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第七单元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2021-12-1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第七单元

  本单元主题是“持之以恒”。选入主体课文《挑山工》《愚公移山》;在“快乐读书屋”中选入《滴水穿石的启示》和《白色金盏花》等课文。通过对这些课文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受到坚持不懈,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的感染。在“能说会写”板块中,设计有题为“愚公移山精神过时了吗?”“持之以恒”等口语交际和习作练习。“语文七色光”中安排了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语言积累、文化知识介绍、窗外事等语文实践活动。
  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注意文中所写的事例与从中总结出的道理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能从具体的感性形象中提炼出相关的道理。

13 挑山工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当代作家冯骥才写的一篇散文。 
  本课写“我”在登泰山时碰到一位挑山工,发现他虽然身挑重物,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慢,总是不声不响地从游人身边走过,又悄悄地走在前头去了。从挑山工的行动上悟出一条人生哲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本文用一个词语“挑山工”作标题,表明本文以写人为主。“挑山工”,是“挑夫”或“挑脚夫”的一种,本文指往山上、山下为别人挑货物、行李的人。“挑山”不是“挑起山”,而是“在山上挑”。
  〔结构分析〕
  文章共7个自然段,先介绍泰山的挑山工,提出一个疑问,再写“我”对挑山工的观察,解决疑问;最后写“我”的感悟。依这样的思路去划分,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在泰山上有许多的挑山工,他们挑着重担,走的路比游人多一倍,但是,奇怪的是他们的速度并不比游人慢。这一段是“设疑”。
  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写“我”用亲眼所见的事实,证实挑山工速度果然不比游人慢,又通过与挑山工谈话,弄清他们速度不慢的原因。这一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作者详细地记叙了他所观察的一个挑山工的形象,以及“我”与“他”的登山“比赛”,证实他登山的速度确实不慢。作者带着疑问去攀谈,了解到其中的奥秘,解开疑团。这一段是“解疑”。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写“我”从挑山工的形象与话语中受到启发教育。这一段是“感悟”。
  〔语意理解〕
  “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
  这句话写出“我”观察挑山工的地点。“随处”一词点明挑山工十分普通,并非有超凡体力与能力的超人。“泰山”,山名,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以北。长200千米,其主峰玉皇顶海拔1524米。泰山突兀峻拔,雄伟壮丽。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均在此封禅,祭告天地。许多文人墨客也来泰山览胜,留下精美诗篇与题刻。泰山是“五岳之首”,“旭日东升”“晚霞西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为泰山四大奇观。泰山与华山、衡山、恒山、嵩山为我国著名的五大名山,称“五岳”。
  “登山的时候,他们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使身体保持平衡。他们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从台阶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到了台阶右侧,就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每转一次身,扁担换一次肩。这样曲折向上登,才能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台阶上,还可以省些力气。”1234567891011121314
  这4句话具体形象地描述了挑山工挑货登山时的主要特点。第1句描述挑山工挑货登山的姿态,作者抓住两只胳膊的分工与动作,写出其协调的美;第2、3句描述挑山工挑货上山的步行方向,作者用“折尺”作比,形象地写出曲折向上的特点,又细致地描写了在折尺线路上行走的特点;第4句科学地分析这样登山的优越性:方便、省力。
  “你在什么地方饱览壮丽的山色,或者在道边诵读凿在石壁上的古人的题句,或者在喧闹的溪流边洗脸洗脚,他们已经不声不响地从你身旁走过,悄悄地走到前头去了。等你发现,你会大吃一惊,以为他们像仙人那样,是腾云驾雾赶上来的。”
  这两句用比较法,写游人与挑山工登山的行为态度与效果的差别,用游人衬托挑山工登山之“神”,进一步证明他们的速度不慢。第1句列举了游人登山的不同兴致,但都以“游”和“玩”为目的,心情轻松,没有重负,不必着力赶路,可以尽情地观览、赏玩;再对比写挑山工,在游客“游”与“玩”中已经走到前边去了。前文写游客曾“从他们身边走过”,这里写他们又从游客身边追过,而且是游客玩兴正浓,毫无觉察情况下追过,这使游人惊诧不已,“认为他们像仙人,是腾云驾雾赶上来的”。“饱览”,看个够。“题句”,游览时为留纪念而写的语句。“腾云驾雾”,原指传说中仙人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腾,本文写挑山工原本落在游客身后,现在却突然赶到前边,于是“我”联想到仙人腾云驾雾。作者借这个联想形容挑山工登山的速度之“快”,情态之“隐”。
  “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样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要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我们得一个劲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
  这是一位挑山工解释他们速度不慢的原因。共5句话。第1、2句把游人与挑山工登山的走法作比较,游人很“随便”,挑山工却步步踩实,不能耽误。前者无时间限制,重玩乐;后者要把握时间,重坚持。两相比较,其本质差异就十分鲜明了。第3、4句解释走法不同的原因。“要那样”,这是一种假设,“那样”,指游客边走边玩的走法。“两天也到不了山顶”,指出这种走法的结果,即要拖很长时间,无法完成送货上山的任务,自然得不到“脚费”,另外,货担沉重,拖的时间越长,消耗体力越大。所以必须“一个劲儿往前走”,这是完成任务、达到成功的最好办法。这段话道出挑山工速度不慢的两个秘诀:步步踏实,持续前行。
  “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被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这两句话写出“我”观察挑山工之后的感悟。句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或说明,破折号后面的话是解释“我”画的画所表现的内容。“我”为挑山工精神所感动,并从中悟出哲理,因此,产生画画儿的冲动,我画的画正是表现挑山工的形象———挑山工的精神。这幅画是“有感而作”,是对挑山工“认定目标,不怕重压,步步踏实,不断攀登”的精神的礼赞。第2句中的“它”,字面看指“画”,背后意思指挑山工的精神。“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表明让挑山工精神永远激励自己去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我需要它”,是解释“一直挂”的原因,要干事业没有明确目标不行,没有踏实作风不行,没有坚韧不拔、不断攀登的劲头不行,所以,应把挑山工精神学来做为前进动力。“我”“需要它”,别人也“需要它”,每一个干事业的人都需要它。1234567891011121314
  〔写作特点〕
  1.抓关联点以事喻理。
  本文写“我”在登泰山时看到的挑山工的样子及登山的情形。作者写这件事的目的不在于让读者了解挑山工,而在于通过这件事,说明人生的深刻哲理。开头,先展示对挑山工的不解,引出对挑山工的观察。中间详细写挑山工登山的特点,把哲理渗透于特点之中。最后点化挑山工登山体现的哲理的内涵。作者并非生拉硬扯地说理,这些道理是构建于挑山工“特点”与“哲理”之间内在联系上。比如,挑山工有明确任务,干事业要有明确目标;挑山工步步踩实,干事业要踏踏踏实实;挑山工一个劲儿往前走,干事业要坚韧不拔,永不停歇。它们之间都有相似点,即关联点,作者正是抓住这些关联点实现借事喻理的。
  2.意味深长的结尾。
  结尾写作者画画儿、挂画,很有情味,也展现作者的理性思考。本意是说挑山工的精神应铭刻在心,永远成为前进动力,但作者却不直白地说这些话,而是把自己的感悟凝聚于一幅画中,这么写使文章含蓄、隽永、情意悠长,增加了文章艺术感染力与审美情趣。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而先登上极顶”的行动中,学习挑山工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地向上攀登的精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学习挑山工向着目标奋力攀登的精神。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3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板书课题,读题。了解挑山工的有关情况。
  ⑴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①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②读后谈话。教师了解学生自读自悟的情况,启发学生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指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⑵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思考:这篇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⑶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①读。指名再读课文,检查学生读的情况,师生共同评议。
  ②画。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③指导读书方法。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
  a.理解“挑山工走折尺形路线”这一部分。
  先指明读有关句子,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变话为画,画出折尺形路线图,从挑山工走的路线中感受文字的内涵的力量。从而明确挑山工走折尺形路线的原因,启发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路程长,但他们走的速度并不慢。
  b.用课件出示挑山工说的话,指导学生仔细品味。
  先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段话,读完后,教师可先让学生认真想一想,读懂了什么,然后再请一位学生和全班同学介绍一下能读懂的内容。
  再指导朗读,在读中感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感悟挑山工说的话,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挑山工的话。
  c.让学生画出描写挑山工和游人的句子后, 在读中悟,悟中读;再读课文,进行分角色朗读的训练;体会课文中的语句,发现挑山工与游人登山过程中的不同。从发现中引发疑问:造成这种与常理正好相反的结果,主要原因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挑山工具有目标专一,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毫不松懈的精神。1234567891011121314
  d.图文结合,通过多媒体课件或画图呈现插图。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图上的内容,思考:作者说“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想一想,作者需要些什么呢?让学生品一品其中蕴涵的精神,写一写自己想说的话,读书后再与同学们讨论交流。
  ⑷联系生活,迁移运用。
  ①通过师生对话,让学生记住“挑山工”朴素的形象,朴实的话语。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出几个与“挑山工”精神类似的例子。如龟兔赛跑,笨鸟先飞,通过勤奋学习而后来居上的故事……
  ②启发学生谈话,让学生谈谈读完这篇课文后,从挑山工的精神中所受到的启发:让这种精神鼓舞我们踏踏实实地做事,朴朴实实地做人。
  2.积累内化。
  ⑴自选词语,本文中有很多好词,在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此段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认真积累。如:腾云驾雾、不解之谜、心悦诚服等。
  ⑵背诵文章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摘记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写字识字。
  ⑴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生字所在的词语或句子,画出来多读几遍,巩固识字。
  ⑵请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学生字。掌握音、形、意。
  ⑶生字归类指导。“月”字旁的字大多数和身体有关。引导学生给带偏旁“手”的字做动作,教师让学生通过做动作体会字形、字义。
  ⑷指导书写,学生以学为主,老师着重指导“膝”字右半部掌握“一字无二捺”的书写规则。
  4.练习。
  用课件出示课后练习的第二题。比较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不同意思。通过本题的训练,指导学生体会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是不同的,从而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多义字的方法。

14 愚公移山

  教材说明
  〔解题〕
  本文是一篇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篇寓言故事。本文是根据《列子•汤问》中同名故事改写的。
  《列子》相传战国时列御寇所作。《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8篇,早佚。今本《列子》8篇,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看,可能是魏晋人的伪作。其内容很复杂,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虽然基本上反映了道家学派“贵虚”、“无为”思想,但有些篇章还受了佛家思想的影响,其中有的篇章(如《杨朱》篇)反映了个人享乐的颓废思想。这部书中也有精华部分,特别是《汤问》《说符》两篇收录的一些具有浓厚文学色彩的短文,很有教育作用。唐天宝元年(742年)诏号《列子》为《冲虚真经》,为道教经典之一。
  《愚公移山》用主谓词组作标题,点明本文是写愚公与其子孙移山填海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反映古代劳动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热情赞美为达到某种理想,敢于奋斗,自强不息,博大自信的民族精神。毛泽东主席曾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闭幕词中,批判地运用这个故事,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最终挖掉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两座大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毛主席说,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深刻地阐述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真理,赋予这个故事以新的内涵。
  〔结构分析〕
  本文是按事件发展顺序写的,共14个自然段,可分四部分。1234567891011121314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两座大山挡住了村人的出路。这是移山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愚公召集家人商议移山大计。这是移山的准备。
  第三部分(第7~13自然段),写愚公率领家人紧张地移山。这是移山的过程,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对移山这件事,人们的态度有两种,有人赶来帮忙,智叟却嘲笑、吹冷风。愚公排除干扰,仍坚定地移山不止。
  第四部分(第14自然段),写玉皇大帝感动了,派大力神把山背走了。这是写移山的成功。
  〔语意理解〕
  “有一位叫愚公的90岁的老人,住在太行山、王屋山山脚下。两座大山挡住了他们村的出路,给他们的生活、劳动带来了很多困难。”
  这是本文的第1段,交代了愚公移山的原因。“愚公”是本文的主人公,和下文的“智叟”都是虚拟的人物。“愚”,愚笨,傻的意思。“公”是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愚公”,字面意思指愚蠢的老头儿。“智”,智慧,聪明。“叟”,年老的男人。“智叟”,字面意思指聪明的老头儿。句中用“90岁”一词,强调愚公年事极高。古人认为,70岁为“古稀之年”,90岁则更为高龄,肯定体力不佳,然而却豪迈地主张移山,更显愚公理想之伟大,气魄之雄壮。一般地说,年高者考虑问题比较成熟,极言年高,也说明移山设想绝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太行山”,横亘在河北、山西、河南三省之间,主峰在今山西晋城南面,高XX米。“王屋山”,在山西省垣曲和河南省济源等县间,是中条山的分支,济水的源地。“两座大山挡住了他们村的出路”一句,指出自然环境不利于人民生产、生活。所以移山,在于重新安排大自然,改善自己的生活。
  “只是愚公的妻子有不同的看法:‘算了吧,老头子,就这一家子人,哪能搬得动两座大山呢?再说,即使搬吧,那么多石头、土块又往哪里放呢?’”“愚公说:‘这个不难,我们可以把土石倒进渤海。’”
  这是在商议移山大计时愚公与妻子的对话。妻子的话体现了女人的细微心理,她在众人情绪热烈时提示大家冷静思考,把移山中的困难考虑充分,事先做好准备。她提出人少与土石归放处两个具体问题。妻子的献疑,使愚公移山方案更加完善。愚公的解答表示自己雄心不改,移山不变。他计划把山的土石填入渤海。太行与王屋山距渤海十分遥远,填石入海更显其移山之难。两山高耸,土石量十分大,非填入渤海难以堆放,移山以填海是最好的选择。这句话是点题之句,扣住题目“移山”。
  “山那么高,像你这样风烛残年的人,哪能搬得了两座大山呢?”
  这是智叟嘲笑愚公的话。智叟是“冲着愚公大声说”这句话的。“冲”字说明智叟盛气凌人。他把两山之高大与愚公之年高放在一起比较,阐明愚公太“蠢”,以微力移巨山是异想天开。这是智叟嘲笑愚公的根据。“风烛”,风中的蜡烛。“残年”,晚年,残剩的年华。“风烛残年”,比喻随时可能死亡的晚年。这句话表现出智叟见解的肤浅与自以为是。
  “我死了,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又会生儿子,儿子还会有儿子,子子孙孙干下去,不怕大山平不了!”
  这句话是愚公对智叟嘲笑的回答。也是愚公决心移山不止的宣言,显示出他的信心与气势。愚公用“子”与“孙”的绵延,表明生生不息精神世代相传,我虽肉体不在,但我的精神永远不灭。愚公针对智叟嘲讽他“风烛残年”的论调进行了批驳。最后,用感叹句收尾,语言有力,突显愚公坚韧不拔的品格与移山定会成功的信念。1234567891011121314
  〔写作特点〕
  1.夸张的情节,显现崇高的精神。
  文章讲述了一个夸张的故事———愚公移山填海的故事。故事从头到尾,从人物到事件,都使用夸张法。一家人要搬两座大山,这本身就不合乎自然逻辑。作者又偏把移山领头人写成“90岁”的老人,移山填海的距离又极为遥远。种种超现实的写法,使故事具有极大的震撼力。故事虽短,但情节完整,发生、发展、高潮、结尾,环环不落,故事生动又有波折,如妻子的献疑,尤其是设计出“智叟”这个人物,让其嘲笑愚公,为移山吹冷风,愚公在战天斗地的同时,又要斗“人”,情节跌宕起伏。
  2.诙谐的人物设置。
  文章设置两个对立的人物,作者别出心裁地把两人命名为“愚公”与“智叟”。称正面人物为“愚”,反面人物为“智”;反之,对愚者又尊称为“公”,对智者又贬称为“叟”。这似乎是抑正扬邪,贬美褒丑,其实,作者用的是反语法,突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名实相反的两个人物性格,让人感到滑稽可笑,使文章具有极大的讽剌性。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读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2.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3.学会本课应识会写的字。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⑴板书课题,启发质疑。
  ①板书课题。
  ②齐读课题后,启发学生理解“愚公”本意指的是“愚蠢”的人。教师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
  ⑵读通课文,整体把握全文内容。
  ①学生自由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②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记叙顺序,可以按照“‘移山’问题的提出;‘移山’的过程;“移山”的结果这样的顺序理清文章的层次。
  ⑶再读课文,解决疑问。
  ①指名读课文。
  ②学生体会两场争论的内容,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争论,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争论。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两场论争的区别。第一场争论是与家人的争论。大多数人都同意,其妻子的献疑是出于关心,是一场民主的讨论;第二场争论是与智叟的对话,是针锋相对的。
  ③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愚公与智叟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引导学生体会:智叟惧怕困难,而愚公具有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
  ⑷自由读课文,引导学生自学,教师设疑:参加移山的人有哪些?
  移山的过程中开始是家里人,后来是邻居,四面八方的人,最后是夸娥氏的两个大力士儿子把山搬走了。
  ⑸组织学生讨论:如果玉皇大帝没派夸娥氏的两个大力士儿子把山背走,愚公的后代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移走吗?
  ⑹总结归纳。
  通读全文,组织学生讨论,这则寓言的题目为“愚公移山”,其中对“愚公”并没有讽刺的意味,看似愚,实则不愚,而有大智;智叟的智就是所谓的“小聪明”,自以为“智”,实则是“愚”,但没有克服困难的智慧,目光短浅。
  ⑺拓展延伸,升华主题。1234567891011121314
  读了这则寓言之后,引导学生谈谈对愚公移山精神的体会,并向课外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加深对愚公移山精神的理解。
  2.积累内化。
  (1)自选词语,由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选四个字的词语。
  (2)完成文后的练习。
  3.识字写字。
  (1)认读本课的生字。
  (2)运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字形。
  形声字:霄、渤、锄、痴、娥。
  寡:里面是“自”,两横。

快乐读书屋 七

滴水穿石的启示

  教材说明
  〔解题〕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个偏正词组。中心词是“启示”。“启示”是受某种事物的触发,引起联想或有所领悟。本文用《滴水穿石的启示》作题目,表明本文是议论文,人们引起的联想或领悟是由滴水穿石现象引起的。“滴水穿石”,即水滴经久不息地滴落在坚硬的石头上,最终把石头穿透。这是大自然中常有的现象。本文介绍这种现象,并列举事例,论证这个现象给人们的启示,即做事应该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美好的理想。
  〔结构分析〕
  本文的结构是提出论点———摆出事例进行论证———得出结论。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提出论点。文章从安徽广德太极洞内的滴水穿石现象,引出本文论点: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会使事业成功。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摆出事例进行论证。文章采用例证法论证本文论点,例举了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3位中外名人的故事,论证本文论点的正确性。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得出结论。由分析天上雨水不能穿石的原因入手,从反面证明论点正确。进而归纳出本文的结论,回应了开头。
  〔语意理解〕
  “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这块石头,使之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这句说明太极洞中石头上圆洞的形成原因。“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日雕月琢”,每日每月都在雕琢,比喻长时间不间断地做一件事情。“锲而不舍”和“日雕月琢”是滴水穿石的原因。水滴中含有一定的化学元素,滴落石面,能引起些微化学反应,再加上重力的冲撞,日久天长,就可能使石头出现圆坑或圆洞。“太极洞”,指安徽广德的太极洞,是道家修炼的场所。
  “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头滴穿。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这句讲的是滴水穿石现象给人们的启示,点明了课题,也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做成任何事情。第1句分析滴水穿石的原因:第一要目标专一,就是关注一个目标,不分散注意力,这样获取成功的几率就大。这是从目标选择策略上讲的。第二,持之以恒,就是长久地坚持下去,有毅力,有恒心。这样,“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劲儿地坚持做下去,一定能赢得胜利。这是从工作态度与人的品格上讲的。第2句是反问句,指出滴水穿石启示了人们,只有具备滴水穿石精神,才能做好任何事情。
  “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1234567891011121314
  这个反问句是对前面三个事例的总结,指出,全世界一切成功人士,都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古今中外”,指包括一切时间,一切空间。“滴水穿石的精神”,就是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滴穿”指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工作过程。“顽石”,坚硬的石头,这里比喻艰苦的工作或事业,许多工作或事业都十分有难度,不是轻而易举能干好的,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与代价。要获取工作的成效与事业的成功,就必须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前文例举爱迪生的事例中,提到“孜孜不倦”和“专利”。“孜孜不倦”,形容勤勉,不知疲倦。“专利”,法律保障创造发明者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创造发明而独自享有的利益。在例举齐白石的事例中,提到“挥毫”“条幅”和“炉火纯青”。“挥毫”指用毛笔写字或画画。动物身上细长而尖的毛叫“毫”,毛笔是用“毫”做成的,人们便用“毫”指代毛笔。“条幅”,指直挂的长条的字画,单幅的叫单条,成组的叫屏条。“炉火纯青”,相传道家炼丹,到炉子里的火发出纯青色的火焰的时候,就算成功了。比喻学问、技术或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写作特点〕
  论证过程严密。
  作为议论文,讲究分析与论证。本文尽量减少理论分析,而强化事例论证,即采用了例证法。开头用事例引出论点,中间举3个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印证论点的正确性。在归纳结论前,又引反面事例,从另一角度论证论点。这样,正面论,反面论,“事实胜于雄辩”,论点就在大量事实印证下牢牢地立了起来,让人信服。作者之所以采用例证法,主要考虑读者的特殊性。本文是写给儿童读的。少年儿童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抽象思维不强。采用例证法,儿童容易理解和接受文章的观点。
  本文例证很周密、严谨,举的3个名人事例都很典型。李时珍是中国明代医药学家,爱迪生是美国19世纪大发明家,这两位是历史上的杰出人才,应“古今中外”中的“古”;齐白石是我国现代书画家,应“古今中外”中的“今”;李时珍与齐白石是我国的名人,应“古今中外”中的“中”;爱迪生是美国的名人,应“古今中外”中的“外”。3个名人中有医药学家、发明家、书画家,概指各项事业。文章用这些事例说明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杰出人士都凭“滴水穿石精神”而获成功,进而证明了论点。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做事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的道理。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3.学会本课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滴水穿石”现象给人们的启示。
  2.学习从一件事物谈起进而引发出更深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阅读建议〕
  建议采取“以读为主”“质疑探究”“自主合作”的方法进行阅读。
  1.由实验演示导入新课,让学生理解“滴水穿石”的深刻含义,引出本课课题。
  2.初读课文。
  检查学生生字、词的预习状况和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情况,并且理清文章层次。
  课文先以自然现象为切入点,再举例论证“滴水穿石”给人们的启示,最后写作者要说明的道理。1234567891011121314
  3.以读为主线,感知、感受、感悟课文内容。
  ⑴学习第1、2自然段时,要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要抓住重点词语“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等词语体会滴水能滴穿石头的原因。
  ⑵学习第3自然段时,教师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名人事迹进行精读,从名人的事迹中去体会“滴水穿石”的精神。
  ⑶学习第4自然段时,可让学生先画出中心句,再用联系实际谈感受的方法理解“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4.合作讨论。
  讨论题:“滴水穿石”给我们的启示究竟是什么呢?
  组织全班学生交流,围绕“滴水穿石”的启示谈出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尽量用丰富的词语和相关的名言警句把自己的感受说深刻。
  5.质疑探究。
  质疑:如果将课文中的中心句改成“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行不行,让学生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引导学生自己质疑与原句的区别。然后让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
  6.扩展延伸。
  课外采访一位成功人士,比如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等,从他们身上发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事例,然后写一篇报道,说明“滴水穿石”的道理。
  7.识字“锲、琢、孜、炽”都是左窄右宽结构,“废”是半包围,“广”旁不可多两点。
  8.推荐作业。
  围绕课文主题搜集一个名人的事例,并附上名人的图片。

白色的金盏花

教材说明
〔解题〕
《白色的金盏花》是毕淑敏写的一篇记叙文。文章写园艺所重金悬赏纯白的金盏花,一位老奶奶经过20年的精心培育,终于获得成功,但她没有领到重金。这篇课文赞扬了老奶奶踏实坚韧的精神,说明了只要认准目标,持之以恒,一定会收到满意的成果。
  《白色的金盏花》这个标题是一个偏正词组,中心词是“金盏花”。“金盏花”,又称“金盏菊”,菊科。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叶互生,茎下部叶匙形,茎上部叶长椭圆形。头状花序单生枝端,春夏季开花,开舌状花和管状花,一般为淡黄色、橘黄色或棕色。原产欧洲南部。是常见的观赏花卉。
〔结构分析〕
本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共7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园艺所重金悬赏纯白的金盏花,老奶奶决心试着培育。
  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写老奶奶用20年时间,终于培育出纯白的金盏花。这部分详细写了老奶奶不断用择优强化的做法,持之以恒的培育历程。
  第三部分(第5~7自然段),写老奶奶培育成功的结果和下一步的理想。先写老奶奶寄种子,再写园艺所未付赏金,最后写老奶奶还想培育其他颜色的金盏花。
〔语意理解〕
  “老奶奶在报上看到一条消息,园艺所重金悬赏纯白色的金盏花。老奶奶想:金盏花,除了金色,就是棕色。白色的?不可思议。不过,我为什么不试试呢?”
  第一自然段有5句话,写出要培育白色金盏花的缘由。老奶奶是在“报上”看到的消息,又是国家正规单位园艺所发出的可靠的消息。“重金悬赏”,足见纯白金盏花的重大价值。第2至第5句,都是写老奶奶的心理活动。第一层写培育目标太难,第二层写决心试试。两层连起来表现老奶奶内心的矛盾与斗争,最后,用反问形式表示老奶奶决心克服困难,干一件对社会有益的事情。“重金悬赏”,用巨额金钱公开征求别人帮助做某件事情。“不可思议”,原为佛家语,含有神秘奥妙的意思,本文指不能想象,不能理解。1234567891011121314
  “一年又一年,春种秋收循环往复,老奶奶从不沮丧怀疑,一直坚持着。儿女远走了,丈夫去世了,生活中发生了很多的事,老奶奶处理完这些事之后,依然满怀信心地种植金盏花……”
  虽只有两句,却把老奶奶培育白色金盏花的执著精神描写了出来。第1句从时间角度写老奶奶能长期坚持研究培育,说明老奶奶有毅力。“春种秋收”,概括一年的种植过程。“循环往复”,表示周而复始地来回反复地运作。“沮丧”,灰心失望。这几个词语说明老奶奶在年复一年的种植研究中,一直信心百倍,第2句,写老奶奶排除家庭变故的影响坚持研究培育,说明老奶奶很坚韧。表现老奶奶认定目标,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精神。
  “她甚至不知道现在那则启事还是否有效,也不知道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是否早就有人培育出了纯白色金盏花。”
  这一句话连用两个“不知道”,揭示老奶奶纯洁、正直、朴素的品格,表明她培育白色金盏花毫无功利目的,只是想为社会做贡献,为园艺事业做贡献。第一个“不知道”,说明老奶奶不贪图“重金”。她根本没有关注“重金悬赏”,所以,她不在意“启事还是否有效”。第二个“不知道”,再进一步说明老奶奶不关心“重金”是否能到手。“是否有人培育出纯白金盏花”,暗含“是否有人领走赏金”之意。
  “老奶奶对着听筒小声说,只想问一问,你们可还要黑色的金盏花吗?我能种出来……”
  这是老奶奶在听到园艺所所长电话后的回答。园艺所所长在电话中说明“赏金不再兑现”,问老奶奶“有什么其他要求吗?”这个“其他要求”是指赏金之外的要求。面对这些,老奶奶的回答却回避了,进而表示如果需要,她可以培育出其他颜色的金盏花。这是多么高尚的境界!“利己”之事绝然不提,“利人”之事百做不厌。为美化社会,为繁荣园艺事业,她愿意继续无偿地干下去,这才是真正的“无私奉献”!老奶奶的话是“小声”说的。面对取消“重赏”,她心如止水,异常平静,反映老奶奶的良好心态,进一步表现她的高尚的品格。老奶奶培育出了纯白的金盏花,她更是一株纯洁无瑕的金盏花。
〔写作特点〕
1.用平白记叙展现人物风貌。
  作者写此文的宗旨在于颂扬老奶奶的高尚的品格。文章写她用漫长的20年,培育出纯白金盏花的事,写得十分朴素、平白。全文不涉及生物遗传学上的高深理论,也不过多地铺排、形容与描绘,仅是自自然然地讲述她20年的培育过程,让人们看到老奶奶的崇高精神风貌。特别是后半部分,写她在园艺所没有兑现重金的情况下,仍说“可还要黑色的金盏花吗?我能种出来”,更令人感动。老奶奶的伟大是平凡中的伟大,她所追求的只是能为他人、为社会尽点绵薄之力而已。
  2.开头结尾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文章开头第1句就交代事件起因,一点弯子不绕,也不做背景介绍,显得利落、简洁。结尾写老奶奶与园艺所所长对话,不谈待遇,不答复所长问题,却出人意料地提出想继续培育其他颜色的金盏花。所长让老奶奶提要求,实际在暗示老奶奶,可以适度地要待遇,因为你做了贡献。老奶奶不仅不提,甚至干脆不谈这个话题,可见老奶奶的思想境界何等崇高。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1234567891011121314
  1.通过阅读老奶奶培育白色金盏花的故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持之以恒”精神的可贵之处。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5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从老奶奶培育白色金盏花的过程中体会“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明白这种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查找有关金盏花的资料、图片。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阅读建议〕
  建议采取“自主感悟”的方法进行阅读。
  1.汇报资料,导入新课。
  ⑴学生汇报课前所查找的有关金盏花的资料、图片,着重说说它都有哪些颜色。
  ⑵过渡:学生刚才谈到了许多颜色,可就是没有白色。(板书课题)学生质疑:读了题目后都想知道些什么?
  2.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
  ⑴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注意读准字音。
  ⑵小组互动。小组内互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⑶边读边想:刚才提出的问题是否在文章中找到了答案,可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3.自主感悟。
  ⑴老奶奶是如何培育出白色的金盏花的?从课文中画出有关的语句。
  ⑵文章第三自然段结尾出现了省略号,想象一下老奶奶在培育白色金盏花的20年中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⑶在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可以先指名读,再鼓励学生评价,在评价之后,再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4.展开想象,体会“持之以恒”的精神的可贵。
  ⑴小组互相交流:如果你目睹了整个培育过程,你都想对老奶奶说些什么?
  ⑵全班交流:谈一谈自己读过课文后的体会。
  5.扩展延伸。
  引导学生说说在哪些方面我们同样需要老奶奶这种精神?
  6.检查识字。
  “棕、枯、沮、呵”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丧、兑”是上下结构。
  7.推荐作业。
  ⑴还知道哪些关于“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故事?教师可以围绕这一主题组织学生在全班开展一次“讲故事”比赛。
  ⑵阅读《第八次》。  
资料

第 八 次

  古时候,欧洲的苏格兰遭到了别国的侵略。王子布鲁斯带领军队英勇地抗击外国侵略军。
  可是一连打了七次仗,苏格兰军队都失败了,布鲁斯王子也受了伤。他躺在山上的一间磨坊里,不断地唉声叹气。对这场战争,他几乎失去了信心。
  布鲁斯躺在木板上望着屋顶,无意中看到一只蜘蛛正在结网。忽然,一阵大风吹来,丝断了,网破了。蜘蛛重新扯起细丝再次结网,又被风吹断了。就这样结了断,断了结,一连结了七次,都没有结成。可蜘蛛并不灰心,照样从头干起。直到第八次终于结成了一张网。
  布鲁斯感动极了。他猛地跳起来,喊道:“我也要干第八次!”
  他四处奔走,召集打散的军队,动员人民起来抵抗。经过激烈的战斗,苏格兰军队赶跑了外国侵略军。布鲁斯的第八次抵抗终于成功了。

能说会写

愚公移山精神过时了吗?

  教材说明
  本次口语交际是以一次讨论会的形式进行的。教材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在充分肯定愚公移山精神在当代的作用后,提出了一些人对愚公移山精神的看法: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在,愚公持之以恒,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已经过时了,不需要再提倡了。第二部分为本次讨论会提出了要求: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有哪些理由?在确定自己的看法后要准备一些材料来证明自己的看法。1234567891011121314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围绕中心,充分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2.通过课前查找资料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通过讨论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把自己对问题的看法阐述清楚。
  2.说话要有针对性,能有条理、合乎逻辑地说明自己的观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录音机。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操作要点〕
  1.故事导入。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愚公移山》影片的片段或用录音机播放《愚公移山》的故事,让学生从中充分体会愚公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2.学习指导语,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要求和训练方式。
  先学习题解,然后每个同学思考一下:愚公移山的精神自古就被人们所传颂,当代也应该肯定,但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有人提出是否还需要愚公精神。本次口语交际以讨论的方式进行,要求能用充分的理由阐述出自己的观点。
  3.分组。
  学生各自思考好自己的观点后,可按自己的想法分成两组,一组持“愚公移山的精神已经过时了”观点;另一组持“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仍需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观点。
  4.组内交流。
  两组同学在各自组内都要分别说说自己的看法及理由,分别列举事例,组员之间提出意见互相补充。
  5.全班讨论。
  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两组同学分别阐述各自的观点。阐述观点时要有充分的理由,对方如有反驳也可以插话。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在讨论中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如果在当今的社会中我们还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去做一些简单的事,是否会费时费力,达不到好的效果。
  (2)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如果放弃了愚公“持之以恒”的精神,人们变得越来越懒惰,科技是否还会继续进步呢?
  (3)愚公移山的精神用在哪些方面合适,我们如何发扬这种精神?
  6.总结。
  可根据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教师为发言最佳小组颁发“最佳合作奖”,为发言最精彩的同学颁发“最佳口才奖”。

持之以恒

  教材说明
  本次习作的内容为选题作文。教材由五部分内容构成:第一段说明了本次习作的主题范围。第二段和第三段是本次习作的两方面选题,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一个方面,展开来写。第四段讲明了要联系实际生活,写清楚,并有真情实感。第五段是对题目的要求,学生可以自拟题目,自由发挥。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自己的实际具体事例,写出真实的心理感受。
  2.初步培养学生写作议论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要点、联系实际具体写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预习习作教材,准备要写的内容。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3课时。
  〔操作要点〕
  1.指导。
  ⑴理解题意,明确习作主旨,弄清写什么。
  出示习作要求,让学生认真思考:
  ①什么是选题作文
  ②这次作文写什么?
  学生经过认真思考之后会有一些初步的理解和体会。在明确写作目标的基础上,老师适时帮助学生归纳整理:这次作文是以写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和感受为主要内容的文章,要把真实的事例具体地写出来,然后分析这个事例,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1234567891011121314
  ⑵指导写作。
  学生在理解习作要求后,组织学生选择话题,并在小组内讨论。以某个学生的具体事例为讨论内容,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具体事例中得出个人的心得体会。这些个人感受可以不同,这样做是为了营造一个讨论的氛围,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写作欲望、开扩写作思路,取长补短,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习作。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对一些在认识上有偏激的学生加以正面的指导,使学生都能对本次的习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写法上注意在记事的同时写出各阶段的心理想法。
  2.学生动笔打草稿。
  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正确使用标点,遇到不会的字要及时查字典。在学生写作期间教师要进行巡视,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可及时进行解答。
  3.讲评。
  首先要综合评述本次习作情况,着重评述两点:⑴是否按照习作训练要求去写。⑵重点部分是否写详细了。
  具体讲评可采用“对比式讲评”或“开放式讲评”。“对比式讲评”即选择一至两篇优秀的文章在班级朗读、让学生评价,说出它们的主要优点及不足之处,再出示个别较差的片段,师生共同进行评改。然后学生阅读自己的作文找出问题,认真修改。“开放式讲评”即引导学生相互品评,自由交流,让学生在自我修改中进一步感悟写作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语文七色光 七

  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语文七色光”由四项语文实践活动构成。第一项为语文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训练,内容为掌握字词的正确读音及修改病句。练习题本身难度不大,重在平时对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第二项为“日积月累”,内容为积累词语、名言和俗语。教学中除引导学生理解意思、熟记成诵外,还要引导学生扩大积累量,互相交流这方面的积累,以进一步扩大积累。第三项为“知识窗”,内容为了解《精卫填海》的故事,体会主人公坚定不移的精神。第四项为“窗外事”,内容为调查学生们喜欢的电视节目、报纸名称以及了解最近发生的国内外大事,教学时要以交流为主,来扩展学生的视野。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掌握字词的正确读音。
  2.找出病句的病因并进行改正。
  3.熟记勉励人的名言、俗语,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
  4.了解《精卫填海》故事的内容及其中蕴涵的道理。
  5.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更多近期国内外的大事,开阔了学生视野。
  〔教学重点、难点〕
  1.找出病句的病因,并能正确进行修改。
  2.积累勉励人的词语、名言、俗语等,并懂得恰当运用。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勉励人上进的名言警句。
  2.搜集与“持之以恒”有关的名言、俗语等并记在积累本中。
  3.搜集最近发生的国内外大事的有关资料,并进行整理。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1.练。
  ⑴画掉错误的注音。此项练习旨在让学生掌握字词的准确读音。
  ①指导学生读题,明确题目要求。
  ②学生自己读词语,画去错误的读音。
  ③学生个别汇报,对于有争议的读音可在全班进行交流。
  ④鼓励学生去发现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字词的读音容易出错,对读音准确的学生给予表扬。
  ⑵修改病句。此项练习旨在让学生发现句子不通顺的病因,注意词语的搭配和准确使用。1234567891011121314
  ①读句子,找出病句病因。第一句,“克服”与“错误”搭配不当。第二句,“参观”与“图书”搭配不当。
   第三句,“两个”与“新旧”这两个词语的顺序排列不当。
  ②找出病因后,小组讨论怎样修改合适。
  ③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学生有不同的修改方法,不必强求一致,只要正确即可。在修改病句时,要   使学生学会使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
  2.日积月累。
  ⑴读一读,写一写。本项内容要求学生养成积累词语、名言及俗语的习惯。
  ①学生自由读一读词语。
  ②学生个别汇报,还知道哪些内容相关的词语。
  ③小组交流。把自己写的词语与小组成员互相交流。
  ⑵读名言、俗语。本项内容由两句名言一句俗语组成,其主题与本单元主题“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相一致。
  ①学生自由读。
  ②指名读,师生评议。
  ③初步理解这三句话的意思。
  ④小组内检查朗读,对读得好的同学提出表扬。
  ⑤练习背诵。
  ⑥扩展积累,朗读或背诵课前搜集的有关“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俗语或名言等。初步理解其含义,从中感悟“持之以恒”精神的可贵之处。
  ⑦比一比,看谁积累得最多,内容最充实。
  3.知识窗。
  本次“知识窗”的内容为了解《精卫填海》的故事内容,明白其中蕴涵的道理。教学时可先读一读“知识窗”的内容,然后议一议,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精神的可贵之处,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与启发。
  4.窗外事。
本次训练的内容是调查最喜爱的电视节目、报纸名称及最近发生的国内外大事。可让学生先自己填写,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心得。教师要对搜集信息丰富的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倡议学生要多了解身边发生的事,这样才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123456789101112131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inianjiyuwenjiaoan/102605.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