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目录】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5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8-2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第二十七课:蜘蛛脱险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带生字的词语。
  2读懂课文,了解故事的内容并能从中受到凡事要勇敢坚强,不沮丧灰心,不自暴自弃的启发。
  3学习作者用词准确和恰当运用修辞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准备
  课件或挂图、小黑板。
教学时数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题质疑
  1. 同学们,今天请你们猜一个谜语:“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你们知道这种小动物是什么吗?19世纪初,英国一位将军在战场上吃了败仗,落荒而逃,躲进一家农舍的草堆里避风雨,又痛苦又沮丧,茫然中,看见墙角处有一只蜘蛛在拉丝织网,尽管丝一次次被风吹断,蜘蛛又一次次重新吐丝重结,毫不气馁,终于将网织成。将军深受激励,重振旗鼓,终于在滑铁卢之役打垮了对手拿破仑,这位将军,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威灵顿。这个故事,不由得让我们对司空见惯、外表丑陋、让人感到害怕的蜘蛛顿生敬意。那么,当危险来临之际,蜘蛛是沮丧灰心,还是选择勇敢面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苏联普里什文写的《蜘蛛脱险》一文。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人们常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提出问题往往比发现问题来得更为重要。同学们,读了这个题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指名说。蜘蛛要脱险,那么,蜘蛛遇到什么危险?它在哪里遇险的?是怎样脱险的?它遇到几次危险?都是怎样脱险的?我们从这个故事中能得到什么启迪?(相机板书:遇险 脱险)(学生提出的问题,简易板书在黑板上,以帮助学生梳理课文。)
  3那么课文是怎样来写的呢?我们一起去探索深究课文。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读课文,学生字,注意读准字音,“绰”是翘舌音,“坍”不读dān,“诅”不读zǔ。
  2.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字词典理解不懂的词语。
  3.指名读、齐读生词。
  4.说说难理解的词语。
三、细读课文,释疑解难
  1放声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指名说。
  2带着同学们提的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找到答案。
  3指名说,教师适时引导讲解,师生共同梳理课文。
  (1)第一次遇险——脱险。指名根据提出的问题回答,教师适时引导。
  蜘蛛是因为我生火取暖,身陷火海的,它的处境怎样?(危险)
  哪个词暗示了它的处境非常危险?(笼罩)
  火焰像笼子似的罩在蜘蛛所处的劈柴上面。
  蜘蛛在遇险中的变化是:从“兴高采烈”一词看出,蜘蛛开始时还没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危险,所以它是在“爬”。“热”“感到不安”,蜘蛛开始“跑”“奔”,情绪的变化,动作的变化,拟人化的写法,暗示着蜘蛛处于危险的境地。两个“一片火海”让人不由得为蜘蛛这个小生命担忧了。(相机板书:火海  跑  奔)
  课件:“兴高采烈——感到不安——呆住”,同学们想想画面,你知道蜘蛛此时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吗?更大的危险逼近了蜘蛛,“劈柴坍塌下去”,蜘蛛的命运会怎样呢?悬念产生了。你们猜猜,指名说。“我”的猜测是什么?实际上呢?(相机板书:生气勃勃)从“粉身碎骨”到“生气勃勃”的鲜明对比中,你们感受到什么?(相机板书:坚强、乐观)指导朗读第1~4段。(第4段只读一、二句)可用引读、表演读、分组读等多种朗读形式,体会蜘蛛的坚强乐观。123456789101112131415
  (2)第二次遇险——脱险。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面对新的灾难,可怜的蜘蛛又会怎样呢?指名说后,以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同情,为它不幸的遭遇着急、揪心。指名联系上下文说说“影影绰绰”的意思。作者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蜘蛛像一个很小的小岛”(比喻:描绘出蜘蛛在小狗淌出的口涎中挣扎的样子)这个比喻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蜘蛛的弱小无能。而第5段的“小岛”“海里”“陆地”各指什么?这里只出现了喻体,未出现本体,采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由此看出,蜘蛛同“海洋”抗争,艰难地爬出三条腿、四条腿乃至八条腿的过程,它是那么不屈不挠。(相机板书:动弹、爬、舒展、不屈不挠)
  (3)作者由蜘蛛的遇险脱险联想到自己类似的经历。指名让学生谈读后的收获,可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来谈:由两个“也”中,让我们明白作者的经历与蜘蛛的历险极为相似,所以才会对蜘蛛脱离危险的经历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四、引导揣摩,升华情感
  1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迪?哪一段写了这些内容?(最后一段)这段也是全文的——(中心段)
  2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最后一段。
  3同桌交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类似现象,谈谈自己学了本课后明白的道理和感受。
  4全班交流。
  5总结:一只小小的蜘蛛,居然能从火海中、从“海洋”里安然脱险,是因为它在绝境中不沮丧灰心、不自暴自弃!由此看出这只蜘蛛是多么坚强、乐观、不屈不挠。这篇课文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由于观察认真,感受深刻,描写细致,所以那些场面描写扣人心弦,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个故事让我们感受了生命在灾难来临时的抗争能力,感受了生命的可贵。
 五、拓展延伸
  你现在喜欢蜘蛛吗?你观察过张网捕虫的蜘蛛吗?你了解它们的习性吗?请同学们课外查阅有关蜘蛛的知识,我们将以语文活动课的方式,让大家共享你们的收获。
附:板书设计
第二十八课:心田上的百合花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和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和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或挂图、小黑板。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题
  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花吗?(课件或挂图)你们知道百合花生长在哪里吗?可今天,老师要让你们认识一株生长在特殊地方的百合花。齐读课题:心田上的百合花
  这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散文,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 
二、由词悟文,读懂故事
  1初读课文。同学们,在不同人的眼里看到同样一株百合花感觉是不一样的。在作家林清玄的眼里,这是一株怎样的百合花呢?请你仔细默读课文,勾画出有关语句,再有感情地朗读。然后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出这是一株怎样的百合。
  2理解课文,主动探究。每个同学从课文中都读到了你所发现的百合花的形象,那是否是作家心田上的百合花的形象呢?请大家交流交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谈看法,教师顺势点拨、指导、提升。
  根据学生的答案相机板书:坚定  顽强   不向命运低头  坚持不懈   自信  纯洁  名副其实……123456789101112131415
  出示课文重点句子,齐读:“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这里百合说了几次我要开花?(三次。)这是一组排比句,排比的句式要读出气势。练习朗读。从课文中我们感受到了这是一株怎样的百合花?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小结:这是一株坚定的百合、顽强的百合花、不向命运低头的百合花、坚持不懈的百合花,这是一株自信的百合花、纯洁美丽的百合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百合花、名副其实的百合花。这是一株近乎完美的百合花。
三、回归课题,深挖寓意
  1同学们,这是一篇寓言,作家在百合形象中寄予了什么寓意呢?是什么力量让它冒出了花苞,开出了花朵,是什么原因使百合近乎完美?请用发现的眼光去课文中找。
  2生默读课文,找相关语句。提示:特别要注意百合的语言,读读百合说的三段话。
  3分角色朗读全文。
  4生全班交流。引导:为什么它要努力,为什么它要直立地挺着胸膛?因为它有一个纯洁的念头。
  5师生合作朗读。
  引读:当它长得和野草一模一样的时候,它心里有一个纯洁的念头——
  生齐读: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
  引读:当它受到野草的嘲笑时,它有一个纯洁的念头——
  生齐读: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引读:当有一天百合所生活的偏僻遥远的山谷成为百合谷的时候,它还是有一个纯洁的念头——
  生齐读: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6小结:这种纯洁的念头就是一种“信念”,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信念是人生旅行中的一盏明灯,信念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心里有了这样的信念,它才能顽强;心里有了这样的信念,它才能不向命运低头;心里有了这样的信念,它才能坚持不懈;心里有了这样的信念,它才能开出灵性洁白的花朵,它才能感到幸福。因为百合有信念,所以百合才有这近乎完美的形象。
  7同学们,明明是山谷里的百合花,为什么题目为“心田上的百合花”?指名谈。
  8小结:一个人有了信念,他的人生就有了意义,就有了价值。
附:板书设计心田上的百合花
  坚定顽强不向命运低头
  坚持不懈自信纯洁
  以花证明名副其实近乎完美
积累与运用(七)
教学目标
  1读成语,培养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文的综合素养。
  2学习读书方法——读书要有自己的见解,并把感受和体会写下来。
  3乐意与人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4自主阅读,感受阅读的快乐,培养自读自悟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或挂图、小黑板。
  学生:搜集八字成语。
教学时数
  3~4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用“——”勾画出下面两个句子的不同之处,再说说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指名说,再理解成语意思,感悟其作用。
  比较:123456789101112131415
  (1)柔柔的微风吹来,河蚌感到舒服。
    柔柔的微风吹来,河蚌感到心旷神怡。
  (2)我以为,经这么一撞,蜘蛛大概已经摔死了。
    我以为,经这么一撞,蜘蛛大概已经粉身碎骨了。
  小结:在句子中恰当运用成语,可以简洁、形象、生动地表达出相应的意思。
  2默读书上的四个句子,根据句意,说说带点成语的意思。
  3全班交流成语意思。
  4小结:成语同一般词汇相比,所反映的文化内涵更加典型、系统、丰富,它是历史的沉淀,民族智慧的结晶,语言文化的精华,可以说成语是现在仍然使用,但又反映了历史典故的“活化石”。它对于提高语言表达水平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在说话或写作时,正确运用成语,可以使文句生动活泼,更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语海拾贝
  过渡:成语都是四个字吗?成语不仅有四个字的,还有三个字、五个字、六个字、七个字、八个字、十个字的,还有更多字数的。
  1今天,我们要见识一下八个字的成语,自由读成语,读熟,尽量达到背诵。
  2合作读背成语,与同桌、全班、老师等合作用喜欢的方式读背成语。
  3在能背诵成语的基础上做个小游戏。
  游戏:我说你对或你说我对。
  (1)同桌合作做游戏。
  (2)师生合作。
  4读了成语,你有什么发现吗?左边是讲争斗的害处,右边是讲如何对待别人,都是讲与人和谐相处的道理。
  5共享资源:全班交流搜集的这种结构的词语。
  6课后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收集其他字数的成语,我们再组织开展一次“成语擂台赛”。
三、互动平台
  1导语:同学们,你们有读书的好方法吗?能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吗?
  2同学们的方法都不错,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种读书的好方法。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对话。(可自己放声读、默读、与同桌分角色读,甚至请老师与你一起合作读)要求读通顺、读流畅。
  3全班师生对读。
  4说说你从对话中读懂了什么,还想到些什么。
  (1)读书后,要做好笔记。
  (2)读书笔记的好处:
  a做读书笔记可帮助记忆,弥补脑力不足,有效提高读书效率。
  b做读书笔记可锻炼思考能力。读完书用笔记下来,想一想,这便是思考,常思考,可锻炼人的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分析综合能力。
  c可积累有用材料,开阔视野,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d做笔记会产生新的思考,有利于发现新问题,有利于研究新问题。
  (3)读书笔记的内容:一是读全文写体会,一是摘录重点句写感受。
  (4) 常用的形式有:提纲式、摘录式、仿写式、评论式、心得式、存疑式、简缩式。
  5读书笔记还可以写哪些?讨论后指名说。
  6小结: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由此可以看出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四、口语交际
  1谈话引出话题。孩子们都认识蚂蚁,你了解蚂蚁吗?指名说。
  2今天,老师要介绍两只去完成一项任务的蚂蚁。请同学们默读这段话,边读边想。123456789101112131415
  3分两组进行辩论。
  提要求:
  (1)要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在谈感受时,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生活、思想实际,要有真情实感。
  (2)只要有道理,就允许有不同的意见。
  (3)辩论时要注意礼貌,不能用言语伤害别人。
  4小结: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人生价值取向、情感态度等都不同,所以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认识也就不一样。
五、习作百花园
  过渡:读了两只蚂蚁的故事,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想法、感受、观点、体会等,在口语交际中,不光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还用了事例加以说明。如果把你刚才所想、所说的写下来,一定是一篇有意思的习作。
  1读习作要求。
  2简单回忆读后感的写法。
  3学生自由习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习作交流。
  (1)抽不同感受的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可全篇,可片断。
  (2)师生共同评议:欣赏的地方或建议。
  5自改习作。
  6同桌交流、互评。
  7自己再修改,并认真誊写。
六、自主阅读园地
  1导语。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是呀,自信是战鼓,是号角,是旌旗,催人勇往直前,大胆挺进,日日精进;自信是阳光,是雨露,是琼浆,助人思维敏捷,精神抖擞,挥洒一切;自信是阳光,是海岸,是蓝天,是命运的决定者,它可以送你走上成功之路。许多诗歌也写出了自信的作用,今天,我们就要读一读这样的一首诗。
  2用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小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尽量达到背诵。
  3朗读展示。
  4交流读后的感受。
  5摘抄喜欢的诗句。
  6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学着写一写关于自信心的小诗。
第二十九课:颐和园的长廊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读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长廊的美。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理解长廊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美。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词语所描绘的情境,感受长廊的美。
教学准备
  课件或挂图、小黑板。
教学时数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板书:颐和园)同学们,谁去过颐和园?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又大又美)而颐和园里,最著名的景致要数长廊了,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循着作者的足迹,饱览颐和园长廊的美吧! (板书:的长廊)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段落的序号。
  2课件(或小黑板)检测掌握生字新词的情况。
  3分小组读课文。
  4读完全文,你感觉这长廊怎么样?
三、细读课文,感受长廊的美
  (一)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讲读第1~2段。
  1第1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从这句中,你了解到什么?
  2引导学生从第1段进行质疑。(引入第2段的设问句。)
  3作者同我们一样,也产生了这个问题,他就积极地去寻找答案,他找到答案了吗?因此,作者用一个设问句,给我们造成了悬念,成功地引起了我们读者的好奇心,引我们随他一同去欣赏长廊引人注目的地方。123456789101112131415
  板书:长廊
  (三)讲读第3~10段。
  1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第3~10段。
  2这部分内容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第3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你从中了解到长廊的什么特点?板书:建筑艺术  绘画艺术
  3欣赏长廊的美,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1)长廊的美,是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集中体现,这就是长廊引人注目的地方呢!
  (2)长廊的建筑非常精美,它有三绝:一是造型绝,全长728米,从万寿山上看,形状像一只倒挂的蝙蝠;二是风水绝,北倚万寿山,南临昆明湖,依山傍水,构成美丽的图画,园中美景随水波而动,随四季而变,真可谓是变化无穷;三是结构绝,斗拱结构,全部是木头搭成,竟没用一颗钉子。相机板书:精美三绝  万寿山  昆明湖 小结:我国民间有在建筑物上画刻蝙蝠的习俗,而蝙蝠倒挂的意思就是表示福到了。而长廊所处的地理形势非常绝,既考虑了气候,又考虑了游人对园中美景的一览无遗,真是人在廊中走,景在身边移。造型更非比一般,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多么精湛的技艺呀!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啊!引读第4~7段,还可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读,齐读、赛读等形式,读出长廊的美,因势利导,感受其中几个句子的妙处,并反复感受长廊三绝的精美。这三段的中心句是——(生齐答)。过渡:长廊的美,不只体现在建筑艺术上,还体现在——(生齐答:绘画艺术)
  (3)关于绘画艺术,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
  a快速默读第8~10段。
  b第8段在第8~10段中有什么作用?
  c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相机板书:赏心悦目
  (4)小结:这些画来历不凡,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颜色各异,精美绚丽,堪称艺术珍品,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4课件、插图等再现长廊的美,让学生再一次形象地了解长廊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5师生合作朗读第3~10段,师引读,让学生再从文字中感受一次长廊的精美。
  6小结:课文从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两方面详细描写了长廊的美,让大家领略了拥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景象,让大家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自豪。
(四)齐读最后一段,读出对长廊的向往。
(五)梳理文章结构:师生共同完成。
  作者以总分形式介绍了长廊的美,文章开门见山介绍了长廊是颐和园最著名的景致,被列为吉尼斯世界纪录,那么到底有什么地方引人注目呢?作者以一个设问句激发读者的兴趣;接下来第3~10段详细为我们介绍了长廊的美,其中第4~10段是全文的重点。第4~6段详细介绍了长廊建筑艺术的美,作者抓住了一个“绝”字,从造型、风水、结构等方面作了介绍。第8段是一个过渡段,作者其后在第9~10段写了长廊的绘画数量、由来和种类等方面的情况。最后一段以一个疑问句收尾,激发同学们对长廊的向往。文章的条理非常清晰,我们学习时要注意学习其写作方法。
(六)总结
  长廊是颐和园中匠心独运的一大手笔,除了它的长度和它所具有的建筑功能闻名于世以外,长廊最吸引人之处还在于它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彩画长廊。人们在长廊中漫游欣赏的时候,就仿佛是走入了一座别致的精妙画廊。这条独一无二的长廊,代表了中国园林建筑的高超水平,是颐和园内的建筑经典。123456789101112131415
四、巩固
  感知现在,长廊就在你们眼中,用上课后4题中的词语,说说你眼中的长廊是什么样的。
五、练习与拓展
  1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2朗读摘抄自己喜欢的句、段,体会文中的语言美。
  3仿写小练笔: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广场等),按总分形式把它介绍给大家。
附:板书设计
第三十课:女娲创造人类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了解关于人类起源的美丽传说,激发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4继续学习抓住重点写作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关于人类起源的美丽传说,学习抓住重点写作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或挂图、小黑板、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小故事。
教学时数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思,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个问题:我们都是人,但你们知道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吗?(是从猿猴变的、是女娲造的、是上帝造的、是神创造的……)对于这个问题,古往今来,有神话的回答,也有科学的解释。那么,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中,人是如何诞生的呢?这归功于一个叫女娲的女神。今天,就让我们领略一下我国古代神话的魅力吧!出示课题《女娲创造人类》,齐读。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段落的序号。
  2课件(或小黑板)检测掌握生字新词的情况。
  3分小组读课文。
三、课文分析,探究质疑
  1出示女娲挂图。这儿有一幅女娲的画像,美不美?我们也可以将她画得更美,传说中女娲是一个神,具有非凡的能力,她造人的手段和方法体现了“神”的威力,让我们一起步入神话的殿堂,走进“女娲创造人类”的故事。
  2同学们随着音乐轻声朗读课文,读完后提出不懂的问题。指名提问,有三到四个问题后,让同学们主动回答一下,再接着提问,接着讨论回答。注意: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结合课后一题,进行分析解答。
  3那么课文中作者又是分几步展开叙写的呢?
  分三步:
  (1)女娲为什么造人?
  (2)造人的方法是什么?
  (3)怎样让人一直生存下去呢?
  分四步:
  (1)女娲为什么要造人?
  (2)女娲是怎样造出第一个人的?
  (3)怎样才能造更多的人呢?
  (4)怎样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教师:我觉得两种分析都对:一是概括分,一是具体分,我们暂且按第二种分法吧。谁能回答这四个问题呢?(课件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回答。)同学们跳读课文,在文中找到答案,并用喜爱的符号勾画出来,再全班交流自己学习的收获。
四、深入阅读,共同探究
  老师也有两个问题,我们共同探究一下。(可分组讨论。)
  第一个问题:女娲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作者又赋予她人的情感,人的生活体验,她又是一位母亲的化身,女娲创造了人,使她得到了做母亲的自豪和欣慰。晚霞里、星光下,女娲忙碌、疲倦的身影,正显露出一位的母亲勤劳、智慧、伟大。我们姑且把她视为一个“人”吧,说说看,女娲是一个怎样的人?指名说,教师相机板书。(是一个神通广大、勤劳、大公无私、感情丰富、充满爱心、有智慧、极其聪明、手非常巧、慈祥……)123456789101112131415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学过或看过许多神话,如《西游记》《封神榜》《嫦娥奔月》《春光灿烂猪八戒》等,明知道都是虚构的,但为什么还喜欢看,还那么吸引人呢?
  归纳:就以《女娲创造人类》为例,它借助想象的翅膀,全文洋溢着一种喜悦感。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二是女娲创造人类成功的高兴、安慰与满足。借助想象的翅膀,女娲这个核心人物变得非常鲜明:她是神和人的结合体。她有想象中的神才具备的非凡创造力,也有人类的许多美好品质,如质朴、勤劳、充满活力和智慧等。从中我们也明白神话故事的情节是虚构的,但又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这种大胆而奇特、合情又合理的想象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神话之所以有永恒的魅力,就是因为它文学性、艺术性、趣味性、思想性强,对我们有教育意义。
五、跳出课文,展开想象
  1我们的想象力是建立在见多识广的基础上的,我们要不断地提高想象力,就要不断扩展自己的视野。让我们放眼古今中外,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古代神话,表现远古近代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关于人类的起源还有一些美丽的传说,课外去找一找,读一读。教师推荐阅读《伊甸园里》,请同学们说说同样是神创造人类的神话,中西方有没有区别。
  2神话既然是表现远古人民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我们也可以对它的故事情节进行大胆的改造,请对课文的某一部分进行合理的想象,或许你的想法更高明,更有吸引力。指名交流自己的想象。
  3课文是根据《风俗通》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读一读《风俗通》中的原文。思考:两篇文章,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附:板书设
第三十一课: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或挂图、小黑板,搜集唐代诗人王昌龄、南宋诗人陆游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塞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课件播放:古代战争场景。学生在观看录像后自由谈感受。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破题而入,简析背景
  1读诗题。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
  2简单介绍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轴之作。
  3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123456789101112131415
三、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2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你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3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读一读。
  (2)学一学。我们刚才了解了读懂古诗的方法,这里的两行诗,你们有没有信心自学并初步读懂呢?
  (3)说一说。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4)看一看。出示资料:据《资治通鉴》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晚唐•曹松《己亥岁二首》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所以古人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古来,是多少时间呢?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5)诵一诵:指导读这两句诗。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同情)这是怎样的一种同情呢?诗人看到了什么?引:无数生命的死去,感叹生命的卑微……生读诗句。引:失去亲人的悲痛,感叹人生的无奈……生读诗句。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齐读诗句。
  (6)说一说。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生活,你想说什么?(出示)对征人:对战争:
  (7)讲一讲。指名讲诗句的意思。
  4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过渡:所以诗人这样写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说一说。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诗人的观点和希望。征人的希望,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2)看一看,出示: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3)诵一诵。指导读出诗人不同的感受。
  a.渴望和平(渴望战争平息,征人回家。)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匈奴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征人就能早日回家,这是诗人的渴望,这是诗人对和平的渴望。(教师可简要介绍李广事迹,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引读。指导读出渴望和平的憧憬。
  b.对朝廷的失望。战事连绵不断,与朝廷无名将贤才有关,恨报国之志不能如愿。指导读出诗人和征人内心的那份失望和无奈。
  5整体再读全诗,体会诗之意境。123456789101112131415
四、阅读思考拓展升华
  1你认为有李广将军在,战争就可以平息吗?就会有和平吗?
  2写一篇读后感,可以谈对战争的看法,也可以写对征人生活的同情。
附:板书设计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凝重同情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渴望失望
(二)示儿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孩子们,700多年前,85岁的诗人陆游重病在床,在即将离开人世之际,给儿子留下了一份特别的遗嘱——一首诗《示儿》。现在你知道题目“示儿”是什么意思吗?《示儿》这首诗堪称陆游诗中掷地有声的压轴之作。你们知道什么叫“压轴之作”吗?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想自己读一读这首诗吗?
  2了解背景:出示教师搜集的资料。历史上的南宋是北宋王朝的衰亡时期,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州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朝廷向南逃到临安(杭州)定居,建立了南宋政权。他们苟且偷安,不思保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95年。生活在战乱频仍、国破家亡之中的陆游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
二、自由读这首诗
  1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2指名读诗句;再齐读诗句,相机评价引导。
三、新授
  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只把诗句的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是不够的,哪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古诗呢?
  1回忆学法。说说我们以往学习古诗的要求。
  2自读古诗。让学生借助书后的注释或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诗句,了解诗意,体会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先在书上批注,圈划,并认真思考,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3合作学习。(生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或同桌)为单位,与同学共享你的学习收获,也可以恳请同学帮助你解决刚才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4汇报交流。告诉大家,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①指名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点拨读诗方法,并小结每句诗的意思。
  ②结合学生体会的感情指导朗读。(注意指导读出一、二句的“悲”,三、四句的“激昂”。)
  5体验感情。诗里有一个字明确地表明了诗人写诗时的情感,哪个字?(板书:悲)作者“悲”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渴望“九州同”,那么金兵入侵前“九州同”是怎样的景象呢?(多媒体出示《清明上河图》,教师描述画面。)但是,这一切的一切,自从金兵攻破了城门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陆游在世时看到的九州是与此截然不同的景象。他看到的九州是什么样的景象呢?学生想象说话。
  小结: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就是陆游看到的——一个被侵略者糟蹋的满目疮痍的九州啊!(多媒体出示资料:介绍南宋和北宋的国土面积对比及遭受战乱的惨况。)陆游一直渴望南师北定以统一祖国,九州大同是诗人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他等啊,盼啊,所以有诗句“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一年又一年的企盼,一年又一年的南望,一直盼了、望了60年。他都八十五岁了,北方还没有传来好消息,矢志不渝的诗人又一次发出了内心的呼喊,当他“最后一次把将断的气息又来说未完的心事和无穷的希望”时,心情是何等悲痛、何等悲愤。为国耻未雪而死不瞑目,一切爱国之士读到这样的诗句,怎能不潸然泪下?有感情地朗读一、二句。临终之际的陆游内心的情感不仅仅是一种深深的“悲”,还有一种更强烈的感情蕴含在里面,是什么?(板书:盼)诗人盼的是什么?同学们,你可知道陆游盼望祖国统一,盼了多长时间? 65年啊,同学们。诗人盼了65年,780个月啊,23725个日日夜夜啊!这是多么漫长的等待,这是多么揪心的期盼!多么强烈的期盼啊!123456789101112131415
  有感情地朗读三、四句。一个“悲”,一个“盼”,组成了这首感人的诗《示儿》。
  学生感情诵读全诗。
  6小结:是啊!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胜利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啊!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呢?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这首诗吧!(配乐背诵。)
四、课外延伸
  (1)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离开了,陆游南宋统一的愿望实现了吗?(生讨论。)老师这里查到了相关资料,看到了《示儿》“续篇”:宋末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一诗的后几句:“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课件展示)从诗中你能看出南宋统一了吗?
  (2)为什么朝廷会灭亡,国家会衰败呢?请看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课件出示: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知道这首诗的含义吗?请你找出国家衰败的根源是什么!
  (3)那么,如何才能国富民强呢?中国近代改良主义者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有这样一个片断:课件出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光大道……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中国少年,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是的,只有像梁启超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前途,陆游的悲剧才不会发生,同学们,让我们怀着陆游那满腔的爱国之心,有感情地朗诵这段话,把我们少年的心声说出来吧!
五、拓展总结
  1同学们,国富民强,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报效祖国。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诵他的绝笔诗——《示儿》,来表达我们对这位伟大爱国诗人的崇敬吧。(再次配乐朗读。)
  2陆游还写了许多的爱国诗词,有课后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今天老师还给你们推荐一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件展示),请同学们自由读读。
  3今天,老师还向你们推荐一些有关古诗文的网站,那里有丰富的资源,同学们可以尽情地去共享吧!(课件提供网站。)
附:板书设计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悲盼→爱国之情
第三十二课:埃及金字塔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按空间顺序描写的方法。
  2感受古代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金字塔宏伟、精巧的特点以及按空间顺序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或挂图。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1同学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吗?勤劳勇敢的四大文明古国的人民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伟大文明。说到中国,人们必然会想到举世闻名的建筑——万里长城。说到埃及,人们又必然会想到同样举世闻名的建筑——金字塔。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它的探索。然而,金字塔至今仍是谜团重重。今天就让我们做一回小小研究员,走进金字塔,了解金字塔,好吗? 123456789101112131415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质疑:你最想了解金字塔的什么呢?
  简单板书:金字塔建在哪里?金字塔是什么样子的?怎样建造的?有哪些神秘的传说?……
    4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疏通词句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要求:
  (1)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读通句子,难读的多读几遍。
  (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画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2检查自学效果:
  (1)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生字词,并朗读。
  (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共同讨论交流解决。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理清参观的先后顺序,想一想各段说了什么?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有你想了解的关于金字塔的内容吗?
四、激发兴趣、鼓励质疑(讲读课文)
  (一)学习第1段。
  1轻声朗读课文第1段,共享你阅读中的收获。
  指名汇报阅读中的收获:
  地理位置——尼罗河沿岸;数量——许多;大小——大大小小;历史悠久——四五千年的历史。
  2引读课文第1段。
  (二)学习第2段。默读课文第2段,指名说:这段主要写了金字塔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世界古代建筑的一个奇迹。课件展示图片。引读、齐读。
  (三)学习第3段。快速浏览第3段,指名告诉大家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四)学习第4段。
  (1)指名朗读,想:作者运用的是什么记叙顺序?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指名说方法。(记叙顺序:由远到近;描写方法:比较法、列数字法、举例法。)
  (3)默读这一段,边读边勾画用上述说明方法的句子,想一想:有什么好处?同桌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适时引导学生了解:“胡夫”金字塔外观和结构上的特点。小结说明方法:作者运用比较、列数字、举例等方法拉近了我们与遥远的金字塔的距离,对金字塔的宏伟和精巧有了更深的了解。因此,写作中的说明方法的运用是为表现建筑特点服务的。引读、同桌对读、一问一答等喜欢的方式反复读第4段。读到这里,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在遥远的古代,这样庞大的建筑物究竟是怎样建成的?)
  (五)学习第5段。是呀,作者也有这样的疑问,齐读第5段。本段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上下文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作者成功地激起了我们的好奇心。走,我们也随他去了解了解,看看金字塔到底是怎样建成的。
  (六)学习第6段。
  1默读课文第6段,思考: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指名说说建造金字塔的两种不同说法。
  3这两种说法是怎么来的?(是考古学家们提出的两种不同的猜测)为什么会有这两种猜测呢?
  (七)学习第7段。齐读第7段,谈谈你读后的感受。指名谈感受(相机板书:血汗  智慧  创造奇迹)
  小结:建造金字塔是一项非常浩繁的工程,花费的心血和汗水是无法计算的,仅从古埃及人民运石头、垒石块这两件事,就足以表现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五、课外延伸,深化探究
  1关注金字塔的研究,感兴趣的同学,查找积累资料,下次我们再举行“金字塔新闻发布会”。
  2关注世界七大奇迹,查找资料,在课后完成一张手抄报,题目自定。123456789101112131415
附:板书设计
埃及金字塔宏大血汗
精巧智慧创造奇迹
积累与运用(八)
教学目标
  1认识问句的三种形式。
  2积累名人名言。
  3能就自己读过的文章谈谈表达顺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5能不拘形式地写出一次调查活动的经过或活动中的发现和收获。
教学准备
  1课件或小黑板。
  2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分组定好活动计划,包括活动的时间、路线、要做的事;组织学生用课外时间分小组按计划进行活动,并把活动的收获记录下来。
  3收集关于汉字发明的资料、故事、传说等。
教学时数
  3~4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出示课文中出现过的三个句子,自由读这三个句子,读后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2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
  3全班交流。
  4指名说:我们应该怎样区分这三种句式?
  5小结:这三个句子相同之处都是问句,句末都有问号。不同之处是:第一句是疑问句,需要读者思考并回答;第二句是设问句,是作者自问自答,给读者造成悬念。第三句是反问句,是一种修辞手法,表达肯定的意思,不需要回答,能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表达强烈的感情。从这三个句子的比较中,我们应该知道不同的问句会有不同的表达效果。
二、语海拾贝
  1导语:从古至今,有许许多多的名人说出的带有普遍意义的能鼓舞或教育其他人的话语,这就成为名言。以前,我们学过很多名人名言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几位名人说的话。
  2自读名言。
  3分小组进行名人名言对接比赛。(一组说名人,一组接名言,或一组说前半部分,另一组接后半部分。)
  4分小组进行比赛。(师说名人,小组生说名言。)
  5指名讲其中一个名人的故事。
  6自创“我的座右铭”,自我激励。(写在一张漂亮的纸片上,粘贴在班里“学习栏”。)
三、互动平台
  1学生自读对话。
  2同桌对读,互谈收获,全班交流。
  3谈谈你从学过的课文中了解到哪些表达顺序。
  4谈谈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有什么好处。
  5小结:文章的表达顺序,是文章的基本表达方式,把握了表达的顺序,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条理和层次,便于把握全文的结构和中心。我们在阅读时,不仅要注意理解文章内容,而且还要注意文章的表达顺序。文章的表达顺序虽然变化无穷,但只要认真阅读分析,同学们一定可以把握得非常好的。
四、综合实践
  1导语:同学们,你们了解汉字的美吗?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这是汉字的声音美;方方正正、横平竖直,这是汉字的形体美;汉字还有区别于其他文字的显著特征:表意。鲁迅先生曾说过汉字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这么美的汉字,人们是否规范使用了呢?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任务,调查规范用字的情况。
  2分组。学生自由组合,以5~8人为一组。
  3制订调查计划。
  4分组汇报活动计划。
  5分组利用课余时间调查规范用字情况,并认真做好记录。
  6分组汇报调查情况。(汇报时,引导学生介绍清楚在什么地方发现了哪些错别字、滥造字、乱用成语等现象。)
  7师生共同讨论应该如何改正,并如何向主人建议修改,要求他们尊重并善待汉字。模拟场景演示,师生共同评议。123456789101112131415
  8学生向主人建议修改。
  9学生分组汇报主人修改情况。
  10总结:汉字的音、形、意皆具独特魅力,足以让每个接近它的人心旷神怡、浑然忘我。汉字之美,还美在它只对真正爱它、懂它的人撩开自己神秘的面纱,希望大家都能够沉醉在汉字的海洋里。
五、习作百花园
  1分小组回忆“综合性学习”的过程。
  2小组派代表讲述活动的过程,其他同学补充。
  3共同讨论写活动的文章的表达顺序和结构。
  4学生自拟写作提纲,全班交流,评议修改。
  5学生根据提纲进行习作,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指导。
  6写完后修改,再有感情地读给组内的同学听,请他们提出修改意见,再次修改。
  7推荐本组的优秀习作到全班朗读,展示,并进行评议、修改。
六、自主阅读园地
  1导语: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灿烂的历史文化,而记录并推动着文化发展的重要工具就是汉字。据考证,汉字距今有60XX年左右的历史,由此可以断定古汉字是世界上较早出现的文字之一。现在全球在使用汉字做交流工具的有近15亿人,可见汉字在传播人类文明,弘扬中国文化方面有其独特的魅力。这魅力无穷的汉字是谁发明的?你们想知道吗?今天,就请同学们自主阅读一篇关于汉字发明的故事。注意,在读故事前,先要看清楚短文前面的问题和要求。
  2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故事,边读边根据要求批写。
  3同桌交流自己的感受、体会和收获。
  4全班交流。
  5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汉字发明的资料、故事、传说等。
看看新校园认识新朋友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自己的学校,认识班级的新伙伴,认识老师。
  2在活动中,激发对学校生活的向往和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学校情况图、cai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
  孩子们,今天是你们上学的第一天,高兴吗?前两天老师接到一个电话,有一个小客人要来我们学校,你愿意向他介绍我们的学校和你的这些朋友吗?所以呀,我们就要做点准备,先看看学校,再认识一下新朋友,好吗?
二、认识校园,生生互动
  1我们的学校可大了,我们先去看看学校,你会发现好多好多有趣的东西呢!
  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学校并进行简单介绍。
  2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校园是什么模样。
  孩子们,刚才我们都看到了自己美丽的学校,那你能不能跟你旁边的小朋友介绍一下,你看到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的呢?不过,可能你不认识旁边的小朋友,没关系,有礼貌地问问他不就行了吗?学生互动交流,初步认识同桌。
三、自我介绍,认识同学
  1课件演示:出现小客人的图像并跟孩子们打招呼。(声音:嗨,小朋友们,我叫毛毛,今年7岁,我在××市××小学×年级×班上学。今天我到××学校来,就是想跟你们交朋友,不过我想请你们给我带一下路,参观一下你们的学校好吗?)
  孩子们,客人来了,你们能给他带路并给他简单介绍一下吗?
  出示学校写生图,学生上台介绍学校主要的设施。
  2毛毛:你们都介绍得不错,不过我还想知道你们的名字,因为我想和××班的所有小朋友都成为好朋友,你们愿意吗?
  请愿意上台介绍的小朋友介绍自己(课件画面:毛毛静静倾听的样子,老师可提醒学生在别人发言时要认真倾听)。123456789101112131415
  3学生自由地向伙伴介绍自己,比比谁认识的朋友多。
  毛毛:哇,你们都特别特别大胆,我觉得××班的小朋友都能成为我的好朋友,谢谢你们给我带路。不过,我要回去上课了,希望我们下次见面的时候,我们来比一比谁认识的朋友多,好吗?再见!
  教师:刚才毛毛说了,下次来比一比谁认识的朋友多。我们班有这么多小朋友,还有很多没能上台来介绍自己,那就向你周围的小伙伴做个自我介绍,好不好?
  学生自由介绍。
四、教师小结,激发情感

123456789101112131415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3858.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