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王冕》主要内容|回顾我的《少年王冕》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8-1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一、选文。
一直没有想好上哪篇课文,本来想上《水》的。这篇课文嚼的人少,应该还没有嚼烂,然而读课文后,走进马朝虎,发现他是1967年出生在浙江常山天马镇的,我的家乡和他离得近,这点水乡概念还是有的。于是4月中旬在网上遇到青版,聊起马朝虎,说到真实性,我还是不敢教这篇文章。青版认为选文要注意“美”,于是我当下决定选择《少年王冕》。
其实我这人的世界很简单,生活在绝对里,把人和事分成两类,我喜欢的和不喜欢的。可对《水》这样的文章,我不知道是放在哪个立场中好。于是选择了选自《儒林外史》的《少年王冕》,选这篇文章是因为我教过,感觉还不错,想偷懒。
最好的不一定适合自己,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可对于选文,我一直没有用这样的心态去对待。
一教《少年王冕》。
教学设计一: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3、通过品读自悟重点词句,学习王冕身上的优良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篇写人的文章——
根据课题提问:少年是一段好时光,作者抓住了王冕的哪些年龄段的生活来写的?(十岁  十三四岁  十七八岁 )
2、作者按时间顺序选取了少年王冕的几个生活片断,告诉我们王冕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孝敬母亲、勤奋好学)
3、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沿着王冕成长的足迹,深入体会课文向我们传递的情感,感受人物的独特魅力。
二、十岁的王冕。
(一)速读第二段,边读边思考:从哪里看出十岁的王冕孝敬母亲呢?用“——”划出相关的句子。用“﹏﹏﹏”找出王冕勤奋好学的句子。
2、交流。(预设)
a.出示:王冕说:“娘,我在学堂里闷得慌……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1)学生谈感悟。
(预设点拨)王冕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的。
从母亲的话中,王冕听出了什么?母亲说这段话时心里?
再读王冕的话,你又感受到了什么?通过王冕回话时的动作、神态等指导朗读。
俗话说,“言为心声”。一般说来,嘴里说的,就是心里想的。但是,有时候,嘴里说的,是善意的谎言,是含蓄的理解,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
(2)请女生来传递母亲的无奈;男生来传递王冕的一片孝心。教师引读眼看一天,母亲把他叫到面前,无奈**地说——王冕懂事**地说——王冕的孝心感动了秦家人,秦家人为这慈母孝子而动容,牵出一头水牛,交给王冕,指着门外说——母亲对善良的秦家人很是感激,但看着自己的儿子毕竟才十岁,心中有万般无奈和不舍,她替王冕理了理衣服,说道——(引读)
b. 从你们的朗读中,我知道这对慈母孝子不仅感动了秦家人,也感动了我们。除了这些人物的语言让我们有共鸣,你还从哪些句子看出王冕的孝敬勤奋?
相机出示:“遇上秦家煮些腌鱼腊肉,他总舍不得吃,用荷叶包了回家孝敬母亲。”
你想借助哪几个词来传达王冕的孝心,指导感情朗读。(总舍不得)(包)(板书:省吃献母)
十岁的王冕家境贫寒,面对难得的美味——腌鱼腊肉,他是怎么想的,会怎么做?12345
出示:十岁的王冕看着这眼前难得的腌鱼腊肉,他                 )
结合交流出示:“每天给的点心钱,他也舍不得花……王冕就坐在柳树阴下看书。”
师引导:每天早上饿着肚子也要省钱买书读,这就是勤奋好学的王冕!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一句。
4、总结:舍不得吃好的,为的是都留给母亲;舍不得花一点儿钱,为的是学习。这两个舍不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热爱生活的王冕!让我们齐声赞美王冕的孝顺、勤奋。
三、学习王冕画荷花,体会勤奋好学的精神。
过渡:十岁的王冕渐渐长成了十三、四岁的少年,他越发孝顺、勤奋。
1自由读第五六自然段。用“  ”划出能体现王冕勤奋好学的句子。
2、交流(预设)
出示: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王冕读了不少书,也懂得了许多道理。
(1)他懂得了哪些道理呢?(做人要自信,要积极: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呢?
有了本事就能更好地孝敬母亲了。
掌握了画画的一些知识,他对周围的事物比较敏感。)
(2)是啊,书让王冕懂得了做人的道理,还激发了深沉的美感。
(a)你看,王冕看得入迷了,他是怎样看的?用投影突出“天空中”“山上”“山下”“湖里”。(因为王冕勤奋好学,所以他学会了如何观察)
(b)我们觉得此景美,但又无法言传。在善于观察的王冕眼中,那景色可真是——再读,投影突出“白”“黑”“红”“青”“紫”“绿”等词语。(让学生感悟到王冕眼中的景色是五彩缤纷的。谈谈感受:王冕对周围的景色比较敏感也缘于他勤奋好学,读了不少书。)
(c)教师再引:这些静静的景色在博学的王冕眼中却分明活了起来,你看:突出“镶”“透”“照”“洗”等词。(他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他为什么能看到如此美妙的、仿佛在和他说话的画的呢?)
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王冕为什么能发现这美呢?
(读着王冕眼中的美景,你想起了哪些关于读书、关于勤奋的名言。)
是啊,处处留心皆学问,王冕就是这样一个善于观察,热爱学习的孩子。谁再来读大自然这本书,美美地读一读王冕细心观察到的美景?老师给你配上音乐。
过渡:如此美景,让王冕产生了“人在画图中”的感觉,他想把眼前稍纵即逝的景留给所有热爱生活的人,于是他立志画荷。你还找到了哪些能体现王冕勤奋好学的句子。
出示:自此以后……买他的画。
(1)、初步感受(或者你特别想读好的词语。)
(2)补白:起初画得不好,可王冕不            ,他来到池塘边             。荷花盛开的夏天,他               ,           ,就这样        ,三个月之后,便大有长进,那荷花的精神、形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的。12345
出示:王冕的荷花越画越好,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诸暨一带都晓得他是个画荷花的高手,都争先恐后来买他的画。……孝敬母亲。
理解“高手”,提升:就是这样的高手,他画的荷花,精神、形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的。再读这句话(生齐读)。高手就是这样刻苦努力、勤奋学习成长起来的。
画荷高手王冕取得成就,得了钱孝敬母亲,他母亲看到这一切会怎么说?(有无必要?)
四、十七、八岁的王冕
机会总是垂青与有准备的、刻苦努力的人,练读最后一自然段,圈一圈那些能够看出王冕勤奋、孝敬的词,通过朗读表达你的感受。
五、总结全文,欣赏王冕的终身成就。
1、少年的王冕就这样积极乐观地生活着,他孝敬母亲,他勤奋好学,作为同是少年的你们,想对他说些什么?(学生自由畅谈)。
2、一个家境贫寒的放牛娃,怀着对生活的爱,孝亲敬长、刻苦好学,成了“画荷花的高手”!他又是一个成就很高的诗人,为后世留下了300多首好诗;尤其以画梅花著称: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他研究过兵法,也研究过剑术,还练习过篆刻,才成了那个时代的“通才”!如果你想知道更多就去看名著《儒林外史》吧!
教后感言:
第一遍上完后,很多同事都在表扬我,简简单单,轻轻松松,学生有所得,老师有所长。
可是,我听到了我最在意的人,问我的几个问题:(1)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你从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细节入手,让学生读读、写写批注,这肯定没错,但学生认识到少年王冕后,课就结束了吗?王冕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恐怕教者还是要去读读《儒林外史》的。本单元的主体是“走进名著”,你的课真的引起学生课外阅读的欲望了吗?(2)秦家人在文章中那么长一段话,你在教学中把它省略了,这恰当吗?(尽管设计了引读,但当时的课题很顺,我就省略了引读。)秦家人对于王冕的成长到底有什么作用,教者思考了吗?(3)那段景色描写的处理沉着,让学生先读、悟,再在老师的感召下读三遍,然后随着音乐吟诵,让大部分孩子都读懂了,积累了是个亮点。可我想知道这段景色除了围绕“王冕读了不少书,明白了许多道理”来突破,有没有想过这是这样的美景激发了王冕对生活的爱,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
这三个问题,一下就问住了我。当时同事提醒我应该把主线归为“爱”,我没想通,所以就没接受。我一直是这样对待别人的建议与批评的:听的态度要谦虚认真,取之前要思考,想通的才能取。
呵呵,更重要的是,当我把设计给网上师傅看的时候,我得到了三个字:乱,老套。并建议我思考一下前辈的话:把课外阅读挤进课堂。
一教思考:
于是,我静下心来去读《儒林外史》,我才发现全书一共出现了一百多位人物,通过这些人物的故事来揭露封建科举制的种种弊端,讽刺封建人物的种种丑态。可以说全书大多数人物都是反面的了,但还是有一位正面人物,就是《儒林外史》之第一人——王冕。于是我很想让学生也有这认识。一天凌晨一点,我网上晃悠着,在《中国历史名人传》发现这么一个评价:王冕堪称儒林楷模,学者榜样。12345
翻着《儒林外史》,反复读着其第一回,突然困扰我的那几个问题,我全部想通了:(1)课不能学完就没问题了,一下子学到头了,那才是最大的问题。我应该考虑唤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王冕堪称儒林楷模,学者榜样。”这句话,不需要学生去理解什么是“儒”,什么“儒林”,只是希望给孩子留下一个印象:王冕是一个特殊的正面学者,是吴敬梓笔下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以此引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也许等哪天孩子们用心读《儒林外史》了,在句话会在他们的头脑中鲜活起来。(2)秦家人在吴敬梓笔下也具有鲜明的形象,对王冕的厂长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为看着王冕自小长大,被王冕的聪明、勤劳、孝心所感动,很喜欢这个孩子。后来王冕书画影响的扩大,放弃当官,四处隐居都得到了秦家人的帮助。有了这样的理解,我就不会轻易把引读这一环节失去。(3)王冕学画荷花,的确是被眼前的景色所感染,一番细心观察,一腔对生活的爱,一份刻苦好学的精神,让王冕画出了形神兼备的荷花。
于是就有了用一句贯穿全文教学的思路。
教学设计二: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认识——
根据课题提问:少年是一段好时光,作者抓住了王冕的哪些年龄段的生活来写的?(七岁  十岁  十三四岁  十七八岁 )
2、作者按时间顺序选取了少年王冕的几个生活片断,告诉我们王冕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自由说。)
3、听你们一席话,我不得不把《中国历史名人传》中的一句话告诉大家。(出示:王冕堪称儒林楷模,学者榜样。)(生读。)
二、十岁的王冕。
1、速读第二段,边读边思考:十岁的王冕是个怎样的孩子?在你有感触的句子旁做好批注。
2、交流。
3、总结:舍不得吃好的,为的是都留给母亲;舍不得花一点儿钱,为的是学习。这两个舍不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热爱生活的王冕!让我们齐声赞美王冕的孝顺、勤奋。
三、十三四岁的王冕。
过渡:十岁的王冕孝敬母亲,勤奋好学,让我们真切感受到——王冕堪称儒林楷模,学者榜样。
1、自由读第五六自然段。用刚才读课文,写批注的方法走近十三、四岁的少年王冕。
2、交流。
他画的荷花,精神、形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的。再读这句话(生齐读)。高手就是这样刻苦努力、勤奋学习成长起来的。难怪《中国历史名人传》有这样一句话:王冕堪称儒林楷模,学者榜样。。
四、十七、八岁的王冕
练读最后一自然段,圈一圈那些能够让你认识王冕的词,通过朗读表达你的感受。(每天画画、读读、载着、走走)(王冕堪称儒林楷模,学者榜样。)
五、总结全文,激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1、少年的王冕,他孝敬母亲,勤奋好学,热爱生活,作为同是少年的你们,想对他说些什么?(学生自由畅谈)。
2、总结:在母亲和秦家人的关爱下,王冕勤奋好学成为那个时代的通才。是一份孝心,一份勤奋,一片对生活的爱,让(王冕堪称儒林楷模,学者榜样。)
王冕是《儒林外史》之第一人,打开《儒林外史》,你会更真切地认识到一位儒林楷模,学者榜样。
王冕堪称儒林楷模,学者榜样。
——选自《中国历史名人传》
板书:       少 年 王 冕12345
             七岁       孝敬母亲
             十岁       勤奋好学
十三四岁    热爱生活
十七八岁

二教感言:
有了这一是设计思路后,我并没有再次试教,但我一直坚持认为对于这次教学活动,我的态度是谦虚的,积极的。没有再试上,只是因为我怕心中的热情会退却,担心课堂上会被自己过多的预设所左右。
感谢凤凰人的直言,我在课上完后,就说:这次活动我想展现的是真实的课堂,真实的我。我想用一条明朗的线索,带领孩子们通过感悟语言文字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但由于我太“急”了,处理火候控制得不好。批评是关注,表扬不张扬,恳请听到大家的心里话。
听着凤凰人的实话,结合自己的思考,想提醒自己:
一、学习飘飘大气与“静”,让课堂少一点自己的强势解读,多一点孩子的声音。尤其是读的方式的选择,该我出口再出口吧。
二、课堂教学语言少一点随意性,让评价与提升代替对学生发言的重复。想来,在这一点上,我是遗憾的。因为一直以来,很多同事友人都夸赞我的课堂调控能力,说我能抓住学生的零碎发言,稍作引领,唤起学生思考,让课堂充满师生的智慧。可惜在海光小学,在陌生的孩子面前,在如许多大师的面前,我还是步履维艰,因谨慎而失去了课堂的灵动。

12345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3554.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