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智合一的意思_情智合一·回归本色──《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例谈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7-1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写在前面】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杨再隋先生曾在《呼唤本色语文》中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的教学现状作了准确、精辟的分析,概括出“虚、闹、杂、偏”四个问题,同时也提出了“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轻轻松松”的本色语文教学观。一直以来,总是非常敬佩杨先生,因此,杨先生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真知灼见也总会铭刻在心灵深处,时时刻刻影响、指导着我的教学理念和行为。“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这是刘长卿在《别严士元》里的诗句,我想,用此句来形容本色语文,是再恰当不过了。《诺曼底号遇难记》两课时教学尝试,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实践杨先生的本色语文教学观。
【文本简析】
《诺曼底号遇难记》被收录在《现代小学语文》第9册,在苏教版教材中也有,只是故事的情节描述稍有删改和变动,课题也改为了“船长”。文章记叙了这样一个故事:1870年3月17日夜晚,诺曼底号遭遇玛丽号的强烈撞击,船身被剖开一个大口子,海水汹涌而入,船体逐渐下沉。乘客和船员惊恐万状,你推我搡,局面乱得不可开交。紧急关头,船长哈尔威沉着指挥大家有序撤离。在船员和乘客顺利脱险后,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船长岗位,如一尊黑色的雕像,与心爱的诺曼底号一起沉入深渊。
第一次读《诺曼底号遇难记》,就被哈尔威船长“舍己为人、镇定自若、坚守岗位”的精神所感动,被哈尔威船长“与船同沉”的悲壮举动所震撼。于是,二读,三读,再读,反复读,眼泪在反复的诵读中尽情流淌,灵魂在反复的诵读中得到洗礼。
【镜头回放及意图阐述】
镜头一:设置“冲突”,牵住孩子的心灵
屏幕出示“诺曼底”号图片及介绍:“诺曼底”号邮轮,建造于1863年,到1870年,才7岁,它设施先进,是英伦海峡上最漂亮的邮船之一、
师:同学们,这就是“诺曼底”号,这是一艘怎样的邮轮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段介绍。
生:这是漂亮的邮轮。
生:这是豪华、设施先进的邮轮。
生:这是安全的邮轮。
师:是啊,这是一艘安全、可靠、先进的邮轮,但是1870年3月17日,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这就是──诺曼底号遇难记。
【意图阐述】
老师们都很注重语文教学的揭题,因此,不同的课,揭题的时机和方式都有所不同。为什么要揭题?除了告诉孩子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之外,最重要的当属激发孩子学习的动力,激起孩子阅读的期待。一个成功的揭题,应该能够触动孩子的心灵,牵住孩子的心。笔者认为,要达成这一目的,“设置认知冲突”应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试想,孩子在教师的引领下,顺着常规的思路思考,表达,且不知,原来事情发展的结局与他们想的、说的截然不同,大相径庭,此时,他们该有多诧异!此时的震撼还有多强烈!
镜头二:念准不等于懂得──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生齐读课题:诺曼底号遇难nàn记
师:读得很准,尤其是倒数第二个字,你们为什么读“遇难nàn”而不念“遇难nán”?
生:“遇难nàn”是指遇到灾难,“遇难nán”是指遇到困难,诺曼底号遇到的是灾难而不是困难,所以应该读“遇难nàn”。
师:真好!正因为诺曼底号遇到的是灾难,请将课题读得沉重一些。
【意图阐述】
在识字教学中,遇到一些多音字,一些难读的词,常见教师一遍遍不厌其烦地范读,孩子则一遍遍卖力地跟读。虽然,这种“鹦鹉学舌”般的机械朗读,也能使孩子掌握难点字词的认读,但是,我以为这样的学习不能刻到孩子的骨子里,不能铭在孩子的心坎上。众所周知,在字词教学中,如果能将“音”与“义”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相辅相成,则效果更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积极地感悟与识记。因此,在教学中,老师们不妨多问问这样的问题:这个字,你为什么这么读?1234
镜头三:多管齐下,追求朗读增量
师:第四自然段中有一句话,虽然不长,但是太可怕了,是哪一句?
生:是“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挡。”
师:这句话中,最让你感到可怕的是哪一个字?
生:是“灌”字。
师:“灌”和“流”有什么区别?
生:“灌”的力量更大。
生:“灌”的流速更急。
生:“灌”破坏力更强。
师:是啊,因此,为了体现灾难的可怕,读的时候,一定要把“灌”强调出来,谁来试试?(生读)
师:听老师来读读这句话。(师范读)(生齐读)
【意图阐述】
朗读教学一直是本色语文不可或缺的主题。因此,语文课中,不难见到“书声琅琅”的场面,这是可喜的现象。但透过“琅琅书声”,还是会发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过多地运用范读,引领孩子,致使孩子一味地“鹦鹉学舌”而缺失了自主的感悟;二是教师过于强调孩子的自主感悟朗读,对于孩子的朗读,教师缺乏引领和指导,很难达成增量。读,是内心世界的外显,如果将“读”与“悟”割裂开来,读,必定会因为莫名而苍白,悟,也会因为孤立而无味。要追求理想的朗读教学效果,走“以读促悟,以悟激读”“读悟结合”之路,没错。在朗读训练中,融合关键字词的比照和辨析,营造朗读的情境、落实练读准备、再合理运用教师范读,一定会使朗读训练增量明显,效果甚优。
镜头四:再设“冲突”,找准“支点”
师:如此可怕的灾难往往会导致什么后果?(船毁人亡)结果真的是这样吗?究竟是谁改变了这一切?(哈尔威船长)
师:正因为哈尔威船长改变了这一切,所以课文的作者雨果给了哈尔威船长一个极高的评价,找到了吗?大声地读出来。
生: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
师: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为什么说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是什么地方不能和他相提并论?
师:让我们再回到课文中,读读描写哈尔威船长的段落,来解决这个问题。
【意图阐述】
  每篇文章,都有文眼。文眼,是文章的核心,是文章的灵魂。是否能够找准文眼,则需要教师的慧眼。找准了文眼,则寻到了教学设计的支点、立足点和突破口。如果找准了支点、立足点和突破口,教学设计才会重点突出,开合自如,浑然一体。在《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结尾处雨果对船长的评价,就是该文的文眼。引导学生关注文眼,自主质疑,辐射全文,尝试解决,应该是自主有效学习的有力体现。
镜头五:搭建阶梯,感悟品质
课件出示第五自然段: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部救出去!”
师:从这一段中,你感受到船长的什么品质?(临危不乱;绅士风度) 还有吗?(举手学生甚少)
师:不急。请同学们看看第三自然段。(课件呈现:“诺曼底”号上有29名船员,1名女服务员,31名乘客,其中12名是妇女。)
师:这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生:例举了很多的数字。
师:作者把这些数据详实地呈现给我们,想告诉我们什么?请同学读读课文的第三和第六段,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你又感受到船长的什么精神?
生:第三自然段告诉我们,船长一共有61人,可第五自然段中,船长却说“必须把60人全部救出去!”,我体会到了船长舍己为人的品质。1234
【意图阐述】
很多人都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没什么不妥,但我更愿意把教师比作建筑师──搭建台阶的建筑师。当然,这样的建筑师一定善于搭建两方面的台阶:一是当孩子的学习遭遇尴尬和错误时,搭建台阶,让孩子顺阶而下,保护孩子对学习的热情;二是当孩子的学习遇到困难时,搭建台阶,让孩子拾阶而上,去享受成功的乐趣。此片段中的台阶,当属第二种。面对文本,孩子都会有初步的感悟,然而,孩子毕竟是孩子,当需要他们更深层次考量的时候,往往会面露难色,不知所措。这就是课堂教学中的“冷场”。面对孩子的冷场,有的教师焦躁不安,反复催问;有的教师,不急不躁,搭建台阶,有效引领,最终令孩子柳暗花明,恍然大悟。孩子们期待“恍然大悟”的快感,只有智者才会带给他们这样的快感。谁都知道,后者才是智者。
镜头六:情境对话,叩问心灵
课件出示第八自然段:“洛克机械师在哪儿?”“船长叫我吗?”“机器怎样?”“停了。”船长喊了一声:“奥克勒福大副!”大副回答:“到!”船长问道:“还有多少分钟?”“20分钟。”“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到小艇上去。你的手*·枪在吗?”“在,船长。”“哪个男人胆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师:这是一段很重要的对话,这段对话里有3个角色,请同学们自由练读这段简短而有力的对话,重现当时的情景。(生自由练读)
师:你们想读谁的话?(生:船长)(师生合作分角色对读)(课件呈现嘈杂声,师生再次合作朗读对话。)
师:读得真好!船长,你问大副还有多少分钟,你是指什么还有多少分钟?
生:离船完全沉没还有多长时间。
师:当你知道还有20分钟的时候,你说够了,船长,你是说什么够了?
生:我指的是救出60个人的时间够了。
师:20分钟救出60个人,够了,但前提必须是什么?
生:前提必须是撤离的时候要井然有序,不能你推我搡,乱作一团。
师:对呀,因此,你下了一个死命令,你下了一个看似无情却有情的死命令,一起读──(生接读)哪个男人胆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师:此时,你又感受到了一位怎样的船长? (舍己为人,有绅士风度)
【意图阐述】
从某种角度来说,课堂教学实际上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是一个“生与生”、“师与生”、“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中的对话,贵在入情入境。很难想象,游离于情境之外的对话会直指人物的灵魂,会触动孩子心灵深处最原始本真的情感。在这段对话中,由于教师有效的情境创设,孩子俨然将自己当作了那个英雄船长,仿佛置身于那艘缓缓下沉的诺曼底号,这是有效对话的基础。随着教师的引领,船长简短有力的话语背后蕴含的情感世界渐渐浮出水面,船长那种震撼人心的品格也很自然地得到开掘。正所谓大雪无痕,水到渠成。
镜头七:换一种方式默读和质疑
师:由于哈尔威船长的沉着冷静、临危不惧,由于哈尔威船长的舍己为人,乱得不可开交得场面变得井然有序,船员和乘客都顺利脱险。于是,这场灾难中最悲壮的一幕出现了。(课件呈现,师配乐深情朗读):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1234
师:这是悲壮的与船同沉,这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与船同沉。让我们凝视每一个字,让我们将每一个字都深深地刻在心中。(全体默视一分钟)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问船长吗?
生:船长,你为什么不走啊?
生:船长,你为什么一个手势也不做,一句话也不说,你难道真的不留恋这个世界吗?
师: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作者雨果吗?
生:雨果,你为什么要把船长比作一尊雕像啊?
生:雨果,为什么此时此刻连薄雾都是阴惨惨的啊?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静静地凝视,静静地体会。
【意图阐述】
默读,是中高段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学习方式。默读能力的培养同样需要教师在课堂中为孩子创设锤炼的机会。默读,是一种无声的阅读,正因为无声,会显得理性。为了延续肃穆悲壮的课堂氛围,换一种方式落实默读训练,将理性的默读演绎成“深情地凝望”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庄严凄婉的音乐在流淌,时空却仿佛凝固了,在此种情境之中的“深情凝望”一定是刻骨铭心的。此时,让孩子们从船长和作者这两个角度去发问,孩子们才会问得真切,问得荡气回肠,感人肺腑。而这样的自主质疑和问题解决,应当会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融合。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2123.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