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花的勇气》]《花的勇气》评课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2021-12-1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今天是第二次参加塘下第二批小学语文中心组活动,有幸聆听了一位年轻教师——蒋老师执教的《花的勇气》一课。可以说,蒋老师的这节课犹如一阵春风,给我们送来了清新优雅的香气,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好比是蒋老师自己本人一样。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际以及我听了这节课后的一些感想,来说说我的看法。
《花的勇气》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节选自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  这篇课文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寓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咀嚼品味。选编本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体会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气魄,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的感受、领悟,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
一、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词语板块教学
    蒋老师在处理这篇略读课文的教学时,她的教学设计可以说是独具匠心,别出心裁。首先最让人耳目一新的是她的词语教学。蒋老师大胆地对课文的词语进行了巧妙的处理,分成了3组有特色有代表性词语,分别是“失望遗憾惊奇心头怦然一震”,描写作者心情变化的词语;“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拔地而起”,描写花的词语;“冷雨伴着凉风  凉凉的雨点  冷风冷雨”描写天气的词语。这也是蒋老师课堂的精彩之处,由词到句到段,再到整篇课文,有效地做到了点面结合。首先她通过第一组词语抓住作者的心情变化这条线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既很好落实了四年级学生概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教学任务,又大大降低了这个教学任务的难度,教给孩子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使得孩子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不再那么枯燥乏味和惧怕,这真是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接着借助第二组词语顺其自然地进入学习课文描写花句子的板块教学,让学生感受花的魅力,最后是借助第三组词语来感受花的勇气。整节课思路清晰,板块简洁,让人在不知不觉的词语教学中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不禁让我为之叫绝!
二、自身良好的教师素质——课堂语言
    蒋老师自身的教师素质让人耳目一新。很羡慕场桥二小的这些年轻女教师,因为据我所知,她们中就有仨位声音甜美,清脆悦耳,不是一般语文老师的那种粗重沙哑,所以蒋老师的声音已深深地吸引住了在座的各位听课老师,似乎眼前这位老师和这群孩子就是一朵朵草地上的小花,那么纯洁,那么娇小,不禁让人驻足痴看。当然这里除了蒋老师本身让人陶醉的声音外,还有蒋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语和丰富多彩的评价语。其中如循循善诱的引导语有:请一个学生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一起去看看这些花,闭上眼睛,还看能到哪些颜色?这么美的花却藏在青草下边,直到冷雨伴着凉风才冒出来呢!我们一起去瞧瞧!凉凉的雨点打在你脸上,有什么感觉?冷雨伴着冷风刮着你的脸庞,什么感觉?这些话语在蒋老师的引导下显得更为亲切,仿佛是春天的雨露滋润着这些小花小草,让孩子们像维也纳的那些小花一样纷纷冒出了泥土。123
丰富多彩的评价方面:如学生在朗读“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一句时,蒋老师给出了各自不同但又恰当好处的评价:雨中的花可能还没打动你,再练练看;我感受到你的惊叹了;你读出了自己的惊讶;我听出了你的赞美等等。又如读“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一句,幽默风趣地评价学生说你勇气不足啊!这些评价让我们听课的老师忍俊不禁。
三、创设情境的读——引读、换位读
    蒋老师的课堂上还花尽心思地创设情境读、引读:冷雨伴着凉风——那些花儿一下子——     迎着凉凉的雨点,那些花儿一下子——     冷风冷雨中,那些花儿一下子——  。在感悟花的勇气时,教师让学生进行了换位思考,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朵花,冷雨击打着你娇嫩的花瓣,你怕么?冷风刮着你柔嫩的身躯,你怕么?冷风冷雨疯狂地拍打着你们,你们怕么?层层递进,步步逼近,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小花在这么寒冷的天气中依然傲然挺立,这就是勇气,花的勇气!
四、恰到好处的课堂练笔——解读勇气是什么
    课堂结尾时,蒋老师为了升华勇气的含义,巧妙地安排了写话训练,花的勇气是在冷雨中傲然挺立,然而任何一个生命都需要勇气。现在,你认为勇气是什么呢?出示句式,学生练写并进行交流。这无疑是做到了“读写结合,以写促悟”的教学思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看似小小的课堂小练笔,却有利于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并为语言表达打下扎实的基础。
当然,除以上讲到的几点之外,蒋老师的课堂还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忘渗透抓住作者的心情变化这条线索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和借物寓理的写作方法,这里就不再具体展开说了。蒋老师作为一位年轻的教师,能上出这么一节成功的研讨课,是非常的了不起。但是为了提高我们中心组每位成员在语文教学方面有所提高,在这里,我也要大刀阔斧,搬弄一下自己的见解,如果有不到之处,请蒋老师和各位老师见谅,这只是我一家之言,多多包涵为是!
    首先,蒋老师的语言的确很优美,很舒服,犹如是一位温柔的春姑娘把一个小花的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殊不知一节课下来蒋老师的语气一直是那么舒缓、那么柔美,没有课堂语言的那种魄力,直到课堂结尾高潮处,还是那样的基调,我觉得这是不宜的,蒋老师也可以有小花的勇气那样冒出来,用自己课堂语言的激情把课堂推向高潮,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勇气一词。
    另外,本课虽是略读课文,但是学生照样要学得丰富,那么阅读教学少不了朗读这一角色。整节课上,朗读的形式多样,有小火车读、指名读、齐读、教师范读等,但是学生的朗读效果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至少我是这么觉得的。追究其中的原因,我认为原因有这样几个,(1)教师的范读是不是还不够到位?也许教师的范读还可以再夸张一点,再投入一些,可以加一些体态语,不一定是简单的手势;(2)教师范读后,应该要留足时间给学生练习读,同桌对读,而不是马上请学生起来读。如果马上就请读,那学生哪来的练,哪来的提高,自然就达不到教学效果,这节课总体感觉读的还不够;(3)课件的一个小细节问题,该读好的词语应该标红,如“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否则容易造成视觉错觉,到时老师朗读怎么引导或纠正都无济于事了。123
    其次,我在想蒋老师的课堂为什么会提前3—5分钟结束了,(应该是5分钟,如果不准可能是个人的手机时间误差)。严格来说,语文课一般都是有拖堂的戏,没有提前的份。我纵观整个教学设计和自己的听课笔记,我认为应该是在感悟花的魅力和花的勇气这两个板块教学时出现了问题。按理说,这两大板块是课堂的核心,但是蒋老师在这里花的时间不是不多,而是花的不够合理,学生没有真正深入地体会到花的勇气。我在想,能不能在这两大板块教学时,适当的穿插对比教学,也许效果就不一样了。因为维也纳的花是在冷风冷雨的吹打下冒出来的,而且是那么的傲然挺立、神气十足,真可谓是勇气可嘉。如果是在阳春三月,  正值春暖花开之际冒出来的,那有什么勇气。所以这里能否重点处理对比教学,来一个反衬,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也许这样有助于理解花的勇气的含义。
    最后,像这样的公开课,如果真的出现课堂提前结束的迹象,教师能否事先预料到,做好补救措施,像语文这样的课,我们可以在写话训练中进行弥补。小练笔就可以这样组织一下:这节课我们一直感受着花的勇气,是否让你想起了我们在课文中见识到的事物或者人物的勇气?种子的勇气、飞蛾的勇气、安静的勇气,《中彩那天》中父亲的勇气,哈默的勇气?他们的勇气又分别是什么?出示句式,让学生口头表达。你还认为勇气是什么?让学生提笔写下来再进行交流。这样也可以花上几分钟了。
    以上只是我——一个仅有5年半教龄的年轻教师的拙见,如果有说得不够到位或不得体的地方,请各位老师见谅,我只是一个学习者,我想让自己进步得更快一些,仅此而已,谢谢!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inianjiyuwenjiaoan/102571.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