累的内容是三条关于观察的格言。其实,这三条格言可以放在本组教学之前进行教学。想想说说是想象补充画面然后再说一说。这里要注意方向的把握,学生喜欢讲说一些可能登不上大雅之堂的东西,教师要注意引导。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语文要引导学生发现美的东西,但是,当课堂上出现不美的东西的时候教师该如何引导呢?第三组是一些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之类的内容,比较杂,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每篇课文都独立为一个主题进行教学。《成语故事》主要将这两个成语还原成故事的形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与记忆,这两个成语故事的教学比较简单,可以读给学生听一听,让学生说一说自相矛盾的表现主要在哪里?滥竽充数的表现在哪里?画龙点睛的表现在哪里?这三条成语的道理又在哪里?本篇课文教学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一个成语故事会,讲讲自己所知道的成语故事。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办一期关于成语故事的手抄报。《推敲》这个故事主要讲述的是诗人贾岛对诗歌语言的考究上,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比如官权思想,等等。这里,教师少引导学生去考察这样一些内容,教师倒可以引导学生多掌握这样几个关于推敲词语的典故。不知道学生对这样的文本会有什么样的解读?《嫦娥奔月》是一个神话故事,对嫦娥奔月的故事有好几个版本。教材使用这个版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中国神话传说的美丽,体会乡亲们对嫦娥思念的原因。本课语言训练的点是课后作业第四题,体会重叠词语的用处。《读书莫放“拦路虎”》不知道这篇课文放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很是突兀。这篇课文可以放在讲勤查工具书的地方讲解。两篇《伊索寓言》比较简单,引导学生体会伊索语言的结构特点和语言特点。《我读书我快乐》给学生推荐的是伊索寓言,其实,教师还可以将其他几大寓言推荐给学生阅读,比如克雷洛夫寓言,等等。《习作三》写“秋天的树叶”,可以让学生写树叶贴树叶画树叶,让全班学生一起写一部不树叶宝典,激发学生作文训练的乐趣。《练习三》中是关于京剧《红灯记》,让学生体会红灯记的语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也学学这个京剧的唱腔。《通读与感悟》可以作为平时的小练笔。这样的练习模仿性比较强,学生练习容易出效果,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多进行这样的练习。《学会拒绝》现在的学生比较会拒绝,这个项目不存在问题。但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文明用语。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我感觉最难把握的还是教材的语言训练点的落实和教材人文情怀。第四组三篇课文分别讲述了三个人物:邓小平、高尔基、恩科西。《在大海中永生》这篇课文一切景语皆情语,要让学生从这些语言中体会我们对邓小平的深切怀念。对课后作业第四题感到这道题目出得不好。要让学生理解邓小平就有必要补充关于邓小平的相关资料,我个人觉得可以在“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向……”为什么作者要这么写,显然是邓小平的足迹遍布祖国大地,世界角落……《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表明的是一个道理“给”永远比“拿”愉快。课后作业第三题其实是读书积累做摘抄。《爱滋病小斗士》这是一篇新的课文。这里所隐含的主题其实是很深远的,是世界性的。目前,世界人民正面临着这样一个重大的问题。这是一个灾难,对于这场灾难,每个人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其实教师可以以这篇课文为突破,引导学生浏览一组课文,关于人类面对具有世界性灾难的表现。《习作四》是写一写自己的心理话,教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平时教学中有很多的缺憾之处,教师也可以写一写对学生的歉意,对教学的缺憾。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练习四中的语文与生活是关于错别字的练习,教师可以把学生在作文中的错别字全部梳理出来,让学生订正。诵读与积累》的内容可以放在教学《成语故事》后进行。《小小新闻发布会》应该在每天早晨引导学生进行,帮助学生扩充视野。第五组课文是一组写景的美文。《鼎湖山听泉》作者以游踪为顺序,从眼、耳、心等入手写鼎湖山的泉,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候除了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的语言,感受鼎湖山泉水的美妙外还要学会作者是如何来描写鼎湖山的泉水的。高林生老师认为这篇课文要教得像高年级的课文就必须教学生学会作者的表达。《黄果树瀑布》体会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瀑布,各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准确与美妙。《莫高窟》重点也应放在作者的表达上,就如课后作业第四题一样,要求给课文编写段落提纲。《习作五》写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注意把事情写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教材画了四幅图,主要是引导学生写出自己内在的感受。练习五中语文与生活要把句子写具体,其实,这样的练习应该提前。诵读与积累是一首小诗,让学生学会朗诵。设计一条公益用语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电视、广播中去发现公益用语,然后再设计。第六组课文谈的是人们如何坚持不懈地努力进行发明创造的。《天火之谜》讲的是富兰克林的故事,这篇课文的语言训练点是分段概括段意,体会的人文思想是富兰克林的敢于发现的精神《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个故事颇为震撼人的内心,这是因为作者的表达,比如说作者通过列数字的形式,等等。这篇文章的教学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关键词语的意思,比如课后作业第二题。《诺贝尔》讲述的是诺贝尔发明炸药的故事,教师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滴水穿石》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文章通过例举了一些人的事例来证明滴水穿石的精神,引导学生体会这样文章的写法。《习作六》是根据图画,想象并编写故事练习6的语文与生活是看一段话然后谈感受。诵读与积累是分角色朗读一篇童话。健康小顾问倒是一个可以搞上街的语文实践活动。《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本篇课文中的词语,体会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引导学生读一读水浒《少年王冕》是《儒林外史》中的一篇文章,教师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描写体会王冕的为人。《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教学时教师要引导注意把握文章和诗歌的链接,什么时候该链接,什么时候不链接,教师的教学要有度《清平乐》是辛弃疾所写的少有的一篇乡村生活的诗歌,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所描写出的平静的画面与情致《习作七》是一组命题作文,题目下有具体的提示练习7的语文与生活是让学生了解一些朝代诵读与积累是描写水浒的一组成语,可以在教学《林》一课进行组合教学。水浒故事擂台赛学生会比较感兴趣。匆匆浏览了一遍本组的教材,感觉本组教材既有限定的内容同时也给教师的发挥提供了一定的空间。教师所要做到的就是在完成语言训练的同时做好语文教材的拓展作用。因暑期中也读了人教版教材第九册,所以整体感觉苏教版的教材比较灵活,那么教师该从教材的哪些地方入手来自主开发呢?这还需要多多思考。两个问题。4、第九册教学总目标: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学习习惯。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继续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培养朗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的习惯。继续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能够当众说话,声音响亮,态度大方,养成爱护学习用品的习惯。继续学习写钢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并养成习惯,培养预习课文的习惯。继续学习写毛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并养成习惯。继续培养留心观察的习惯,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读书做记号的习惯。培养写日记的习惯,能够做到爱护图书,并养成习惯。培养读书做笔记的和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汉语拼音。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 识字写字。准确认读者来信265/260个生字。能够按笔顺正确默写生字节169/173个。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写匀称。继续练习用钢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继续练习写毛笔字,写得端正,纸面干净。口语交际。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或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能当众说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态度大方,有礼貌,讨论问题能主动发言,说清楚自己的意思。阅读。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继续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初步养成预习习惯。能阅读程度适合的少年儿童读物,了解主要内容。习作。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造句。能理顺次序错乱的句子。学习有顺序地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出文从字顺的短文。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问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省略号、认识破折号。学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5、教学设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九)教学要求: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平时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2、使学生懂得平时要认真,持之以恒,形成良好习惯。3、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使学生了解小学阶段应哪些工具书和为什么使用这些工具书。4、使学生逐步养成做读书笔记和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做读书笔记时要专注、认真。训练学生查工具书解决读书时的实际问题。逐步养成做读书笔记和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教具准备:高年级优秀作业若干。每人准备好读书笔记和卡片。准备一些工具书:《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平时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2、使学生懂得平时要认真,持之以恒,形成良好习惯。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1、老师想讲一个有趣的故事,请同学们听完后告诉大家,你明白了什么。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2、故事:从前,有人叫汪得净的人,非常喜欢读书,而且态度很认真,分析起他人的文章来头头是道,朋友们都很佩服。他有一个缺点,就是懒得动笔墨,不愿写读书笔记。有一次,他看到一首诗,认为写得特别好,就认认真真地研究了一番,把这首诗记在脑子里,准备适当的时候介绍给朋友。一天,朋友来看他,他就,两人月前读过一首咏虎的诗,虽然只有四句,却把老虎写活了朋友请他说出来听听,他想了想,说:“第一句好像是什么什么虎,第二句大概是什么什么苦。”朋友不满地说:“既然前两句忘了,就说后两句吧。”他抬起头,来回踱着方步,好半天才说:“第三句真是忘了,好在第四句记得明白些,是狠得很的意思。”3、学生说说听了故事后明白了什么。4、引导学生谈谈读书笔记的重要性。5、小结:读书做笔记可帮助我们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积累资料,因此,我们应当养成读书做笔记的好习惯。二、指导观察,适当讲解做笔记的方法。1、指导观察第一页的图。上面一幅图上的同学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老师在干什么?说说黑板上写了些什么。“不动笔墨不读书”什么意思?下面一幅图上的女同学在干什么?、态度怎样?圆形特写图上有什么?这告诉我们,读书做笔记要准备好哪些东西?2、指导观察第2页和第3页的通版图。第2页上的图中,同学们在哪里?干什么?你觉得他们的态度怎样?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第3页下面的图上画的是什么?看了这幅图,你明白了什么?第2页和第3页的读书笔记,分别是读后感和摘抄。3、讲授做读书笔记常用的方法。①摘抄。②编写提纲。③写读后感。三、引导学生谈谈收获。怎样做读书笔记           积累资料的方法人各有异。但最基本和常用的,莫过于做笔记。笔记可不拘体例。不限长短,内容庞杂,形式多样。然而主要是这样四种方式:             摘录式。这是使用最多的一种方式。主要摘录书籍、报刊、杂记、调查报告、文书档案中,与自己学习钻研内容有关的原始材料。比如你自修文科,便可摘录有关的学习资料、重要文章、警句格言、词语典故等。如果学理工科,就得摘录有关文献、重要的结论与证明、独特的技巧,等等。这样便可备你不时之需。             提要式。即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对文中的某一观点、事件、情节或某一章节、定理等,进行分析、归纳,用自己的话把其内容、要点写出来。这不仅可备忘、备查,而且可训练你的综合、概括能力。列宁的哲学笔记,有很多就是采用的这种形式。如《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一书摘要》等著作。而且他对摘录内容,还往往写出自己的意见、批评或注释,以及自己独创的符号和评注。比如“注意”“说得对”“辩证的精华”等提示性简明字样。明确地表明了列宁对某段论述的意见或批评。提要应力求简明扼要、脉络分明,最好以某一主线展开。如,历奥可突出主要人物及其作用.重大事件及其影响。也可用列表法使其内容一目了然。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心得式。记下的是对某一问题思考的心得。如李贺的《史纲评要》,脂砚斋的《重评石头记》,皆是这样的著作。心得也可以是礼记、体会。札记多为旁征博引,辩证考订;体会多为引申阐发、借题发挥。沈括的《梦溪笔谈》,茅盾的《读书札记》,马克思的《数学手稿》,就是用的这种方式。这是写笔记的一种高级形式,要求有更多的个人创见,难度也较大。但它却是创造的半成品或完善的精制短篇,一旦需要时,就可组织起来,使之成为有价值的作品。写这类笔记,要特别注意捕捉生活中的火花.自修理工科则应注意抓住学习研究中所碰到的难点和问题。有些重大发现,往往是由一个简单的疑问开始,经过冥思苦想或从某一点上受到启示的。对任何一点良好的思索。那怕是一丁点都不应放过,并把它及时记下来,很可能成为你作出成就的关键。    索引式、即写下有关的论文题目或书名等。在阵习中可能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看到某些东西感到十分有用,但内容却太多,上述三种笔记法又都不易采用.或者是这个内容,你本身就有这本书,所以也不必采用上述方法。但是往往到要用这个内容时,你却忘记了或找不到了。诸如此类问题,只要搞好素引,便可顺手拈来。自学成名的史学家陈垣曾说:“教学和研究要从目录学入手”,“目录学就好象一个账本,打开账本,前人留给我们的历史著作概况,可以了然”。所以,平时应把所有的资料,按照内容本身的性质搞出一个索引来,以备查用之便。   上述四种与笔记的方法,可视各人的爱好、条件而定。至于书与格式,记在笔记本、活页张、卡片、纸条上均可。如果是自己的课本、书刊,那么写在天头、地脚、篇末、段尾都行。也可在书中作些符号或标记。总之,各种方式均有所长。但从使用价值来看,采取做资料卡片的形式更好些。做卡片请你注意几点:    一是每张卡片最好只写一个问题,一个事例。这样既灵活,又不乱,便于分类整理装订成册。    二是每张卡片须注明资料来源、书名、篇名、版本、卷首、页码等,便于查找。    三是随着学习水平的提高,应注意积累卡片向某些方面集中,使之更加系统化和深化。    四是一定要养成定期整理的习惯,按性质或需要把卡片编上页码,分类插放。既为查找使用提供方便,又可在整理过程中使自己平时分散、零碎的知识系统、条理起来。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使学生了解小学阶段应哪些工具书和为什么使用这些工具书。2、使学生逐步养成做读书笔记和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看图揭题,了解使用工具书的意义。1、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谁,他手里拿的是什么。2、启发: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一个人不可能门门知识都精通。要学习各种知识,就离不开书本和老师,工具书就是我们不说话的老师。二、指导看图,教给学生一些常识。1、先观察p4的图画,说说图上有哪些工具书,自己现在有哪些工具书,还准备购买什么工具书,框内中间两幅小图上画有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2、告诉:购买、借阅工具书应去书店或图书馆专门的柜台或书架选择,借阅图书时应保持安静。要先确定自己需要的工具书属于哪一类,按类找到后,将要的工具书从书柜或书架上轻轻抽出来。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3、观察p5上部的两幅图,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4、口述怎样选择和购买工具书。5、老师点拨:有礼貌,讲文明。6、观察p5下部的图,谈谈这两位小学生是怎样使用工具书的。7、讨论,总结:工具书的种类很多,用途很广。三、分角色表演,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1、一名学生安静地在“书店”的柜台旁选择工具书。2、他在认真听“营业员”介绍工具书。3、他选中了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到“收款台”交款。4、他“回家”后阅读《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不理解“温馨”这个词,用上了工具书,准确地理解了这个词语,并在书上摘抄了这个词的解释。5、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懂得了使用工具书的各项基本要求,并努力运用工具书解决读书时的难题。相信今后同学们会在平时的学习中认真对待,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打好语文基础。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学生阅读材料,尝试做读书笔记。2、训练使用工具书。教学过程:一、观摩优秀读书笔记,激发学生做读书笔记的兴趣。1、展示优秀读书笔记若干份,让学生仔细观摩。2、告诉:这些都是读书笔记的主人优秀的学习成果。3、学生展开讨论:我们应该怎么办?二、引导尝试。1、打开课外阅读材料。2、学生阅读材料,做读书笔记。要求:⑴认真阅读材料。⑵用上常用的三种做笔记的方法。⑶要求不必太高。摘抄的内容只要是有代表性的词句即可。编写的提纲只要能抓住大体意思就行。写读后感不必写评论性质的长文章,只要能写出自己的收获和感想,三言两语,四行五行都可以。3、教师巡视指导。4、学生小组交流所做的读书笔记,相互取长补短。5、展示。6、小结,鼓励。三、训练使用工具书。1、拿出自备的《新华字典》。2、出示“浩han”这个词语,知道了读音,却不会写“han”的字形,怎么查?这个词语什么意思?3、出示“洋溢”这个词语,“溢”怎么读?它的意思是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查的?4、学生动手查找工具书。5、总结评比。四、全课总结,勉励鞭策。1、通过这三节课的学习,你们懂得了什么?2、你准备怎样做读书笔记和使用工具书呢?3、老师相信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一定能认真学做读书笔记。本学期,我班将进行优秀读书笔记展览,我们看谁读书笔记做得最好。4、工具书,这个不说话的老师,会给你带来很多便利。第一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课文《师恩难忘》、《陶校长的演讲》、《古诗两首》习作1、练习1组成。1、师恩难忘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2、理清课文脉络。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1、导入:同学们,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几位好老师,他们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忆一下,他(她)为什么会让你难忘?2、指名作答。3、揭题:下面,我们大家一起听一听著名作家刘绍棠对儿时老师的回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板书课文标题。二、初读全文1、自学生字词。①自由读。②指读,齐读。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正音。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1、学生通读课文。2、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小学一年级时的一位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如此。)3、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插图的意思?四、理清课文脉络。1、用提取中心段的方式分层。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田老师怎样上课的?2、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一(    1   )“我”到邻近的一所乡村小学读书。二(2-7)教语文的田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如此。三(8-9)“我”不忘老师的教诲之恩。五、分段读课文。六、作业:1、完成练习册1、2、3。2、认真诵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抽读生字卡片。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二、略读课文第一部分1、读一读。2、想一想:田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3、说一说。三、细读课文第二部分1、速读第3至7自然段,找田老师教学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并用笔画下来。同桌讨论,指名汇报。2、你不想听一回田老师的国文课吗?①同桌互相读给对方听。②指名朗读。3、小组研究:开学第一天,田老师是怎样上课的?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4、反复阅读第5自然段,然后把这个故事复述给大家听。说说你很快能复述出来的秘诀。四、美读课文第三部分1、默读课文,想一想:哪些语句反映了“我”难忘田老师的教诲之恩?2、指导朗读:怎样读才能传达出作者对田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①同桌讨论;②自由练读;③指读,相机引导。3、小组研究: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与课文标题有什么关系?五、朗读全文。六、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板书:师恩难忘师:口才好  文笔好                 生:难忘师恩    编故事   娓娓动听                  如春雨滋润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迁移练习:在教过你的老师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选择有关他(她)的一件事写下来。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默写并指导写字娓娓动听 歇脚 念叨 身临其境 教诲 炊烟◆针对学生错的字帮其分析原因,同时指导学生正确地书写这些词语。2、文章有不少成语,你能想起来几个吗?◆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成语再加深感知课文。二、总结全文,升华认识1、朗读课文。2、总结全文。本文通过回忆,记叙了自己在小学时的一位爱讲故事的田老师,抒发了对这位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3、这篇文章有什么特色?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老师的一片深情。三、作业超市◆、迁移练习:在教过你的老师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选择有关他(她)的一件事写下来。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实践活动:自制贺卡,在教师节前夕送给你现在和以前的老师,写上你由衷的祝福,表达对老师的敬意。 ◆、课后练习4提示:娓娓动听--每天中午一打开电视机,总能看到说书人娓娓动听地讲着《水浒传》。身临其境--在立体声电影院看电影,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就在电影中一般。附:优秀习作欣赏师恩难忘打开小窗,窗外,万籁俱寂;夜,是如此深邃神秘,月光如牛乳般倾泻在大地上,桌上的闹钟滴滴答答地走着,更衬托出黑夜的漫长。闪烁的星儿如同一对对慈祥的眼睛,不禁勾起了我对王老师的思念。王老师是一位好老师,人人都夸奖她。她有一张和蔼的笑脸,一身古典的服饰,处处都显示出中国传统妇女朴实高雅的一面。虽然她没有迷人的容貌、时髦的打扮、入时的化妆,但她的满腹经纶,一腔热血,就着实令同学们敬佩不已了。王老师热爱小孩,所以非常关心我们,她总是亲热地称呼我们:"小孩!"对我们五十四个小宝贝,可以如数家珍,大至个性喜好,小至家庭琐事,都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她对待我们如同自己的子女,与我们打成一片,因此,我们之间没有所谓的"代沟"。王老师从大陆来,上起课来,总会说些家乡所发生的真实感人的小故事。寓教于乐,所以,每次上社会课的时候,教室就像个温暖的大家庭,使我们如沐春风。轻风系不住流云,流云带走了岁月,转眼,一年就过去了。如今,王老师已不再教导我们,但她那如天空般辽阔、似大海样宽广的爱,将长存我心,如春晖般的师恩,也令我永生难忘.——选自陈刚、刘桂松主编的《中国小学生作文大全(续编)》2、陶校长的演讲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生字新词。2、了解演讲的特点,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习惯。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说出第一问的内容。2、能联系实际说说这一问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一、板题、交流资料、听范读1、板书解疑,陶校长(交流资料)原名文睿,后改名陶行知。安徽翕县人,近代教育家,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生活教育理论,教学经验,小先生制,育才学校,“公德”和“私德”。2、听演讲(录音范读)小结:演讲就是在群众集会或重大会议上就某个主题说明道理、发表见解的说话方式。二、了解演讲知识,引入课文1、谈演讲的特点(1) 真实性(贴近生活,讲真话)(2) 鼓动性(激烈感情,感召力)(3) 礼仪性(称呼、交流、有祝语)2、文中陶校长怎样注意这三点的,自读(1)通读正音(2)划标题三、检查初读理思路1、出示生字词正音。2、按四部分抽个别读,点评后四人小组分别读,并解疑。3、交流分段知大意(1)陶校长的演讲主要讲了什么?(2)是分哪儿几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的?(3)填充概括段意一(1)开门见山提出了( )二(2—5)分别要求学生从( )、( )、( )、( )四方面问问自己有没有( ),( )了多少,并讲了这样问的( )。三(6)总结全文,希望学生养成( )的好习惯,争取在( )取得( )。4、引读全文5、质疑留疑四、学字词1、讨论书写要点。2、归类写字: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左右结构:演、锻、稳3、比较组词:陶 ( )炼( )彼( )葡 ( )练( )履( )4、完成习字册。5、抄写词语。(设计2)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有没有听过演讲?2、板书课题,揭示教学内容。3、学生根据资料介绍“陶校长”4、说说你想从这可了解到什么?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检查自读效果。正音:锻炼   堡垒   稳定   激励   鞭策  专心致志 韧性指导书写:锻炼   堡垒   激励等3、分段朗读。学生评议。4、从这篇文章当中,你看出演讲有什么特点?5、陶校长的演讲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说的?三、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5’1.     默读思考:陶校长的第一问是什么?为什么要先问这个问题?2.     集体交流:a.     指名回答。b.     出示关联词语“因为……才……否则……”朗读。c.     说说为什么要先问这个问题?d.     从这段你还明白了什么?e.     朗读体会。3.总结:健康是如此重要,所以陶校长希望我们从小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4.理清层次:这段话是怎样来说明这个问题的?(先说了什么?在说什么?最后说什么?)5.齐读本段。四、课堂练习1.     熟读课文。2.     将陶校长的第一问复述出来。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     能说出陶校长的后几问分别包括那些意思?2.     能运用学法进行自学。一、复习课文大意,相机板书:健康、学问、工作、道德二、教学第一问1、作者为什么要先问身体有没有进步?(默读圈画中的词句)2、交流导读卡片:健康第一 健康是生命之本 健康堡垒3、再读体会关联词的作用(填空比较,谈重要性)因为……有了……才有……,否则……将4、怎样才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抓住两个“离不开”,导读)5、三读本段(引读)理清层次:先问什么?再问为什么这样问?最后提出什么希望?三、教学第二问、第三问、第四问1、默读圈画方法同上2、交流讨论,学生为主(1)问什么?(2)为什么要这样问?(自己的学问有没有进步)(3)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学问有进步?3、点拨关键处(1)公德——公共道德,观念(2)私德——私人生活上所表现的道德品质(3)真人——真诚不虚伪的人四、以读比感悟,深化倾吐1、各组派一代表读(同内容的挑战读,点评有层次)2、男女生各派代表读,并谈谈陶校长为什么要作这篇演讲?体现了他怎样的感情?3、填空总结陶校长希望同学们从小树立( ),筑起( ),学习上认准( ),刻苦钻研;工作上要培养( ),认真负责地做好( ),要学做( )。这样就可以( )。他的演讲言真意切,使我们感受到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 )。4、激情齐读出这种关怀、爱护和演讲的语气。5、倾吐练习a、《陶校长的演讲》读后感b、《我也要每天四问》c、陶校长,您听我说……五、作业:填空(课后4)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设计2)一、复习导入   5’1.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27课,陶校长演讲的题目是什么?2.     他的第一问是什么?3.     为什么要这样问?4.     如何才能做到呢?二、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0’1.     自学这段要求:看看这一段问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问?2.     学生自学本段。3.     小组交流讨论。4.     集体讨论:a.              问了什么?b.              为什么要这样问?c.              朗读指导,突出“有了……才……”d.              怎样才能做到?e.              朗读指导,突出“要想……就……就……”5.     有感情朗读课文。6.     小结学法。三、学习余下段落   15’1.     学生自学三四两问。2.     小组交流讨论明白了什么?3.     全班交流:a.     你明白了什么?b.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板书:26.陶校长的演讲                   身体有没有进步?    生命之本每天四问             学问有没有进步?    前进源泉                   工作有没有进步?    打牢基础                   道德有没有进步?    做人根本 3、古诗两首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词。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教学重点: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教学时间:2课时。《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难点:学会生字。朗读、背诵课文。课前准备: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教学时间:  2课时。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提示课题    1.认生字。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          寻   隐   者   遇    2.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二、自学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三、读诗句,认生字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识字:师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相机识字:言  采  药  深   (4)朗读课文。四、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教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五、识字、写字指导    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结构。上面是"立",下面是"里"。这个字横画多,但长短不一。首横最短,次横最长,最后一横又比它上面一横长些。组词训练:童话、儿童、童年。    言:发言、说话的意思。首横最长,中间两短横。    师:左边是一短竖和一撇右边是横下一个"巾"。组词:师父、老师。    采: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树,手伸到树上表示采摘的动作。第一笔为平撇,下面的三笔间隔要匀。    深:左右结构。右边上面不要写成穴宝盖儿。组词巩固 :深山、深海、深浅。六、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第二课时一、复习生字   1.开火车读卡片(包括认识的字并用要求会的字口头组词。   2.读拼音填空(先独立完成再当堂订正)略二、朗读、背诵课文   1.个别、集体等多形式朗读。   2.练习背诵。指导:诗从问了童子后,童子先后告诉他师父采药,接着告诉诗人,师父就在这座山里,不过山高云深,我不知他在何处。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   3.指名背诵。集体背诵。三、巩固练习1.口头选词填空。   师父  童子  诗人  (  )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2.完成课后练习3。3.填空,再读一读。 网易娱乐新闻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学前,我使用多媒体制作出以前所学过的一些古诗的画面,让学生观图吟颂其诗句,谁背得多,谁最棒。精美的图画一下子就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了,我适时启发学生“你是怎样学会这些古诗的?”让学生回忆,总结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进入下一阶段。二、读写结合,扩展思维    读写结合是本课重点环节,我做了如下安排:    读:范读、初读、细读、赏读、诵读。    写:写字词意、画简笔画、默写古诗。    (一)范读:我出示古诗插图,配着优扬的轻音乐范读古诗。    (二)初读: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画出难点字,要求读准字音,再由我简介诗人及所处的时代背景,然后把难点字词写一写。    (三)细读:学生读通每行诗句,并借助字典理解字词在诗句中的真正含义,配合画面展开想象,串说句意。    (四)赏读:学生读通整首古诗,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串说诗意。    (五)诵读:在优扬的轻音乐声中,学生闭上眼睛背诵整首古诗,接着想象其诗景,结合诗意,把自己所想到的情景用简笔画板书在黑板上,最后再次伴着轻音乐默写古诗。三、剧本表演,感悟诗意    到此环节,学生已完成了本课的学习内容,但是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继续学习,主动发展的能力,在学生吟颂、板画、默写的基础上,又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将整首诗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上台表演,这样发挥他们相互合作、协作的精神。在讨论、表演的过程中,使学生对诗意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在各小组汇报表演后注意从学生的评价中引导全班学生进一步理解诗人当时起伏的心情。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单一的知识注入无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联想与想象,分析与综合思维等活动的积极性,根据教学目的要求,设计好教学活动,使学生学得愉快,记得牢固,得到全面发展。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培养想象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4、培养学生阅读故事的兴趣和能力,激发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诵诗爱诗 1、挖掘积累:小朋友,周老师每次走过你们的教室的时候,总发现你们的黑板上写着一首古诗,是不是一直在进行着古诗的背诵活动,那我们肯定会背许多适拢敢獍炎约鹤钕不兜囊皇资掣蠹姨浚ㄖ该乘校?br>评价:背的不错,谁愿意比他的声音更响亮。 你背的是哪一首?对,咱们背诗还要记住诗的名字。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瞧,摇头晃脑背得真投入。 2、对话导入:刚才我们一起背了许多古诗,从朗朗的背诗声中老师感受到了大家对古诗的热爱。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座宝库。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走进这座宝库,去学习一首新的古诗。。 二、整体感受:勾勒牧童轮廓。 1、老师板书课题:所见。谁愿意把诗的题目读给大家听听。 这个生字的音读得真准,是平舌音,请你带大家读读。有谁能为所找个朋友? 释题:“见”什么意思?“所见”就是所看见的。 2、告诉学生:这首诗是清代大诗人袁枚写的,诗里写的内容都是诗人袁枚亲眼所看见的。(出示袁枚及诗) 3、自由读读诗,看看袁枚都看见了什么?圈出没学过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争取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生自由读) 谁会读?(请两个)正音。——请你读给同桌听一听,读错的字帮忙纠正一下,读的好的,请你送上你的掌声鼓励一下。——都会读了,那我们一齐读。 (随机进行正音和生字的认读。蝉、振、声、意、欲这几个字稍难读,注意这些字的发音。蝉:是什么?什么季节会叫个不停?闭:谁能为他找个朋友?立:说反义词,做动作。) 4、离开了古诗,生字宝宝你还认识吗?(出示生字认读——做小老师读) 有谁愿意为其中的一个生字宝宝找个朋友呀?(生字组词) 怎么样的孩子叫牧童?(放牛的) 5、看生字宝宝又回到了古诗中,可是拼音娃娃不见了,谁还会读?(指名读——齐读) 6、大家读的真好。学习古诗呀,朗读是一个好办法,那我们就进行一次朗读比赛好不好?请四个小组每组推荐一个小朋友,我们来比一比,谁读得好。其他同学请竖起你的神耳朵,评评谁最棒!(朗读评价) 7、现在我们再换一种方式,男女生比着读。(老师来评价,竖大拇指) 8、看到你们读的这么好,我也加入好不好?你们帮助我一起读。(齐读) 三、情景悟意:感受捕蝉意趣。 1、情景导入:一天,诗人袁枚在郊外散步,走着走着,他停下了脚步,他看到了什么呢?(课件演示:牧童骑黄牛的情景。)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具体说生动。(评价:你的话说的真完整。你说的真美,也像一位小诗人。你可真会观察。) 2、是呀,小牧童骑在牛背上,多么自在呀,他看到蓝蓝的天、绿绿的树、青青的草,红红的花,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就唱起歌来了。(播放音乐,学生跟着做律动操)他的歌声怎么样?(你的声音也很响亮) 3、袁枚看到这么活泼可爱的牧童,听到这么嘹亮动听的歌声,脱口就吟出两行诗。 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谁来读读这两行诗?(2个) 4、我们不仅要会读诗,还要知道他的意思。,想想这两行诗是什么意思呀?然后跟同桌交流一下。 5、谁明白了,来说一说。(学生交流,补充) 6、谁能快乐地读读这两句诗?(指名——齐读) 7、我们的小朋友真了不起,再读读,这两句中还有不懂的地方吗?看谁最能会问题。提出来,请大家帮忙。 重点理解“振”、“林樾”。 林樾:看看这是什么地方?周围的树怎么样?(林樾就是茂密的树林) 振:听,牧童的声音怎么样?这么响亮的声音传遍了树林,林子里的鸟都听得到他的声音。(回荡) 8、多么快乐、活泼的小牧童呀!我们再来读一读。 9、他正唱得高兴呢,忽然听到了——(放蝉鸣声)于是,他就……(想象他会怎么想?怎么做)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学生猜测牧童“下牛、闭口、捕蝉”的情景。 (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如果你是可爱的牧童你会怎么做呢?请一个小朋友来表演(老师配音:小牧童正唱着歌,忽然听到知了的叫声,他马上闭上嘴巴,跳下牛背,站在树下,屏住呼吸,踮起脚尖,轻一点,扑上去,抓住了吗?) 10、袁枚看到这个情景,马上又吟出了后两行诗——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指名读,正音,齐读。 11、同桌读读这两行诗,说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呀? 12、汇报交流。随机朗读指导 13、还有不懂的吗?,大胆地问。重点理解“意欲”。“闭口立”用动作演示。 闭口立:谁愿意帮助他?能不能用动作来表演一下? 12、牧童很想捕到蝉,他的动作、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该怎么读好这两句诗? 自由读——指名读——评价——加动作读——齐读 13、袁枚看到此情此景,回到家里,马上拿出纸和笔,写下了这首所见。——齐读。 四、表演朗读,探寻诵背乐趣。 1、小朋友,我的这首诗写得好不好?喜欢这首诗吗?你最喜欢什么?(牧童、知了……是呀,袁枚真是个有心人,把自己看见的写下来就是一首好诗。我们也日记也要像他一样,把自己看见的,听见的写下来就行了) 2、你们真能干,又会学习,又会提问。想不想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诗配音朗读) 3、听着我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那就请你也做一回大诗人,用你的方式,可以是读,也可以是背,也可以是表演读来把你的所见表达出来吧。 5、学生展示——齐背 6、是呀,诗人们之所以成为大诗人,就是因为他们很细心,把所见的及时写下来,老师这儿还有一首所见,看看这位大诗人写的内容是什么时候的所见?在哪里写的?齐读题目。再读诗看见了什么? (指名读——交流所见——齐读) 五、复习生字,写字指导。 1、你们学得真好,虽然只上了一节课,但老师已经喜欢上你们了。我要把好吃、的水果送给你们,看谁能接住。出示带苹果的生字,学生认读。 2、别着急,我这儿还有许多,只要你能把两个生字宝宝写漂亮,看他们停在田字格里,谁认识他们?要想把这两个字写漂亮,要注意些什么?仔细观察,谁愿意给大家提醒一下。 3、老师范写。学生写字。互评。 六、课后作业。 1、背诵《所见》 把《所见》编成一个故事演给家长看,争取得一个小演员的称号。习作1一.教学目标:从学习写作的角度读懂例文《我的班主任》片断,回忆《师恩难忘》一文的写法,联系习作要点提示,领会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把人物写得细腻感人的方法。根据作文的要求,自拟题目,抓住一两件事写一位老师。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围绕中心选择和组织材料。教学难点:把人物动作、神态写得细腻感人。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师恩难忘》,明确写法。指导学生重读《师恩难忘》。师恩“难忘”,师恩“深重”,田老师教了作者4年,发生的事很多,作者选择了什么事来写?为什么要回忆这件事呢?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读了文章,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受呢?学生朗读思考,教师检查点拨。师生共同小结:由此可见,写人要选好典型事例,还要把人物写生动,写具体。(二)学习例文《我的班主任》,领悟写法自读例文,想一想:作者选择的事例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把人物写生动、写具体的?把描写冯老师动作、神态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分小组讨论、交流。选取生活中的日常小事,从“小”处见“大”。写时抓住了人物动作、神态来描写,细致入微,具体感人。如“一只温暖的手扶着我的前额”,“慢慢地向上抬起”,“一双眼睛望着我”……相应地写出“我”的感受和反应。(三)阅读习作要求,运用写法指导学生阅读习作要求:“我们的成长无不渗透着老师的心血。像上面上课时纠正写字姿势之类的事,哪个老师没做过?”启发学生回忆所有教过你的老师(包括课外兴趣小组的辅导老师)。确定其中一个,选择他(她)帮助、教育你的一两件事,认真想一想后来再写下来。引导选材:老师关心帮助你的事有哪些,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组织讨论:怎样才能把这件事叙述得生动具体拟题,完成初稿。组织修改。练 习 1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处处留心观察自然,积累背诵古诗,并能展开想象,续写诗歌。 2、学习古诗《题秋江独钓图》,诵读理解,感受诗人逍遥自在、怡然自得又难免孤独寂寞的心情。 3、写好钢笔字。 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请教。 5、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注意积累背诵古诗;诵读理解古诗,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要求学生自读第一部分,了解诗歌所写的内容。 (2)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前两部分寻找共同点。 都是以“风儿在哪里?你不知道,我不知道。”提出疑问,以“风儿已从那里走过”收尾。 (3)引导学生观察诗歌旁边的插图,进一步理解诗歌。 (4)你能模仿这两小节续写这首诗歌吗?充分展开想象,注意观察插图。 学生自由续写。 同桌相互交流,小组交流。 (5)指名交流,选择写得好的师范读鼓励。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过的古诗有很多,指名背诵几首。 (2)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带有“风”字的你知道多少? 分组交流,共同回忆。 (3)将全班分成两组,比比哪一组背得多。 (4)选择其中的一两首齐读背。 二、小结 在课外注意古诗的积累,还可自己尝试着写一些简单的诗歌或儿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欣赏) 1、请学生借助字典,认读古诗。(教师正音) 2、指名读古诗,齐读古诗。 3、简单介绍古诗的作者。 4、仔细观察古诗边上的插图,图诗结合,尝试着理解。 分小组交流理解。 5、指名全班交流,师相机点拔。 从这首古诗中,你感受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6、练习背诵。 7、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二、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认读要写的一段话。 (2)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这段话的版面(行、列)安排。 老师在学生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小结,指导学生书写。 (3)提示个别不太容易写好的字应认真描红。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2)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3、反馈。 展示写得好的字,说说好在什么地方;对写得不好的字,予以纠正,再练习。 三、小结 作业:抄写古诗;写习字册。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启发谈话:当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就要向别人请教。那么,请教别人要注意什么呢? (2)指名读题,明确此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和要求。 2、指导。 (1)回忆自己遇到过的请教别人的生活场景。(指名说) (2)不同的说话方式带来的结果相同吗? 体会请教别人的方法的重要性。 (3)选择下面的实例,想想应该怎么说,怎么做。 分组练说推荐理由。 (4)每组推荐代表发表讲话,师生评议。 3、反馈。 二、教学第五题授后小记:第二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由课文《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装满昆虫的衣袋》、《变色龙》、《金蝉脱壳》、习作2、练习2组成。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组成的词语。3、在对课文语言的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感受世界的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在对课文语言的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教学过程:一、分步揭题。1、先板书“课本”两个字,再让学生说说课本的用处。2、补全课题,“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呢?”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2、检查自读情况。*逐节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洋溢 沃野 胸襟 芬芳苍劲 耕耘 浩瀚 绚丽三、细读课文。1、细读第一部分。(1)①指名读课文。②理解诗句意思。“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明什么意思?“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两个“去吧”是谁发出的召唤?“芬芳”什么意思?“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什么意思?③指导朗读。用向往、赞美的语气来读。2、细读第二部分。(2-5)谈话: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是“绿色的课本”?这“绿色的课本”里究竟隐藏着多少神奇的秘密?*细读第2节。①指名读第2节。②理解诗句,边读边想这一节描绘了大自然哪些动人的画布。③指导朗读。孩子们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心情怎样?我们应该以怎样的语调来读?(以欢快的语调,读出喜悦之情。)*细读第3节。①女生齐读第3节。②图文对照,说说自己的感受。③使用工具书,理解“温馨”什么意思。④指导朗读。(要用轻快的语调,读出大自然的热情友好。)*细读第4、5节。①男生齐读第4、5节。②理解诗句的意思。③指导朗读。*朗读第二部分。3、细读第三部分。(6)①齐读第6节。②弄清作者将“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的原因。③指导朗读:语调要热烈、高昂些。四、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组成的词语。3、从本文学习一些写作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读生字词。正音:芬,览,馨。二、总结课文1、分层并概括每一层的意思。一(1)写可爱的祖国召唤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二(2-5)写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大自然会给我们以丰富的馈赠的。三(6)进一步号召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2、这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①反复。②押韵。③拟人手法。我们在读一些文章时,会发现有些文章中的动物、花草们会说话,会跳舞,或者有些应该是用来形容人的动作、表情的词语,却用在动物、花草、山水等身上。这些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看到的情景不一样,但我们又不觉得那些词语、那些句子用错了,反而会觉得这些句子写得很有趣。这是为什么呢?这其实是一种很常用的表达方法,它叫拟人。像课文第三、四小节中的"联欢""相聚"以及"青山""绿水"说的话,用的就是拟人的表达方法。我们再来看这样一段话:红柳顽强地开出淡红色的小花,向着太阳微笑。大风暴一次又一次地袭击,她们的根却越扎越深,花儿也开得一次比一次更鲜艳,美丽!倔强的红柳,决不让沙丘向草原移动半步!这里就把红柳当成了人来写,"顽强地"、"向着太阳微笑"、"越扎越深"、"倔强的"、"决不让"等词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沙漠的勇士,是怎么和风暴搏斗的,是怎么保护草原的。读来会让我们对红柳产生敬佩之情。这就是拟人的表达方法所产生的效果。如果不这样写,那会怎么样呢? 红柳开出了淡红色的小花,向着太阳。大风暴一次又一次地袭来,沙丘被红柳固定着了,一点都不向前移动。读了之后,是不是觉得没有刚才的一段写得生动,红柳的形象也没有刚才鲜明。现在知道拟人的好处了吗?在习作时,我们适当地运用拟人的表达方法,可以让我们的习作更生动,更形象,更有趣。3、想想诗歌描绘的情景,说说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热爱、探索大自然。)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1、指导学生逐段练读,读出感情。2、引导当堂背诵。四、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注意:馨、襟、瀚、耘学生描红。五、课堂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里添上合适的词。(  )的空气 (  )的绿阴 (  )的眼睛(  )的翠竹 (  )的松柏 (  )的色彩(  )的果园 (  )的风光 (  )的大海2、走进大自然,鸣禽、野花要和我们联欢,他们会对我们说些什么呢?仿照课文的第四节,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小鸟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野花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微笑吧,欣赏美妙的乐曲,敞开少年的心扉。快来吧,跳起优美的舞姿,放飞少年的心灵。)板书:1、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发现   翠竹、松柏                      描绘   果园、沃野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                      与     鸣禽野花联欢                      与     青山绿水相聚                      启迪:热爱、探索大自然5、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 让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从小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二.教学重点、难点:1. 从阅读课文第二段中受到感染,从小养成爱科学、爱自然的志趣。2. 了解本文的命题方法和一般命题常识。三.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二. 教学过程:(一)导入。   请你们把手放进口袋,说一说你的口袋里放了些什么。   现在有一个人,他的口袋里道了昆虫,你们奇怪吗?   这个口袋里放了昆虫的人是谁?他是哪儿人?他为什么要把昆虫放进口袋里?大家读一读《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就知道了。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1. 自学课文。2. 检查自学情况。(1)生字词正音。莱昂  小溪  纺织娘  厉声   垃圾    鸟栖虫居    蠕虫  嗬  蜗牛(2)释词。小溪纵横  鸟栖虫居  甜滋滋   厉声  裤兜   中毒   3.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二) 理清文章脉络。1. 各自轻读课文,想一想文章的哪一部分是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入迷的。2. 读后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序号。第(        )自然段交代法布尔出生的时间、地点及他所居住的村子的自然环境。第(        )自然段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第(        )自然段对全文进行总结。(三) 指导写字。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从小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3. 了解本文的命题方法和一般命题常识。二.教学过程:(一)精读第一段。1. 读第一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2. 联系全文想一想:这篇文章是紧紧扣住这段话中地哪句话来写的?3. 齐读第一段。(二)精读第二段。1. 过渡:课文是怎样具体写“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着迷”的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第二段。2. 各自轻读第二段,看看这一段可以分为几层,各自写的什么内容。(第一层:2、3自然段,第二层:4——10自然段。)3. 学习第一层。(1) 指名读第二层,你从中体会到什么?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2) 重点研读第二层。①轻轻读第4——10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哪里概括写法布尔对昆虫的入迷,哪里写的是典型事例?②默读第4自然段,画出法布尔对昆虫入迷的句子,反复朗读体会。③说说文中的典型事例是分哪几个过程来写的。(装——扔——装)④具体说说各是哪几个自然段。⑤读读第5自然段。“这一天,他还拣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告诉我们什么?有没有具体写呢?是怎么写的?⑥画出描写法布尔喜爱昆虫的语句。⑦指名朗读第5自然段,引导体会法布尔当时的思想感情。(3)过渡:法布尔满载而归的时候,心情如何?回家以后又遇到什么情况,结果怎样呢?①“满载而归”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的是什么?②他满载而归的时候,心情怎样?请你画出有关的语句并朗读。③“父母突如其来的责骂”指的是怎么回事?④课文是怎样写法布尔扔掉他口袋中的东西时的情景的?这些描写充分表现了法布尔的什么心情?⑤我们从第十自然段的哪些话中可以看出法布尔对昆虫非常入迷呢?⑥画出相关语句后朗读。4.复习阅读第二段,找出写法布尔对昆虫非常入迷的语句并阅读。(三)精读第三段。   齐读第三段,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四)总结谈话。1. 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谁?突出写了他的哪一个方面?2. 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3. 讨论:这篇文章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做题目?4.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用一个人做的有代表性的事情做题目的。此外,还有什么命题方法吗?(1) 用人物的话语做题目。(2) 用人名做题目。相关资料走近昆虫大师--法布尔法布尔(1823~19XX年),通常称作若盎-昂利·法布尔,1823年12月22日生于法国南部圣雷翁村一户农家,童年在乡间与花草虫鸟一起度过。由于贫穷,他连中学也无法正常读完,但他坚持自学,一生中先后取得了业士学位、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857年,他发表了处女作《节腹泥蜂习性观察记》,这篇论文修正了当时的昆虫学祖师列翁·杜福尔的错误观点,由此赢得了法兰西研究院的赞誉,被授予实验生理学奖。1879年,著名的《昆虫记》第一卷问世。1880年,他终于有了一间实验室,一块荒芜不毛但却是矢车菊和膜翅目昆虫钟爱的土地,他风趣地称之为"荒石园"。在余生的35年中,法布尔就蛰居在荒石园,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科学札记等资料,完成了《昆虫记》的后九卷。19XX年,92岁的法布尔在他钟爱的昆虫陪伴下,静静地长眠于荒石园。法国文学界曾以"昆虫世界的维吉尔"为称号,推荐他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可惜还没来得及做最后决议,便传来法布尔已经离开的消息。 人们曾称法布尔是"昆虫观察家",到晚年公认他为"昆虫学家";他去世后,人们在一段时间里称他为"昆虫学家、作家",后来又把他称作"作家、昆虫学家"。这些称号,对法布尔来说都是当之无愧的。                       ——资料来源于网上板书设计法布尔:着迷——迷恋——浓厚兴趣6、变色龙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爱护小动物。  4.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会观察动物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  三.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  四.教学准备:  1.变色龙的图片。  2.变色龙的资料。  五.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是五彩的百科全书。它有许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揭开。自然界中,有许多动物都有特异功能,你知道吗?  指名说。  2.尺蠖可以模拟竹枝的形态;枯叶蝶几乎可以乱真。而变色龙可以根据周围的环境改变自身的颜色。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新朋友。(出示变色龙的图片)  二.初读感知  1.让我们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进一步了解变色龙。  2.出示生字词。①自由读。②指名读,齐读。  3.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通过读课文,你对变色龙这位朋友了解了多少?指名说。  5.出示:“(1)我们发现变色龙。(2)我们端详变色龙。(3)我们放回变色龙。”请你按照课文的表达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细读第一部分  小组学习:  1.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2.读完第一部分,你了解了什么?  相机出示:“豆藤上真的……似蛇非蛇的怪物。”指导朗读。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2.指读。3.观察字形,指名说写字时的注意点。4.描红临写。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2.搜集变色龙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  2.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会观察动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  教学难点:  学会观察动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  交流收集的变色龙的资料。  二.细读课文  1.默读课文,说一说哪一部分给你们留下的印象深,为什么?  2.第二部分“我们”细细端详着变色龙。什么叫“端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端详”变色龙的?  相机板书:外形特点 捕捉食物会变色  3.小组学习:读读9-15自然段,把你最感兴趣的一方面读好。  ①出示第9自然段,指名读,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向大家介绍变色龙的外形的。  ②出示11-12自然段,自读,说说你的感受。  ③出示14自然段,变色龙真的会变色吗?齐读14自然段。  用“名副其实”造句。  4.学习了课文第二部分,对我们观察小动物有什么启发?  总结描写动物的方法:仔细观察,抓住其特点来写,注意按一定顺序来写。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5.老师送给大家一句格言:“观察,观察,再观察。——巴浦洛夫”  6.齐读课文第三部分:放回变色龙,你想到了什么?  三.布置作业  1.搜集你喜欢的小动物的资料。  2.小练笔:仔细观察你喜欢的小动物,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来写。  板书设计:  发现 外形特点  端详 变色龙 捕捉食物  放回 会变色7、金蝉脱壳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从而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兴趣。 教学准备: 1.课文内容的投影片。 2.蝉的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金蝉脱壳的起因。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课题:金蝉脱壳。齐读课题。 2.设问:听说过“金蝉脱壳”这个成语吗?说说你的理解。 3.讲故事:三十六计“金蝉脱壳”。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中“金蝉脱壳”主要讲什么? 2.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①出示生字词。②指名逐自然段朗读。 3.默读课文。 第一部分(1-2)写叔叔的话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决心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 第二部分(3-6)写金蝉脱壳的过程奇特动人。 第三部分(7)写蝉儿趴在树上,准备新的歌唱生涯。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 2.出示:“这是多么神奇的事啊!” 齐读。 3.哪件事“神奇有趣”? 4.出示:“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杆上,脱掉它身上的旧衣,换上华丽的新装。” ①指名朗读。 ②说说你的理解。 5.齐读第1-2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1.搜集蝉的资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7.金蝉脱壳》。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 2.交流蝉的资料。 二、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第3-6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脱壳前(3)→ 脱壳中(4)→脱壳后(5) 2.出示:“在金蝉脱壳的过程中,你认为哪种情景最神奇动人”?先将有关的语句圈画出来读一读,再与同学们交流一下阅读感受。 小组学习。 3.全班交流。 ⑴“突然,我发现了一只肥肥的、通身发着金黄色亮光的蝉虫……停在那里不动了。” 这是金蝉脱壳前的样子与第一段中“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杆上”相比较。 ⑵按背→头→脚→尾的顺序,边读边想象金蝉脱壳的过程,说说阅读的感受。 抓住关键词语“抽搐”、“裂开”、“极淡的绿色”、“深绿色”、“慢慢地活动”、“抖动”、“伸着”、“仰”、“扑”、“抓”、“抽”等来体会。 ⑶金蝉脱壳后又有哪些变化?最让你惊奇的是什么? (翅膀“只有一点点”—“很快盖住身子”,颜色“每颤动一次”,就“由浅而深地变化一次”。)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三、学习第三部分 1.默读这一部分,想想“我再一次仔细地看着蝉儿”,看到了什么? 2.指导朗读。 3.总结全文: 你看,作者对蝉的观察是多么的细致入微呀。 学习本文,对于我们写作有什么启发? 四、布置作业 小练笔:观察一种小动物,并写下来。 板书设计:                  脱壳前 7.金蝉脱壳      脱壳中                  脱壳后 习作2教学目标:  1、能读懂例文,知道作者是抓住鸽子的外形和动作两个方面的特点,把鸽子写得很有情趣的。  2、模仿例文的写法,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把动物的外形和动作写下来。  教学重点:  读懂例文,掌握写作方法,能按要求完成习作。  教学难点:  模仿例文的写法,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把动物的外形和动作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明确训练要求  1.谈话激情。  (1)同学们,你们肯定有很多朋友。谁能说一说,你交了哪些朋友?  (2)除了这些人以外,你们还有什么特别的朋友吗?(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家禽野兽)  这些有生命的动植物,和人类共同生存在这个地球上。我们应当像看待老朋友一样,与它们和谐、友好地相处,甚至还要保护它们。  (3)说一说,你们喜欢哪些动物朋友,对于它,你知道些什么。  2.交流归纳。  教师小结:只要是你喜爱的,或者你感兴趣的动物,你都可以把它当作是自己的好朋友,去了解它,去爱护它。  3.明确要求。  引导学生读懂习作提示,弄清习作的训练目标。  二、师生互动,描摹观察体验  1.画一画。  选择你喜爱的一种动物,把它的外形简要画下来。  1.说一说。  你画的动物有什么特点,能介绍一下吗?(要注意动物的特征,可以采用与其他动物进行比较的方法,还可以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3.师生归纳。  (1)写一种动物的外形、脾气等特点,要按一定的顺序,如从上到下、从整体到部分、先分别叙述再归纳总体感觉等。  (2)可以写动物怎样吃食、嬉戏、活动、休息等习性。  (3)要写出自己和动物之间的联系。  4.小组交流。  5.交流体验,表达情感。  同学们那么喜爱动物,一定和动物有过动人的有趣的故事。我们可以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表达对动物的喜爱之情的。  6、学生自由选材、定题目,自行拟稿成篇。  三、评改延伸,深化习作感受  1.小组评改。  2.班级交流。  小组推选优秀习作在班级宣读  2.提出修改意见。  3.学生修改。  板书设计:                        写一种动物  (1)写一种动物的外形、脾气等特点,要按一定的顺序,如从上到下、从整体到部分、先分别叙述再归纳总体感觉等。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2)可以写动物怎样吃食、嬉戏、活动、休息等习性。  (3)要写出自己和动物之间的联系。 练习2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歇后语并练习使用  2.熟记有关“观察”的重要性的三段名言  教学重点:  学习歇后语并练习使用  教学难点:  学会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要求学生自读五个歇后语,让学生知道这种形式叫歇后语。(本题中的歇后语前半部分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后半部分是这个故事要告诉人们的意思,而且往往还有深层次的意义)  (2)让学生把课前通过查工具书和请教别人学会的歇后语小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可以说自己最喜欢的,教师注意引导。  (3)引导学生了解歇后语前后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自己体会出歇后语的特点。  2.教学第二部分。  (1)要求学生再读五个歇后语,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意思。  (2)让学生仔细阅读第二部分,尝试在空白处填上最恰当的歇后语。(学生交流,教师指导、订正)  (3)要求学生读两个填写完整的句子,体会歇后语在句中的作用和好。  3.教学第三部分。  (1)鼓励学生想想平时在生活和课外学习中还见到过哪些歇后语,然后说出来,看谁说得多。  (2)要求学生用知道的歇后语说一句话。教师评议,看句子是否贴切、生动、准确、通顺。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  1.读背。  (1)学生看书,自由朗读,要求渎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试读,相机正音。  (3)学生继续朗读,做到熟读成诵。  (4)在熟读成诵的情况下,学生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  (5)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2.拓展。  (1)引导学生选择自己体会最深的一句,说出大意和自己的看法。  (2)让学生联系具体事例来说说自己的体会。  板书设计:                            练习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2.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  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教学难点:  学写毛笔字。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装满昆虫的衣袋》。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在一行中的位置。  (4)教师重点指导“雕、塞”等字和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3)学生仿写。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对写得不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训练。。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审题。    ,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明确本次学写的部首:四点底、心字底。两个范字是:点、思。  2.指导。  (1)学生细心观察偏旁和范字的写法以及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边范写边讲解书写方法。  (3)学生初练,教师及时指导。  3.练习。  (1)学生临摹,教师巡视,帮助写字有困难的学生。  (2)练习“点、思”的写法。(注意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1)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  板书设计:                        练习2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口语交际:训练学生的看图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合理想象和连贯表达意思。  教学难点:  能够连贯表达意思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学生自读题目的要求,观察书上的漫画。  (2)教师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观察并理解图意,合理想象第二幅图的情景;将四幅图的意思连贯地说出来。  2.指导。  (1)让学生认真看图并思考:这几幅图中共有几人?他们在干什么?他们是什么人?(分别给它们取名:晓鸣、小强、小静)  (2)组织讨论:已有的三幅图分别画的是什么内容?  (3)学生小结出图意。  (4)学生讨论:这幅四格漫画可以怎样命名?(《一张令人发笑的照片》)第二幅图应该是个什么内容?(晓鸣拍的是什么情景?为什么笑得前仰后合?)  (5)分组交流。  3.练习。  (1)每组指派代表说出他们的想象。(教师以鼓励为主)  (2)让学生互相评说各自的想象,对想象不合理的地方加以改正。  (3)学生把想象的第二幅图补充进去,然后用自己的话把四幅图的意思连贯地说给同学们听。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                        一张令人发笑的照片  教学反思: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三则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课文中的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成语中的人物形象,从形象中感受到寓意。  2.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3.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2.出示自学要求: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1)正确地认读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生自学课文。  4.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楚国戳穿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2)理解词语的意思。  夸口戳穿腮帮俸禄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  (三)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2.凭借课文中的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3.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文中谁在说大话呢?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3.“张中结舌”什么意思呢?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呢?你能说说“自相矛盾”意思吗?  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什么。  (三)精读《滥竽充数》  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四个字的意思。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么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3.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  (1)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2)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3)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读一读,比较:这三个句子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4.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子,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竽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5.这句话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6.他后来怎么又装不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是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是……”造句。  7.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 精读《画龙点睛》  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1)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1)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的?所以人们觉得怎样?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4)读这则故事时节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5)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真的腾空而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  (五)布置作业。推敲教材简析:
这个故事讲的是贾岛为了斟酌诗句中的一个词,不知不觉地撞进韩愈的依仗队,当韩愈弄清真相后,与之一起思考,并由韩愈敲定,从此“推敲”的故事得以流传下来。故事情节动人,再现了贾岛苦苦吟咏、颇费推敲的诗人形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并能讲出这个故事。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
2、学会14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即使……也……”造句。
4、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教学难点 :
指导用“即使……也……”造句。
媒体设计:投影片、录音
教学时间:三课时
板书设计 : 11 推 敲
发生 夜深访友 留诗相赠
发展 一字斟酌 反复推敲
高潮 冲撞仪仗 请求宽恕
结局 韩愈表态 贾岛赞同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能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读好句子,读通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出示诗句,导入  新课。
1、映示图画。师述: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一个和尚的敲门声打破了夜的静谧,惊醒了栖息在池边树上的小鸟。这便是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所描绘的情景。
2、映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1)指名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同学们通过预习,一定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吧?
卡片出示:唐朝 贾岛
指导读准字音。
4、映示全诗,师范读,学生齐读: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5、简介贾岛: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注意“和尚”的“尚”读轻声。
(2)师述: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早年曾因家境贫寒,出家做过和尚,后因韩愈欣赏他的诗才而还俗。他作诗的态度非常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
(3)卡片出示并理解带点词的意思:字字斟酌,句句推敲
6、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题目是“推敲”。
板书课题,齐读。
7、学生做一做“推”和“敲”两个动作,体会一下不同点。
师述:为了斟酌这两个字,至今还流传着有名的“推敲”的故事哩!
二、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边听边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轻声自读课文两至三遍,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借助字(词)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布置预习):
皎洁 幽居 即兴 妥帖 吟哦 簇拥 斟酌 宽恕 莽撞 推敲 犹豫不决
四、检查自读效果。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区分平舌音、翘舌音以及前鼻音、后鼻音。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和尚 恰当 差人 李凝
3、认读生字词或新词(映示):
皎洁 妥帖 朝愈 簇拥 宽恕 门闩 莽撞
避让 响亮 沉睡 推敲 家境贫寒 夜深人静
4、指导读好下列长句:
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岛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
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说说有关词语的意思。
五、指导书写生字。
皎、骑、僧:左窄右宽;
斟、酌:左右基本等宽,“斟”左高右低。
尚、妥:上小下大。
贾:上宽下窄。
愈:上大下小。
唐:第三笔要有足够的伸展。
六、作业 :
1、见习字册。
2、抄写词语。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1、听写下列词语:皎洁 推敲 斟酌 妥帖
2、填空:
( )有个诗人叫( ),早年因( ),出家当了和尚。
二、导读课文。
第二自然段
1、映示图画,说说图意:
宁静的夜晚,一轮明月挂在空中。贾岛来到友人家门前,轻轻叩响了朋友家的门。敲门声惊醒了正在池边树上沉睡的小鸟。
2、这景色多美啊!读读课文,看看哪句话是描写这幅图的,用“ ”画出来。
映示并指导朗读这句话。
3、自由朗读,说说读懂了什么?(贾岛和李凝是好朋友)
4、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贾岛和朋友李凝的友谊非同一般?
5、理解重点句:
映示: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
(1)读句子,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
(2)结合句子选择“摸”的义项:a、用手接触一下(物体)或接触后轻轻移动(动作演示);b、用手探取(动作演示在课桌内摸东西);c、试着了解,试着做(如“摸一下他的底细);d、在黑暗中行动,在认不清的道路上行走。
(3)指导读好这句话。
6、出卡片出示重点词语:夜深人静 月光皎洁
(1)学生展开想象,再看投影,体会当时环境之幽静、迷人。
(2)指导朗读。
7、指导朗读这一自然段:自由练读,指名朗读,齐读。
8、小结:贾岛深夜访友,以诗相赠。这是故事的发生。
板书:发生 深夜访友 以诗相赠
第三自然段
1、映示图画,说说图意:图上画了谁?他正在干什么?
2、指名读课文,思考:贾岛骑着毛驴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分别用“--”和“ ”画出有关的句子)
3、学生交流。
4、“妥帖”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段中找出它的近义词吗?(恰当)还有哪些词意思跟它相近?(合适 适宜 适当等)给“或许”找个近义词。
5、比较分析:
贾岛骑着毛驴进了长安城。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觉进了长安城。
(1)指名朗读。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里?学生试做动作。
(2)指导朗读,读出贾岛此时那种如痴如醉的样子。
6、自由练读第三自然段,同桌互读,齐读。
7、小结:贾岛反复斟酌“推敲”二字,这是故事的发展。
板书:发展 一字斟酌 反复推敲
第四至六自然段
1、默读思考:贾岛是怎样闯进韩愈的仪仗队的?画出贾岛和行人在韩愈的仪仗队“迎面而来”时的不同表现,想想这说明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指导朗读韩愈和贾岛的对话。
(1)练读:韩愈的话要读出责问的语气,贾岛的话要读出诚恳、请求原谅的语气。
(2)分角色朗读。
4、小结:贾岛不知学觉间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请求宽恕。故事进入了高潮。
板书:高潮 冲闯仪仗 请求宽恕
第七自然段
1、自由朗读,思考:这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犹豫不决”什么意思?联系上文,说说哪些句子具体地写出了贾岛“犹豫不决”?
4、韩愈是怎样帮贾岛改诗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5、映示: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
(1)指名读。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
(2)给“思索”找近义词。
(3)想一想,“思索”能不能换成“思考”?为什么?
6、映示韩愈说的话。
(1)指名朗读。
(2)说说“敲”字比“推”字用得好的理由。
(3)映示“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贾岛是怎么知道“鸟宿池边树”的?(引导学生体会“敲”字是真实地写出了他当时的做法)
7、指导表情朗读这一段。
8、小结:韩愈认为用“敲”字好,贾岛表示赞同。这是故事的结局。
板书:结局 韩愈表态 贾岛赞同
第八自然段
1、过渡:同学们,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推敲”这个词语的由来。什么叫“推敲”呢?
2、齐读第八自然段。
三、作业 :
1、熟读课文,准备复述。
2、朗读、背诵《题李凝幽居》这首诗。
3、写出近义词。
妥帖( )推敲( )或许( )吟哦( )
4、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幽居( )岛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2、指导用“即使……也……”造句。
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激发兴趣。
同学们,“推敲”这个故事非常感人,每个同学都应该会讲这个故事。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开个故事会,看谁讲得最精彩。
二、指导讲故事。
1、熟读课文。
师:要想讲好这个,先得反课文读熟了。下面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像放电影那样故事中的贾岛和韩愈在你的脑子里活起来。
学生练读课文。
2、提示讲述顺序。出示板书:
发生 夜深访友 留诗相赠
发展 一字斟酌 反复推敲
高潮 冲撞仪仗 请求宽恕
结局 韩愈表态 贾岛赞同
3、学生练讲:
(1)各自练讲。
(2)分小小组练讲。
(3)各组推派代表讲。
(4)评选“故事大王”。
三、指导造句。
1、映示原句。
2、学生练读,说说上半句讲了什么,下半句又讲了什么。
3、练习:
(1)把句子补充完整:
即使明天下雨,你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学们也能自觉遵守纪律。
这次考试,____________________,也不应该骄傲。
4、学生交流口头造句,师生评点。
四、作业 。
1、造句。
2、练习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11《推敲》  10.嫦娥奔月1.           5.嫦娥奔月一.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2.            学会本课堂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            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领略课文的意境美,感受嫦娥心地善良、舍自为人的品质。二.教学重点、难点: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2.            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嫦娥的心地善良、舍己为人的品质。三.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2.            学会本课堂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            理清文章脉络,给课文分段。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农历的八月十五是什节吗?人们为什么把这一天定为盼团圆的中秋佳节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学生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1.设疑:嫦娥是谁?她为什么奔月?“奔”是什么意思?2.生自学课文。3.检查自学效果。(1)生字词正音昆仑山  除害  奸诈  贪婪  闯   威逼  洒满银辉  企盼   后羿  逢蒙  百宝匣  树影婆娑(1)    解词:敬重  奸诈  贪婪  接济  威逼  时值中秋  迫不及待  周旋(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二)理清文章脉络。1.            默读课文,思考每一个自然段的意思,把意思相似的归纳为一段,着给课文分段。2.            讨论后交流:第一段(1、2)讲后羿为民除害,射掉九个太阳。第二段(3~6自然段):讲嫦娥为了老百姓不受苦,吃下仙药,飞到月亮上去了。第三段(7、8)讲人们想念嫦娥,企盼团圆。(一)             指导写字。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有感情朗读课文。2.            借助课文具体语言文字,领略课文的意境美,感受嫦娥的心地善良,舍己为人的品质。二.教学过程:(一)             复习导入。(二)             精读课文第一段。1.            指名读第一段。2.            同学们,说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3.            讨论:“苦难”是什么意思?后羿是怎样为老百姓解除苦难的?请画出有关动词。4.            说说你觉得后羿是怎样的人?5.            练读,表现出后羿的力大神勇。(三)             精读课文第二段。1.            默读课文第二段,边读边想:逢蒙是个怎样的人?嫦娥是个怎样的人?画出文中有关的语句。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2.            讨论:逢蒙的奸诈贪婪表现在哪些地方?嫦娥的机智善良又表现有哪些地方?3.            教师引读第五自然段。4.            嫦娥吃了仙药后,怎样了呢?请同学们先看图,再读读课文第六自然段。“飘飘悠悠”是什么意思?怎样才能把嫦娥这飘飘悠悠的样子读出来呢?你觉得这段话写得怎样?美在哪儿?    5.听录音范读,学生自由读。(四)             精读课文第三段。1.            轻声自由读课文第三段。请同学们圈画出后羿找妻子的词语。2.            读了这些词语你能体会出后羿当时的心情吗?谁能把后羿找妻子的急切心情读出来?3.            乡亲们以嫦娥的思念之情又体现在哪儿呢?(五)             布置作业。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1.            总结全文。2.            指导复述课文。二.教学过程:(一)             朗读课文。(二)             总结课文,研究写法。找出课文中描写嫦娥的有关语句,想想乡亲们为什么非常想念嫦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三)             指导复述课文。1.            指名说说课文第三部分的段落大意,编段落提纲。第一段:后羿为民除害,躲下太阳。第二段:嫦娥吞下仙药,飞上月亮。第三段:人们想念嫦娥,企盼团圆。2.            按“自由练习——同桌互述——小组尝试复述——指名复述”的程序进行复述练习。(四)             作业练习。11.读书莫放“拦路虎”  学习目标:
   知识: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行体会课文所要阐述的含义。
   情意:养成读书的正确习惯。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通过反复诵读,使他们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明理,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教学策略: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通过默读、朗读,理解重点词句,使他们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明理,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教学准备:有关课外知识。

教学环节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达成目标

一、
导入揭题  谈话,导入 在学习中,如果你遇到了拦路虎,那该怎么办呢?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激发学习兴趣

二、点拨
自学课文自读课文 阅读课文,借助各自然段的中心句或重点句理解课文。 1、学生带着任务读课
 2、学生分组学习小组多种形式学习
 3、讨论、交流,读课文。  使学生懂得,读书遇到“拦路虎”不能饶着走,应该迎难而上,勇于战胜它。 三、汇报自学情况,抓住重点,指导读懂。 1、什么叫“拦路虎”?
 2、面对“拦路虎”绕着走的原因和危害是什么?
 3、你是如何消灭读书时的拦路虎的?
 4、如何查字典?
   (一)、 要有耐心。
   (二)、 要有恒心。 抓住重点句,谈感受;



 就自己如何解决“拦路虎”发表见解;

  抓住重点句,理解全文。使学生懂得,读书遇到“拦路虎”不能饶着走,应该迎难而上,勇于战胜它。

四、
总结延伸 5、熟读积累:
   采用多种形式练读全文。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反复朗读。
   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受。 采用打擂台、师生比试、小组比赛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交流读你喜爱的段落;
 齐读全文。 感情朗读
 深化理解

教学反思心理学实验表明:许多人在一起共做,可以促进提高个人活动(学习和工作)效率。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引发学生学习乐趣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气氛活跃的小组中学习热情高,每个人畅所欲言,互相启发,互相促进。
  板书设计:
                12、读书莫放“拦路虎”
                    迎难而上
             面对“拦路虎”
                    勇于战胜
伊索寓言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伊索寓言》,了解有关《伊索寓言》的资料。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1、  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2、  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曾经是一个奴隶。他机智幽默,聪颖过人,在儿童心目中始终扮演一个故事大王的角色。《伊索寓言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内容十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题材相当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希腊的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尤其集中反映了下层社会里奴隶的思想感情。《伊索寓言集》里的角色大都由动物担任。这些动物和人一样,会思考,能说话,从本质上说仍是人的化身,代表着当时社会上的各色人物。 
二、引入课题,初读寓言。 
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伊索的寓言,课文共有三个故事。我们首先来学习《狐狸和葡萄》。(板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
2、  提出初读要求: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 
3、  汇报初读情况。学生说说自己对寓言内容的理解。提醒学生注意“狐狸”在一起连读时,“狸”读轻声,“谗”读翘舌音,“酸”读平舌音。 
三、细读课文,领会寓意。 
1、  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2、  自读每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馋得直流口水 想尽各种办法自己先找出来读一读。师生交流。 
3、  小组合作讨论:狐狸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够葡萄? 
4、  “白费劲”说明了什么?你能想象出此时狐狸的神情吗? 
5、  自读第二段。思考: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狐狸在“白费劲”、“无望”的情况下,仍然对葡萄恋恋不舍? 
6、  同学们吃过成熟的葡萄吗?是什么滋味?狐狸为什么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默读第三自然段。从上面的故事你能知道“无能为力”是什么意思吗?你怎么理解这段话? 
提示寓意对照前面的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把你所读懂的道理讲给同学听听。 
四、积累迁移,指导写字。 
狸、葡、萄、馋、酸 
第二课时 
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  大家还记得我们熟悉的那个《狼来了》的故事吗?谁来给同学们讲一讲。 
2、  这个故事也是选自《伊索寓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板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寓言,了解内容。 
1、  自读寓言,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 
2、  指名读,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寓言,领会寓意。 
1、  默读第一和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一步读懂课文。 
狼没来 
牧童:几次大叫   (说谎)   村民:闻声赶来(上当) 
不禁哈哈大笑 (捉弄村民)    惊慌失措(气愤) 
狼来了 
牧童:吓坏大叫   (真话)  村民:没人帮忙(不相信) 
2、体会:牧童两次“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两次听到“大叫”的不同情感。 
3、生活中你有经历过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四、迁移积累,指导写字。 
慌、贯、谎、粪、戒 
第三课时 
一、            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讲。 
2、  狐狸是非常狡猾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故事也与狐狸有关,它也使出了同样的手法又来欺骗别人了,不过,这回它的计策可是失败了,是谁这么聪明呢?(板课题)齐读课题。 
二、            初读寓言。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
1、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一想这篇寓言说了一件什么事? 
2、  自读反馈。 
三、            细读寓言,体会寓意。 
1、  想想《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这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2、  相似的是狐狸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都在说奉承话。“故意”点出狐狸的假心假意,“赞叹”是为吃蝉而设下的“圈套”。不同之处是乌鸦上当了,而蝉没有上当。 
3、  读第三、四自然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 
蝉:“察觉……有诈”“摘下……扔下来” 
(头脑很清醒,保持警觉,进行试探。)  理解“有诈”。 
狐狸:“以为是蝉”“猛扑过去” 
(露出了真面目) 
4、  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引导学生体会蝉不仅有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能从同伴的灾难中吸取教训。(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四、            积累迁移。 
选一两个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我读书,我快乐教学要求:
1、让学生初步了解《伊索寓言集》及其作者。
2、了解《伊索寓言集》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通过过导读,让学生学会读整本的书的基本方法,培养读书做笔记的习惯。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课时
一、导读引路,激发兴趣。
1、请同学介绍《伊索寓言集》和伊索其人。
2、请一两个同学讲伊索寓言故事。
二、明确读书要求,制订读书计划。
1、伊索寓言版本较多,选择合适自己的一本进行阅读,要持之以恒,读完整本书。
2、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自己的书: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也可以在书上随手记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借来的书: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作记录,也可自抽读书卡片,抄写点明故事寓言的语句。
采用各种方式随时留下自己的读书思考痕迹。
3、制订读书计划,鼓励学生做到每天必看,根据自己的情况大体的、规定一个时间表,一般可在一个月左右完成。
三、后继活动,深化阅读效果。
在全班同学都读完《伊索寓言集》后,组织学生交流心得体会,联系具体故事谈谈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有哪些心得,获得怎样的思想启迪,对“我读书我快乐”有哪些体会。
教学反思:习作三:教学要求
   1.通过组织秋游,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以及采集标本、积累写作素材的技能。
   2.对照本组课文,学习状物的基本方法,写出秋天植物叶子的形状和色彩的变化。
   3.通过写作,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
   2.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相结合。
  课前准备
   1. 组织秋游,明确到野外进行观察的目的、要求、方法,搜集常见的树叶标本。
   2.查阅资料,了解秋天树叶色彩变化的原因,并做好笔记。
  教学过程

  一、导人,激发兴趣
   1. 昨天,老师带着同学们一起到山上去秋游,观察秋天的树叶,你观察到了哪些树叶?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
   2. 在我们课本中还有几种树叶的照片,这些树叶我们昨天发现了吗?它们的形状、颜色各有什么特点?
   3. 小结。秋天到了,很多树叶都换上了新的色彩。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观察这些树叶,写一篇介绍秋天的树叶的习作。(板书课题)
  二、明确要求,指导选材
   1. 指名读课本中的习作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本次习作有哪些要求? 学生讨论,教师结合讨论情况相机板书:形状、颜色。(变化)
   2. 拿出自己搜集的树叶标本,边看边思考:你最喜欢什么树叶?它有什么特点?你准备向大家介绍哪几种树叶?(枫叶、冬青叶……)
  三、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写作
   1.出示枫叶标本,问:
    (1)枫叶由哪两部分构成?(板书:叶柄叶片)
    (2)叶片、叶的边缘各有什么特点?
    (3)叶脉有什么作用?
    (4)枫树叶的叶柄有什么特点?
    (5)你知道枫叶秋天为什么会变红吗? 讨论、小结:秋天气温降低,枫叶里的叶绿素被破坏了,产生了花青素,有了它,枫叶的叶子就变红了。
   2.指名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秋天的枫叶,注意枫叶的形状、色彩,还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色彩变化的原因。
   3. 评议口述情况。
   4.根据评议情况将介绍枫叶的内容完整地写下来。
   5. 按同样的方法,将另外一种树叶的特点写下来。
  四、指导学生写好全文
   1.通过介绍,老师发现同学们都不止熟悉一种树叶,有的熟悉两种、三种甚至更多,那么如果你想把两三种都写下来,还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小结:要确定好介绍的/顷序,并且在介绍不同的树叶时过渡要自然。
   2.讨论:如果把介绍几种树叶的话写下来,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吗?当然不是,还应该加上什么?(开头和结尾)
   3.复习本单元学过的课文,进一步明确“总一分一总”的写作方法。
   4.开头可以怎么写? 写秋游时看到秋叶的总印象。
   5.结尾可怎么写? 讨论,小结:可以写对秋叶的赞美,也可以写这次活动给自己带来哪些快乐,增长了哪些见识。
  五、修改评议,完成习作
   1.把刚才已写好的片断加上开头,段与段之间要注意连接,还可以再介绍一两种与刚才写的色彩变化不同的树叶。
   2. 学生独立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读习作,集体评议、修改,对写得有新意的同学加以表扬。
   4.誊写。练习三:教学目标
   1、能从自己识字的实际出发,恰当选择查字方法查字典。
   2、初步学会使用“居然、果然、突然”,“可是、由于、尤其”等词,给“怪、当年、片刻之间、瞥”找到近义词。
   3、能照例句扩写句子。
   4、能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练习中的短文。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选择恰当的方法查字典;扩写句子;找出重点段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用词的确切性;根据句子意思确定扩写什么内容。
  教具: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指导完成第1题
   1、读准字音。
   2、独立完成写词语。
   3、同桌互查。订正。
   4、师根据巡视的情况作点评。
  二、指导完成第2题。
   1、自由读这段话,想:这段话的意思。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
   2、集体交流。
   3、独立填表。
   4、交流表格内容,并说出依据。
  三、指导完成第3题。
   1、回顾这一类题该怎么做?
    (1) 辨析词语的意思。(“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果然”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突然”表示在短促的时间里发生,出乎意料。)
    (2) 读句子,理解语意。
    (3) 选词填空。
    (4) 再读句子,看词义和语义是否吻合。
   2、用同样的方法完成第2小题,交流反馈。(“可是”表示转折;“由于”表示原因或理由;“尤其”表示进一步。)
   3、质疑问难。
  四、指导完成第4题
   1、读题,明要求。
   2、找出带点词的近义词。
   3、比较哪个更确切。
   4、说说给我们的启示,体会用词的准确。
  五、作业:《作业本》第1-4题。

                 第2课时
  一、指导完成第5题。
   1、读题,明要求。
   2、学习例句,弄清楚要注意什么。
   3、自由选一句口头练习扩句。
   4、交流。
   5、小结:扩句的意义。
  二、指导完成第6题
   1、回顾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2、自由读短文。给短文分段,找出重点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
     第二段(第2-6自然段)写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大娘让共产党员买车票的事。
     第三段(第7自然段)人们向小吴投去崇敬的目光。
   3、细读重点段。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去理解。
    (1)大娘为什么要问:“谁是共产党员?”
    (2)这位共产党员是谁?他是怎么做的?划出有关句子。这些句子说明了什么?这件事反映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三、作业:《作业本》第5题。在大海中永生教学目标 :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学习用“不仅……也……”造句;
4、 缅怀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
一、读课文:
要求: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将生字词划出来;
2、不会读的字词对照生字表多读几遍。
二、学生字
1、 投影出示本课生字表,指读
2、 要求:读一个生字,按照课文内容,用这个字组词。
3、 描红
三、读课文
1、要求:轻声读课文,如果你是老师,你想让同学们掌握哪六个词语?将这六个词语划出来,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2、投影出示学生的词语,并请他讲讲积累这六个词语的原因。
3、将刚才自己划出来的六个词语在自己本子上抄写两遍。
四、 再读课文
1、 求默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的关联词“不仅……也……”;
2、 在笔记本上用这组关联词语写话或造句。
五、抄写本课词语。                       第二课时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中感悟,缅怀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课文三、四、五、六自然段。
教学难点 :读中感悟,体会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
昨天,老师请你们收集邓小平爷爷的故事,你收集了吗?学生交流,过渡导入  。
二、读议1、2两小节。
1、听配乐朗读课文。
2、听后指导朗读。
三、读议3、4两小节。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练说:
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还会把邓爷爷的骨灰带往______。
邓小平爷爷的骨灰飘向祖国的万里海疆,祖国人民说:"__________________。"
邓小平爷爷的骨灰飘向香港、澳门,香港、澳门的同胞说:"_____________。"
邓小平爷爷的骨灰飘向台湾,台湾同胞说:"_________________。"
邓小平爷爷的骨灰飘向世界各地,世界人民说:"________________。"
3、指导朗读第3小节最后一句及第4小节。
四、读议5、6、7三小节。
1、自由读课文,谈谈新的感受,新的认识。
2、重点指导朗读邓小平爷爷的话。
3、练说:
邓小平爷爷,我想对您说:"____________。"
4、指导朗读最后一小节。
五、总结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理解高尔基信中最后两段话的含义。
3、   学生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二教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       这篇课文写了高尔基和他儿子之间的哪两件事?(1、栽花赏花  2、写信教子)
二、       讲读课文。
(一)   讲读课文第二段。
1、  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二段。说说你从这件事中体会到了什么?(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2、  指名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找出课文中描写儿子种花草的句子。
3、  交流这些句子。
4、  练说:高尔基的儿子就要告别爸爸妈妈,回苏联去了,他望着
满院亲手栽种的花草,心里想--------------------------------------------。
5、  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开了。齐读第四自然段。
6、  出示春天美景图。练说:看着儿子种的花,高尔基会怎么做,怎么想呢?
7、  出示高尔基坐在花园中的情景。体会高尔基当时的感受、心情。
8、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第五自然段。背诵这两个自然段。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
过渡:欣赏着儿子种的花,高尔基的心里非常兴奋、激动,同时又感慨万分,他欣然提笔给儿子写了一封信。
(二)   、讲读课文第三段。
1、  出示高尔基的信,指名朗读。
2、  自由读一读,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划下来。小小组组织讨论。
3、  交流讨论。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1)、第七自然段中的“美好的东西”
(2)第八自然段中的“美好的东西”
(3)第九自然段中的“‘给’永远比‘拿’愉快”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三、小练笔。
1、          假如你就是高尔基的儿子,收到父亲的来信,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代高尔基的儿子给父亲写一封回信。
2、          交流信的内容。
四、              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背诵第四第五自然段。
附板书: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栽花赏花             子爱父     
                                    
                  写信教子             父爱子  
艾滋病小斗士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默读课文,围绕中心问题认真思考,科学认识艾滋病,关爱艾滋病患者.
教学重难点
感情朗读课文,科学认识艾滋病,关爱艾滋病患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了解艾滋病的一些知识.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揭题导入
揭示课题,指名朗读.
课题质疑:课文中有没有介绍什么是"艾滋病" "小斗士"是谁 是哪个国家的 文章通过哪件工哪些事情,表现了"小斗士"的勇敢顽强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好长句.)
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指名学生分段朗读,指导读好长句.
生再读课文,思考相关问题.
思考质疑的问题.
全文的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依据是什么 
请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你觉得本篇课文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自读后互相交流.
学习第一自然段.
学生自读.
通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思考"为什么一位12岁的名叫恩科西的南非儿童去世了会引起世界上许多人的关注 "(指导学生结合重点词语理解.)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写生字词.
学生说说这一课的大致内容.
精读课文,感悟内容.
细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感悟"不幸".
读悟课文第2段.生自读思考:从这一自然段中你读懂了什么 
读悟课文第三,四段.
感悟方法指导:引导学生抓住相关词语,体会艾滋病的疯狂可怕,体会恩科西不幸中的侥幸.(如第三段中抓住"每天,都有,近200名,四分之一,活不到自己的第二个生日,也许是,最强的,竟然,一直,挺到"体会出得了艾滋病的不幸.)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细读课文第五,六,七段,感悟"抗争"
结合第一段,细读课文第八,九段,感悟"关注"
——指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用学习三,四段的方法去继续理解和感悟课文.
联系实际,培植信心.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人生不如意之事常有,遇到挫折,失败,伤残,疾病等"灾难",我们应该怎么办 
总结.
不管我们遇到什么困难和灾难,都要顽强抗争,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对自己对生活充满信心.我们还要同情,帮助遇到"灾难"的人,培植他们战胜"灾难"的信心.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艾滋病小斗士
不幸
抗争
关注
教学后记习作4:教学要求:
  1、训练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知道怎样选择材料,学习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习惯。
  2、学习写板报稿。
  教学重点:
  通过仔细观察,选择合适的材料,按照板报稿的要求写下来。
  教学难点:
  弄清板报稿与平时的记叙文的区别,让学生按照板报稿的格式,写清要写的要素,并做到内容具体,语言简洁。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文,明确写作内容。
  板报稿一般要写出哪些内容?
  让我们先研究例文《和书籍交朋友》:本文写了什么事?按什么顺序来写?都交代了哪些要素?(活动时间、场所、人物、活动情况、活动方法、意义……)这些要素就是写板报稿必须交代清楚的,也就是板报稿要写的内容。
  二、区别比较,突破难点,学习写法。
  根据习作要求:写报道做到篇幅短小,语言精炼,把内容写具体,标题要醒目,末尾要署名。
  怎样把板报稿的内容写得乘法而不失具体呢?
  研究例文,文章按什么顺序写?哪些地方写得具体?与记叙文有什么区别?通过分析、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板报稿与记叙文的区别就在于:板报稿并不需要仔细刻画人物,细致地描写事情每一步的经过,也不需要很多华丽的辞藻,精心的修饰,只要实事求是地介绍开展活动的情况,结果,意义……因此,篇幅短小。
  再以《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一自然段为例,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这一事例怎样做到简洁而又具体的?通过研究,学生可以发现,这一节重点写了作者看到的水滴石穿的现象和形成的原因,写现象时只重点写了石头、石上小洞的样子。作者看到什么写什么,没有过多的修饰,很细致地描绘,语句十分简洁。
  通过这两篇例文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归纳出本次习作的写作方法和要求,知道板报稿在结构、语言上的特点,并根据这一要求习作。
  在习作中,命题也是一个难点。怎样才能做到标题醒目?可以要求学生先想清楚要写的内容,再根据内容进行概括,用词语或简练的语句来确定命题。
  三、习作要求,练说练写
  明确了习作要求,就可以让学生分组交流讨论:你准备写什么活动或事情?准备怎样写?在口述的基础上练写。不过,在说或写的时候,一定要对照习作要求,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到内容具体,语言简洁。写完后再命题,写完后在右下角署名。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
  这三步教学过程,要紧扣住教学难点重点,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明确习作要求,并按照要求,完成板报稿。
  四、学生练写。
  学生练习写作,完成初稿,教师巡视,相机点评指导练习4:
  教学目标
   1、能给4个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能正确用字,减少别字。
   3、知道一词多义现象,并能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判别词义。
   4、能把表示“一定”意思的肯定句,改写成“非……不可”的双重否定句式。
   5、能把句子中残缺的部分补充完整。
   6、能用摘录法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改写句子,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确定词义。
  教具: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揭题,整体感知。
  二、指导第一题。
   1、读准每个字的两种读音。
   2、口头组词交流。
   3、比较归纳,掌握规律。
       di:箭靶的中心          she:多用于长条形的东西断了
     的                折
       di:真实、实在          zhe:一般常用于东西弄断或弯曲
       san:由聚集而分散         juan:把东西弯转裹成圆筒形或圆筒形的东西
     散                卷     
       san:没有约束或零碎不集中    juan:常指卷子
     
   4、书面组词。
  三、指导第二题。
   1、自由书空,想想每个字容易写错的地方。
   2、指名逐一板演,强调易错处。
   3、认真抄写。
  四、指导第三题。
   1、学生自改别字。
   2、交流,订正。
   3、比较组词,加深印象。
  五、指导第四题。
   1、自己读句子,想想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意思有什么不同。
   2、交流讨论。
     骄傲:(1)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2)值得自豪的人或事物。
     生气:(1)因为不合心意而不愉快。(2)生命力,活力。
     自然:(1)不勉强,不呆板。(2)表示理所当然。
   3、小结:有些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意思,要根据语言环境正确理解。

                 第2课时
  一、引入。
  二、指导第五题。
   1、分析例句。
    (1)自由读,想想两句话的意思。
    (2)比较异同。两句话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表达的句式不同,原句的“一定”换上“非……不可”,在语气上更肯定。
   2、试改第1句。交流。
   3、独立练习第2句。
  三、指导第六题。
   1、回忆一个完整的句子至少要有哪几部分。
   2、判断每句话缺少了什么。
   3、补充缺少部分,注意加上标点。
   4、交流纠错。
  四、指导第七题。
   1、自由读,思考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
   2、想想:概括这段大意,可以用什么方法?为什么?(用摘录法,因为有概括性的句字)。
   3、划出概括性的句子并加以整理摘录。
  五、课堂小结,完成练习。鼎湖山听泉 
一、教学要求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犹如”、“像……一样……”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课前预习:查阅有关鼎湖山的资料、图片。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清课文脉络,试着给课文分段。 
教学重点 、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广东省肇庆市东北部的鼎湖山吗?鼎湖山,原名顶湖。因山顶有湖,四季常盈,故得其名,民间传说黄帝打败蚩尤采首山之铜在此铸鼎,鼎成升仙,为纪念黄帝得道入仙册,习称鼎湖。鼎湖山的景色可美啦!以“植物多”、“寺庙多”、“瀑布多”驰名于世。 
揭题:10  鼎湖山听泉 
二、看图片,听课文录音。 
三、初读课文 
1.布置学生自学。 
(1)借助拼音,轻声自由读课文。要字字入目,把课文读通读顺。 
(2)拼读生字表中生字,画出文中带生字的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3)给自然段标上序号,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的什么。 
2.  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 
a  肇庆   聆听   蒙眬    汩汩 
b  草丛       暮色   古刹  汇聚  穿越   轻柔   清脆 
草丰林茂    时隐时现   不绝于耳     交错流泻   
清纯悦耳    山鸣谷应   悠悠扬扬     安详厚重 
欢快活泼    繁花似锦   古树参天     万籁俱寂     
厚重回响    雄浑磅礴   铜管齐鸣     忽高忽低     
忽急忽缓    忽清忽浊   忽扬忽抑     蓬勃生机 
(2)在学生读准音的基础上,找一找这些词语中哪些是描写声音的? 
指导学生美读这些词,是否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声来诠释一些词语的意思。 
(3)读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
四、理清课文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在哪里开始听到泉声,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听得更加真切,试着给课文分段。 
2.讨论交流后小结。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我们”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白天“我”在上山途中观景听泉。 
第三段(第3——5自然段):写入夜“我”在庆云寺听泉,抒发在鼎湖山听泉的总体感受。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重点指导书写“磅礴”,区分“暮”和“幕”、“墓”、“慕”的意、形。 
2.  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2自然段。
2.理解课文1——2自然段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 
教学重点 :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
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到鼎湖山去聆听、辩识、品位那里的泉声吧!二、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段。说说读了这一段,你了解了什么?(可了解到鼎湖山的位置和雨后鼎湖山的概貌) 
2.出示第二句话。试读体会!通过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三、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过渡:雨后的鼎湖山蒙蒙胧胧,别有一番诗意!那作者又是在什么地方听到泉声,看到泉水的呢? 
1.学生轻声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泉水的句子。 
2.交流。教师相机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a过了寒翠桥,就听到淙淙的泉声。
a指名读,说说读了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泉声响) 
b能试着把这句话读一读吗? 
b进山一看,草丛石缝,到处……我们得寻找着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
a自由读,圈出“不绝于耳”,想想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可体会到泉水怎样?(板书:泉水多) 
b还可以从哪儿看出泉水多?生读,师在“到处”、“涌流”、“交错流泻”“遮断路面”等词句下圈点。 
c这两句话中的“涌流”和“流泻”能交换吗?它们有什么不同? 
(“涌流”指朝上涌出朝前流淌,“流泻”指迅速地朝低处流淌) 
师:当我们走在山路上,不断流淌的泉水把路面都遮断了,我们得寻找着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这是一件富有情趣的事呀?感情朗读这段话。 
c愈往上走树愈密,绿阴愈浓。湿漉漉……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
a学生看插图,听老师读这段话。 
b看了图,听了朗读,有什么要说的吗? (板书:泉声美) 
c这段话中有个比喻句,找出来读一读。能用“犹如”来说句话吗? 
d想象意境,指导朗读。(在宁静的傍晚,刚刚下了一场雨,空气特别清新,从寺庙中传来了悠扬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汇集在一起,是一首多么美妙的交响曲啊!) 
就让我们一起来奏响这部交响曲吧!(齐读) 
四、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 


第三课时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
教学要求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5自然段并背诵本段。 
3.学会用“犹如”、“像……一样……”造句。 
3.理解课文第3——5自然段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
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在上鼎湖山的途中,我们就看到了涓涓细流的泉水,听到了钟声和泉声汇集而成的美妙的音响。当我们循着钟声,来到了半山腰的庆云寺时,又看到了什么呢? 
二、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读 
2.结合自己课前查阅的资料,当当小导游,简单介绍庆云寺。
三、精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作者夜里借宿在庆云寺,听到的泉声又是怎样的呢?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地读课文,自己先体会体会。 
2.指导读第一句。 
(1)指名读,你知道“万籁俱寂”的意思吗?指导再读。 
(2)如果,我们是客人,那主人就是——(指板书:鼎湖山)。主人不仅慷慨地捧出她美妙的泉声,而且还把这“泉声一直”——(引读)。多热情,多好客!谁能把这种情趣读出来? 
3 .指导读第二句 
师:这么丰富的泉声,如果只用耳朵听,能真切地欣赏到她的美妙吗?所以作者是在用心——(学生接下半句) 
(1)齐读。 
(2)作者是怎样用心去聆听、辩识,又是怎样品位的呢? 
让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山中万籁俱寂,唯有泉声不断,此时此刻,作者一边聆听着泉声一边在心里不停地赞叹。 
4.指导读第三句 
啊!这是        声音,多像                           一样            啊!
(1)出示句式: 
生轻声读第三句,准备用这样的句式说出作者的心里话。 
(2)同座位互相说一说。 
(3)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板书: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 
(4)师引读这段话。 
(5)请大家轻声地把第三句再练一练,指导学生读好这几句话。 
(6)同学们,这么优美的语句,要是能背下来,变成自己的语言,那该多好啊!自己先背背。指名背。 
(7)这一句,作者向我们详细介绍了鼎湖山四种泉声,其实,这里的泉声远不止这些。(板书:“……”)你听。 
5.学习第四句。 
(1)示范读。谁能像老师这样读? 
(2)听出来了吗?这里的泉声丰富多变。 
(3)引读。 
(4)学生读,读出这种感觉。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鼎湖山因为有了清泉,所以             。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
(1)课文学到这里,请同学们联系全文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鼎湖山清泉的作用难道只是给人们以听觉上的享受吗?它还有哪些作用呢?准备用这样的句式发表你的看法: 
(2)学生在下面试着写一写。 
(3)指名回答。 
(4)教师小结:泉声听在耳里,泉水留进心田(板书:留进心田),这是多么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啊! 
(5)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五、课堂作业
用“犹如”、“像……一样……”造句


附板书:     
                          泉声响 
                  白天    泉水多 
                          泉声美 
鼎湖山听泉            轻柔 
                          清脆          
                  黑夜    厚重回响      流进心田
                          雄浑磅礴 
                             …… 黄果树瀑布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绿线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一些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感受瀑布的形态和声响的特点。
4 通过朗读、背诵等多项语言训练,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教学重点: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美和大自然无限生机对人的陶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揭示课题:
1 学生背诵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
2 庐山的瀑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 你还见过哪些瀑布?它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4 今天我们要去游览黄果树瀑布,你们想去吗?揭题
5 简介黄果树瀑布:在贵州省镇宁市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境内。形成原因:县城西南15千米处有条白水河,这里高山重叠,河水从东北山岭中夺路而出。到了黄果树地段,突然河床中断了,滚滚水流顺流下跌,形成了九级飞瀑。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
过度:这瀑布到底是怎样的一幅壮观景象?看录象欣赏。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 自渎,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遇到不懂的词语查字典解决。
2 检查自学:
(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齐读。
(杰作人喧马嘶喧嚣缝隙悬挂漫天浮游撩过来气势非凡雄伟壮观直泻而下山回谷应漂浮聆听胸膛挟来掩映沉醉)
(2)指名读通课文,评价纠正。
3 轻声读课文,想想主要介绍了黄果树瀑布的哪些方面?
4 交流:瀑布:声音、样子、水花散落再小镇上的情景;人们的感受:下到谷地时的感受、瞻仰徐霞客塑像的感受。
5 分小组讨论,课文按游览顺序可分为哪几段?
三、分段朗读课文
自渎—指名读
四、指导写字:
1 出示生字,读一读。
2 说一说这些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 用钢笔描红、临写。
五、作业 :
1 抄词
2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 读词语
2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细读第一段:
1 指名读,理解“杰作”。
2 这一句该怎么读?突出“真是”、“杰作”。
3 再次出示录象,让学生整体感知黄果树瀑布的景观的壮美。
过渡:为什么作者把黄果树瀑布称为“大自然的杰作”?
三、细读第二——四自然段:
1 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每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2 讨论交流自然段段意。
3 默读课文,思考:黄果树瀑布的形态和声响各有什么特点?找出课文中有关语句,用“——”划下来。
电脑出示写黄果树瀑布形态和声响特点的有关语句。
4 指导学生反复练读这三句话,说说它们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这些句子与一般句子相比较好在哪里?从而体会黄果树瀑布形态的宽及声响的大。板书。
5 大声练读三个自然段,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6 指名有感情地读自己最喜欢地那一段,并说说为什么。
7听录音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瀑布形态的宽、声响的大及瀑布激出的水花化为“银雨撒全街”的情景。
四、作业 :
1 给下列字加上偏旁,组成另一个字,再组词。
斯帝暴页夹撩
2 填空。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 齐读1——4自然段。
2 说说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二、细读第5——8自然段:
1 指名读第5自然段,思考:黄果树瀑布泻落在什么地方?我们来到谷地有什么感受?
2 讨论、交流。泻落在一片群山环抱的谷地里。着重体会“群山环抱”的意境,为下文“圆形的乐池”、“四周乐声奏鸣”的理解作铺垫。感受是“那道瀑布”离我们“近得很”。“仿佛一伸手便可以撩过来洗洗脸。”“撩”在文中的意思,用手舀水由下往上甩出去。“瀑布泻入谷地溅出的水珠直洒到我们的脸上,凉丝丝的,舒服极了。”
板书:感受:舒服
3 听录音,让学生获得那种舒服极了的真实感受。
4 小结节意:写下到谷地的感受。
5 轻声读课文6—7自然段,说说哪些句子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还读不懂,需要别人帮助。
6 电脑出示句子,着重理解这两句话:
(1)“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灌:浇,灌注。乐声奏鸣、声浪各指什么?指瀑布的声响大。
(2)“聆听着訇然作响的瀑布声……挟来大自然无限的生机。”挟:夹在胳膊下,然后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
7 反复练读,让学生体会自然景观对游人心情的影响,使其察觉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与人的生命活力的联系,对人的身心的陶冶。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
8 小结6——7节意,与第5节合并。
9 导读第八自然段:
(1)齐读后,简价徐霞客的生平,说说“沉醉”的意思。
(2)小结段意:写瞻仰徐霞客塑像的感受。
三、赏读全文:
1 有感情的齐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把黄果树瀑布称为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2 填空:
这是一篇——,写了“我们”在————,描绘了————————————,讴歌了——-——。
四、作业 :
1 摘录文中打比方的句子。
2 造句。
3 仿写一处景物,注意写出自己的感受。
板书:
形态————宽
声响————大
黄果树瀑布 { 感受 }舒服极了
灌满 活力
挟来 生机莫高窟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概括自然段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品读理解课文第二段并背诵。
   2、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对象及学习需要分析: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五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一方面他们想更多地拓展视野,了解世界(特别是我国古代)灿烂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他们也想进一步增强自己的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的能力。《莫高窟》文质兼美,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感,丰富他们的知识面,又是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好教材。文章介绍了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他们在欣赏图片,阅读美文的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自学能力还有待加强。
  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莫高窟的多媒体课件及录象片段。
    开课时,看课文录象,给学生以强烈的视听享受,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随着教学的深入,在网上(网址:google.com)依次展示洞穴中“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以及曾藏有许多珍贵文物的“藏经洞”,了解“莫高窟”的全貌等,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受莫高窟宏伟、神奇的魅力,认识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同时,体会作者优美细腻的描写笔触。最后再次听录音,看课文录象,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设计理念:
   1、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别是对学习方式的选择,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朗读成为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在感受到美的基础上,自由选择不同的方式去朗读,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
   3、架设课内外的联系,引导学生上网搜集、阅读、欣赏有关莫高窟的文字、图片资料,扩大知识面,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我国的西北部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敦煌莫高窟,也叫“千佛洞”。相传前秦建元二年僧乐尊开始凿窟造像,经历隋唐以至元代,均有修建,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
    你们想亲眼看一看吗?(想!)(学生看课文录象,配有解说)
    这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回答。)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莫高窟》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这座石窟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莫高窟充满了神秘感,它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以及在我国和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位置,都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以看录象为切入口,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读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明确读书的要求,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2、检查自学效果:
    (1)分自然段读课文,相机正音。
    (2)提问: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3、指导分段。
     [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分段,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脉络,提高阅读能力。]
  三、主动探究,朗读感悟
   1、交流:同学们,刚才在录象上你们看到了洞窟内有哪些景物呢?(彩塑、壁画、藏经洞),看了这些景物,叫人赞叹不已。有一位作家参观了莫高窟以后,就把他所看到的用笔写了下来,那么,这位作家是怎么向我们介绍的呢?(指名分读第2、3、4自然段)
   2、学习第2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时先“扶”学生一下,后面再放手训练,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彩塑的?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
    (3)学生交流质疑,教师相机点拨。
      ①(点击彩塑)引导学生浏览各种神态的彩塑,想像彩塑不同的样子,理解“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等词。
      ②(点击“彩塑”中的“卧佛”)课文是如何描述卧佛的呢?
       [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多讲,让学生自读自悟,学会主动学习。在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通过上网欣赏图片,引导学生图文对照,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③面对这一尊尊想象力之丰富,色彩之绚丽,气魄之宏伟的彩塑,游人在观光时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
    (4)怎样读才能让人也好像看到这些彩塑的样子?(结合评价,指导朗读)
    (5)(点击第2自然段填空题)按原文口头填空,指导背诵。
    (6)小结学法。
      ①找中心句②读文质疑③品读背诵
       [归纳出学法,为学生自学下面的段落作一个范例。]
   3、学习第3自然段
    (1)根据学第2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3自然段
    (2)讨论交流自学效果。(先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交流,再以小组的形式发表、交流讨论的结果。)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3)朗读体会,想象画面。
      ①(点击“壁画”)欣赏各种姿态的飞天图,朗读体会作者优美细腻的描写笔触。
       (出示“有……有……有……还有……”的排比句式,学习“先概括写,后具体写”的写法。)
      ②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吗?
       (点击句子“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引导学生改为“壁画上的飞天,有臂挎花篮,采摘鲜花的;有……”的句式。)
      ③欣赏课文插图,你能用这样的句子来介绍图上的内容吗?(发挥想象,从游人说开去。)
       [将造句训练渗透在“读’的训练中,既没有离开课文,破坏“读”的整体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4)引读背诵。
   4、学习第4自然段
    (1)学生用以上方法自读、质疑、讨论。
    (2)介绍“藏经洞”的发现及遭帝国主义掠夺的情况。
    (3)指导朗读、背诵。
      [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培养自能读书的能力。]
   5、学习课文第三段
    (1)介绍敦煌文化,理解“举世闻名”。
    (2)由“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引导学生去联想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高超的智慧,理解“结晶”的意思。
    (3)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恰当意思。]
   6、学习课文第一段。
    (1)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在哪儿呢?齐读第一段。
    (2)(点击“莫高窟”)图文对照,想象莫高窟的全貌。
  四、听课文录音,看有关录象资料,再次感受莫高窟的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这是对全文的“反刍”,使学生对莫高窟有一个完整、深刻而又清晰的印象,并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五、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1、同学们,刚才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欣赏了闻名世界、光辉灿烂的敦煌莫高窟,看到了洞窟中那精妙绝伦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壁画,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它不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假如你是莫高窟的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游客介绍?
    2、练习、展示、评议。
  六、课外延伸,构建联系
    (点击背景音乐,出示作业,两题可以任选一题。)
    1、将课文改写成导游词,说给家人、同学听。
    2、有兴趣的同学继续上网阅读、欣赏有关莫高窟的图文资料。
     [让学生从事感兴趣的自主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效果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本课的教学就是通过自读自悟、感情朗读等手段,让学生与作者一起走进文本,了解莫高窟,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环节的设计精当、巧妙,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实践性。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致力寻求的新理念,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至高追求。通过对话,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让他们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让学生与文本对话”,首先要唤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者在课的开始,语言渲染了莫高窟在我国和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位置,并让学生观看课文录象,整节课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会到了莫高窟的宏伟、神奇,调动了学生的情感积累,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从而进行直接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让阅读教学变成一个双向的对话交互过程。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
  二、激发想象,感悟品味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教学中教者采用变序手法,直接切入重点段的学习,分别介绍洞穴里的“彩塑”、“壁画”、“藏经洞”,借助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训练过程也体现了由“扶”到“放”的层次性,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莫高窟》一文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教者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同时体会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美的熏陶。习作5:一、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帅鸽》的片断,领会写一种动物的外形和动作的写法。认识过渡句的作用并练习运用。
   2、学习本文的观察方法,抓住特点仔细观察和跟踪活动过程进行反复观察。
   3、按作业的要求,抓住外形和动作的特点写好一种动物,并恰当使用过渡句,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要有顺序地去观察动物,观察中要善于捕捉到动物的外形和动作的特点;练习写好过渡句。
   2、观察和描写要抓住特点,学写过渡句。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
  你们有没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呢?今天,我们就来学写一篇关于动物的习作。
  (二)学习例文,探讨写作方法。
  1、出示书中插图,问:图中画了一个怎样的情景?你是怎样去观察的?你见过鸽子吗?喜欢鸽子的哪些方面?
  2、学生自学例文,讨论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教师在学生自学中检查点拨。
  3、了解小作者是怎样写鸽子的,先写什么,接着写了什么,哪些地方定既具体又生动,段与段之间是怎样自然衔接起来的。
  4、师生共同总结出写作方法:
  (1)要有顺序,抓住特点。
  (2)突出重点,抓住特点,详细描写。
  (3)写好过渡句。
  (三)学生自读例文,体会写作方法。
  1、联系实际观察生活,进行习作练习。
  2、通过观察进行口头作文练习。
  (1)学生认真阅读书上的最后一段,领会这次写作的要求和有关内容。
  (2)指名学生简要汇报一政自己的观察笔记后,其余的互相交流。
  (3)学生运用例文中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进行口头描述。
  3、学生按要求进行练笔,教师巡回指导。练习5:教学目标
   1、会熟练地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2、会比较形近字,并用形近字组词。
   3、会仿照“abb”“aabb”两种组词形式写词语。
   4、会体会感叹句表达的语气和感情。
   5、会用关联词语“只有……才能……”只要……就……“写句子。
   6、会独立给一篇短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独立运用提出问题,用连接问题答案的方式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理解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的不同之处;比较正确地提出问题,连接问题答案,概括段落大意。
  教具: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第1题。
   1、比赛用部首(音序、数笔画)查字法查字典。
   2、写出带点字的读音。
   3、联系课文中的句子理解词语的意思,让学生明白这些带点字大多是词语的关键字。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
     栖息:多指鸟兽歇宿,也指人暂居住。
     腮边“两颊的下半部脸。
     山峦:连绵的山。
     银发:白发。
     气喘吁吁:呼吸急促的样子。
     悬崖陡坡:山崖坡度很大,近于垂直,十分险要。
     身躯矫健:身体强壮有力。
  二、第2题。
   1、抄写这些字。
   2、独立确定部首。
   3、查字典验证。
   4、小结:像这样比较特殊的字应该重点记忆。
    (1)同桌讨论交流方便快捷的记忆方法。
    (2)全班交流。
    (3)有多余时间的同学或小组,可以在字典中找一些类似的部首记一记。
  三、第3题。
   1、比较这些字,说说部首与字义的关系。
   2、组词。
   3、比一比上下两个字,说说比出了什么。(字的意义和字的部首有关,我们记字要把字形和字义联系起来。我们还可以记一个部件,加上不同的部首,记信许多字,比如:“槐、愧”以外,还有“魔、魁”等。)
   4、自己再列举一些字给同桌做一做。
  四、第4题。
   1、读这些词语。
   2、归纳构词形式。
   3、照样子写几个。
   4、说说这样的词语和作用(这些词语形容事物的外形、色泽、质地等,起到了强调、渲染的作用。)
   5、各挑选一个词语造句。
  五、第5题。
   1、读句子,比较句子的异同。
   2、每组第二个句子,我们叫它感叹句,它的标志:感叹号和感叹词。
   3、在句子中找一找,圈注出来。
   4、带感情读,体会感叹句的语气和感情跟一般的陈述句有什么不同。
     第一组的第2句表示称赞的感情。
     第二组的第2句表示喜爱的感情。
     第三组的第2句表示自豪的感情。
   5、学写几个感叹句,有感情的读给同学听。
   6、小结:感叹句贵在“有感而发”,切忌随便就发。
  六、完成《作业本》中的作业。

                第2课时
  一、第6题。
   1、读句子。
   2、把句子分成两句话说,懂得两者的条件关系;前者是后者的条件。
   3、仔细比较两个句子,哪一名的条件是唯一的,也就是说“达到后面的结果只要这一个条件就可以了”。(只要……就……)
   4、这是这两个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词的主要区别,同学们要牢记这一点,这样我们才能把话说准确。
   5、用这两个关联词造句,留心区分不同。
  二、第7题。
   1、复习运用“提出问题,连接答案,概括段意”的方法。
   2、读短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
   3、提出问题(“我”到什么地方去旅游,留下什么印象?外宾对农民的西瓜感到怎么样?人群里为什么会响起掌声?掌声赞扬什么?
   4、概括段意。
     第一段:“我”到北京旅游,到八达岭见到的一件事,留理深刻的印象。
     第二段:农民卖的瓜外宾感到很满意。
     第三段:农民卖瓜买卖公平,受到周围群众的掌声赞扬。
  三、完成《作业本》中的作业。天火之谜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用语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主要板书计划:
(起因) 雷暴是个谜
大胆推测
25天火之谜 (经过) 解开“雷暴之谜” 风筝实验
震惊世界
(结果) 发明避雷针
作业 设计:
课内1、抄写词语。
2、造句。
3、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课外1、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2、完成练习册上的作业 。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生字,词语,理清脉络给课文分段。
2、学习文章第一段。
过程: 一、揭题导入  。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
2、你们的爷爷奶奶是怎样看这个雷电的呢?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
3、揭题天火之谜
4、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
(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
(3)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
(2)理解词语。
4、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三、1、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开雷暴的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3、为什么说它可怕?
板书:把人击倒树木劈成两半
4、齐读第一节。
四、指导写字
五作业 。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实验的经过,体会富兰克林的英语实践的精神。
过程: 一、复习导入  。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雷暴是什么吗?
中国人~~~~雷神
西方人~~~~上帝的怒火
2、同学们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二、学习第二段。
1、出示第2节。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
“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
2、你了解富兰克林吗?政治家,发明了避雷针
3、齐读第2节,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4、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自由读3--4节
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划出有关词语)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5、塔轮板书:
注意观察认真思考
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
认真实验勇于实验
6、分四人小组学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想想为什么读一读表达出来。
7、讨论交流
(读好词)早就(很早不是现在)--所以发现了--引读
(1)“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
观察比较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
(2)大胆推测:读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很熟悉,很了解)--熟知什么?放电现象不能雷暴结合富兰克林与众不同。
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是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什么意思?不值得奇怪不能接受
与“推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能接受?
引入“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
板书:习惯地
(冷嘲热讽)不仅……就连人们会说些什么?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富兰克林经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推测反复思考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4)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
(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动作)
(5)富兰克林发现天火之谜的实验过程能读懂吗?
用朗读把你读懂的内容表现出来。
他读得怎么样?
8、有感情朗读2-4节,体会人物特点。
9、同学们现在你认为雷电是怎样的呢?(不是天火,不是雷神)
还怕吗?(指名原来有误解的学生回答)可是还需要注意安全
10、引出第5节。
齐读第5节,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
板书震惊世界
11、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说?
自我惭愧夸奖富兰克林
12、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
三、布置作业 。
复述实验经过。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第六节,总结全文。
过程: 一、复习导入  。
复述实验经过。
二=学习第三段。
1、富兰克林实验成功有何伟大意思?
2、板书:--安然无恙(理解)
3、指导朗读,想想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完成课后练习4。
四、导复述全文。
1、凭借段意,安排好复述的顺序。
2、根据板书内容提取重点词语,组织语句进行连缀复述。
3、指名上台复述,师生评议。
4、以四人为一组,轮流复述。
5、优选复述。
五、布置作业 。
1、复述课文。
2、完成练习册。

25《天火之谜》厄运打垮的信念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懂得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
教学重难点:
体会谈迁在逆境中不低头、不屈服、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可贵品质。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引导质疑:      板书  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提出哪些问题呢?(估计学生会提出下列问题) 
(1)“厄运”指什么?
(2)是谁遭到了厄运?
(3)他有着什么样的厄运?
  2. 同学们提出的几个问题,课文已经给我们做了回答。现在,我们就带着这几个问题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划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自学不懂的词,再和同学讨论交流。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字音教学:着重读准“浙、抄、撰”等翘舌音。“坎、诞、寝、”都是前鼻音,“撰、迁”是三拼音。
2、理解生词:“博览群书、家徒四壁、一袭破衫、奋笔疾书”等词。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课文层次。
1、轻声读全文,边读课文,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裁矗?
2、指导分段
(1)    默读全文,思考各自然段讲了什么,讨论交流。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
(2)    把有联系的段落分为一段,把单独讲一个意思的段落分为一段。
①第一段:(1节)写家境贫寒的谈迁编成了500多万字的《国榷》。
②第二段: (2、3节)写书稿被人偷盗后,年老体弱的谈迁重新编写《国榷》。
③第三段:(4节) 写由谈迁的故事而发出的感慨。也是全文的总结。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读后评议。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2、哪些词句是讲谈迁不向困难屈服,自强不息的? (读句子,谈体会)
3、在这段中作者运用了列数字的写法,表现了谈迁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请你找出来读一读。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从这段中你体会到谈迁是个什么样的人?
5、指导朗读。
三、作业
  1.课堂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读一读,再抄写课后词。
   2. 课后作业。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谈迁是个什么样的人?
(板书)     不向困难屈服    自强不息
2、  师:谈迁经过20多年的奋斗,曾经过6次修改,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鸿篇巨制”——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这是何等的伟大啊!你们说说这需要的是什么——齐读(不向困难屈服,自强不息的精神。)
那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讲谈迁不向困难屈服,自强不息?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自学课文第二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谈迁遇到了怎样的厄运?他又是如何面对这致命的打击的?
(2)谈迁有着什么样的信念?在逆境中他又是如何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
2、要求学生边读书,边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3、哪些段落最使你感动,请你多读几遍。
三、全班讨论、交流。
1、谈迁遇到了怎样的厄运?理解:家徒四壁。
2、“书稿被偷”,“下落不明”又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20多年的心血转眼间“化为乌有”。)“化为乌有”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这对任何人都是致命打击?而对于谈迁又是怎样的打击呢?
(当时的谈迁已是“年近花甲”“体弱多病”的老人了,可见这种打击是何等的惨重!)
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4、那么,谈迁又是如何面对这致命的打击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谈谈你的理解。
    5、谈迁有着什么样的信念?在逆境中他又是如何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
自读课文3自然段,读后全班交流。
(理解:①为了完成新书稿,为了使新书稿更加完善、准确,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甚至亲自“考察”历史遗迹。他不怕苦(一袭破衫),不怕累(终日奔波)不怕孤单,不怕病(年老体弱)又经过几年的奋斗,新写出一部“明史巨著”。
理解:②文中又一次运用了数字,“104卷”“500万字”说明谈迁为《国榷》倾注了多少心血啊!
通过引导学生对重点词的理解,体会谈迁在逆境中不低头,不屈服,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品质。)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
6        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7、“名垂青史”什么意思?为什么谈迁能“名垂青史”?
四、学习第三段。
    1、是啊,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啊!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齐读四自然段。)
    2、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解。(人生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信念不被打垮,希望就永远存在。)
3、这段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既是课文的总结,又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文学完了,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六、总结全文。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归纳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七、作业。
        积累本课的好词好句,请摘抄写在本子上。
板书 :
      
       家境贫寒      不向困难屈服
 书稿被偷       坚定信念  
 从头撰写       自强不息
       《国榷》       名垂青史诺贝尔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读懂课文,了解诺贝尔的辉煌业绩,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到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听说过诺贝尔这个名字吗?他是什么人?谁来介绍一下?
诺贝尔奖又是怎么来的? 学生交流。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诺贝尔的。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诺贝尔》一文向我们介绍了他的那些事迹呢?
  2、检查生字词。
  ⑴读准字音:诺、颁、凿、瑞、摩、盛、逝、械、锤、砸、残、毫、滚等字。
  ⑵注意字型。指导写“机械”的“械”,“残废”的“残”。
  ⑶指名读课文。
  ⑷概括课文重要内容。
 想一想,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主要记叙了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事。               
三、根据提示理清文章脉络。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
  1、 初读了课文,你能说说诺贝尔的主要业绩是什么吗?(一是发明了炸药,二是把自己的遗产毫无保留地捐给了科学事业,设立了诺贝尔奖。)
  2、那么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两件事情。(课文第三至九自然段写了诺贝尔为发明炸药所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就;第十自然段写了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3、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2)简要介绍了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第二段(3——9)写了诺贝尔为发明炸药所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就。
第三段(10)  简要介绍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四、学习课文第1-2小节。
  1、指名读,思考:第1-2小节主要写什么?(简要地介绍了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2、默读,思考:诺贝尔奖授奖仪式的地点和时间的确定依据是什么? 为什么这样设定?  (这样做的目的是以此来纪念伟大的发明家诺贝尔,以表达人民对他的怀念和敬佩。)   
3、朗读第1-2小节。
  五、作业布置:
  1、读抄词语。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段。想一想: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2、 过渡:诺贝尔为何能受到人们如此的敬重呢?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齐读第3小节。
师:诺贝尔一生有许多的发明,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诺贝尔为什么会想到要发明炸药呢?他在发明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失败和痛苦?诺贝尔发明的炸药为人类的生产活动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出示思考题)
2、自由读课文第4-9小节,要求学生边读边划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并在旁边作批注。  
3、  学生讨论交流。
(1)诺贝尔为什么会想到要发明炸药呢?(诺贝尔最初发明炸药的动因是什么?)   (他看到工人们徒手劈山开路十分艰苦,就想发明一种东西能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说明诺贝尔发明动机来自于对人民的关心和同情。)
(2)他在发明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失败和痛苦?(读有关句子,学生谈体会。)
(3)诺贝尔发明的炸药为人类的生产活动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提高了劳动生产力,降低了劳动强度。)
(4)朗读第第4——7小节。 
师:尽管诺贝尔发明炸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对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来说创造发明是无止境的。
4、指名读课文第8——9小节。
  ①这一段具体详尽地描述了一次试验性的大爆炸,当时人们是怎么说的?而诺贝尔又是如何表现的?从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一个科学家为造福人类全身心投入创造发明,连个人的生死都不顾,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啊!)
②生自由练读第8——9小节。
  ③全班有声有色地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默读,思考:(1)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2)诺贝尔死后,大量的炸药也用于战争,毁灭人类创造的文明,如果诺贝尔泉下有知,他会有何感想?
2、学生交流。  
(诺贝尔也许遇见到炸药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所以设立了和平奖,以激励人们为世界的和平而努力。)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
3、齐读第三段。
四、总结全文。
1、朗读全文。  (1)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说说诺贝尔奖是怎么来的?
五、拓展练习。
利用本课提供的材料,为诺贝尔写一篇一百多字的小传。 
               
板书设计:
 
                    发明炸药               热爱科学
     诺贝尔                                  热爱人类
                          设立诺贝尔奖       无私奉献   滴水穿石的启示
一、漫谈理想,引入课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猜猜老师的理想是什么,再说说自己的理想。
2、谈话激趣,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起去寻找一把打开理想大门的最重要的钥匙。它在哪儿呢?就在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里。用心读书思考你就能找到。
3、揭题读题。板书课题。
二、了解奇观,引导质疑,探究形成原因,感知“滴水穿石”的启示。
1、了解奇观:在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有一大奇观。同步示图,让学生描述,后 小结这就是“滴水穿石”。
2、引导质疑:对“滴水穿石”这一奇观,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呢?(学生提出问题,师引导归纳,它是怎么形成的或水滴为什么能把石头滴穿?)
3、读文探究:
a.学生自读课文第一、二节,围绕问题圈画有关词句,加以体会。
b.组织交流阅读感受。
(1)刚寸你们提出的问题弄懂了吗?你是从课文中那些语句读懂的?
生交流,示文字:
1、“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一个地方。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水滴楔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这块石头,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2、“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
(2)从第二段文字理解滴水穿石的原因,说说“持之以恒”的意思。
(3)结合第一段文字理解“目标专一”和“持之以恒”的具体意思,感受水滴的“专一”和“持之以恒”,并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4)指导朗读:要让人感受到水滴的目标专一和持之以恒。
4、感知启示: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水滴凭着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竟然能够穿石,对此你有什么感想吗?引出下一旬,让学生变换句于的说法。
“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教师点明:用反问句就是强调了这个意思,指导读好反问句。
 过渡,你相信吗?怎样才能让读者也相信这个道理呢?课文用的是什么写法?(举例)
三、精读事例,探究联系,领悟“滴水穿石”的启示。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
1、默读第三节,说说课文举了哪三个事例。
2、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一个事例,自主读文探究:这个事例和“滴水穿石”有什么联系?
3、同桌合作交流自读体会。
4、组织交流,教师随机评点,并指导读好事例。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从李时珍、爱迪生和齐白石各自专一的奋斗目标、如何为目标持之以恒地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几个方面去领悟事例和“滴水穿石”的联系。
(2)相机理解“迷恋”、“孜孜不倦”、“不教一日闲过”、“坚持不懈”的意思。
5、合作朗读这三个事例。
6、小结: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都成就了他们的事业,他们的成功经验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啊!你能帮他们来总结一下吗?
学生回答后引出:“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1)理解“滴水穿石的精神”指什么精神,“滴穿顽石”揩什么意思。
(2)练读。
7、以读代讲第四节,想想这一节写了什么,课文为什么要写上这一节。
学生交流,教师点明:这是从反面来说明道理,可增强课文的说服力。
四、照应课始,交流感受,读记“滴水穿石”的启示。
1、学到这里,那把打开理想大门的钥匙你找到了吗?学生交流后出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2、理解“铭记”,学生读背。
五、领悟写法,诱发写作动机,布置搜集事例,为说写作准备。
1.领悟说明道理的方法:我们读了这篇课文,都领悟了滴水穿石的启示,懂得了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一定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看来,作者说明道理的本事可真大。那么,作者有那些说明道理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呢?
(领悟本课举例。从正反两方面说理的方法)
2.诱发动机:其实,能够证明课文道理的事例还有很多,老师有个想法,我们也来写一个这方面的事例,来证明“摘水穿石”的道理,好吗?
3.布置课外作业 ,指导搜集渠道:搜集一个事例,可通过阅读、。上网等渠道去搜集。
板书:
滴水穿石的启示
目标专一
            实现理想
持之以恒 
滴水穿石的启示  习作6:一、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了解内容,懂得孝敬老人,帮助病残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习叙事的基本方法。
   2、讨论要点,明确本次训练的重点是既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又要把人物的动作、表情和语言具体地写出来。
   3、按照要求,选择做过的一件事写下来,做到把经过写具体,动内容写生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难点:把人物的动作、表情和语言写出来。
  三、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二)学习例文,归纳写法。
  1、轻声读例文,完成练习。
  (1)《给爷爷洗脚》主要写()的事。
  (2)小作者在叙述给爷爷洗脚这件事时,先写(),再写(),最后写(),其中重点写()。
  2、小结。
  3、结合“习作要点讨论”,归纳写法。
  (1)写一件事要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2)写事情要有重点,要把事情的主要部分写具体,把人物的动作、表情和语言写出来。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
  (板书:按顺序写具体)
  (三)细读例文,启发讨论。
  1、仔细读例文,启发讨论:
  小作者是怎么样把给爷爷洗脚的经过写具体的?
  2、归纳小结:小作者把给爷爷洗脚的经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分成了几个部分:打水-脱袜-搓洗,每一部份都写得很细致。另外,小作者还把人物的动作、表情和语言写出来。这样就十分具体了。
  (四)审清题意,循序渐进练习。
  1、审清题意:你们知道今天作文是写什么?有哪些要求?
  2、开拓思路。
  3、教师指导:
  (1)指导学生在选择好内容的基础上按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组织材料,列好提纲。
  (2)让一个学生具体地口述自己为老人或病残人做过的一件事的经过。
  4、学生练习草稿,教师巡回辅导。练习6:教学目标
   1、能给不同结构的形声字区别形旁和声旁。
   2、能给同类词语进行归类,会辨析学过的近义词,能正确搭配词语。
   3、能区别一组3个句子的不同意思,并仿照例句写句子。
   4、能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给短文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掌握形声字的造字特点,能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时,语言要简洁。
  教具 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教学第1题。
  1、指名读这些字,说说这些字有什么特点?
  2、逐个说说哪部分是声旁?哪部分是形旁?
  3、归类:不同的字形结构,形旁。声旁的组合也不同。
  左形右声:挣(  )(  )(  )
  左声右形:鸦(  )(  )(  )
  上形下声:荠(  )(  )(  )
  上声下形:堡(  )(  )(  )
  4、按上述类别,再分别填入三个学过的字。
  二、教学第2题。
  1、独立练习。
  2、交流讨论:为什么划出了“馋、暗堡、饿、财主”这此词。
  第一组:均是表示人体外形的词语,“馋”是表示人的心理特征的词。
  第二组:均是武器,“暗堡”是军事上防守用的建筑物。
  第三组:均是表示动作的词语,而“饿”是形容人感受的词。
  第四组:均是一种职业,“财主”不是一种职业。
  三、教学第3题。
  1、读词语,说说三个词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不同点为语意轻重的程度不同,“请求”比“要求”要恳切,“乞求”比“请求”更为迫切。)
  2、选词填空。
  四、教学第4题。
  1、让学生观察:左边一竖排的(  )要填什么?右边一竖排的(  )要填什么?
  2、提醒学生词语搭配要得当。
  3、学生自填,
  4、交流。
  五、在《作业本》上完成以上作业。

               第2课时
  一、教学第5题。
  1、读例句,分析:三句话的意思有什么异同?(相同的是都在说荠菜很好吃。不同的是表达的语意逐句加深。)
  2、看例句,在表达方式上,三句话有什么不同?
  3、照样子练习。
  4、交流。
  这本书的内容有趣。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有趣。
  这本书的内容,别提多有趣了。
  二、教学第6题。
  1、复习学过的标点。
  2、复习顿号和省略号的使用方法。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
  3、学生自点标点。
  4、校对。(特别指导:“我的成绩……是……几秒?”表示说话断断续续,所以用省略号。)
  三、教学第7题。
  1、复习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
  2、按照“概括--归并--取舍”的步骤概括短文的段意。
  (1)读短文。
  (2)写出自然段段意。
  (3)归并自然段段意。
  (4)判断两个自然段段意有没有主次之分,进行取舍。
  四、在《作业本》上完成第5-7题。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联系句子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解、禁、还”3个多音字的用法。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让学生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熏陶,增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熏陶,增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联系句子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解、禁、还”3个多音字的用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都看过《水浒传》这本书了,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人我,为什么喜欢他?
(二)揭示课题,解题。
1. 板书课题,读题。
2. 解释题意:“教头”是什么样的人?林教头指谁?
(三)初读课文。
1. 自学课文。
2. 检查自学效果。
(1) 生字词正音。
发配  理睬  骗   恼恨  劈头  满面羞惭  押解  禁军  掂量   木枷  一锭  归还  踉跄
(2) 生字词释意。
发配  理睬  骗   恼恨  劈头  满面羞惭  押解  禁军  掂量   木枷  一锭  归还  踉跄  款待  陷害  较量  寻思  依附草木
(3) 指名分段试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洪教头挑动比武以及林冲和洪教头比武的经过?(2至7自段)
3. 课文可以分成几段?(三段)
4. 请你按初次见面_初次次手_再次交手把第二段分为三层。
第一层(2、3);第二层(4_6);第三层(7)。
(五)练习写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让学生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熏陶,增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林冲、洪教头各有什么个性?
2. 课文的重点是哪一部分?这一部分可以分为哪几层?
(二)学习课文,了解人物特点。
1.读读课文,说说你觉得林冲是个怎样的人?课文是运用哪些语句来表现的?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
2.学生自读课文,学习感悟。
3. 讨论交流:
(1)林冲的“谦虚忍让”。
①第三自然段写了林冲的三次谦让,林冲是在什么情况下谦让?(第一次林冲刚看到洪教头,寻思是柴大官人的师父,理应敬重,“连忙躬身施礼”;第二次是洪教头不理睬林冲,柴进向洪教头介绍林冲,林冲“起身让座”,表示礼貌;第三次洪教头冷言讥讽,瞧不起林冲,要与他比武,林冲连称“不敢”再次退让)
②第四自然段:林冲只好从地上拿起一条棒道:“请教了。”“只好”说明了什么?
③第六自然段:战了四五个回合,林冲纵身跳出圈外,叫了一声:“我输了!”林冲真的“输了”吗?
(2)林冲武艺高强。只三个回合就打败洪教头。
指导读第七自然段。(投影出示三个回合的有关句子)
第一回合:洪教头使出人“把火烧天”式,林冲还了个“拨草寻蛇”式。
思考:洪教头为什么“用了浑身功夫”
第二回合:洪教头将棒劈头打来,林冲往后一退。
思考林冲为什么要往后一退?他是怎么想的?
第三回合:洪教头还没有站稳脚跟,就又提起了棒,林冲抡起棒一扫,那棒直扫到洪教头的小腿骨上,洪教头“扑”地倒在地上。
讨论:“措手不及”说明了什么?
评价:读了这三个回合的描写,你觉得林冲的武艺怎么样?(出手迅捷、武艺高强)
4. 小结:林冲是一个谦和忍让、武艺高强的人。
5. 课文中洪教头是个怎样的一个人呢?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边读边体会人物的性格。
(1)第三自然段的外貌描写,看出他粗鲁、傲慢无礼。
(2)第四、五自然段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脱、拿、耍、喝、敲”看出洪教头心急气盛;
(3)第六、第七自然段与林冲打斗的表现,看出洪教头的鲁莽、出手凶狠但又不堪一击)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 表达方法提示:对比描写。
二.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段。
1. 指名读。
2. 这一段写了什么?(这一段写洪教头满面羞惭地离开)
3. 为什么要写这一段?(这是为了拿它和他起初傲慢无礼步步逼人的样子相对比,说明他自尝苦果)
4. 齐读第八自然段。
(二)复述课文。
1. 揭示提纲。
(1) 林冲被押解到柴进庄上。
(2) 林冲被迫和洪教头比武,获胜。
① 洪教头挑动比武。
② 两人交手。
③ 林冲获胜。
(3) 洪教头羞惭离去。
2. 参考板书内容,组织语句。
3. 分4人小组,轮流复述,同学评议。
4. 推选代表到班上复述。
5. 教师小结。
(三)表达方法提示:对比描写
同学们都知道在写以人物为主的习作时,要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细致地描写,写出人物的特点,这样才能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 
读了《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以后,我们感觉到文中对人物的言行举止描写得入木三分,刻画细腻,人物形象非常鲜明,让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们的特点,一下子就能辨认出这是林冲,那是洪教头。这是什么原因呢?
那是因为作者在描写时,抓住了人物的特点,通过对比描写的表达方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逼真。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
什么是对比描写呢?
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林冲)连忙站起来躬身施礼。洪教头全不理睬。""林冲起身让座,洪教头也不相让,便去上首坐了。"一个谦让,一个傲慢;一个有礼,一个无礼,非常鲜明。这样把两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放在一起来描写,以形成鲜明对比的表达方法,就叫对比描写。我们在习作时,要突出某人、某物的与众不同,或者使其个性、特点更鲜明,就可以运用对比描写。
(四)创新与实践 
《水浒传》中还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像武松打虎、风雪山神庙、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等等。请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读一读《水浒传》,把你觉得最喜欢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也感受一下中国古典名著的魅力。 
(提示:先选一则故事多读几遍,然后概括出主要内容。讲的时候,要注意抓住主要内容,讲出大概的意思就行了。)
板书设计      
林冲: 躬身施礼   起身让座   只好拿起    还招    抡起棒扫  
洪教头 :全不理睬   也不相让   使招  踉跄  措手不及   倒地 甩棒
课后作业:1、练习册;2、课堂作业本;3、看《水浒转》少年王晃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王冕人物形象。体会文本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的特点。 
2、学习人物刻画和景物的描写方法。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儒林外史》作品作者简介,指名检查预习情况。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清代安徽全椒人,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吴敬梓22岁时,父亲去逝,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关系又深感厌恶,无意进取功名。安徽巡抚推荐他应博学洪词考试,他竟装病不去。他不善持家,遇贫即施,家产卖尽,直至1754年53岁去逝时,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 
  《儒林外史》全书56章,由许多个生动的故事联起来,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的。全书的中心内容,就是抨击僵化的考试制度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 
2、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课文读通顺。 
3、正音: 耽误    晶莹    贴补   孝敬    明媚    隔壁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说说王冕小时侯是个怎样的孩子? 
2、学习第1-2自然段 
   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冕家境的贫寒? 
   ②“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王冕是个怎样的孩子呢?(心里不好受,但仍十分体谅母亲的难处,很懂事) 
3、分角色指名朗读1—2 人/次。 
4、学习3-4自然段 
文章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王冕很孝敬母亲?指名说。明确: 母亲疼爱、关怀儿子;王冕孝敬母亲。 
三、指导生字的书写 
四、小结及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二、复习导入 
1、根据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说说王冕是个怎样的人? 
2、指名说   
3、王冕在秦家放牛一放就是三四年,不知不觉中读了不少的书,也懂得了许多道理。有一天他——老师范读第五自然段。 
二、正课 
1、师范读第五自然段。 
2、再默读这一部分,边读边做批注。说说王冕在湖边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3、指名说。感受 
4、读中品味赏析: 
   在阳光的照耀下,地上的“红”、“青”、“紫”、“绿”与天上的“黑”、“白”遥相呼应,色彩对比异常的强烈。湖边山上、树上景色鲜明有别,景物错落有致。尤其是湖里花苞“雨水点点”、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宛如艺术的特写。一连串动词的准确描写运用,把整个景物描摹得动态十足,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少年王冕面对如此美景产生了美妙的想象,不禁心里想道—— 
4、齐读“古人说‘人在画图中,真是……我何不自己画几笔?” 
5、读六、七自然段。体会王冕坚持学画的毅力,感受他画荷花的绝妙之处。 
三、朗读指导 
四、小结及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24、少年王冕 
                                     孝敬          画荷花 
母亲——王冕——画家 
                                                疼爱       勤学苦练黄鹤楼送别教学要求:
1. 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b 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
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习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b、提问:
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
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
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b、配乐朗读
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3、“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a、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c、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表达出来吧。
d、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e、学生上台表演
4、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
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你能把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
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
五、布置作业 
老师还收集了一首送别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离别类的诗词。

25《黄鹤楼送别》  清平乐村居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重点难点:
1、给画配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教时。
教学步骤 : 一、原型启发, 感知词文。
1.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2.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请你给这幅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
3.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画的。辛弃疾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主张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庭重用,晚年隐居在江西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饶地区),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恬静安逸的田园的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哪时候写的。“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通过刚才的看图,你知道“村居”是什么意思吗?(那么,这首词又是讲述的什么呢?)
4.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要求是读准字音,通顺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
5.学生练读。
6.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老师要郑重纠正刚才的错误:我们班中男同学和女同学一样棒。)
二、分组互动,自悟词意。
1.刚才读诗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2.我们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说说小组中大家都不懂的地方。(老师把学生说的打在大屏幕上。)
3.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回答,)这么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同学们真是会学习。
4.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词义,老师根据这首词画了几幅连环画。请同学认真看,可能会对大家理解词有所帮助。(出示图并范读)
5.看了这几幅图,同学们可能理解了这儿其中的几个词语,可能有几个还不够理解,
6、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来证实一下自己的理解,来探讨一下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也可以向后面的老师请教。
7.你又理解了什么?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的?8.词语都理解了,请同学们连起来说说整首词是什么意思。(说得非常通顺连贯,老师相信你能读得和说的一样好。)(太美了,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三、朗读成颂,领会诗情。
1.请同学再看看图,再读读词,你感觉到词中、画中哪几处最有情趣呢?
2.指名学生说,并讲为什么。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3.老师也感觉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最有情趣,两位老人会聊些什么呢?先展开想象,然后小组内讨论一下,等一会请同学上台表演。
4.指名学生表演,其它同学补充,并随机板书。(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安逸,难怪辛弃疾充满了向往,我们就用连环画的形式把它再现出来吧!)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
四、再现诗境,启发吟唱。
1、请同学们把连环画拿出来,根据你对词的理解、对词中田园生活情趣的感悟和看图后的想象,给连环画配上文字说明。每组可以合成一本完整的连环画,看看那一组完成得又快又好,写好了到老师这儿来加上封面。
2.请最快的一组同学上来展示你们的作品,其它同学可以补充。
3.一幅幅精彩的画面,一段段生动的语言,老师忍不住想放声高歌。因为在古代每首词都有固定的曲调,都可以用来吟唱,可惜许多曲子都失传了,老师把这首词填进了一首熟悉的曲子,同学们想不想听听。
4.还想不想听,老师再换一个曲子来唱。这首曲子同学们可能比较熟悉,如果你想唱可以跟老师一起唱。
5.这么多同学想唱,那就把这首词填进你熟悉的歌曲中唱一唱吧。
6.谁来来唱给大家听一听。
7.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一定会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家作:回家把这首词唱给爸爸、妈妈听。

21《清平乐 村居》 习作7:一、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书大夫”》(扩写),领会扩写文章的意义,要求、方法和步骤。
   2、读懂提供的两份扩写材料,领会它们所要表达的中心,明确应当着力扩写的部分。
   3、按作业要求在两份材料中任选一个,扩写成一篇记叙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扩写”的意义、要求、方法及步骤,弄清扩写文章的要领。
   2、围绕要点,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在记叙一件事情的时候,怎么样才能把事情说清楚?(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把人物的动作、表情和语言写出来)
  2、下面这篇文章达到要求了吗?
  (二)学例明法。
  1、投影出示《“书大夫”》原文,要求读一读,议一议,再填空。
  2、填空:这篇文章赞扬了谢大成——的精神。围绕这个中心写了——层意思,要想突出这一中心,应该把——层写具体。
  3、学生讨论填空。(第二层)
  4、第二层是怎么写的?指名读:“他正在精心修补一本损得很厉害的《张天翼童话选集》呢。
  5、这句话能看出谢大成怎样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吗?该怎么加工呢?
  6、出示思考题:我认为应该把——写具体。
  7、学生讨论后,指名说一说。教师在“精心修补”和“破损得厉害”下面加划横线和“?”。
  8、请同学们速读扩写后的第二层,用“﹏﹏”画出“破损得厉害”的具体描写部分,用“__”划出“补书”的经过。
  9、齐读划出的语句。
  10、教师小结,点出扩写的定义。
  (三)讨论明法。
  1、怎样扩写呢?请同学们轻声读写在绿纸上的第三自然段,准备不看书完成投影上的填空。
  题目:扩写,首先要仔细阅读(————),领会原文要表达的(————),再看提供的内容(————),哪儿是(——),哪儿最能表达(————)。然后,把重点部分(————)。
  2、指名填空,齐读。
  3、师小结。
  (四)习作用法。
  1、出示投影《风雨中》原文,明确原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和重点内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
  (1)指名朗读、思考:
  ①原文《风雨中》赞扬的是刘老师的一种什么精神品质?
  ②原文《风雨中》重点应写哪一部分内容?
  (2)学生阅读、讨论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3)师生共同小结。
  2、提示扩写的要领和方法。
  (1)学生展开讨论交流,教师提示点拨:两个重点:一是暴风雨的狂暴程度,二是在送苗同学回家的过程中,要特别突出刘老师的语言、动作和神态。
  (2)让学生试说刚才小结的扩写要点。
  (3)指名试说。
  (五)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从两个材料中任选一个进行练习。
  教师相机指导。练习7:教学目标:
  1.能给6个多音字组成词语,能说出同一个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思,能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在句子中。
  2.能改正意思前后矛盾的病句,能在一段话中正确使用标点符号:逗号、顿号、句号、引号、冒号和感叹号。
  教学时间:2教时

                第一课时

  一、习题1 给下面的多音字组词。
    先让学生给多音字独立组词,然后全班交流。
    说说词语的意思和这个词语是在什么地方学到过的,知道多音字的基本用法。
    如“喝”,“把”液体喝下去,‘‘喝酒”的“喝”要念“hē ”:“大声喊叫”的意思要念“hè”
  二、习题2 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读题后尝试练习。
    再指名回答,交流、评析,然后做在课本上。
  三、习题3 说说同一个字在不同句子中意思有什么不同。
    查字典,联系课文独立练习,指名逐题回答,讨论(答案见《教参》p27)
  四、习题4 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在括号里。
    尝试练习,讨论交流,说说填上什么及为什么要这样填的理由。(统一后做在课本上)
  五、习题5 改正下面句子中前后矛盾的地方。
    轻声读,思考:逐题说说哪些词语的意思前后矛盾及怎样改正。(统一后做在课本上)

                第二课时

  一、习题6 给下面一段话加上标点符号。
    指名读,独立尝试练习,讨论交流更正。
  二、习题7 默读短文,简要复述内容。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指名朗读课文,并理解下列词语:
      蝙蝠:哺乳动物,头部和躯干象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
         夜间在空中飞翔,吃蚊、蛾等昆虫。
         视力很弱,靠本身发出的超声波来引导飞行:
     干扰:扰乱。
     不妨:表示可以这样做,没有什么妨碍。
    3.各自准备简要复述。
    4.小组内轮流复述。
    5.全班交流复述。
  三、作业:
    完成《练习本》说名道姓一、谈话导入 
大家看,老师手里拿的这本书是什么?——百家姓。这本书里共有单姓、复姓503个,其中单姓442个,复姓61个,编为四言韵语。 
我们每天叫着别人的姓名,我们的姓名也在被别人叫着。试想,如果没有了姓名,生活中的一切不都是乱了套。因此我们应该了解姓名,研究姓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说名道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二、单姓和复姓 
单姓 
1、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单姓版块,这是一首姓氏歌,里面有很多容易读错的单姓,请大家自由练读,注意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
2、开火车读,师相机正音,齐读 
3、去掉音节再次练读、指名读(打节奏)、比赛背 
4、自由练背、指名背、齐背 
复姓 
1、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复姓版块,这些都是我们常见的一些复姓。请大家自由练读,一定要看清字音,读准字音。 
2、指名两个两个读,再提高一点要求一行一行读,谁的本领最大能连起来读。 
3、去掉音节自由练读、指名读(打节奏) 
4、你还知道哪些复姓? 
5、练背复姓 
讨论 
1、你还知道哪些人和上面的姓相同?比一比,看谁知道得多? 
2、因为时间关系现在我们只要口头交流,晚上回家我们再慢慢回复。指名交流 
3、现在重名的现象很多,你对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好的建议? 
三、自由浏览 
1、那么我们的姓氏是怎么来的?你知道有关你的姓的故事吗?请大家自由浏览姓氏的由来。相信你一定会收获多多。(高山流水的音乐) 
四、知识竟答 
1、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很多姓名方面的知识,下面我们进行知识竞答,请大家点击姓名大比拼,这里共有10题,对的打“y”,错的打“n”。看谁最厉害。 
2、指明交流 
3、统计比赛成绩 
五、总结 
1、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够增长一些有关姓名的知识,能够增长见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3865.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