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案第二课时_《草船借箭》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6-1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一、教材版本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三单元
二、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称为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故事出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文章有所改动。例如,原文一开始讲鲁肃领周瑜命探诸葛亮是否得知蒋干中计之事在课文中被略去;原文中的《大雾垂江赋》在课文中亦被删除;孔明邀鲁肃同去取箭成功后在返途中的对话亦省略未提等等。课文编者将原文做这些方面的改动必有其意图,旨在能够让学生明白原作者在叙述“草船借箭”的整个过程时是如何交待前因后果的。除此之外,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一个片断从而激起他们阅读原著的浓厚兴趣。
这篇课文通过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及展开故事情节是其一大特色。同时,学生能在体会人物语言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品质,也是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所在。
三、学情分析
对于这种情节曲折起伏、扣人心弦;人物活灵活现、丰富多彩的白话文式的历史小说,学生特别感兴趣。在第十册的第五单元,学生学习了《赤壁之战》一文,可以说,对古人打仗的一些常识性的知识有所了解,同时,也认识到了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特点,这为学习《草船借箭》这篇文章奠定了基础,对于诸葛亮“算”准人心这一点应该不难理解。而对于“算”准天象和地利,仍需要老师较为详细的引导、讲解。特别是当时三国的地理位置,学生对于一开始的“头西尾东”和后来的“头东尾西”较难理解,因此,老师要借助坐标加以讲解。
四、设计理念
1、《新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
①“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②“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这一点最适合学习历史性题材的文章时使用,要了解文章大意,必须了解其历史背景,而六年级的学生肯定能独立完成收集资料这一工作。因此,在讲授新课之前就应该布置学生去收集有关诸葛亮、曹操、周瑜、鲁肃等人的资料,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和“草船借箭”这一故事的历史背景。
2、《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二册教材说明》中对教学提出了“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的要求:“在精读课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安排比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通过朗读加深理解,并使朗读能力不断得到训练和提高。”据此,我在设计教案时,特别是第二课时的教案中重点强调了“品读句段,加深理解”,旨在以读带讲,读中感悟。
3、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从2000年开始进行“语文组块教学实验”。他的研究显示,“组块教学采用综合学习活动的方式组织教学过程,即学生围绕一个语文学习主题,融合听说读写、思考、感悟等多种语文实践活动方式,开展综合性的语文学习活动,这就是组织方式的‘组块化’。’’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中,我借鉴了薛老师的这一理念,尝试将教学过程由原来的线性化转变成组块化,尽量做到让学生处于学习的中心,让他们围绕课文的一个中心展开听说读写的训练。1234
五、设计特色
以读带讲,读中感悟,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体会人物的品质。
六、教学课时三课时
七、教学总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学会课文中的7个生字。
2、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一定的历史常识。
(二)过程和方法
1、明确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知道其前因后果。
2、通过分析前因后果,知道“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3、通过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品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2、体会我国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灿烂。
八、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九、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预习:
1、查出“神机妙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发生的背景。
2、初步想一想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学生自学课文中的7个生字,在文中画出其词语,把字音读准确。
2、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知道课文的写作顺序。
3、通过自读课文,能抓住文中最值得研究的词语——“神机妙算”。
二、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
1、用《赤壁之战》的故事,以谈话的方式(要提及“东南风”即天时在“赤壁之战”中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曹操给你留下的印象,即生性多疑。)导入课文,揭示课题。
2、简单介绍“草船借箭”的故事背景。(先由学生说,再由教师补充)
3、引导学生找出题眼——“借”,并围绕“借”字质疑。(教师按事情发展顺序将问题排列:①谁借箭?②向谁借箭?③为什么借?④怎样借?⑤是否借到?)
板块二:自学解疑
1、课文的语言通俗易懂,同学们自由默读,找出文中提及的人物,并想想他们之间的关系。(初步解决问题:①谁借箭?②向谁借箭?③为什么借?④是否借到?从中了解文中四位人物之间的关系。)
2、再读课文,了解前因后果,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原句。
3、概述中间环节,适时板书,理清结构层次。
起因:妒忌
              设计陷害
借船策划
              大功告成
结果:心服口服
4、找出文中最值得研究的词语——“神机妙算”,设置悬念。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明确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知道其前因后果。
2、通过分析前因后果,知道“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3、通过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品质。
二、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述回顾
1、 话说周瑜妒忌诸葛亮,因此设计陷害,才有了“草船借箭”一事。谁能将这一故事复述出来?(两种复述形式并用:一人全部复述;多人接龙复述)
2、周瑜原想陷害诸葛亮,然而他的如意算盘未能得逞。诸葛亮如期完成“造箭”一事,让周瑜感叹其“神机妙算”。究竟诸葛亮算准了什么?
板块二:品读句段,加深理解
1、仔细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看看诸葛亮究竟算准了什么?独立学习之后,再在小组中交流看法。
(按学生理解的难易程度排列)
【1】算准三天之后江上必有大雾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教师引导】
①“雾”大到什么程度?(不说,用读来表现。先个别读,抓“漫天”、“面对面”等词的朗读。课件出示该语句,标红这两个词语。最后齐读。)1234
② 但是,雾的出现是可以碰巧的,这怎么能足以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呢?联系上文看看,哪些语句足以说明诸葛亮算准了这时候有大雾?(学生找出相应语句,课件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齐读该句。)
③变化莫测的天气他都能算准,说明他很有把握,谁再来读?(指名个别读,抓“仍然”、“直到”两个关联词的朗读,并适时标红。)从他的朗读中,我们体会到了诸葛亮做事情很有把握,有把握到了什么程度?(引导学生用四字词语概括——胸有成竹。)
④ 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课件出示“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让学生齐读。)感觉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了吗?加上半句。(课件出示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再让学生齐读。)这样呢?感觉到了吗?再加上半句。(课件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回呢?可见,作者费笔墨描写前两天没有动静的情况是必需的,不是多余的。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感觉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才能感觉到他的神机妙算!怪不得周瑜长叹一声,说……(课件出示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齐读。)
【2】算准曹操不会出兵只会射箭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教师引导】
①在《赤壁之战》中,曹操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在这篇文章当中,哪些语句也体现了他的这一性格特点?(学生找“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②曹操的这一做法正中诸葛亮下怀,怪不得诸葛亮笑着对鲁肃说……(课件出示“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其中,“一定”一词事先标红,以便提示学生重读该词。)
③诸葛亮可谓是话中有话,如果我是鲁肃,我听不明白,我会对他说:“在下愚昧,请大人明示。”那么,诸葛亮又会如何“明示”呢?(课件出示“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再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④ 老师扮演鲁肃,谁来扮演高深莫测的诸葛亮?(师生合作将诸葛亮的话补充完整。)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可是课文中没有写出来,这可真是“言已尽而意未犹” 啊!诸葛亮如次神秘,还体现在他的“笑”中,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句话,想一想他此时此刻究竟在笑什么?(引导学生回答:一是笑曹操生性多疑而导致中计;二是笑鲁肃忠厚老实;三是笑周瑜阴谋落空;四是笑自己将一切掌握在手中,不费吹灰之力,大功告成。)
⑤诸葛亮真不简单!怪不得周瑜长叹一声,说……(课件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齐读。)1234
⑥ 如果说,诸葛亮仅仅算准了曹操一个人的性格特点,“草船借箭”能成功吗?他还要算准另一个人。(生应该会说“鲁肃”,若不能,师引导。)他算准了鲁肃怎样的性格特点?何以见得?(学生找“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抓“果然”、“只”这两个词语说明鲁肃为人忠厚老实。)鲁肃是周瑜的部下,这都能给诸葛亮算准,怪不得周瑜长叹一声,说……(课件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齐读。)
【3】算准曹军来不及追赶船只
    “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诸葛亮又下令把船调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使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教师引导】
①请你根据这段话,画出诸葛亮带船行驶的示意图。画好之后,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你的理解。
②对这一部分提出你不懂的问题,同桌互相交流解决,如解决不了的则可问老师。
③《孙子兵法》有云:“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课件出示,师解其意:地形是用兵打仗的辅助条件。正确判断敌情,考察地形险易,计算道路远近,这是高明的将领必须掌握的方法,懂得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必定能够胜利;不了解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必定失败。)可见,诸葛亮对地形的掌握也是其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原因之一。而这是随他同去的鲁肃所始料不及的,更不用说毫不知情的周瑜了。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怪不得周瑜长叹一声,说……(课件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齐读。)
2、真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诸葛亮这一“算”,同时算准了天时、地形、人心,这就叫“神机妙算”,是非一般人所能及的。当知道了整个过程后,(课件出示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最后一次齐读这句话。)二者相比,诸葛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周瑜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指名个别学生说)
3、诸葛亮这一“借”,赢得了后人的高度赞扬,有这么一首诗赞曰:“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课件出示,师范读。)
板块三:练习表演
布置学生练习周瑜与诸葛亮一开始的对话表演。

第三课时
一、课时目标
1、能比较流畅、顺利地完成对话表演,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2、能在《三国演义》的原文中找出和课文《草船借箭》相对应的句段,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板块一:合作表演
分配角色,可生生合作演,亦可师生合作演。
板块二:古今对照
课件出示《三国演义》原文选段,让学生找出和课文《草船借箭》相对应的句段,激励学生阅读原著。
板块三:交流分享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知道的三国故事。
板块四:总结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书中的语言生动、场面宏大、个性鲜明,塑造出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等许多不朽的历史人物形象,可谓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读三国,明军事;读西游,分善恶;读水浒,懂团结;读红楼,重感情。希望同学们多读好书!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1104.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