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视频_《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实录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5-2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一)激趣设疑入课
课前二分钟交流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师:(出示中朝边境图,简介抗美援朝)
同学们,课前我们交流了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大家请看,这是中国与朝鲜的边境图,朝鲜与我国东北地区接壤相邻。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27日,美国政府宣布武装干涉朝鲜内政,派兵入侵朝鲜,并不顾我国政府的多次声明和警告,把战火烧到我国东北边境,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对此,我国政府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东北边防军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于10月19日跨过鸭绿江,开赴前线,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经过两年零十个月的激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战争结束了,但我们又怎能忘记在这场保家卫国的战争中血洒疆场的几十万中华儿女?这些中华儿女中有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也有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深爱的长子——毛岸英。和众多普通战士一样,他的英魂永远留在了朝鲜战场,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让我们满怀着心中的哀悼和崇敬,齐读课题。
生:(初步进入情境,满怀深情的读课题)
(二)展学评导定教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主席共收到了几封电报,每封电报的内容是什么?
生:第一封电报主席得知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
生:第二封电报的内容是彭老总请求把岸英遗体运回国安葬。
生:第三封电报的内容是朝鲜首相金日成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
师:收到第一封电报后,主席心情怎么样?
生:(不自禁地同声回答)悲伤
师:收到第二、三封电报后,主席的心情怎样?
生:主席的内心很矛盾,最后做出了把儿子葬在朝鲜的决定。
师:(师手指课件)同学们,我们抓住三封电报引起的主席的思想感情变化这条线索,把我们所说的这些内容串联起来,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谁来说一说。
生:(看课件总结主要内容)
师:像这样,抓住中心线索串联各部分内容,是总结主要内容的一种方法。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这篇课文,去感受主席凡人的情怀和不同凡人的胸怀。
(三)读解感悟明意。
师: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并把自己的感受简略地批注在旁边。
生:(自读自悟,很多学生在埋头写批注)
师:巡视了解情况。
(四)细读析路品语
师:在主席收到第一封电报后,哪些描写使你深受感动,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生:最让我感动的句子是:“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了毛主席失去儿子是那么伤心,白发人送黑发人啊,同时也知道了主席是多么的爱他的儿子。
师:是啊,父亲爱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失去孩子的毛泽东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此时,他也只是一个疼爱孩子的老父亲啊,他也有着普通父亲的感情。
师:谁再来读这段话,读出老人内心的悲痛。(指名读)
师:你让老师看到了一位心碎的父亲。这一段是对主席的什么描写?
生:动作描写
师:作者正是通过对主席的动作描写表现出了主席内心的无比悲痛。
生:我最受感动的句子是“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从这里我知道了主席不愿意相信自己心爱的儿子真的牺牲了,体会到主席失去儿子后悲痛欲绝。1234
生:我也被这句话感动了,从这里我知道毛主席和他的儿子分多聚少,但以往的分离他们都能再团聚,现在儿子却永远离开了他,毛主席感到震惊,不相信这是真的,说明了毛主席失去爱子万分悲痛。
师:“那一次次的分离”指的是哪些分离,请联系上文读一读。
师:毛岸英从小与父亲聚少离多。他1922年生于湖南长沙。8岁时,由于母亲杨开慧被捕入狱,毛岸英也被关进牢房。杨开慧牺牲后,地下党安排毛岸英和两个弟弟来到上海。后来,由于地下党组织被破坏,毛岸英兄弟流落街头,他当过学徒,捡过破烂,卖过报纸,受尽了苦难。1936年,毛岸英到苏联学习,曾冒着枪林弹雨,转战欧洲战场。
师:岸英怎么会回不来了啊,这位老父亲不愿相信、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啊。他的心在颤抖,让我们再读这段话。(指名读,学生读得真情投入)
师:这段话是对主席的什么描写?
生:心理描写
师:作者正是通过对主席的心理描写,让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主席内心的无比悲痛。
生:还有一句话让我感动。那就是:“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的喃喃着。 “情不自禁”就是抑制不了自己的感情,我体会到主席万分思念自己的儿子,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就呼喊爱子的名字。
生:我觉得“喃喃”这个词也表现出了主席特别悲痛。
师:你能解释一下“喃喃”这个词的意思吗?
生:“喃喃”就是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说明主席思念太深,伤心过度,才不由自主的低声呼唤儿子。
师:是的,这位失去孩子的老人,也许因为正是因为思念太深,他的眼前出现了幻影,爱子出现在眼前,他再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感情,低声呼唤儿子的名字。每一声呼唤,都是老人内心的痛啊!谁再来读这段话,读出老人内心的悲痛,(指名读)
师:你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心在流泪的父亲。“岸英!岸英!”这是对主席的什么描写?
生:语言描写
师:这短短的语言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主席深深的悲痛。
师:(课件出示刚才学生交流的句子,回顾每一句的描写方法,师边板书边小结。)作者正是通过对主席“动作、心理、语言”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毛泽东,一位有情的父亲。
师:孩子们,在人的生命中,痛心,莫过于生离死别。在主席的一生中,却品尝了太多失去亲人的痛苦。请大家看一组资料。
(在凄婉的音乐声中,师读主席失去五位亲人的资料)
师:如今,年近花甲的毛泽东又失去了挚爱的儿子,老年丧子,那是怎样一种剜心的痛啊!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课文,边听边想象,用心走进这位心在流泪的老人。
(音乐凄惨而优美,老师投入真情地范读学生交流的让人感动的语句。)
(很多学生被感染,课堂气氛凝重,有些孩子落下了泪水。)
师:这是一位心在滴血的父亲啊,这位年近六十的老人承受的是撕心裂肺的痛啊。谁再来读课文?(指名读,齐读,学生全情投入,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师:谁能用一个词概括主席的心情?
生:伤心
生:痛苦
生:悲痛
生:悲痛欲绝
生:撕心裂肺
生:痛不欲生
……
师:失去儿子,主席和所有的父亲一样痛不欲生,他也有着常人情怀。(师边说边板书“痛不欲生”、“常人情怀”)1234
师:在收到第二、三封电报后,主席的心情怎样,哪些描写使你深受感动?
生:第六自然段: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主席想。然而,这种想法很快就被打消了。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在想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这段话让我感动。主席自己的儿子死了,心中无比悲伤。但主席仍然要求自己和所有的父母一样,说明毛主席的心胸是无比宽广的。
师:“眷恋”是什么意思,主席眷恋什么?
生:“眷恋”是非常的留恋,主席万分留恋自己的儿子。主席如此留恋儿子却下决心把儿子葬在朝鲜,说明了主席有常人难有的胸襟。
生:我也被这段话感动了。主席作为一个父亲,他多么想见儿子最后一面,这是主席能做到的,也是合情合理的,可是自己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应当为国家着想,不能见儿子的悲痛心情又是谁能理解的呢?
生:我也是被这段话感动了。因为这段话写出了毛主席和平凡人一样,思念、疼爱自己的儿子,却不能把自己看得特殊,还是觉得应该把儿子葬在朝鲜,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他是多么的伟大啊!
师:你们的感受很深刻。主席把自己看得和其他所有父亲一样不搞特殊,而是从大局考虑,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这就是常人难有的伟人胸怀。(边说便转身板书:“不搞特殊”“伟人胸怀”)还有让你感动的地方吗?
生:“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我从“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知道,毛主席当时十分悲痛,但他不愿意让他身边的人受到影响,便默默地自己忍受着痛苦。
生:还有一句话让我感动。那就是:“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从这句中能看出毛主席做这个决定很困难,我能体会到毛主席心中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苦。
师:是啊,在主席伟大的背后,会有多少痛楚的泪水呢?请同学们闭眼想像,这是怎样的一个不眠之夜,在这被泪水打湿的枕巾里蕴藏了一位老人内心的多少痛楚。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主席在悄悄地流泪,听到了主席压抑的长叹。
生:我仿佛看到了主席在床上翻来覆去不能入睡,哽咽着用枕巾擦拭眼泪;仿佛听到了主席在小声的哭泣。
师:是啊,透过这段话,我们仿佛看到了夜深人静时,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辗转反侧;仿佛听到了漫漫长夜,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失声痛哭!
(五)拓展查验小结
(音乐起,舒缓而铿锵)
师:让我们师生齐读一首小诗,再次去领略主席的平凡和伟大!
毛泽东,
今天我读懂了你……
“红军不怕远征难,                 ”1234
让我读懂了您的豪迈;
天安门城楼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这庄严的 (        ),
这雄伟的 (        ),
让我读懂了您领袖的风采。
今天,打开课本,
我又读懂了您,
读懂了一位父亲流泪的心。
失去挚爱的儿子,
您 (       ),您也有(       );     
喃喃中作出艰难的抉择,
那是您,心系人民,(        ),
展现您  (         )。
漫漫长夜,泪洒枕巾,
也浸湿了电文稿上那含泪的批示:
(                       )
 (            )
 (师手指板书提示学生,填空完成小诗)
师:(音乐声中,老师激昂地)这里有慈父的痛楚,更有一个领袖的博大胸襟!读
生:(铿锵有力地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师:这里有常人的情怀,更有一代伟人的恢宏与豪迈!读
生:(情绪饱满激昂地)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09981.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