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浙教版教案多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2021-12-1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2个生字;理解4个新词语的意思。
   2、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3、能背诵课文。
   4、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三、教学难点: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会本课的2个生字,理解“准是”等词语的意思;
  2)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朗读和背诵2---6节。
  3)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1、揭题激趣范读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会说话的灯》,不仅灯会说话,大自然也会说话呢!大自然在说些什么呢?
   2)师范读课文。
   3)学生交流。
  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自学生字词
   2)读通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3)质疑问难。
   4)自学检查。
     给多音字注音:假如请假假装弄虚作假病假
     组词:雁(  ) 编(  ) 逗(  )
        燕(  ) 偏(  ) 豆(  )
     抽读课文,正音。
     质疑释疑。
  3、再读课文,学习2---6节
   1)说说这首诗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用“-------”划出,他们都说些什么?
   2)学生交流归纳,教师板书。
     观察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
     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秋天已在眼前
   3)课文是怎样用生动的语言介绍的?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诗研读、体会。
   4)根据交流随机点拨:
     第2节: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准是”,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第3节: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第4节:理解比喻句,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第5节:理解“编队”及比喻句,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第6节:结合插图理解“年轮”。
   5)朗读2----6节,尝试背诵。
   6)讨论;大自然的语言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
  4、作业
   1)完成《作业本》3、5。
   2)收集信息:你平时还观察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假如、视而不见”等词语,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2、学懂1、7节,懂得平时要注意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并要勤动脑勤思考的道理。
  3、背诵课文。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检查词语:独立完成《作业本》1
    2)有感情朗读2---6节。
  2、学习1、7节。
    1)自由朗读,思考:怎样才能发现和看懂大自然的语言呢?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假如、视而不见”等词语的意思。
    3)齐声朗读1、7节。
    4)背诵
    5)完成《作业本》41234567
  3、信息交流,仿写诗句
   1)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3)研究写法,仿写诗句。
   4)学习交流片段。
  4、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作业本6
   3)尝试写一首《大自然的语言》(自选)
  5、板书
    大自然的语言
    观察到什么知道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机板书)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掌握五种大自然的语言;
    2、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培养收集资料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3、激发学生爱科学、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读中积累诗歌的语感。
  教学难点:通过“准是”“反问句”来体会诗歌的节奏美和起伏美。
  教学过程:

  一、资料导入
   1、出示图片,揭题。
   2、检查资料的收集。
  二、整体感知
   1、师配乐朗读。问:谁来说说听了这首诗的感受?
   2、自由读。问:哪几节写了大自然的语言?(板书五种语言)
   3、指名读,你知道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三、品读2-6节
   1、小组合作,练习朗读。(教师巡回指导)
   2、交流反馈
     白云:准是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这里能用“一定是”吗?
     蝌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大雁、年轮、蚂蚁:相机指导朗读。
   3、齐读2-6节
  四、运用处理资料
   1、资料分类、模仿作诗
   2、交流,读诗
  五、总结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白云蚂蚁天气
    蝌蚪大雁季节
    大树年轮年龄

【教学重点】
  一、学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二、学习写读书摘要。
  三、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样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人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板书课题]
  (二)通读全文。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对一些难字难词也已经查阅过字典词典,下面一起读读课文中这几个字词。
  [利用课文“预习提示”内的5组字词,让学生个别读,齐读。]
  接下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3.对照注解①,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
  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1234567
  下面再通读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标上序号(一至十二),用5分钟时间快读一遍,并思考第一道练习题中的4个小题,填写段的序号。
  [学生读、练后简要讨论。]各小题后括号内应填的序号为:
  第1题(一至三);第2题(四至五);
  第3题(六至十);第4题(十一至十二)。
  (三)理清层次,剖析条理。
  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究条理性。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在解答第一题的基础上,引导讨论,然后归纳]
  第1大段(一至三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课文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请再进一步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讨论后归纳]
  说明应有条理,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测,而是要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依恰当的顺序逐项说明。课文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四)学习编写读书摘要。
  同学们通过几次通读课文和讨论内容、层次,对课文已经大致理解。在阅读实践中,为了加深理解,抓住重点,或是为了记录资料,以备日后使用,我们常常会在大致理解内容之后,做一些读书摘要。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要把文章的要点或主要的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摘录的形式,可以是分条的提纲,也可以是浓缩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今天我们先练习最简单的读书摘要;从课文中选出一些重要的语句,分条抄录在笔记本上,构成本文的“摘要”。第一步,先围绕课文第一道练习中的4个小题,从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曲线。第二步,把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有时可适当调整语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词语,使表达完整。
  [学生练习,完成后相互交换阅看,订正、补充,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再将预先准备的写有“摘要”的小黑板挂出,供学生参考,但要求不必抄教师做的“摘要”。]
  《大自然的语言》摘要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它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3.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4.物候学研究,首先是为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利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1234567

               第二课时
  (一)交流读书摘要,加深对课文理解。
  〔交流二三人后归纳,鼓励学生向课外阅读延伸,经常自觉地做读书摘要〕
  (二)继续研讨写法。
  这篇课文的写法,除了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这个特点外,还有一个写法特点也值得理解和学习。说明事物的时候,常常要用举例子的方法,举例的多少按照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这篇课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学生读课文]举两个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说明文中例子举多举少是有讲究的。读者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果依次类推,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连举了“大连——北京”和“烟台——济南”两个例子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
  (三)理解语言的生动性。
  这篇说明文的语言很生动。生动的说明才能让人爱读易懂。先请同学们把第一、二段仔仔细细地轻声读两遍。
  [同学们自读后教师范读一遍,然后挂上预先准备的小黑板]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回暖。
  2.再过两个月,燕子飞来了。
  3.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掉到地上。
  4.杏花开了,就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叫了,该及时耕作。
  要求学生通过比较对照,指出上述语句同课文中相应的语句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了解;两者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课文的语句要生动得多。
  [讨论后归纳。]
  第1句没有课文中“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一句生动。“渐渐回暖”是一般的说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则很自然地运用拟人的写法,“沉睡”、“苏醒”两个词用得贴切而生动,具体地喻写了严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态。
  第2句没有课文中“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这一句生动。“飞来了”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翩然归来”是轻松、活泼的动态描写,而且还包含有亲切欢迎回到家来的感情。
  第3句没有课文中“……在秋风中籁籁的落下来”这一句生动,“掉到地上”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则是具体、生动的描写,黄叶在秋天纷纷落下的情景,仿佛彩色电影的镜头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第4句没有课文第二段中几个原句生动。那几句紧扣“大自然的语言”,先后用了比喻、拟人的写法,还模仿布谷鸟的叫声,写成催促农民耕作的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比直接说“及时耕作”要新鲜、生动得多。
  (四)复习、复述。(略)

一、生词引入,解题激趣
  1.出示生词(语(yǔ)言),谁能把这个生词读一读?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都有个“口”),说明和什么有关呢?(嘴巴、说话)
  2.cai课件展示,解题激趣。
  (1)cai课件分别展示公鸡打鸣、黄叶纷纷往下落、乌云满天电光闪,说说它们都告诉我们什么?
  (2)解题激趣:你们都能从动物、植物、气象这些自然现象中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板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中还会告诉我们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呢?咱们仔细读读,去发现吧。1234567
  二、组织初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看着拼音把每个字音读准,特别是生字的音,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把每句诗读通。
  2.交流生字读音情况:指名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并领读。(如“告诉”的“诉”单独念第四声,读“告诉”一词时读轻声;“如果”的“如”声母是r,而不是l;“察”是翘舌音,“粗”是平舌音等。)
  3.交流通读诗句的情况:把你认为读得最通顺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结合交流情况重点指导以下三个句子。
  (1)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注意轻声音节)
  (2)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注意生字多,名称连续。)
  (3)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变音读n日)
  4.正确流利地读诗句,并说说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语言。
  三、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1.自读体会。哪一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就把哪个小节多读几遍。边读边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该怎么读呢?
  2.互动交流,点拨指导。(以下教学程序随学生的具体反馈情况相机进行)
  (第二小节)
  (1)cai课件展示(一个个静态的“逗点”一“逗点”摇着尾巴游动)这是什么?(逗号)仔细看到底是什么呢?(小蝌蚪)
  (2)引导想像: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呀,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呢?该怎么读好这一节呢?
  (3)自由练读,再读给小组或全班同学听,结合点评指导朗读。
  (第三节)
  (1)cai课件展示一条大鱼:谁知道这条鱼有几岁呢?你是从哪句诗看出来的?该怎么读让大家都知道这种大自然的语言呢?
  (2)自由练读,指名朗读,点评指导。
  (第四节)
  (1)指名试读,说说这一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什么语言?
  (结合讲解“三叶虫”,理解”镶嵌”,简介“喜马拉雅山”。)
  (2)“喜马拉雅山”那么高,那么大,可见远古时候那儿的海又大又深,诗句“那儿曾是汪洋一片”,该怎么读呢?
  (3)指名试读,点评指导朗读。
  3.回归整体,赛读拓展。
  (1)赛读:把三小节连起来自由练读,比比看谁读得好。
  (2)过渡: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它们千奇百怪,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看不见,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齐读第一节、最后两节诗。
  (3)赏读、赛读:教师边范读边展示cai课件后,指名赛读整首诗。
  (4)拓展: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说给大家听。
  四,书写指导,练习运用
  1.书写指导:(1)自读生字词,边读边记形,并在组内交流自己记住了哪些字。(2)在书上描红、练写并点评纠正。(如“就”右边不能写成“龙”,“诉”不能丢了一点。)
  2.自主选择练习:(1)和同学们互相听写生字。(2)朗读课文。(3)收集、观察大自然的语言并记录下来。(4)把你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编一节诗句写下来,读给大家听。

 教学要求:
  1.学会9个生字和11个词语,认识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指导识字、学词。1234567
  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
  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浅显简明的导语出示课题后,相机进行生字“语”的教学。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读),学生静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给足时间,照顾差生)
   4.自由读课文,读后在课文中找出9个生字和6个要求会认的字,反复拼读,读准为止。
   5.检查生字读音:同桌互读互查,教师利用不带拼音的字卡采取开火车、指名读、互相帮等多种形式进行,重点检查“仔、那、永、诉”的读音。
   6.自由读全文,要求读正确。
   7.大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用序号标出节次。
  二、指导读好一、二、三节
  1.学读第一节。
  (1)教师范读。看课件:以春天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跃出水面;雪山、三叶虫化石......等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妙的片断。
  (2)学生自由练读。
  (3)小组讨论:通过看插图、结合课前的郊外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4)全班交流:相机处理“说话、语言、仔细观察、发现”等词语。
  (5)个人自由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互评;指名读。
  (6)全班齐读第一节。
  2.学读第二节。
  (1)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2)看课件:春天的背景,小蝌蚪在水中游来游去。
  (3)指名读一句,(贴小蝌蚪图)范读,齐读。
  (4)启发学生想像讨论:小蝌蚪在说什么呢?(相机进行口语训练)
  (5)师生合读。
     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生: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6)学生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从读中知道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人们看到水中游着的蝌蚪,就会知道春天到了。
  (7)看课件:春、夏、秋、冬各季节特征的片断,加深扩展学生的感受,以帮助突破难点。
  (8)反复练读,指名读、评,最后齐读第二节。
  (9)齐读一、二节。
  3.学读第三节。
  (1)指名读第三节。
  (2)看课件:真实图像:大鱼及其鱼鳞的特写。动画:小鱼渐渐长成大鱼,鱼鳞上的圈圈逐渐增多。(配以简单讲解)
  (3)自由练读,思考: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4)自由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评后齐读。
  (5)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6)看课件:树的年轮与年龄。
  (7)齐读一至三节。

               第二课时
  一、指导读好第四、五节
  1.学读第四节。
  (1)指名读第四节。
  (2)看课件:“三叶虫”化石的特写,简介。出现词语“化石”,读词语“化石”。
    看课件:海洋逐渐演变成雪山。简介“三叶虫”化石年代久远,出现词语“古老”,读词语“古老”。
    三叶虫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可是现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石的?
    指名读第一句。范读,齐读。
    这是在告诉人们什么?指名答,读第二句,范读、齐读。1234567
  (3)自由试读第四节。指名读、齐读。
  (4)这个奥秘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出示词语“告诉”,读词。
大自然还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些奥秘--看课件:动物化石(恐龙蛋等)、植物化石。
  2.学读第五节
  (1)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怎么才能发现它的语言、读懂它的语言呢?
  (2)指名读最后一节。读词语“粗心大意”、“永远”。
  (3)范读第五节,必读。
  (4)总结:不爱学习,总也看不懂大自然的语言;粗心大意永远也看不见大自然的语言;只有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发现大自然更多的“语言”,探索更多的奥秘。
  (5)齐读全文
  二、思考小结
  1. 自由读课文。
  2. 思考讨论:诗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3. 口头练习,相机完成课后练习第1题。
  (1) 水里游动的蝌蚪,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2)鱼鳞上的一个个圈圈,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3)喜马拉雅山上的“三叶虫”化石,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记忆本课生字。
  2.指导书写。
  (1) 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指名发言。
  (2)范写“就、诉、永”。
    就:左右结构(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诉:右边是“斥”不是“斤”。
    永:独体字。
  (3)学生描写、临写。教师巡回辅导。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
  四、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五、扩展活动。
  1.准备三个头饰(蝌蚪、鱼、三叶虫)边表演边读诗。
  2.说一说,画一画,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相机完成课后第4题)
  3.召开一次《和大自然交朋友》的主题班会。

1234567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inianjiyuwenjiaoan/102576.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