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_《七律·长征》课堂教学实录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5-2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板块一:导入、释题
播放《难以忘却的长征》录像片段,初步了解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随着长征的亲历者毛泽东一起,走进他的《七律·长征》。谁来读课题?
生:(读课题,但没有注意停顿)
师:中间有个间隔号,稍微停顿一下。(示范读)
生:(齐读课题)
师:知道什么是“七律”吗?
生:每句话都是七个字的。
师:还不够准确。
生:首字和末字可押韵也可不押韵。
师:你了解得还真多!请大家翻开课本看看,这首诗一共有几句?
生:八句。
师:每首诗有八句,每句七个字,一般情况下我们就叫它“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一起再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板块二:初读感知,疏通诗意
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次长征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把诗句读通顺。
(生自由读文)
师:会读了吗?谁来读?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对不起,打断一下。这两句是整首诗的眼睛,一定要读好它,他读正确了,谁愿意再来读一读?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真好!一起来一遍。
生:(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下面两句难度有点大,谁愿意挑战一下?
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读成wǔlíng,第二句重复了一遍。)
师:感觉你有点儿激动,暂时按捺一下。请你再把这两句读一遍,我们仔细听,你有什么发现?
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仍然读成wǔlíng )
师:读顺了,可惜的是有两个字音读错了,谁发现了?
生:“wú lǐng”他读成了“wǔlíng”。
师:你在读一遍!
生:wú lǐng
师:当两个三声字在一起的时候,第一个字的三声要变成———(俯身问先前读错的学生)
生:(小声的)第二声。
师:对了,第二声。你在读一遍!
生:五岭逶迤(“五岭”仍然读成wǔlíng)
师:停一下!(示范读“wú lǐng”)你再读。
生:五岭逶迤。
师:好!还有一个字是个多音字,你们发现了吗?
生:磅(páng)礴。
师:对了,在这里读磅(páng)礴。再把这两句诗练一练。
(生自由练读)
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五岭”仍然读成wǔlíng)
师:慢一点,再读一遍!
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读出感觉来了,谁愿意在读?
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真好!一起来一遍。
生:(齐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后四句谁来读?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他不但读正确、读通顺了,而且读的很有感觉。掌声送给他!
师:谁愿意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遍?这有点难度,要不要练一练?
生:不用!不用!
生:(读整首诗,读到“金沙水拍云崖暖”时把“崖”读成“xiá”)
师:不要着急,这个字是一个生字,读——
生:(齐声纠正)“yá”。
师:“云崖”,再读一遍!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他很努力地读好了,掌声也送给他!我们一起再来读一遍!
(生齐读整首诗)
师:不错!诗是读正确、读通顺了,不知道诗的意思大家明白了没有?(有部分学生举手)不着急,拿出笔来,我们再把这首诗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圈一圈、画一画,也可以和同桌交流。12345
(生读诗交流,师巡回指导)
师:我们交流一下。你读懂了哪些地方?哪些地方还需要大家的帮助?都可以说。
生:我不知道“磅礴”是什么意思?
师:谁愿意帮帮他?
生:“磅礴”在这里指乌蒙山气势很雄伟,很高大。
师:所以有一个词叫“气势磅礴”,你明白了吗?
生:嗯。
师:“逶迤”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逶迤”就是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师:对了,大家发现了没有,这两个词语都是形容——
生:都是形容山的。
师:谁能把三、四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先练一练。
生:红军过了弯弯曲曲的五岭,又过了一条条小河……
师:看来这里有点儿问题,我们先不着急,“腾细浪”、“走泥丸”这两个词有必要单独理解一下。谁知道“腾细浪”是什么意思?
生:“腾细浪”就是翻腾着的小浪。
师:谁能把第三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生:连绵不断的五岭,山路都是弯弯曲曲的,就好像是翻起来的小波浪。
师:在谁的眼里?
生:在红军的眼里。
师:连绵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的眼里就像细小的波浪一样。下一句的意思你们应该明白了。
生:乌蒙山是那么的高大、雄伟,可是在红军的眼里就像是脚下滚过的泥丸。
师:就像是脚下滚过的泥丸那样——
生:轻松自在。
师:这两句诗的意思弄明白了,还有没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生:“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只”是什么意思呀?
师:谁来帮她?
生:“等闲”就是平平常常的意思。这句话连起来就是万水千山在红军眼里是非常平常的事。
生:再高的山,再陡峭的路表面上看起来很艰难,但他们都挡不住红军坚强的意志。万水千山在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平平常常的事。
师:真不错!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
(大部分学生没有反应)
师:老师再读这首诗的时候,第五、六句的“暖”和“寒”,老师想了好一阵子,也没有想明白,谁来帮帮我?
(学生小声议论,举手者很少)
师:能不能联系课前发的资料来谈谈。
生:红军巧渡金沙江……(语塞)
师:红军巧渡金沙江,取得了长征途中的一次胜利,红军的心情会——
生:很高兴。
师:金沙江水拍打着岩石,红军战士的心里——
生:暖暖的。
师:下一句呢?
生:“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寒”字表达出了红军战士爬铁索时很困难。
师:那根根铁索冒着寒气。
(出示:泸定桥图片)
生:哇……
师:走上去,试试看,什么感觉?
生:走在铁索上,看着脚下滚滚的江水,让人心里发寒。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
师:是呀,让人心惊胆寒。最后两句诗的意思谁来说说?
生:“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就是红军面对千里雪山,仍然很开心。因为他们走过好多的路,现在快要走完了。
师:翻过岷山,胜利就在眼前,红军战士是多么的开心呀!
生:过了岷山,他们就胜利了,个个喜笑颜开。
师:你能不能读读这句诗。
生: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我们理解了诗意,再来读读这首诗,一定有不一样的感觉。
(生自由读)
板块三:聚焦“难”,感受“远征之难”
师:这究竟是一次怎样的长征呢?谁能用诗中的一个字来说一说?
生:难。
师:是呀,远征难呀!从诗中的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远征之难”?默读诗歌,圈圈画画有关的诗句,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生默读圈画,师巡回指导)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12345
生:“五岭逶迤”,那弯弯曲曲的山路很难走,走过去非常的艰难。
生:“大渡桥横铁索寒”,战士们手握着铁索,望着脚下的江水,让人觉得很害怕。
师:想一想,脚下是什么?
生:滔滔不绝的江水。
师:对岸是什么?
生:对岸是敌人乌黑的枪口。
生:想要过去非常不容易,比上刀山,下火海还难。
师:能不能把这个“难”送到诗句中去读一读?
生: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是呀,让人胆战心惊!还有哪些地方能感受到?
生:从“千里雪”可以感受到。岷山到处都是雪,非常的寒冷。红军战士的衣服又那么的单薄,很难走过去。
师:是呀,同学们,读着“千里雪”这个词,你们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耳边仿佛听到了什么?
生:我眼前仿佛看到了一望无际的白雪,听到了风呼呼刮过的声音。
师:皑皑白雪,狂风呼啸。
生:那是一片白雪皑皑的世界,雪连着天,天连着雪。我听到战士正鼓励身边的战友:“坚持住,坚持住,一会儿就到了。”
师:真好!让我们静心想象一下,我们的红军战士脚上穿的是什么?身上穿的是什么?
生:红军战士身上穿着单薄的衣服,脚穿草鞋,每走一步都是那样的艰难。寒风吹来,就像是针刺进了骨头里。
师:你体会得很深。战士们饿了——渴了——
生:饿了,渴了就抓一把雪塞进嘴里。
生:饿了,就吃一个辣椒;渴了喝一口辣椒水。
师:要翻过这千里雪山,容易吗?同学们。
生:不容易!
师:是呀,不容易呀!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
生:我从“乌蒙磅礴”看出来,山高大险峻,山路很难走。红军战士穿着草鞋,脚都磨破了。
师:大家谈得很好。我把大家找到的这些词语都打到了课件上。把我们刚才的体会带进这几组词语中,好好的读一读。
生:(齐读)五岭逶迤 乌蒙磅礴金沙水拍 大渡桥横 千里雪山
师:红军战士仅仅是翻过这几座山,淌过这几条河吗?请大家读读课后的“资料袋”,特别提醒大家关注那几组数字。
生:红军翻越了18座大山,淌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行程约25000里。
师:是呀,红军走过的是——
生:万水千山
师:万水千山,谈何容易呀!把这种感觉融入到这几组词语中——
生:(齐读)五岭逶迤 乌蒙磅礴 金沙水拍 大渡桥横 千里雪山
师:我们的红军战士面临的仅仅是大山、大河这些自然方面的艰难险阻吗?不着急,静静地看一段文字。
(课件出示:湘江战役是红军有史以来进行的最为惨烈的一次战役。1934年11月,中央红军与数十万国民党军在湘江边展开激战。经六天血战,红军终于冲过了敌人的封锁线。但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长征途中,红军遭遇的战斗在400场以上。平均每三天就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在漫漫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中,平均每300米就有一个红军战士牺牲。)
生:仅湘江战役,红军战士就从8.6万人锐减到3万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师:五万将士血洒湘江呀!
生: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还要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
生:还要进行残酷的战斗。
师:前有拦敌,后有追兵,空中是敌机的狂轰乱炸。我们的红军战士就这样跨过了一座座大山,淌过了一条条大河,翻雪山,过草地,走过了二万五千里。同学们,这是怎样的一次长征呀?
生:这是一次艰难的历程。12345
生:这是一次考验红军意志的长征。
生:这是一次惊心动魄的长征。
师:把我们现在的这种感觉再次放到这几组词语中读一读。
生:(齐读)五岭逶迤 乌蒙磅礴 金沙水拍 大渡桥横 千里雪山
板块四:聚焦“闲”,体悟“长征精神”
师: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在长征的亲历者毛泽东的眼里,长征又是怎样的呢?默读圈画。
(生默读圈画,师巡回指导)
生:我从“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里“腾细浪”、“走泥丸”这两个词知道了红军根本不怕这万水千山。
生:连绵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就像细小的波浪。
师:走的是那样的——
生:轻松自在。
生:在红军眼里,翻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就像走过泥丸那样简单。
师:那样的——
生:悠闲自在。
师:谁能把红军的这种悠闲自在的感觉给读出来?
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真好!掌声。男同学读前面四个字,女同学读后面三个字。明白了吗?
男生齐:五岭逶迤——
女生齐:腾细浪。
男生齐:乌蒙磅礴——
女生齐:走泥丸。
师:有没有明白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生:男生的声音比较大,把“五岭逶迤”、“乌蒙磅礴”读得很有气势,很艰难。女生声音较小,就可以把“腾细浪”、“走泥丸”读得感觉很简单,好像很轻松自在,很悠闲。
师:真不错!声音一“大”、一“小”,就突出了一“难”一“闲”。我们再来一遍!
生齐: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读得真好!还有哪些地方感受到?
生:我从“万水千山只等闲”中“只等闲”三个字中看出,红军经历了那么多困难,可在他们的眼里,这些困难只不过是平平常常的小事。
师:千难万险,红军是等闲视之。你能不能读好这句话?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生齐: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生:“三军过后尽开颜”,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他们很高兴,好像回到了家一样。在《长征》这部电视剧里,三军会师后,战士们都发出了肺腑之言,说有了回家的感觉。
师:联系看过的电视剧来谈,你理解的很深刻。是呀,翻过了岷山,回头看看,万水千山都已被英勇的红军战士踩在了脚下,都已被远远的抛在了身后,那是何等的高兴呀!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齐: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尽开颜”读得较低沉)
师:还感觉不到高兴!你们觉得哪几个字最能让人感到高兴?
生:从“尽开颜”可以感觉到。
师:怎样才能读好这“尽开颜”呢?练一练。(生练读)
师:看着老师的手势,我们再来一遍。
生齐: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真好!我们的红军战士走过了这漫漫二万五千里,他们靠的是什么?
生:他们靠的是双脚。
生:他们靠的不仅仅是双脚,还有为了让人民生活更幸福的理想和坚强的意志。
生:他们还靠那颗眷念祖国的心,为了祖国富强的心。
师:我明白你的意思,是为了让所有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美好愿望。
生:他们靠的是顽强的毅力和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
师:这就是“长征精神”!正是有了这种精神,红军才创造了这个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课件出示:长征,人类历史上坚定无畏的丰碑!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奇迹!)
生齐读:长征,人类历史上坚定无畏的丰碑!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奇迹!
板块五:配乐齐诵,提升情感12345
师:同学们,长征已经过去了70多年,那段红色的历史可能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责任牢牢记住那段历史。(播放音乐)请全体起立!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齐声诵读这首诗,把长征这个人类历史上坚定无畏的丰碑牢牢地立在心中。
(生齐诵全诗)12345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0095.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