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清平乐·村居》教学案例及反思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6-0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案例】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作。整首词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我在引导学生想象翁媪对话情景,以体会作者情感时,课堂上出现了意外。
  师:读到这里,大家能不能想一想,“翁”“媪”老俩口会用“吴音”唠叨些什么呢?
  生:我们三个儿子有出息啦!老婆子,我们该心满意足了。
  生:是啊!怎能不让人高兴呢?老头子,该叫大儿子歇歇啦!
  师:心疼儿子啦!
  (众笑。)
  生:大儿子勤劳,二儿子手巧,小三子又这么机灵聪明,长大后说不定还能考取功名,我们可以享清福喽!
  生:老太婆,到时我们可是老有所依喽!
  师:看到这么一幅美丽和谐的画面,我们也不禁为他们的温馨和睦而感动,难怪平时不怎么喝酒的两位老人今天不仅喝了酒,而且还喝得微有些酒意。
  (生笑。这时,一名学生举手表示有不同意见。)
  生:我认为,这里的“醉”不应该理解为喝醉了,而应该是“翁”和“媪”被这眼前其乐融融的景象所陶醉。
  师:噢!说说你的理由。
  生:“翁”和“媪”年纪都比较大了,而且都生活在农村,平时没事怎么可能喝酒,而且还喝得微微醉呢?所以,我觉得这里的“醉”理解为“陶醉”比较合适,词中是说两位老人对拥有美好生活的一种满足和陶醉。
  师:有道理!别的同学有不同意见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有同意这种看法的,也有反对的,最后双方商定进行辩论。)
  生1:词中说“醉里吴音相媚好”,“相媚好”是说他们说话的声音温柔婉媚,那是因为“翁”和“媪”说话时都带着酒意的缘故,所以“醉”应解释为“喝醉,有醉意”。
  生2:我们不同意对方的观点!如果如你们所说的“翁”和“媪”都带着酒意,那么作者是怎么知道的?如果说“翁”“媪”醉了而说吴音,那么不醉他们就不用吴音说了吗?所以,我们认为应该理解为“陶醉”,是说两位老人被这美好的生活所陶醉了。
  生3:从课本的插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位老人是面带红潮,那不正是“微微醉”的标志吗?
  生4:说“翁”喝酒还有可能,“媪”年岁已高,她怎么可能喝酒,而且还喝得微有醉意?这在情理上说不通,所以我们认为应该是,“翁媪”之意不在酒,在乎美好生活也。
教学反思
一、意外,也是一种教学资源
  学生打断教师预设的教学流程,提出自己的个性化理解,这正是学生独特感受的流露,是学生潜心会文的直接体现,也是师生互动过程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学的预设是必要的,但生成则更为重要,它是语文教学的活力所在。教师应接纳和珍视教学中的“意外”,并加以开发利用,以生成高效的教学环节。案例中的学生敢于向教师挑战,提出自己的见解,出人意料。但教者并没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是及时抓住这即发、生成的问题,让预设的教案搁浅,引导学生展开辩论、探究,展现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师生共同演绎了一出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生成剧”。
二、辩论,放飞灵性的翅膀
  很显然,这是一场没有结果的辩论!《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进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里的辩论无疑为学生提供了思考、体验、感悟的契机。到底是酒醉人,还是人自醉?最终的答案或许已经不重要了。学生在辩论探究的过程中,在与教师、文本、同学的对话过程中,彼此分享着对方的思考与体验,提升着各自的情感与审美。这样的课堂充满了鲜活与灵动,充满着智慧与活力,而这一切,不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理念的体现吗?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0430.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