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将相和》人物评析_《将相和》教学片断评析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6-1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将相和》教学片断评析
湖北省钟祥市九里回族乡教育组 游远保
  前不久,笔者听一位老师执教《将相和》(第十册)中的“渑池之会”。这位老师抓住了学生爱分胜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问,并让学生围绕问题充分展开讨论,激活了学生思维,创造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不断闪现,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老师首先设问:“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在渑池之会上,赵王和秦王究竟谁战胜了谁?这个问题挑起了学生思维的矛盾,课堂里一下子像炸开了的油锅,学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说战成平了平局,有的说秦王胜了赵王,有的说赵王胜了秦王。面对这种争论不休的局面,老师没有一锤定音,而是让学生细读课文,分小组进行讨论。变争论为讨论,结果学生意见得到了统一,大家都认为在渑池之会上是赵王战胜了秦王。紧接着这位老师又追问一句:“你怎么知道的?”学生争着发言。生甲:“课本上说‘秦王没占到便宜’,我推想一定是赵王占到了便宜,所以我认为赵王胜了秦王。”生乙:“赵王为秦王鼓了瑟,秦王也为赵王击缶,但秦国是大国、强国,赵国是小国、弱国,因此可以说赵王胜了秦王。”生丙:“还有,赵王鼓瑟是秦王让他做的,而秦王击缶是赵王的手下蔺相如让他做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是赵王胜了秦王。”生丁:“我是从乐器的声音中出来的,瑟的声音优雅动听,赵王鼓的是胜利之歌,而秦王击缶的声音像高破破罐子的声音一样,所以我觉得赵王战胜了秦王。”
  这个教学片断的成功之处是:
  1、 设问抓住了教材要点,又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启发性强。
  2、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较浓,老师仅说了三句话,而其余都是学生主动读书,主动思考,主动答问。
  3、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培养,最后的答问令人耳目一新,正像执教老师说的那样:“这样的答问是我始料不及的,孩子的创造能力大有潜力可挖。”

 珍惜学生的独特体验──《将相和》教学片断 
湖北省黄石市湖滨路小学 王响雪 
  这是阅读课,讲《将相和》,我在学生动心动情的精读完各个小故事,探讨完每个故事涉及的问题,并弄清了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后,抛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表感受。大部分学生都欣赏蔺相如,他以大局为重,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让他们折服。当然,也有学生赞赏廉颇的勇猛善战,知错就改,而且他的爱国精神也让他们深受感动,还有极少数学生认为赵王的知人善用也是值得学习的。正在我为学生们有自己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从而使阅读教学呈现多元化而兴奋不已时,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其实也喜欢秦王,他也有优点,懂得去争取自己所爱的东西。”顿时,全班一片肃静,也有学生面露不解,这位同学接着说:“因为秦王为了那块和氏璧,他想尽了各种办法,他能勇于追求自己所喜欢的东西。”
  这位同学标新立异的观点,让全班同学都愣住了。我见此景,便先肯定了该生想法的与众不同,但随之问到:“那秦王为了得到这块和氏璧想出了什么办法?他又是怎么做的?”学生仔细思考开了,大部分学生重新拿起课本认真读起来。不一会儿,他们纷纷举手了,有的说:“他想骗取和氏璧,说是要拿十五座城与赵王交换,实际上只是信口开河。“有的说:“秦王其实只想白拿那块和氏璧,他准备先把和氏璧骗到秦国,然后依靠自己的强大力量威胁赵王。”第三个学生说:“所以我不认同xx同学的看法,如果为了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就去骗、去威胁,那这样得到的东西也没什么意义。”第四个学生又说:“秦王的做法没有什么可赞赏的,为了自己的喜爱就可以夺人所爱吗?以强欺弱,不择手段地夺取,这不是君子所为。”见此情景我内心一阵激动,说:“那应该怎样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呢?”1234
  第四个学生接着答到:“靠自己的努力,执著地去追求。”第五个说:”不能损害别人的利益,要靠自己的奋斗去光明正大地争取。”见时机成熟,我于是小结道:“是啊,自己的所爱,自己的幸福应该依靠自己的双手去争取,绝不能建立在损害别人利益的基础之上啊!”
  以上的教学片断是我在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但是我满意自己对这教学的处理,我更感动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问题的探讨所呈现出的扩散思维和个性化理解,良好的品德修养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这无疑扩大了课文原有的价值界限,使学生的人格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这样的精彩得益于这样的教学理念,珍惜学生的独特体验,提倡多元解读。

 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将相和》教学片断 
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大公桥小学 刘巧艳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书本的奴隶,不是老师的“应声虫”,而是一群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力的独特个体。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因而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营造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课堂气氛,倡导在学习过程中师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努力构建自主、开放的阅读教学体系。那么,教师该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兴奋点”持续整个课堂,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
  我有幸观摩了在咸宁举行的湖北省第二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其中水果湖二小叶建明老师执教的《将相和》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深有感触。
〖片段一〗
  教师在轻松地谈话导入后,播放了一段flash动画,内容是故事“负荆请罪”的前半部分:蔺相如坐车出去,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叫车夫把车往回赶的场面。
  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后,教师问:他俩不和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学生很快找到了廉颇的一段话:“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师述:蔺相如真的没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不是的,教师说那么现在我们再来默读课文,紧扣人物的言行特点分析讨论,揣摩人物的品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探究的渴望。教师以极富吸引力的flash动画开课,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开启了学生思维的闸门。
〖片段二〗
  师: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学完了的同学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想法。
  (部分学生分组交流。)
  生:在“完璧归赵”的故事中,蔺相如有勇有谋,智胜秦王,充分说明他不是仅靠一张嘴。
  师:很好,请你把“有勇有谋”这个词板书到黑板上。大家还从那些词句中体会到蔺相如不是仅靠一张嘴?
  学生纷纷从课文中找出重点词句加以分析。
  生:后来“蔺相如认为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认为”、“还是”这两个词显得蔺相如很果断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生:课文说“蔺相如随行”,可以知道这次蔺相如同样要冒着危险去的。他真是智勇双全。
  师:你认为蔺相如的“智”是指什么?
  生:群臣无策,而蔺相如果断决定,比群臣有谋。
  同学们讨论得好,我们刚才就是运用抓人物言行特点的方法来体会人物品质的。1234
  生:“我从蔺相如的神态、言行体会。蔺相如“生气极了”说明他爱赵国的心强烈。秦王拒绝为赵王击缶,蔺相如再要求,直至“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迫使秦王只好为赵王击缶,并叫人记下来。蔺相如这一招比秦王更厉害,显示他勇敢,不怕强暴。
  师:请你板书“不畏强暴”。
  生:文中用了两个“只好”很有意思,一个“只好”为赵王击缶,一个“只好”放赵王回去。都说明在蔺相如反击下,秦王完全失败了。
  生:秦王失败,也有廉颇的功劳。
  师:怎么知道廉颇有功劳?(引导学生看课文。)
  生:故事说秦王“知道廉颇在边境上已经作好准备,不敢怎么样,只好……”可以说明。我读到这里才想到前面写“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到边界上,作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这一句不是无关紧要的,是作者有意先伏笔的。
  师:讨论得很好,读书就要这样前后联系起来想,才能完整地认识。大家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蔺相如不是就靠一张嘴?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一条主线,即“蔺相如是否就靠一张嘴”,探究重点句,使学生变“接受”为“发现”,立足于学生对课文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突显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的阅读思考状态中。)
〖片段三〗
  师:开课时老师播放的动画没有把故事演完,请你演一演,表现你所体会的人物情感与品质。
  指名表演。
  师:同学们,廉颇、蔺相如这两个伟大的人物名垂青史,为后人所歌咏与传诵,有诗为证(课件播放《赞廉颇》《赞蔺相如》)。
  生自由朗读后,齐声朗诵。
  (学生生动的语言、逼真的表演、动情的朗诵,不仅是知识的延伸,而且是思路的延伸、情感的延伸。)
【启示】
  整个语文课堂,教师教得得法、高效,学生学得主动、活泼。经过“揣摩、讨论、引导、点拨”,人物形象鲜明了,精神品质领会了,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一、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是一种互动、平等的对话关系
  教师营造了平等、民主、自主、开放的教学氛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适当的引导、点拨,将更多的学习自主权交给了学生,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教师、文本、学生之间形成了多向的信息交流,教师和学生彼此之间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学生各具个性的回答,教师并没有加以评判,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思索。这样的处理,不仅鼓励了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与理解,尊重了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更是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把,使学生走出教室时仍面向问号,怀抱好奇。
二、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与理解
  课堂上,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畅所欲言,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使学生在相互启发、共同探讨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自主、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不断的进行探究。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是简单地加以处理,而是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纳入到教学过程之中,引导学生一起交流、探讨,使阅读学习过程成为个性化的自主探究的过程。我想,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焕发生命活力的。1234
三、顺应心理需求,调动有效参与
  当人的某种心理要求得到满足时,也就能更自觉地参与,全身心地投入到其活动中,取得的效果也就越明显。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预设能不断刺激学生兴奋点的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激发探究学习的热情,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四、有待讨论的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对于文本的分析理解往往是优秀学生唱主角,那些不善言辞的学生总是被动参与。教师应该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来刺激这部分学生的“兴奋点”,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0911.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